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矿晶之都”“有色金属之乡”的 正史与传闻

 昵称W0z9V 2016-05-09

□ 张式成

雄踞南岭成矿带上的郴州,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加历代人勤奋努力,现享有“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矿物晶体之都”、“中国银都”等美誉;除奉献流金淌银的资源和香花石、微晶石墨、通天玉等宝贝,还蕴涵矿物、坑冶、采铸文化。

西汉唯一设金官

西汉初,桂阳郡及郡治郴县已有发达的坑冶,《汉书》记载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至公元前74年汉昭帝朝,全国103个郡国根据出品、特产、贡物、器具、交通等,共设盐官、铁官、工官等20种主管职官。而唯一的金官,设于桂阳郡,记在郡治郴县前“桂阳郡,……有金官”,说明桂阳郡当时拥有各种金属矿的开采、冶铸,郡府置金官综合管理。

《文献通考》又记汉武帝:“元狩四年(注:公元前119年)置铁官凡四十,有桂阳郡。”这在全国也较早。《后汉书》记:“便(今永兴)、耒阳有铁。”《明一统志》补充:“桂阳州出铁。”

土富山中三银翁

对桂阳郡矿产资源之富,南朝文学家任昉在《述异记》中讲了一个怪异故事:“桂阳郡有银井,凿之转深。汉有村人焦先,于半道见三老人,遍身皓白,云:‘逐我太苦,今往他所。’先知是怪,以刀斫之,三翁各以杖受刀。忽不見,视其断杖是银,其后井遂不生银也。”

这个传说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汉王朝对银的大量需求,对桂阳郡银矿开采的依赖程度,导致部分银井因过量开掘而枯竭状况。其具体位置,清末湖湘文化大家、翰林院侍讲、国子监祭酒王先谦在《湖南全省掌故备要》中指向永兴县城东北,“土富山,县东北。有银井,土人掘之,有三老翁授以杖,归,视之,银也,一名三翁井。”此三翁井,很早就采掘告罄。郴州城北铜坑湖也如此,至宋代铜矿挖完,留下大坑成湖潭,故名铜坑湖。

汉唐银场大名扬

郴州有色金属之乡的名气,唐代达第二巅峰。韩愈在《送廖道士序》指出:“郴之为州,在岭之上……其水土之所生,神气之所感,白金、水银、丹砂、石英、钟乳……”

《旧唐书》载:“先天之际(712年底-713年玄宗登基时),两京用钱尤滥。其郴、衡私铸小钱,才有轮廓,及铁锡五铢之属,亦堪行用。乃有买锡熔销,以钱模夹之,斯须则盈千百,便赍用之。”这揭示因需求量大,郴州民间私铸,且形成以锡代银的造假,迫使唐王朝于天宝年间(742年-756年)在郴州桂阳郡专设造银锭、铜钱的铸钱监。以坑冶“在桂洞之南”,“故曰桂阳监”。

宰相、原郴州刺史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记郴州:“桂阳监,在城内。每年铸钱五万贯。”记平阳即今桂阳:“所出银,至精好,俗谓之‘呙子银’,别处莫及。亦出铜矿,供桂阳监鼓铸。”《新唐书》记:“郴州桂阳郡,土贡:赤钱。有桂阳监钱官。义章(今宜章),有银,有铜,有铅。”于是继两汉设金官、铁官后,郴州又设钱官。

会昌五年(845年),“铸钱之所,各以本州郡名为背文,于是湖南钱用‘潭’(潭州,即长沙)字在穿左,桂阳监钱用‘桂’字,在穿右”——这表明“桂阳制造”的标识走向全国。咸通十一年(870年),桂阳监铸钱官王彤,上贡新铸功德钱“咸通元宝”,是唐代最后一种钱,因行时不长,故传世绝少,为唐泉第一珍。

宋代,郴桂银场再攀巅峰。《宋史·五行志》记北宋:“至道二年(996年)丙寅正月,桂阳监(今桂阳)熔银,自涌成山峰状。”《五行志》还记南宋“徽宗政和五年已末,桂阳军临武芦灰涌出生金”。宜章县则有瑶冈大仙的传说,“瑶”泛指美玉,传说一个能人,在浦溪银场找出不少似玉美石,就在产美玉的山脊升天为大仙,山遂名“瑶冈仙”。

