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生常见问题分析

 三到书屋 2011-03-25

小学生常见问题分析

1.如何培养孩子的恒心?

    恒心对孩子的发展和进步是非常重要的

    1、利用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能激发孩子参加活动的积极情绪,在家庭活动中增添活动和学习内容的趣味性、生动性,让方式灵活多变,如多采用游戏、比赛、表演、抢答、故事等形式,使活动过程本身就能吸引住孩子,这对孩子善始善终地做某件事能起促进作用。

    2.帮助孩子确定具体的、可行的目标。

    目标不要定得太低或太高——太低,孩子学不到新东西,没有学的兴趣;太高,孩子难以实现,即使有一定毅力的孩子也会放弃。因此,只有在短期内经过孩子的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才能激励孩子去进取。当孩子完成一个目标后,成功的喜悦会强化孩子的进取精神,激起他确定下一个目标的热忱,从而养成不断进取的习惯。

    3.让孩子学会自我监督。

  与孩子共同确定某种活动、某个目标后,每天检查孩子完成的情况,并让孩子自我评价做得怎样,对孩子的良好表现给予鼓励,对做得不够好的要引导、激励孩子改正。当孩子大一点后,可以为孩子画张自我鉴定表格,让孩子对完成学 习计划、良好行为习惯。某种活动目标等情况进行打分,并定期把自我鉴定表交给幼儿园老师,让老师了解、表扬孩子的自觉行为,对孩子的自我监督进行监督。这样,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后,才能督促自己持之以恒地从事某种活动。


2.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人们对自己的言行带来的社会价值进行自我判断。从中产生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来自对自已行为后果的反馈,同时又激励、督促自己去履行一定的义务,以实现一定的行为目标。责任感是孩子安身立命的基础,当一个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时,就要对相应的事物负责。但是,孩子做事,往往更多地重视行为过程本身,而不太重视行为结果,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必须让孩子有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的习惯。

  1.订立责任合同,让孩子明白该做些什么,要怎样做,否则将会受到哪些惩罚。

  因为孩子做事,往往是凭兴趣的,对他要求不明确,便不会坚持下去,因此,要让孩子对某件事负责到底,必须清清楚楚告诉他做事的要求,并且与处罚联系在一起。如把洗青菜的活承包给孩子,要是没做好,便不能吃所有的菜。这样,孩子才知道,一个人的行为是要负责的。

  2.让孩子对自己的责任心引以为荣。

  有位10岁的小女孩,负责倒垃圾已经5年了。在她5岁时,突然对倒垃圾产生了兴趣,一听到收垃圾的铃声,就提着垃圾桶去倒。她的父母为了维持她参加家务劳动的兴趣,培养她倒垃圾的责任感,对她倒垃圾的事予以表扬,说她能干、勤快,还经常当着女孩的面在外人面前称赞她,引起人们的赞誉。这样,激发了孩子主动倒垃圾的自豪感,慢慢地形成了习惯,把这项劳动看成一种责任。

  3. 让孩子学会提醒自己该做什么,学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有个家庭要求客人洗完澡后把换出来的衣服自己放进洗衣机,可8岁的王刚却经常忘记,妈妈让他记下洗澡后该做什么事,以便提醒自己。从此以后,王刚再也不会忘了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还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可见,当要孩子记住做某事时,与其大人经常提醒或给他贴张备忘字条,还不如让孩子自己记下要做的事情有效,那样,孩子们会为记得提醒自己而沾沾自喜,慢慢地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只有学会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才能逐步发展为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

  4.对孩子的某些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要让他自己设法补救。

  如小孩损坏了别人的玩具,一定要让孩子买还给人家,也许,对方会认为损坏的玩具没多少钱,或认为小孩子损坏玩具是常有的事,或者其他某些原因而不好意思收下孩子的赔偿。但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出发,还是要说服对方收下,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谁造成不良后果就该由谁负责,每个人的行为是有责任的。当然,父母在家中要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有威信。要求孩子负责任,才能让孩子有模仿对象。


3.怎样帮助孩子摆脱抑郁?

    认识到你的孩子生活中存在压力,耐心地和他们一起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对每位父母来说都是必要的。当然,你不可能解决孩子们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但你可以为孩子提供处理问题的建议,帮他们成长为快乐的、有着良好适应能力的人。

  不要对孩子控制过严,不妨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如,2岁的孩子允许选择午餐吃什么,3岁的孩子允许选择上街时穿什么衣服,4岁的孩子允许选择假日去什么地方玩,5岁的孩子允许告诉买什么玩具,6岁的孩子则允许选择看什么电视节目……只有从小就享有选择民主的孩子,才会感到快乐自立。

  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不善交际的孩子大多性格抑郁,因为享受不到友情的温暖而孤独痛苦。性格内向、抑郁的孩子更应多交一些性格开朗、乐观的同龄朋友。

  教会孩子与他人融洽相处。与他人融洽相处有助于培养快乐的性格,因为与他人融洽相处者心中较为光明。父母可以带领孩子接触不同年龄、性别、性格、职业和社会地位的人,让他们学会与不同的人融洽相处。此外,父母自己应与他人相处融洽,热情待客、真诚待人,给孩子树立起好榜样。

  生活不宜过分优裕。物质生活的奢华反而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贪得无厌的心理,而对物质的追求往往又难以自我满足,这就是为何贪婪者大多并不快乐的真正原因。相反,那些过着普通生活的孩子往往只要得到一件玩具,他们就会玩得十分快活。

  让孩子爱好广泛。开朗乐观的孩子心中的快乐源自各个方面,一个孩子如果仅有一种爱好,他就很难保持长久快乐,试想:只爱看电视的孩子如果当晚没有合适的电视节目看。他就会郁郁寡欢。有个孩子是个书迷,但如果他还能热衷体育活动、或饲养小动物,或参加演剧,那么他的生活将变得更为丰富多彩,由此他也必然更为快乐。

   引导孩子摆脱困境。即使天性乐观的人也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但他们大多能很快从失意中重新奋起,并把一时的沮丧丢在脑后。父母最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着意培养他们应付困境乃至逆境的能力。要是一时还无法摆脱困境,那么可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随遇而安,或在困境中寻找另外的精神寄托,如参加运动、游戏、聊天等等。

  拥有自信十分重要。一个自卑的孩子往往不可能开朗乐观--这就从反面证实拥有自信与快乐性格的形成息息相关,对一个智力或能力都有限,因而充满自卑的孩子,父母务必多多发现其长处,并审时度势地多作表扬和鼓励,来自父母和亲友的肯定有助于孩子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家庭的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一个充满了敌意甚至暴力的家庭,是绝对不可能培养出快乐的孩子的!


4. 为何孩子越来越没有了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己力量和能力的认识和充分估计。自信心强的孩子做事就积极主动、思想活跃、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喜欢和同伴相处,而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自惭形秽,做事拘谨畏缩,浅尝辄止,对于能通过自己努力达到的任务也感到高不可攀、不可企及。

    当一个难题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时,许多孩子都喜欢简单的回答:我不会我不能我不行。先是自我否定自己,缺乏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勇气。能把字去掉的变成我会、我能、我行的孩子越来越少了。在我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为什么孩子的自信心会越来越没有了呢?

