分享

苏仙文化遗产巡展(一)

 东南海哥 2015-08-05
编稿时间:2015-08-05   来源: 苏仙新闻网 作者:  


苏仙区历史悠久,前身为郴县,秦羸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县。西汉(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郴县易名宣凤县。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复名郴县。五代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更名敦化县,后汉乾佑三年公元950年,复为郴县。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名郴阳县,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废郴阳县,县城为郴州直隶州直辖地。民国2年1913年,复置郴县。郴县是红色革命摇篮,1928年,朱德、陈毅在此领导了举世闻名的湘南起义。同年,陈毅担任第四任郴县县委书记。1949年10月7日,郴县解放,由衡阳专区代管。同年11月郴县隶属郴县专区。县城先后为郡、州、军、路、府、区治,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苏仙区因孝子神仙“苏仙”而得名字,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神仙命名的行政区域。今天我们将苏仙的一些文化遗产展现给大家,以飨读者!

九仙二佛

郴州“九仙二佛”均真实人物,后经明代徐霞客游郴州阅《万历郴州志》,总结出“郴州为九仙二佛之地”之说。其中苏耽、成武丁、寿佛周全真、刘瞻、柳毅等多人的传说甚至影响海外,属于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仙

1、西汉苏仙:苏耽,郴县孤儿(母亲便县人潘元君),在全国的主要影响是升仙前预测出第二年将有大瘟疫爆发,嘱告母亲用橘叶井泉熬药汤(配5种其它的药)救治百姓,这是我国预防医学即“治未病”之始,形成启蒙读物中的“苏耽橘井”、“橘井泉香”典故;其二,因对母亲、人民孝道,被尊为“孝子神仙”;其三历代包括帝王、文豪、宰相、道教学者在内的上百位名人撰写诗文;其四,唐宋皇帝五次诏令封赐,他栖身采药升天之地苏仙岭列为道教72福地的“天下第十八福地”。

2、东汉成仙:成武丁,临武人,后移居郡城任桂阳郡主薄;在全国的主要影响是传播“牛郎织女传说”、“七夕文化”(透露牛郎织女7月7日相会鹊桥);其二,“喷酒救火”的典故;晋《神仙传》开始宣扬。他因坐骑为白骡子又被人们称为“骡仙”,他住所郴州城西,现郴州市北湖区委政府后面的骡仙岭是其仙山;原有“成仙观”、“骡穴观”,临武县原有“成仙观”等,均“文革”破坏。

3、唐代王仙:王锡,郴县人,命苦,母早逝,父亲王相行医行善,王锡从小随父行医,及长为郴州桂阳郡署衙低级军官,押送粮食去长沙时遇瘟疫,入锡山采药救民,故长沙有锡山;后传饮露成仙,长沙、郴州均称他“露仙”。苏仙区委、政府新驻地西面的王仙岭是其仙山,原有“露仙观”、“王仙观”。

4、唐代刘仙:名相刘瞻,郴县人,他在全国的主要影响是清正廉洁;其二是敢于直谏皇帝,救三百多条人命等;其三,他曾绘出《三湘图》;《唐书》《全唐文》《资治通鉴》《全宋诗》都有关于他的文章诗歌,《列仙全传》将他三兄弟的传说收入,三兄弟都列为仙人。河街乌石矶有“刘相第”,为古代名家吟咏。因他在北湖边岭上有读书台,故称“刘仙岭”,历代古人题有诗词。

5、唐代廖仙:廖法正,苏仙岭景星观名道,他的主要影响是韩愈为他写下名篇《送廖道士序》(后世曾国藩、桐城派领袖刘大櫆大赞此文);其二,《湖广通志》记唐懿宗敕封他“元妙真人”,他不做官回郴修道;廖仙岭在城西。

6、唐代范仙:范伯慈,郴县人,道士,他在全国的主要影响是服胡麻治疗狂疾、孝父母,获诰封“元一真人”,欧洲、日本有学者研究他;仙山在城西北30里丹霞地貌凤悟山。

7、唐代唐仙:唐道可,郴县人,传说百岁居士可降虎,《太平广记》纪有奇术;其仙山在城北丹霞山洞窾唐仙山。

以上所述七仙,实则为九仙,因为刘瞻、刘替、刘助三兄弟皆为刘仙,三位刘仙中以刘瞻为代表,其他两仙的成仙经历与其相似,在此不再叙述。

二佛

1、唐代寿佛:周全真,郴县程水乡人(今属资兴市),披剃于城中开元寺,后拜杭州道钦禅师为师,并随其进京朝见皇帝;学成后自已到郴州桂阳郡辖湘源县(后归永州、广西)开创湘山净土院说法、自称无量寿主,撰佛学著作数种,教化人们“忠孝是佛”“公平是佛”“仁者寿”等;湖南、广西志书记载他活了132岁,系中国有史记载实足年龄之最;今广西全州即五代时,楚王因他的名字“全真”将其道场之地湘源县改“全州”;历代有敕赐、封号,清咸丰帝封其“保惠无量寿佛”,于是天下信众们称其“无量寿佛”,同于西方阿弥陀佛,清皇宫藏有其画像。其仙山在苏仙区飞天山、资兴周源山、万岁山三处。