这些逸闻都被视作吉祥异事。加之唐宋帝王对郴桂坑冶、银场、烹丁制度等的垂注、诏令,更使郴州“汉唐银场”声誉鹊起。

苏仙岭上仙桃石

除有色金属外,郴州各类矿物也享誉国中。如唐代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记:“仙桃,出郴州苏耽仙坛。有人至,心祈之辄落坛上,或至五六颗。形似石块,赤黄色,破之,如有核三重。研饮之,愈众疾,尤治邪气。”这实际是一种化石,具中药价值,唐人称作 “仙桃石”。

金代元好问等撰《湖海新闻夷坚志续》,其中《苏山石像》一则,也记“湖南有仙,姓苏名耽。山号苏,乃其飞升之所。山中多石,人取以水淋锯界破,其像有桃,有观音、弥勒、寒山、拾得像。甚至有‘天下苏山’四字,不知造化何为而融结哉!”寒山与拾得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仙桃石竟有他们和观音、弥勒之像,还有“天下苏山”的字样,写得神乎其神。

于是郴州矿物的名气吸引天下名流。徐霞客1637年农历4月游郴,初十日专程登苏仙岭,并寻仙桃石。其《游记》说11日下山麓乳仙宫,僧“乘宗仍留茶点,且以仙桃石馈余。所谓‘仙桃石’者,石小如桃形,在浅土中,可锄而得之,峰顶及乳仙洞俱有,磨而服之,可已治愈心疾,亦橘井之遗意也”。

清嘉庆年教育家、左都御史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记:“苏仙公土桃出湖南郴州。苏仙公祠即汉时苏耽也。祠旁往往掘得土球,状如桃核,大如橄榄而扁。其质似土之结成,而又似沙之凝固,文亦若桃核之文,摇之空,其中有物作响。亦有伪者,惟以摇之作响若空青者为真矣。星伯云可以治目。”文中“星伯”,系翰林院编修、地理学家徐松的字号。徐松任湖南学政时专游苏仙岭,知道仙桃石可以磨成粉治疗眼疾。

八宝之地祭矿神

桂阳大凑山,因“炉烟蓊然,上接云汉,烹丁纷错,商旅往来辐凑”而名,唐代已建祭祀山神的宝王祠。宋《桂阳图经》记:“宝山庙在军治之西,古有盘氏兄弟三人以凿山冶银自业。既没,有灵,祷之矿溢,遂祀焉。梁贞明四年(918年)诰犹存。”又有三堂庙,其神为柴氏七郎太保和十三娘仙姑;因后周皇帝叫柴荣,而土法冶炼靠柴、木炭,传说祭柴氏,采银就灵,“烧银同祀窑神,柴氏兄妹沿于柴窑哥窑。”

清同治年湖湘文化大家王闿运主编《桂阳直隶州志》,提及“桂阳称八宝地。八宝者:金、银、铜、铁、铅、锡、水晶、石炭(石墨)也”,于是桂阳“八宝之地”名传遐迩,大凑山改称宝山。

千金散去还复来

乾隆年初,桂阳州何植苕,采银大凑山数年,资产荡尽,州人都不愿借贷给他。到年底家无十日粮,矿丁们坐吃山空。除夕,何老板只得杀看门狗待客,他抱歉:“我没得什么给你们了,今晚上吃了这餐饭,初一各走各的,我也可能饿死哟!”矿丁们吃完饭已半夜,议论说:“主人开矿破产,但做人厚道,连一条狗也给我等吃光。今夜快过了,再睡又有什么味?干脆进窿再挖一下如何?”于是七八个上山,一个懒得进窿,就在洞口凿土,土掉下,发现手指头一点矿苗,再凿又宽一些,便大声喊出洞里人一起挖开,竟是大精矿!赶快报告老板,何植苕睡着不肯起:“狗肉吃完了,何苦来哄我?”矿丁们强行拖他去看,银、铅不可计算。消息传出,送钱送米的堵上门来,从此依赖何家为生者达数千人。

不料一日矿窿起火,死百余矿丁,按《矿厂约法》:死者主人不问。但何植苕见各家号哭于心不忍,义捐每户数百金,一日散尽所有。朋友劝他留一点,他讲:“只要天不穷我,矿还在就可以了;如果天不富我,留着这个矿就是应付灾患的。”结果他的矿出产更多。王闿运夸赞这位小民,与古贤豪杰一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