    一、家庭因素

    (一)家庭对孩子的过度保护。

    现在的家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一出生,就集万般宠爱于一身,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是家庭的焦点,家长像宝贝一样的供着,为了孩子的小小要求,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辞,千方百计地加以满足。孩子本身就缺少动手能力、自立能力和生活能力很差,连起码的家务和常识都不懂,家长又怕累着、怕碰着、怕饿着,事事越俎代庖,剥夺了孩子自己独立做事的权利,这样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懒惰之习惯慢慢地养成了,如果孩子一旦失去了家庭和亲人的庇护,根本经不起社会的风雨,自信心也就越来越没有了。

    (二)家庭对孩子的过多批评。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恨铁不成钢的思想占据了他们的头脑。这种脱离实际的幻想,很难实现。于是,孩子常常会受到诸如你真笨笨的像猪等甚至一些不堪入耳的训斥和恐吓,这种只盯着孩子的短处和缺点,过度的批评和指责,而忽视孩子的长处和优点的做法,只能加剧了孩子自信心的倒退!

    二、教育因素

    如果说家庭的溺爱有情可原的话,孩子还可以通过在学校等其他途径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可现实中学校很少有这样的教育。学校和老师被升学率、各种评比和检查所左右着,填鸭式教学仍在继续,利益的驱动使他们整天忙的焦头烂额,根本无暇顾及或很少顾及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和教育,素质教育、能力教育都在为利益让步。教育的缺失培养出了高分低能和敏感多疑、脆弱自私和做事的功利性的学生,这不能说不是教育的一大悲哀!

    三、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增长,信息的加速,知识的更新加快,社会就业压力、竞争压力、生活压力等也在逐步增高,孩子的教育成本和生活成本也越来越大。但为了孩子以后能有个好的出路和归宿,多数家长摩拳擦掌、苦口婆心、不惜重金地说服孩子参加诸如英语、奥数、作文、绘画、书法、钢琴、乒乓球等各种培训班,力求把孩子打造无所不精、无事不能的全才。全然不顾孩子的兴趣和个人感受。如果这样的学习和培训的目的只是为了考级、或者为了升学加分,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就根本达不到学习的目的,达不到素质的提高,更达不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种功利性很浓的社会氛围,金钱、权利、和物质的相互攀比,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都在曛染着孩子,也助长了孩子的短浅的目光和自信心的缺乏。

5.孩子为何喜怒无常?

    有的家长经常抱怨孩子喜怒无常,让人捉摸不透。他们总认为这是孩子的责任,不从自身方面找原因。结果久而久之,孩子的情绪和心理都发生了变化,直到出现难以预料的问题后才开始着急。其实,孩子的喜怒无常,与父母有关。

    现在很多家长缺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的关心不够,遇到事情不与孩子沟通,是孩子出现喜怒无常的原因之一。一些家长总是动不动就发脾气,不管是什么场合,不管有没有人,都打骂孩子。这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很容易让孩子模仿。许多孩子的坏脾气就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对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家长要学会容忍,更要学会理解。还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及时化解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有的家长总是希望通过严管改变孩子的一言一行,这是很有害的,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6. 怎样帮孩子克服恐惧心理?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对某些人物、事物、情景产生恐惧,时间长了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的心灵特别稚嫩,很容易就会受到挫折。家长如果及时发现了孩子的心理变化,并及时加以抚慰,就能帮助孩子的心理免受伤害。

    对儿童恐惧心理的矫正,实际上是对儿童勇敢精神的训练。训练中可辅以奖励的办法。

    1、日常生活中克服孩子恐惧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感情交流。美国心理学家肯特说:保持家庭气氛和谐,使孩子能无拘无束地与你交流,这是十分重要的,切不可嘲弄、吓唬孩子,而应鼓励、支持孩子

    2、对孩子的要求不宜反复无常。如果一会儿要求孩子这样,一会儿要求孩子那样,孩子就会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做对、做错都将会受到指责,于是就产生了恐惧心理。因此,成人对孩子的要求要规范,要一致。

    3、防止对孩子溺爱。由于对孩子过分疼爱和保护,就会让孩子失去锻炼勇敢精神的机会。调查表明,溺爱的孩子大多胆怯,依赖性强,缺乏自信。

    4、家长对孩子不要喜怒无常。有的家长常将自己的好坏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这样会使孩子害怕父母,怕父母无缘无故发脾气,怕自己受罚等,终日心神不定、畏畏缩缩,表现为恐惧、多疑、敏感。因此父母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拿孩子当出气筒。

    5、不要过分责怪孩子。孩子做错了事,正好可以利用这种做错事后的恐惧心理,教育和引导他们应该怎样做是正确的。既指出错误的危害,又表现出成人对孩子的宽容,使孩子感到批评也是为了爱他,从而也就不会产生恐惧心理了。

7.如何引导孩子走出心理脆弱的怪圈?

    在生活、学习条件日益改善的情况下,心理脆弱却成为当今孩子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案例一:一个5岁孩子,由于妈妈是她所在幼儿园的教师,上幼儿园时一直被老师特殊照顾,可上学前班以后,没有了特殊照顾,她便有一种失落感。在一次被老师批评之后,竟闹着不再上学。

  案例二:一个7岁的孩子,一次跟同学讨论问题时,同学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知道啊!从那以后,他拒绝与同学和老师交流,独来独往。

  案例三:有位小学一年级学生总是迟到,被老师请家长到校解释。这位学生回到家后终日郁郁寡欢。

  据调查,目前我国有46%的孩子在家庭和学校表现出脆弱倾向,到底是什么让孩子们变得如此脆弱?

  家长的不当做法形成了孩子胆怯的个性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生怕委屈了孩子,在很多事情上都小心翼翼。孩子能做的事不让做,孩子能参加的活动不让参加,长此以往,孩子好奇、好玩、敢于冒险的天性慢慢被泯灭,养成了胆小的习惯和懦弱的个性。

  优越的家庭环境造就了孩子自私的性格

  随着如今的家庭生活环境越来越优越,孩子养成了养尊处优、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轻而易举、顺手拈来的侥幸思想。一旦在某件事情上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很失落,做出异常的举动。

  家长的纵容娇惯磨灭了孩子的坚强意志

  孩子摔倒了,妈妈赶紧把孩子抱起来使劲怨天怨地;孩子在学校摔破了皮,有的家长会不惜一切代价去讨个说法”……家长的娇惯使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苦、累,什么是挫折,斗志在慢慢消磨。稍遇到一点挫折,就不知所措,甚至意志消沉。

  过重的学习负担毁坏了孩子天真的童心

  家长在生活上迁就、溺爱孩子的同时,在智力尤其是学习方面却格外较真,一厢情愿为孩子选择大量的家教和名目繁多的兴趣班。一旦孩子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家长动辄训斥甚至打骂,面对家长的压力,孩子就有可能做出偏激行为。

  单亲家庭丧失对孩子健康的爱

  在离异单亲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其情感世界会变得残缺不全。也正是这样的家庭,家长出于对孩子的怜爱,常常溺爱孩子,因此也造成了孩子脆弱的心理。

如何让孩子走出心理脆弱的怪圈,专家建议:

  第一,改变家教观念,提升家长素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给孩子的不应只是优越的生活条件,更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自立自强,如何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同时,培养孩子拥有的特长,必须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兴趣出发,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在广博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第二,有意设置障碍,培养抗挫能力

  任何人的成长都要经历无数的挫折。如果孩子总是一帆风顺,那么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情绪紧张,束手无策。家长平时应有意识为孩子创设挫折情境,让他获得应对挫折的适应能力。但要注意,障碍设置难度要适中,否则屡次失败,容易引起孩子的自卑。

  第三,及时疏导,正确应对挫折

  当孩子真的遇到挫折时,家长不能置之不理,采取无视态度,而应帮助孩子认真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采取正确的方法战胜挫折。同时还应让孩子认识到挫折本身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要敢于面对挫折。

8. 孩子为什么只听表扬不听讲?