2、唐代朱佛:朱道广,郴州人,在家乡出家,到衡州拜师,归郴州开元寺,为家乡祈雨有灵;后驻广东韶州,天宝元年大旱,他不顾生命安全,端坐于武水(临武、宜章流下广东),浈水合流水面上祈雨成功。逝后,宋代敕封“寂通证誓大师”,其仙山在城南原东海庵所在山。

苏仙传说

苏仙传说是以叙述郴州草药郎中苏耽神奇出生、神鹿哺乳、孝顺母亲、种橘驱疫、得道成仙等核心母题为主要内容的传说故事群,在《太平广记·苏仙公》篇有翔实记述。历代郴州民众口口相传苏仙传说,道教典籍、笔记小说、医书、类书等关于苏耽传说都有较为详尽著录,杜甫等众多名人诗咏橘井,宋代四位皇帝敕封苏耽为“真人、真君”,宋真宗诗作有“橘井甘泉透胆香”句,遂形成“橘井泉香”“龙蟠橘井”的医林典故。

苏仙传说蕴含了孝文化、悬壶济世的医家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教思想,体现南岭地域民众的文化创造力。

橘井泉香

相传苏耽得道成仙升天前,对母亲说:“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一升,檐边橘叶一枚,可疗一人。”第二年,果然发生疫病,远近皆求治,依法治疗,果然痊愈,百姓感恩戴德,世代口口相传。《药海拾奇》一书中也有记载苏母以井水橘叶治疗疫病之事,此后世人便以“橘井泉香”歌称颂救人功绩,医者将之书写匾额以明志。中医药史上记载的悬壶济世和大爱苍生的医术医德便由此而来。唐代诗人杜甫、李白、王昌龄、元结、沈彬等对此均有题咏。唐开元十九年,郴人在井旁建祠。北宋真宗赐名橘井观。传至明代,“橘井泉香”的典故纳入儿童启蒙读物《龙文鞭影》,用以教化世人,橘井文化亦成为郴州“福文化”的核心主体。

福地福气  

明代大旅游家在《徐霞客游记》中曾写到"……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四月初十日……乃持盖为苏仙之游。随郴溪西岸行一里.度苏仙桥,随郴溪东岸行,东北二里,溪折西北去,乃由水经东上山,入山即有穹碑,书"天下第十八福地……"。该书直接佑证了苏仙岭自古即为古福地,字字珠玑。

苏仙岭山顶现有"寿山"大字阳刻,直列楷书,字径为55×45厘米,旁注"寿山福地"四字镌于石壁,但"福地"二字至今未现。郴人雅客皆云:苏仙岭即是一个大"福地",何劳再刻"福地"二字?为凸现苏仙岭作为古"天下第十八福地"的厚重人文遗韵,苏仙岭风景区在对大门内广场马路旁围墙进行改造时,造石成山,并在其上镌刻不同风格、不同大小的"福"字,其字体都出于自唐太宗以来十八代名君之手。以"万"言多,取名"万福"意寓吉祥,暗寓此地为"天下第十八福地"古福地。题名"万福山",暗寓苏仙岭即为"福地"也。传说从此经过,摸一摸"福"字,数一数"福"字,则会洪福齐天。

湘南起义旧址群--郴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陈家大屋)

湘南起义旧址群--郴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陈家大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末时期,为郴州陈氏家族所建,故名“陈家大屋”。1928年2月4日,朱德、陈毅率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占领郴州城。1928年2月7日,郴县苏维埃政府成立,领导郴县人民组建农民赤卫队,打击土豪劣绅,进行土地革命,开展一系列革命运动。

苏仙岭摩崖石刻群

苏仙岭摩崖石刻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下第十八福地”苏仙岭风景区内,摩崖石刻最早见宋代。共有30余块,为宋、明、清几代文人骚客、游客所题刻,楷、行、草、隶、篆各体书法均有,字形大则如斗,细则如蝇,现字迹清晰,保存完好,是研究石刻艺术、苏仙岭文化的宝贵资料。尤以“三绝碑”最富盛名。“三绝碑”指的是秦词、苏跋、米书“三绝”,即秦少游作词、苏东坡写跋、米芾书法。

湘粤古道

湘粤古道又称骡马古道,北起苏仙区裕后街,南接广东省乐昌市坪石镇转围村。湘粤古道(苏仙段)从苏仙区裕后街至良田折岭头,自古为楚粤孔道。秦赢政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为统一中国,发五十万大军远征南越筑此道,形成湘粤古道雏形。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军经此道灭南越。汉光武帝建武年间,桂阳郡太守卫飒大规模改造古道,拓宽路面,建立邮驿,古道由此基本定型。明清以来,湘粤古道成为交通、贸易要道。连接中原和岭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大动脉,大量骡马从古道通过,石板路面留下无数深陷蹄印。沿途保存大量文化遗存(犀牛井、郴县国共合作抗日谈判旧址——李家大屋、文昌宫戏台、福德楼、水星楼、贞节牌坊、迎风亭、古客栈等),具有较高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2011年1月2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