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耽橘井”传说渊源探

 昵称503199 2012-09-25

“苏耽橘井”传说渊源探

(2012-08-31 14:36:57)
标签:

杂谈

苏耽橘井”传说渊源探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26日 08:53
欢迎您订阅郴州手机报 发送 cz 到1065868873501 即可订阅

七月的央视国际频道播出“国宝档案-利玛窦在中国”,使我联想起这位国际人与“橘井”的特别关系。

苏耽橘井”是中国古医药史上的著名典故,与“杏林春暖”共同辉映青史。不过,西汉初问世的“苏耽橘井”故事要比三国时出现的“杏林春暖”早几百年。2100多年前,桂阳郡(治所郴县)郡城即今湖南郴州城,诞生了一位伟大的草药郎中苏耽。他早岁失父,以给人放牛、采药孝养母亲,瘟疫之年和母亲潘氏一起,用家门前的井泉水熬橘叶汤(当然还要配伍别的草药),日夜救治乡亲郡民,活人无数,国中传为美谈。

随着岁月流转、朝代兴替,这个故事形成神话传说:苏母浣衣郴江,误吞红萍红丝,未婚成孕,族规不容,躲进山洞生子,泣弃复还,见白鹿哺乳、白鹤羽寒,遂坚定心志孤苦育儿;而苏耽种橘凿井,十分孝母,直到因行善得道升仙后,常在苏岭云头凝望母亲住处,久之岭顶松树也受感动,枝柯齐齐伸向西南……。这故事被纳入道教典籍、蒙学著作,中医药界又奉为良医良药经典,杜甫、王维、秦少游、汤显祖、蒲松龄等“历代文人都非常喜爱”(见《中国神话人物辞典》“苏仙公”、《辞源》“苏耽”、《辞海》“橘井”条目);甚至名扬域外他邦,落户全球华人社会及东南亚,如唐人街有“橘井药店”、“橘杏诊所”,日本国办了<橘杏医药>杂志,柬埔寨王国以“桔井”命名省市;意大利的利玛窦400多年前一到中国就知晓了这个典故,在他被收藏于法兰西国家图书馆的著作《西国记法》(记忆方法)中写道:“记医以橘井,以杏林.”。直到民国时期,“苏耽橘井”都历久不衰。

只是近代国内掀起“阶级斗争”、大批“封资修”,大破“宗教迷信”,才阻断了学界和民间对它的研究,并造成对它的破坏。以致很长时间人们不知其原生地所在,不能断定其人其传说究竟出自哪朝哪代?何种典籍?有何内涵品位?近几年,学者们寻踪探秘,各持高论,都有道理。乃至河南商城县有人发现那里也有个“橘井”和苏仙传说,兴奋异常,提出“北橘井”一词,地方立即开发利用……。这里我也谈点浅见,与同道、读者共同研究:

首先,要看到“苏耽橘井”的传说,发生年代早,西汉之初从桂阳郡、郴县传出。再,按徐霞客在郴州苏仙观亲眼所见两位知州碑刻及明《万历郴州志》记载,苏耽生于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随仙官上升于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他的故事富藏人文信息,其中的“仁孝”内容,恰好吻合了汉初统治者以“孝悌治国”的政治需要;应该说这始于汉惠帝和汉文帝(刘邦第二、三子),因为汉文帝本身就很孝母,被后世称作“仁孝天子”。此头一开,历朝历代都提倡、推行“孝道”教化和蒙学教育;如此一来,“苏耽橘井”的传说由汉魏晋桂阳、隋唐宋郴州,行遍华夏,乃至扎根大江南北。这是一种神化流转、移植延伸现象,属于辐射影响传播作用造成,毫不足怪。即如类似苏耽“橘井”的古遗迹,全国东南西北都有,就在桂阳郡耒阳县、湖南浏阳县也有,南宋至明清成为当地的古八景之一。

而各地的“橘井”、苏耽井、苏仙井,基本上都是唐宋之后冒出来的,这是因为:一、唐宗宋祖的儿孙们很多都好道,唐开元年间,唐玄宗对郴州苏耽遗迹“诏有司饰其祠宇”,赐名橘井观为“集灵观”;宋代四位皇帝敕封苏耽仙号,郴州苏仙观门“敕封苏僊昭德真君”额碑即宋理宗赐刻。二、每次改朝换代之后,上至帝王朝廷下至乡闾村镇,就会掀起一轮全面深入的文化修复工程(括蒙学教育)。虽然统治者的目的在维护大统,老百姓的心思在安居乐业;但都是以张扬正统的道德精神和传承文化遗产为手段,用以强化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三、道教界的推动,苏耽修真的郴州马岭山,从唐末《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北宋《云笈七签》中排名72福地第21位,到北宋《洞渊集》中调整为第18位,此后专享大名“苏仙岭”。