    “现在很多看着挺聪明的孩子,却不会听人说话,也就是理解能力不强,这与他们在幼儿园阶段过早地学习了小学的知识不无关系。北京市分司厅小学的教导主任甘维仪老师今天告诉记者。

  相信这个结果一定不是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想要的。

  好奇心是孩子学习的最直接动力。但是,那些在幼儿园里已经接触了小学知识的孩子,对知识本身失去了兴趣,老师讲课的时候他们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一直教低年级的甘老师说,从表面上看,这些孩子听讲非常认真,而且往往比别的孩子更加兴奋,他们是因为受到表扬而兴奋,是为了听表扬而认真听讲。由于这些孩子曾经学过这些知识,他们会成为老师表扬的中心,他们开始挑选听课的内容,久而久之,他们渐渐失去了听别人说话的能力

  过早地接触小学的知识,根本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这种做法无异于给孩子服下了慢性毒药,这种毒药将会慢慢影响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在加拿大学习了5年幼儿教育,现任加拿大国际教育家协会华人分会理事长的黄娟这样说。

  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快快乐乐?家长们也很无奈。

  王先生的儿子现在正在上初二,孩子每个星期都会有考试,而且每次都要排名,现在就这么一个孩子,我们输不起,不得不给孩子加码,我们都后悔没有给孩子更早加码。王先生说出了很多家长的心里话。

  一些幼儿教育专家表示,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必须理性,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教育规律,孩子的成长是有关键期的,超越关键期的教育无异于拔苗助长

  对于关键期,黄娟用一个著名的实验进行了解释:

  在年龄不等的孩子面前放两个一模一样的、注满了水的杯子,让孩子们判断哪个杯子里的水多。几乎每一个孩子都能正确回答,两个杯子中的水一样多;这时,实验者当着所有孩子的面把其中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一个细高杯子中,再问孩子哪个杯子里的水多时,只有7岁以上的孩子还能正确判断两个杯子里的水一样多,那些不足7岁的孩子有的非常茫然,有的则回答是细高杯子中的水多。

  有些知识,当孩子的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他们会轻而易举地掌握,在此之前,孩子只会机械地重复,即使掌握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黄娟说,很多人都说要尊重孩子,其实,认识孩子发展的阶段性,尊重孩子的局限性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尊重

  一位小学数学老师介绍,班里有不少学过珠心算的孩子,他们做数学题时一定要两手做出拨算盘珠子的动作,才能得出答案,离开了这种姿势,连最简单的算术题他们都不会做。数学学习,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逻辑发展过程,某些不科学的教育把一个苹果+一个苹果=两个苹果这么一个简单的过程复杂化了。这位老师说。

  既然孩子过早接触知识不好,那很多家长就会问:不学知识学什么?

    教育专家指出,语言身体认知艺术社会是幼儿教育的五大领域,其中,与孩子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是最重要的。因此,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协调的肢体动作、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是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家长应该清楚地认识儿童发展的根本规律。黄娟说。

9. 如何培养孩子的快乐性格?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注重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快乐性格呢?以下几个方面可为您提供参考:

    第一,密切同孩子之间的感情。在培养快乐性格的过程中,友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玩耍,让他们学会愉快融洽的人际交往。

    第二,给孩子提供决策的机会和权力。快乐性格的养成与指导和控制孩子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要设法给孩子提供机会,使孩子从小就知道怎样使用自己的决策权。

    第三,教孩子调整心理状态。应使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快乐,其秘诀在于有适应力很强的心理状态,这使他们能很快地从失望中振作起来。在孩子受到某种挫折时,要让他知道前途总是光明的,并教孩子注意调整心理状态,使他恢复快乐的心情。

    第四,限制孩子的物质占有欲。因为给孩子东西太多会使其产生获得就是得到幸福的源泉这样一种错觉,所以应结合事例教育他们,人生的快乐不能仅与物质财富的占有划等号。

    第五,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平时注意孩子的爱好。为孩子提供各种兴趣的选择,并给予孩子必要的引导,孩子的业余爱好广泛,自然容易拥有快乐的性格。

    第六,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满和谐。家庭和睦,也是培养孩子快乐性格的一个主要因素。有资料表明,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成年后能幸福生活的比在不幸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要多得多。   

10.孩子太任性咋办?

    儿童的任性往往与家庭对孩子的不良教养有关。宠爱、放纵的教养方式可以使儿童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等不良意识和行为;父母或父母与上一辈老人之间对教育态度的不一致,也可使儿童形成任性、有恃无恐等不良行为;过度庇护则容易影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对于以上出现的种种问题,面对任性儿童,我们应采取以下矫正方法。

    1、当孩子心情急噪,乱发脾气时,在指出他的错误以后,让他知道乱发脾气,不讲道理是行不通的。受冷落后,他也许会改变态度。这种方法叫冷处理

    2、对有些任性连基本生活习惯都没养成的孩子,应该为他安排一个有规律的生活环境,如果父母一时做不到,可暂时让他离开父母,到亲戚朋友家中生活一段时间,这对矫正孩子的坏脾气也有一定效果。

    3、任性的孩子,一般精力旺盛,可以引导他们经常参加一些有严格规则的游戏和活动,这样既可使他们充沛的精力得到正常发泄,又让他们在愉快的玩耍中受到守纪律、遵规则的训练。

11.  如何教孩子读书?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喜欢读书的人,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

  一、孩子喜欢模仿父母,父母应以身作则,时常在子女面前阅读,让子女觉得阅读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一样的自然和必要。

  二、阅读是一项终身受用的生活技能,也是一种生活乐趣。父母切勿过于看重阅读的教育功能而忽视阅读带给孩子的乐趣。因此选择读物时要照顾孩子的兴趣、口味和情绪上的特殊需要。童话、小说、散文、科幻、探险、历史,只要是健康有益的,只要是孩子喜欢的,都可以让孩子选来读。

  三、要注意观察孩子读书的兴趣。如:当孩子走近书柜(无论商店或是家里)时,他是否径直走向某个特定的书架?他是否懂得到哪里去找科学书籍、小说或诗歌?如果孩子阅读时,看看孩子是否迅速进入了阅读,他实际阅读的时间有多长,是否经常谈论与书有关的内容等。如果孩子能自己直接找到一本书,不看其他的书,阅读时迅速进入情境,阅读时间较长,经常与伙伴谈论书的内容,或做有关的游戏,则说明他对这类书感兴趣。

  四、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这些习惯包括:爱惜图书,保持图书清洁,不撕书,不折页。鼓励儿童保存看过的图书。

  五、经常带子女参观书展、逛书店,并给孩子买书。书是最好的礼物,玩具只能给孩子以有限的乐趣,而一本书对孩子心智的启发是不可估量的。

  六、把上图书馆和买书作为家庭活动的重要内容,教给孩子利用儿童图书馆的技能,如图书馆是怎么对图书进行分类的,怎么能找到他最想看的书等。最好能参观一下儿童常去的图书馆,替孩子申请图书证,帮助孩子适应图书馆;教给孩子买书的技能。在孩子小的时候,每次买书都带着孩子,商量好买什么书后,把钱交给他,让他自己从售书员手里亲自接过书,完成模仿父母买书的过程,这样做比父母从街上带回一本书更能让孩子满足。

  七、每天定时给孩子朗读,讲故事或讨论书中的人和事。故事能满足孩子情绪上的需要,对于幼小的孩子可以在睡前给他们讲故事;对于年纪较大的孩子可以和他们讨论看过的书。

  八、利用益智的电视节目刺激或提高子女的阅读兴趣。例如科技片、卡通片或据名著改编的儿童剧。

  九、引导孩子多读报章杂志。报刊大多反映了一些贴近我们生活的新内容,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往往有不少参考价值,且对培养阅读习惯有好处,家长应为孩子订阅三五种报刊。

  十、鼓励孩子记读书笔记。随便写什么都可以,写个简单的书名也好,要培养孩子从阅读中获取知识的习惯。

12.  怎样让孩子主动学习?

    1、孩子每天上学前,告诉他放学回家后要把一天学到的东西跟全家人分享一下;

  2、每天让孩子在书桌前坐10分钟;

  3、将孩子学习每科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4、在孩子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开始前的半小时或1小时定为孩子的学习时间;

  5、给孩子制定的学习目标放在而不是时间上;

  6、让孩子彻底放松地玩;

  7、当孩子的注意力不在学习上时,最好不要强迫孩子学习;

  8、开始学习前,让孩子整理一下书桌;

  9、饭前和饭后一小时不要让孩子学习;

  10、孩子学习过程中休息时,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而且最好让孩子离开书桌。

13.孩子学习不专心怎么办?

    孩子学习不专心:首先要向他讲清道理,要让他懂得: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三心二意,否则什么事也做不成。

    要给压力。有的孩子在学习时坐不住,看书,写作业时经常思想开小差,不是东张西望,就是翻这翻那,或者做小动作,这方面他们往往活泼灵巧,思维敏捷,情感表现明显,可对学习却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对他们一定要给压力。凡学校、家庭布置的作业,不论在平时或假期,一律规定他完成作业的时间。只要家长在家,就尽量在他做作业的桌前坐下,督促孩子专心做作业、按时完成作业。还应坚持每天检查他的课堂作业和询问在校学习情况,让他感到有压力。

    家长应训练有方。如让孩子听广播记日记,读故事再口述,看新闻写信息,听算速算,逼着孩子专心听、说、读、写。

    再其次,要创造好的环境。孩子学习时,不要有任何干扰,如说话、看电视等,更不要叫孩子做这做那。最后,家长要以身作则,办事要专心,不可马虎草率,否则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引发趣味。在辅导孩子学习时,形式要多样,而且要生动活泼。如一起争论,共同质疑,诱发思考,开展竞赛,不断激励。家长的语调应富于变化,具有幽默感,使学习气氛充满情趣,这样就能促使孩子集中精力,潜心学习。

    排除干扰。家庭的干扰是多方面的。如邻居、长辈们往往会因为琐事打扰而促使孩子分心。为了尽量避免和克服干扰。家庭内,尤其是孩子学习的房间内,正前方不要过多装饰,周围要尽量保持安静。父母的穿戴应朴实、端庄、大方;学习室内不要存放食品,尤其是孩子爱吃的食物。辅导孩子学习的图画和实物,应在使用后撤去。

    避免激动。在辅导孩子学习时,应尽力保持孩子的心态平衡。在孩子学习前和学习时,家长不要把比较重要的事情告知孩子。如家庭里发生的令人极不愉快或不幸的事件,晚上去看电影、电视录像之类孩子极为敏感的消息等,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心情激动,稳定学习情绪。

    明确任务。在辅导孩子学习前,家长应明确地向孩子宣布今天的学习任务。让孩子一开始学习就明确目的,心中有了目标,就使孩子自觉地为达到目标、完成任务而艰苦地学习。

    另外,还家长还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有劳有逸。对于孩子的学习,做家长的要辅导,要过问,但切忌包办代替,加码再加码。学校布置了作业,家长再增加作业,这样布置的作业过多,就必然影响孩子的睡眠。孩子不能休息好,就容易产生疲劳而分心。另外,家长还要引导孩子加强身体锻炼,孩子身体强健,学习时才能较持久地集中注意力。

  2、心理相容。父母与孩子一般都会有良好的关系,但也会因种种原因而产生不良的关系,如父母的打骂教育,造成孩子惧怕心理;父母的放纵教育,使孩子放任自流,为所欲为;还会有其他原因,造成孩子特殊的心理变态,使孩子不能从父母那儿得到应该得到的爱。如果父母与孩子保持健康的良好关系,做到心理相容,只要孩子意识到父母爱自己,他们就会乐意听父母所辅导的知识。

  3、培养意志。俗话说:意志是愿望的脊柱骨,困难是意志的试金石。在辅导孩子学习时,要培养孩子的毅力和自制力。使孩子不怕艰苦,勇于克服困难,有勇敢、坚定、必胜、自强等良好的作风。在辅导孩子学习时,要根据孩子的特点,不断地对孩子提出要求,并及时检查,督促、表扬、批评,提出新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孩子有始有终、顽强不懈地完成学习任务。

14.孩子为什么厌学?

    厌学心理是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从而萌发逃避的一种心态。调查表明,大多数孩子的厌学与他们是否聪明没多大关系。厌学心理产生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绩,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改变学生的厌学心态,首先应该了解产生这种心态的直接和间接原因。

    1.因厌其师而倦其道

    现实中,有不多学生的总体素质较好,但由于心理的问题,而导致厌学,成绩下滑。为何成绩下滑?因厌其师,才逆其道,这是事实。由于教师在急于求成、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支配下,对学生说了些过头的话,做出了某些过激的行为,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因为对老师的反感而讨厌上老师的课,极力回避与老师的接触,最终发展到对某一科目的厌学

    2.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学习自觉性低,基础差,学习上缺乏自信心;又不能持之以恒;并且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知道该怎样去学习,都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跟不上的原因。好的学习方法会给学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好的学习方法则会给学生在学习上增加许多的阻力,不断的挫败感会降低学生的自信心。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会受到来自家长和同学的压力、责怪和鄙视,同时又不知道怎样与教师密切配合和交流。导致学生的自信心降低。学生由于没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业成绩不良,会造成精神苦闷,就会觉得学习不下去,认为自己什么也不行,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优点应及时给予表扬、激励;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矫治和帮助。使学生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中,增长自信。

    3.过分看重分数

    许多老师和家长都十分看重学生的分数,以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导致学生自信心的不足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学生的分数只能代表学生某一段学习情况,而不能作为全面评价学生的标准。老师和家长不应该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应该形成一套更具客观的更合理的和更全面的评价标准。老师和家长应从不同的方面表扬和鼓励学生增加学生的信心,而不是单从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一个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但增强了,而且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4.人际交往问题 

    有些学生由于性格的原因,在人际交往方面较差,不能正常地与同学进行交往。经常与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又不能很好地处理,最后导致同学们都不喜欢与他交往,缺乏同龄伙伴的关心。从而感到在学校没意思,因此产生了厌学心理。再者有些年龄较小的学生因受到大同学的威胁而又不知该如何处理,从而对学校生活产生了恐惧,开始逃避上学最终也会产生厌学的心理。结交不良朋友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学生在学习期间社会交往群体的好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对于学习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这个群体成员的学习状态。如果学生在学习期间结交的是一个消极的群体那么在这个群体中的学生对于学习的感受就会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感觉,在这种环境中的学生就会产生不爱学习甚至厌恶学习的想法。