如此一来,苏耽橘井的生存发展空间,想不大都不行。除了郴州桂阳郡、湖南本省,还有广东,广西,湖北,四川,江西甚至海南都有类似的“井”,像河南商城县的所谓北橘井,就是属于这一类,有人说是苏耽和他母亲汉代迁居到了那里,这当然是牵强附会之说,有流传是正常的,过于夸大的话则就搞笑了。孤儿寡母,在家门前凿井种橘在屋后开了药园,却不好好过日子,由气候温暖的南方移去人地生疏的北方干嘛?况且北方又不长橘子。当然,作为神话传说的正常流布、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进行必要的、科学的宣传和保护,理所当然,因为它丰富了“苏耽橘井”文化大系;在它的精神层面、文化内涵的框架中,来科学的严肃地保护它的真实性、地方性,才有史学、美学、民俗学、人文遗产的价值和生命力。

再说,“苏耽橘井”传说版本的出处等问题。先说《桂阳先贤画赞》,它来自或者也叫《桂阳先贤传》。其“苏耽”篇写“苏耽常住门庭,有众宾来招。耽告母曰:‘人招耽去,已种药在后园梅树下,可治百病,一叶愈一人。卖此药,过足供养矣。’……”我认为此处的“梅”,系后人刊印时错把“橘”字刻成了“梅”字,所以与前后的文献典籍都不相合。

至于这个典故的最早出处,笔者浅识,还是西汉后期刘向撰写的《列仙传》。有的学者曾认为《列仙传》不是刘向的,而有些专家认为是他晚年的作品。鲁迅先生说过“现存汉人小说皆伪托,惟此外有刘向的《列仙传》是真的。”按这个“仙人指路”的提法,我理顺了思路,找到几条理由:其一,作为西汉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又是汉高祖刘邦弟弟刘交的四世孙,对刘向来说,一本薄薄的《列仙传》算什么,何况还有一本《列女传》,可映证其互为“列”字姊妹篇。其二,他高祖刘交是楚元王,他生于楚地长于楚地为楚人,对楚地的文化、人物、事物应该很熟悉;其三,他本身又任朝廷要职,官至光禄大夫,曾校阅群书,掌握富足资料。《列仙传》的赞辞中,说他曾得到秦国大夫的《撰仙图》,共收入7百多人,那么他写先秦和汉初的70多人有何困难?其四,最重要最直接的一点,史料显示东汉末的《楚辞-天问注》和《汉书音义》,都引了《列仙传》。因此,“苏耽橘井”典故出处,可认定西汉末的《列仙传》乃主源。《列仙传》中的“苏耽”篇如下:

苏耽,桂阳人也,汉文帝时得道,人称苏仙。公早丧所怙,乡里以仁孝著闻,宅在郡城东北,距县治百余里。公与母共食,母曰:“无鲊。”公即辍筋,起身取钱而去。须臾以鲊至。母曰:“何所得来?”公曰:“县市。”母曰:“去县道往返百余里,顷刻而至,汝欺我也!”公曰:“买鲊时,见舅氏,约明日至。”次日,舅果至。

一日,云间仪卫降宅。公语母曰:“某受命仙箓,当违色养。”母曰:“我何存活?”公以两盘留。母需饮食,扣小盘,需钱帛扣大盘,所需皆立至。又语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橘树能疗。患疫者,与井水一升,橘叶一枚,饮之立愈。”后果然,求水叶者,远至千里,应手而愈。

苏耽去后,忽有白鹤十数只,夜集郡东门楼上,一只爪画作书字,言曰:城郭是,人民非,三百甲子当复归。咸谓是躭。”

这样看来,“苏耽橘井”的传说与典故,要早于三国时郴人、东吴左中郎张胜的《桂阳先贤画赞》和晋代名道葛洪的《神仙传》,可上溯至西汉后期,渊源何其悠长……

作者:张式成 来源:郴州日报 编辑:周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