    5.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

    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自然也就不会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一种盲目性,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该怎样去学。有的学生还以为是为父母而学习。因此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是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只是机械地应付,所以在遇到困难时就产生了逃避的想法。设置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产生自信心。自然就有了自信心。有些家长怀着望子成龙的心情而为孩子指定了较高的目标,过高的目标从容易使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失败后挫折感往往会使学生丧失信心,造成欲速则不达的效果。多次的失败则会使学生对学习目标产生恐惧心理,最终导致厌学;目标定得太低实现起来过于容易又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所以目标的制定要明确为中等难度,可以近期达到,这就要求家长不要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设置恰当的学习目标会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反之则导致学生的厌学。

    6.望子成龙

    望子成龙是所有家长共同的心愿,但是实现美好愿望的条件往往是加在学生身上过重的学业负担,如果过重的学习负担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就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的心理。家长为了让孩子将来有一个好的前程,就拼命给学生施加压力。繁重的学习任务和精神压力,以致学生完全不能承受,学生对于家长的这种做法不能理解从而产生反感,从对家长这种做法的厌烦发展到对学习的厌烦,最终发展到厌学。

15.家长该如何检查作业?

    有许多的家长在检查孩子的作业的时候,往往只看孩子是否做完了作业,而很少去认真地看孩子的作业做得对不对。这种检查作业的方法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孩子做作业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或为了下次上课做准备。家长检查作业也是为了督促孩子的学习。那么,家长应该怎样检查孩子的作业,才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呢

  首先是要看

    如果孩子做作业只是为了应付老师或家长的检查的话,他往往不会有那么好的耐心,去认认真真地将每一个字写得工工整整,而是会写得龙飞凤舞,仿佛自己是个大书法家一般。我们看到这样的作业,就应该考虑考虑孩子是否真的认真完成他的作业了。面对这样的作业,家长应该认真检查作业完成的质量,看看究竟做对了多少--如果做对的比较多,而题目又比较难,就证明孩子实际上已经掌握了知识,但是可能失去了耐心,这时候要教育孩子做事要认真,不可以因为自己已经会了就开始马虎。如果孩子做的作业很是工整,字迹清楚,就证明他做作业时心情比较平静、态度认真,这样他才会很自然地写好作业中的每一个字--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做错了许多,那么可能是他对这一部分的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家长应该及时给予辅导,帮助孩子掌握所学知识。 

  其次看是否全部做完、做对了题。

    如果是填空题、选择题的话,首先要看看孩子填的是否正确,如果正确的话,可以从中选出比较有代表性或是比较有难度的题目,让孩子给讲讲解题过程。如果孩子讲得完全正确,我们就可以判断:孩子已经认认真真的审题、分析题了;如果孩子讲不出所以然来,很有可能就是他的,这是家长要让孩子自己把解题方法想出来,同时不要鼓励孩子答案的行为。如果孩子做错了,家长就要看看孩子是因为不会做而做错的,还是因为态度不认真没有很好的审题、分析题而做错的。对不会做的孩子,要帮助他查漏补缺,及时将所学的知识掌握;对不认真的孩子,可以通过批评、讲故事等等方式,寓教于不同的方式中,是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缺点,以及时改正。 

  最后,我们还可以看作业整体布局。

    一般情况下,孩子的作业应该有一个较合理的布局。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会给孩子们一个固定的模式;但是如果没有,孩子又将作业写得乱七八糟的话,则要指出孩子的不当之处。家长在检查孩子作业时,要看整体布局是否美观、有条理。完美的布局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以及加强对孩子的美感的熏陶。

16.如何提高孩子的写作技巧?

    提高孩子的写作技巧,这好象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一直以来都困扰着众多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大家都觉得,要提高写作的能力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国外的孩子一样有这方面的困扰,不少孩子也苦于不会写作。针对这个问题,教育专家詹妮弗-李提出了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给孩子准备一个安静、亲切的环境,作为写作的专用区域。当然这里面要具备一些必要的设备:书桌、字典、笔、一些纸,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准备一台电脑。这些准备不仅是必要的,同时还可以由此告诉你的孩子,你认为写作是一件有意义的、特别的活动。

  孩子需要机会去尝试写各种各样类型的文章,而不是只盯着一种文体来练习。

  你可以让孩子给他的好朋友写一封友好的信,给玩具公司写一封信提出自己的一点要求,或写一封邀请亲戚来吃饭的信。这样孩子可以看到自己写作真的取得了成果,就会对写作产生好感。

  另外一个鼓励孩子写作的好办法,就是让他写日记。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写作的个人风格。但你和孩子要约定好,别的家庭成员是否可以读他的日记。如果你答应孩子不看他的日记,那么就一定要保护他的隐私。

  还有一个可以帮助提高孩子写作技巧的办法——电脑软件。现在有很多出色的软件,里面提供故事的开头、想象画以及段落结构的建议等内容,这些都可以激发孩子自己写作的愿望和灵感。

  许多孩子都经历过写作的瓶颈状态——即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写什么好的情况。比如孩子被要求写一个有创造性的故事,但他不能想出有什么有趣的东西可写。这时父母就可以帮助孩子了。可以给孩子一本笔记本,记下平时突然产生的奇特想法,家人开的玩笑,或者是描述一幅以前的具有纪念价值的相片。也可以让孩子从杂志中获得有用的点子。

  一旦孩子决定了一个文章的主题,就应该让孩子先写一下草稿或是打一下腹稿。这样可以保证所有要写的重要细节都包括到文章里去了,并且可以调整文章的结构,你还可以就草稿跟孩子一起谈论,寻找最好的写法。在学校里,老师也用各种办法,帮助孩子在开始写文章之前,先组织好要写的内容。

  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朗读不同文体的好作品,比如诗歌、小说、新闻故事甚至是一封有趣的信,只要是孩子会感兴趣的东西都可以。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在阅读了大量的好的作品之后,都会在写作上学到很多东西。

  通过阅读,家长可以问孩子:你喜欢什么样的作品?不喜欢什么样的作品?”“文章的作者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吗?”“你觉得这个题目有意思吗?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认识到写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写作水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提高的。告诉孩子可以从对已有作品的改写、缩写、扩写中,开始自己的写作。

  孩子需要在完成自己文章之后的一、两天,甚至更长时间以后,再回头看看。这样做可以让孩子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作品,发现其中的错误和被遗漏的细节。

  一个作家在写作时要考虑,自己写的内容是否切题?所有的细节都包括进去了吗?描写太多会不会显得罗嗦?孩子虽然不是专业作家,但这些问题也需要想一想。

  让孩子把自己完成的文章大声地读一遍,如果他自己不能发现其中的明显错误,那么就需要有人为他再读一遍,好让他自己意识到错在哪里。还要注意孩子在文章中有没有错别字。

  爸爸妈妈还要为保持孩子的写作积极性做一些努力。比如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给他一些口头上的批评,但注意重点在为孩子指出错误,而不是教训他。还可以把孩子的好作品贴在墙上,让每一个来家里的人都能看见,这对孩子是一种奖励。这样孩子很快就可以体会到写作的重要和乐趣了。那么他的写作水平就自然会提高。

17.怎样让孩子上课不走神?

    上课不能长时间专心听讲,注意力分散;常常充耳不闻,无法理解老师课堂讲授的知识;记不全或记不住老师口头布置的作业和事情;复述老师所讲内容时,显得语无伦次……孩子这些上课不注意听讲的问题常常困扰着家长。

  其实,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除部分真正患有多动症外,相当多的是由于缺少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听讲能力(也叫听知觉能力)。听讲,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听讲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孩子能否聚精会神听讲的重要因素。人的听知觉能力包括分辨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编序能力和听说结合能力。如果你的孩子上课总走神,听讲能力差,那么可以尝试着按以下方法训练孩子的听讲能力。

  训练孩子的辨别能力听觉的辨别能力是指接受和辨别各种声音的能力。小孩子听觉分辨能力的低下会造成对相差不大的声音产生混淆,进而影响听课的效果。家长可以经常让孩子分辨声音的高低、大小、强弱、音色、声源的方向等,以此来增强孩子的听觉分辨能力。

  训练孩子的理解能力。听觉的理解能力是指孩子能辨别声音和了解说话的能力。家长要多与孩子交谈,多让孩子接触各种声音,多充实与孩子生活相关的词汇。比如,口头布置任务让孩子完成;对成语故事做判断并回答问题等。

  训练孩子的听觉记忆能力听觉的记忆能力是指孩子接受和辨别各种声音的能力。小孩子听觉分辨能力的低下会造成对相差不大的声音能保持并复述所听到的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听觉记忆能力的训练,不但可以加强孩子听觉的记忆力和听知觉的广度,减少孩子对较长的听觉信息无法记全等情况的发生,而且还可以促进孩子进行新老知识的联系,产生联想,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力。家长可以选择一些孩子感兴趣的、难度不同的语句,叫孩子认真地听并让孩子模仿表述出来,以此来提高孩子的听觉记忆能力。

  训练孩子的编序能力 听觉编序能力是指孩子能将过去听觉所获取的资料以正确而又详细的先后顺序回忆出来,以及将所获取的听觉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有意义的能力。它对孩子将所学知识有系统地保留下来是非常有益的。通过让孩子听故事并复述出来、顺背倒背数字等可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训练孩子的听说结合能力在现实生活当中,听和说总是密不可分的,不会听讲的孩子,说话时总是语无伦次的。听与说的结合涉及到孩子对词汇的联想、推理、分析和判断能力。家长可以通过训练孩子学说同义词、反义词,听音乐进行联想,将句子补充完整,听故事,自编故事的结局的形式来训练孩子的听说结合能力。

18.  孩子做作业拖拉怎么办?

    一、时间分割法

    低年级的孩子的注意力是短暂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一般约为1520分钟。如果持续时间太长,大脑会疲劳,学习效率变低,加之作业量大,会感到做作业是漫长而痛苦的事。面对总也做不完的作业,孩子最后选择的结果就是拖拉。因此可以把时间化整为零,分割成三四段。比如估计要用1小时完成的作业,把时间分成三个“20分钟,每个“20分钟一结束,就休息510分钟。由于每次时间短,还有短期终极目标作为激励,做起作业来感觉有个盼头,就会在规定时间内思想高度集中地做作业。也可以用化数为量的办法,即把要做的所有作业按数量划分成几部分。比如,有15道数学题,规定每做完5道就休息5分钟,然后再做下一个5道题。休息时可以让孩子听音乐,可以陪孩子说说话或作点游戏。开始实施时一定要有家长监督提醒,严格把握好休息与做作业的时间。

    二、找出慢的原因

    一次,我发现女儿抄生字很慢,经我仔细观察,发现她写一个字用10秒钟,然后间隔大约10秒钟时间再写下一个字。原来慢的原因是间隔时间太多。我把分析结果讲给她听,告诉她要想提高做作业速度必须减少间隔。两个字的时间间隔不超过5秒,写满一页可以休息5分钟,可喝水、削铅笔等。学习半个小时可以休息10分钟,画画、看画报或玩玩具。她很来劲,请我计时给她测试。结果,写字速度提高了二倍多。结论就是:把磨蹭的时间集中起来让她玩。

    三、能力训练法

    首先学习是一种能力,写作业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是视知觉和动作协调配合的能力,所有的作业材料必须经过视觉来做文字处理,同时还要通过大脑传递给手,由手来完成作业。也就是说,作业是由眼睛和手共同协调、配合的结果。如果孩子的视觉分辨能力、视觉广度、视觉记忆以及精细动作落后,那么,做作业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件困难的甚至是难以胜任的工作。再加上小孩子往往凭兴趣做事,学习的时候玩东西要比从事抄写或者反复计算轻松得多。要从根本上解决孩子作业拖拉的毛病,最重要的是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能力的提高会带动孩子的学习成绩。让孩子多做户外活动是提升孩子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粘知了、捉蝈蝈、篮球投篮、打乒乓球、打靶等可以锻炼视觉与手的协调能力,剪纸、仿绘、穿针线等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走迷宫、图形辨异等活动可以锻炼孩子的视觉能力。另外,跳绳、滑冰、蹦蹦床、走平衡木等活动可以培养孩子身体的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

    四、有些是孩子本身的性格特点引起的动作慢,同时也受家庭环境影响。如果家庭成员也性子慢、生活散漫,做事拖拉,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各方面动作慢。有些是孩子思维运动较缓慢,做事总是比别人慢半拍,快不起来。遇到这种孩子,首先应正视它,不要用这一类的字眼来辱骂孩子。一是家庭成员要起榜样作用,自己要一改以往做事慢腾腾的习惯,养成雷厉风行、干净利索、动作快捷迅速的做事习惯,让穿行在日常生活之中。比如,和孩子一起做家务活时,比赛看谁先做完或在规定时间内做完,洗漱、穿衣、叠被等看谁先完成。久而久之,孩子的慢性子会有所改变。牵移到学习上,也就可以快起来。二是可以通过游戏活动,制定训练计划,来促进孩子反应速度的提高以及思维的快捷性、敏捷性。比如,每天出30道简单加减运算题写在纸上,用秒表计算时间,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无误地算完,这是算;比赛抄写一长串数字,看谁先最快抄完,这是写;家长随意写下几组一排数字或字母,要求快速用笔划其中的连续相同的数字或字母。如:2565528895568775595922,用笔划出55”,或找出一本书,比赛看谁找到一篇文章中高频出现的某个词,这是找;玩两个字的词语接龙,越快越好,这是说。这种算、写、找、说训练可以由家长设计,每天一练,每次练半个小时。在求质量的基础上求速度,越快越好。一定要坚持它一两个月,中途不能放弃。

19.怎样辅导孩子做作业?

    孩子做作业时,父母亲切和信任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的话,都可以使孩子产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特别提醒:

    做作业也需要一些科学方法,在这样的方法的帮助下孩子就能更有效地完成作业,四步法就是这样一个好的作业方法。

一、做作业四步法

    父母指导孩子做作业,有必要了解一些科学的做作业方法,才能更好的指导。下面向父母介绍一下写作业的四步法,建议父母们可以指导孩子按如下四步法来完成作业。

1)准备

    主要指知识的准备,首先要让孩子思考教材内容,熟悉教材重点,难点,包括重要的定理、定义、公式,特别要回忆课堂上老师对这些内容的讲述。准确理解例题意图,形成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的知识网络。

2)审题

    要准确地看清楚题目的条件是什么,要求是什么,有什么限制因素,特别是一些隐含的限制因素。

3)做题

    审题之后,胸中有了一定的把握。接着将解题思路表达出来,是一个既动手又动脑的过程。做题时父母一定要要求孩子讲究质量,即准确、规范、迅速。特别强调的是,解题必须严格按昭规定的格式进行,条理要清楚,理由要充分,切不可随意更改条件,凭空臆造结论。

     父母要帮助孩子养成顺序书写的习惯,重要的步骤一定要完整地体现出来,草纸上的演算也不能太凌乱,以免给检查带来困难。

4)归纳提高

孩子作业做完后,不能立刻了事,一定要再思考,再研究,这是一个积累和完善知识的重要过和。例如:可以思考一题多解或一题多想。即一道题寻求多种解法,哪种方法更显完美。这道题运用了哪些概念和定理,这道题主要考察什么,条件和结论能不能变一变?还可以比较和归类多题一解。即这道题在知识上属于哪一类,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又属于哪一类,并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它们的共性。归类比较后就会发现,很多题目大同小异,具有相同的解法,可以把它们归类到一类知识体系中去,这样做一道题等于做一类题。优秀学生的解题能力强,常常得益于此。

20.孩子不愿写作业怎么办?

    做作业不仅能帮助孩子巩固学习过的知识,而且能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计划安排时间、约束自己和承担责任的能力。但是,有些孩子就是不愿意完成作业,回家以后先想着玩,把作业拖到很晚才完成;还有的孩子喜欢边写边玩,极易受外界的干扰,非得在家长的不断督促下才去做。有些男孩子特别不愿做语文作业,有些女孩子却不愿意做数学作业,不爱动脑筋;有些更严重的孩子干脆就不记得老师留过作业。这些问题让家长十分头痛,只好采取打骂的方式。打骂有时还真见效,但时间长了,孩子被打疲了,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些孩子还产生了撒谎、厌学等更严重的毛病。

  分析孩子写作业困难的原因,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在写作业时感到吃力,是因为对老师所讲的内容理解不够,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这些一般是智力问题,可以通过智商检查来了解孩子的问题。而有些孩子是智力正常,甚至优秀,但注意力不集中,大脑老是处于兴奋状态,所以,上课时不好好听讲,写作业时坐不下来,很难坚持独立做完一件事,这就需要进行注意力集中的训练,来帮助孩子改善大脑中枢神经的调节功能。有的孩子脑与手的协调性差,想的是一回事,手上动作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就会出现动作磨蹭拖拉,写字颠倒、计算粗心、写字出格等问题,往往有这些问题的孩子特别不爱写字。不爱看书上的字,经常眼酸、头疼的孩子一般来说是视力发育不良;而听觉发育不良的孩子则会有教师的话听而不闻,忘记所留的作业等问题。

  上述问题都是孩子学习能力发展不足造成的,有先天和后天的原因,有些并不是孩子的学习态度有问题,家长要酌情处理,了解孩子究竟是在什么环节上出了问题,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治。

21.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不听话,为人父母可能自觉不自觉地会使用这个词,但家长是否清楚,当您使用这个词时,不公平的指责就会在您心爱的孩子心里体会到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不听话的不同情况

  一、有的孩子好像很任性,想做的事必须做完否则就不行,做完之后才能按照父母要求去做别的事。例如:不看完动画片不吃饭。

  二、有的孩子要求父母一起做游戏、聊天、陪他玩,还要兴趣盎然。否则,你不满足他,说不定就会出现家长不希望出现的小动作

  三、有的孩子你说什么他似乎总是常有理,不能完全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或者心不甘、情不愿的去做。

  四、有的孩子似乎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看似听话,但却心猿意马,不能按时、按量完成父母的要求。

  五、有的孩子似乎记性不好,丢三落四,告诉他怎么做,他可能一扭头就又忘了,总得让父母不断提醒。

  以上几种情况出现时,每个家长或多或少的都会遇到,那么,孩子真的不听话吗?我们请天津市儿童医院体检中心脑象图技术专家杨主任,给父母们分析一下孩子不听话的几种思维、心理活动现象及原因。

  对不听话的分析

  人类的思维、心理活动是人类高级精神意识活动的体现,也就是人的大脑功能状态之一。人类之所以有差别,就差别于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大脑。你的大脑决定了你的意识、思维、情感、行为的活动。我们的孩子、尤其是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的孩子更是如此。

  第一种现象:提示孩子的右前脑优势较好,通过脑象图技术可以观察到孩子右前脑具有球体型的典型图像。提示此类孩子具有做事投入的思维、心理活动倾向,并具有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全情投入的能力。该孩子会忘记或会不再关心父母所安排做的事。其实,这也是一种可能具备成功素质的能力之一。

  第二种现象:提示孩子右后脑优势较好,该脑区优势提示孩子的群体意识、人际协调、感觉智慧好,这类孩子渴望被认同,并交流他们的感受,是属于感情细腻的孩子。其实,这也是有可能具备热情能力的素质之一,而热情能力恰恰是一个很优秀的品质。

  第三种现象:提示孩子的左前脑优势较好,脑象图技术提示该类孩子可能在该脑区有明显的奇异型图像。提示具有很好的思辨能力,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认识问题。思维活动方式是具备做科学研究,探究问题的能力。

 第四种现象:提示孩子右前脑、右中颞有奇异型莲花型的特征图。此类孩子非常好幻想,任由思绪飞扬。尤其是当他面对他不感兴趣或枯燥的东西时,这种现象尤为明显,看似学习成绩不理想。此类孩子的艺术感知很好,新奇创意的能力强,具有艺术家、设计师的思维活动倾向。

  第五种现象:提示孩子的左后脑、左中颞劣势。此类孩子属于记得快、忘得快,计划严谨,实施的能力弱。尤其是爷爷、奶奶、父母宠爱包办孩子时,这种现象更明显。这类孩子可能处理问题看似简单、不圆滑。但大多数孩子具有善良、爱心的思维、心理活动倾向,善良、爱心是人类很重要的品质之一。

  如果一个孩子可能具备以上一种或几种现象并存,不听话的现象就会尤为明显。孩子就像一棵小树一样,要想成为参天大树,就需要不断地修剪。尤其是当不听话影响到孩子的正常成长时。如何去修剪这些不听话呢?

  脑象图技术专家提出相应的方法

  第一种:面对这类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天性的特点,欣赏孩子的能力倾向。其次,孩子作息时间安排得当,尽量安排一些他从事感兴趣事情的时间,不要轻易打断他。再次,当他在投入过程中,尽量不要打扰,更不要斥责。

  第二种:面对这类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感情丰富的个性特点;其次,父母要拿出15-20分钟兴致勃勃地倾听孩子讲话,参与孩子的活动。再次,千万不要带着不耐烦的情绪与孩子交流或斥责,这类孩子极为敏感多情。

  第三种:面对这类孩子,首先要带着欣赏与认真的态度面对孩子;其次,当孩子求新求异时,耐心倾听,并提出为什么这么想?深刻了解孩子的思维内容,当孩子想得合理时给予肯定,当不合理时,指出合理办法供其参考。切忌孩子提出新观点时施加否定,孩子不会从内心里认同的。

  第四种:对这类孩子首先要带着新奇、耐心、尊重的态度去面对孩子的大脑发育特点。其次,有意识安排一个作息时间:如15―20分钟的时间以鼓励、奖励的方式进行孩子所谓不感兴趣的作业,如数学运算、背诵词语等。再次,父母千万不要发脾气、发怒、大声斥责,这会更加重孩子的逃避现实的倾向。

  第五种:面对这类孩子首先要客观、耐心、尊重孩子的能力特点。其次,提醒、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动手去安排,如玩具、作业本、衣服的归放,转天去幼儿园、学校所带的东西的归放。耐心、多提醒孩子就会进步。再次,父母千万不要因孩子动作慢、丢三落四,便带着不良情绪、嘴里带着斥责替孩子整理、安排。

  最后,希望我们的孩子拥有一位知道孩子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的父母!

22.怎样让孩子输得起?

  常听到家长有这样的感慨,我家小孩输不起,在游戏中输了,便不认输、发脾气,甚至退出不再玩;画没画好,就把辛辛苦苦画了很久的画一下就撕碎。

    培养孩子承受挫败的容忍力,让孩子拥有一份输得起的精神,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抗逆力,使他日后在遇到挫折时不容易跌倒,以正面、乐观的心态战胜困难。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输得起的精神呢?

观点一、鼓励能让孩子缓解情绪反应。

    孩子的所谓挫折、无力感大多是由后天学习得来的。当孩子做得不好时,家长总会有这样的责骂:你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恐怕不是读书的材料!久而久之,孩子也会用这些想法去评价自己。困此,当面对困难或失败时,便由于失去自信心而采用放弃和逃避的态度。对此,每当我的孩子遇到挫折、情绪低落的时候,我就会给他讲一些成功人物的故事,讲他们在奋斗过程中是用怎样的精神去面对困难的。另外,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不要揪住孩子的错处不放,也不要将焦点一味地放在结果上,重要的是孩子在此过程中肯尝试以及为此付出努力。让孩子明白凡事尽力而为便可,即使失败也并不代表自己没用,家长更不会因此而不疼爱他。

观点二、正视失败是为了避免失败。

    女儿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有目的地从游戏中让她学习面对失败,让她有机会在玩乐中尝到的滋味,体验胜败及兵家常事的道理。当然,孩子经历的时候总会稍有失望和不快的感觉。这时我们就给她以适当的安慰和鼓励,告诉她:我知道输掉游戏令你有点不开心,不过这次输不代表每次都会输,只要尽力参与,总会有办法成功的。现在孩子长大了,每当她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想退缩的时候,我就会给她一个参照物和一个她可以看得到、能达到的目标。我会明白地告诉她:你现在的成绩比起妈妈刚学的时候并不差,如果你坚持下去,将来你就会比妈妈做得更好;如果你放弃了,你就永远是这个水平了,永远比不上妈妈了。从教育孩子中我感觉到,让孩子正视失败,才能让她在失败和挫折中坚强起来,不至于被失败和挫折打倒。

观点三、拥有豁达的心胸是输得起的关键。

    经常看到有家长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他打你,你不会也打他呀?”“拿大的,挑大个儿的拿!”“你真窝囊,你不会跟他抢啊!”……这样的引导,怎么可能让孩子输得起?女儿以前也因为跟小朋友玩游戏输掉而大发脾气,使性子再也不跟人家玩了。我严肃地告诉她:要是你赢了,别的小朋友也不再跟你玩了,那怎么办呀?要想孩子输得起,首先就得培养孩子不计较。一个心胸宽广孩子,还有什么不能容下的呢?

观点四:培养孩子正面的乐观感。

    孩子遇到挫折,家长不能拿放大镜来放大他的过错或评定他的能力问题,那样,孩子便会将问题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行,渐渐地,便建立起一种消极、悲观的信念,继而变得难以承受挫折。我女儿每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我都告诉她:一切只是暂时的,这次没考好咱们下次继续努力。然后积极地帮助她找原因,寻求对策。作为家长,对孩子适当的正面肯定是必须的。尤其是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这样能从小为孩子播下积极乐观的种子,使她面对挫折时仍抱有盼望转机。孩子心境乐观,也就更乐意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也就不会输不起了。

23.良好交往能力哪里来?

    良好的交往关系不仅使孩子结识到更多的朋友,还可以促进他在学习中精力更加集中,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变得越来越有自信,心理也更加健康。但良好交往能力哪里来?在这里为大家介绍几种方法:

    ●家长自己要多跟孩子交往

    父母应当重视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平时多和孩子交流。

    家长与孩子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应当站在平等角度,不应该居高临下,颐指气使。

    家长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能技巧。

    家长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也是家长自身不断学习、改进与人交往技能的过程。

    ●培养兴趣广泛的孩子

    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缺少一个儿童的群体环境,这个群体对孩子个性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长要鼓励孩子多跟小伙伴交往,并帮助他们学会平等互让,克服一切以我为中心的意识,使孩子在交往中能获得同伴间互相关心帮 助的愉悦体验。

    兴趣广泛的孩子容易受人欢迎。如有的孩子擅长游泳,在游泳活动中可能会认识很多的朋友;有的孩子喜欢唱歌,也会认识很多的同样喜欢唱歌的孩子;有的同学打球很棒,通过教其他孩子打球,照样也会团结一大批的朋友等等。

    ●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多认识朋友。

    多与朋友保持联系。

    多交不同类型的朋友。

    ●多给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

    有的孩子在家里能说会道,在外面却显得拘谨、胆小,因此,家长要多给孩子与生人交往的机会。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父母尽量提供机会让孩子去应付情况

    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家长要让孩子相识相伴、倒茶接待。如果孩子的同学来家里玩时,要让孩子当小主人,父母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家长带孩子上街,要鼓励孩子问路;带孩子上车,要让孩子去买车票;如果孩子当了小干部,父母要积极支持;家长也要适当地带孩子去参加一些聚会、晚会,让孩子见见各种场面, 学习与各种人打交道;这样,会使孩子增长见识、增强信心,孩子耳染目濡,就会逐渐学会待人接物之道,在社会交往时就会变得落落大方。

    ●要孩子多多参加集体活动

    在集体活动中,孩子与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生活,他们会相互教会怎样生活、怎样相处、怎样玩耍,家长要欢迎孩子的小朋友上门来玩,也要鼓励自己的孩子到别的小朋友家里去玩。在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家长要教育自己的孩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互相依赖,彼此尊重。

24.怎样帮孩子树立安全意识

    “缺乏安全感,这是现在人们对于日益复杂、高速发展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感受。同时由于现在家庭均只有一棵独苗,因此,家长往往对孩子的人身安全感到忧虑,上学放学要亲自接送,回家后不准独自出外与小朋友玩,只能关在窄小的空间范围内,家用电器。炉具一律不准摸,怕有意外,孩子在家里也像个被捆住了手脚的机器人。

    其实,父母也不必过分担心,关键是要帮助儿童树立一定的安全意识。

    1.让孩子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

    对于幼儿园中、大班孩子和小学生,完全可以把一些安全知识教给他们:家用电器的使用和安全注意事项;煤气炉具的安全使用;化学物品,药品的标识及使用;出门任何遵守交通规则;上学放学路上要与同学结伴走,不要随便与陌生人搭话或吃陌生人给的食物;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不能让硬物,锐器损伤身体任何部分等,儿童天生好奇好动,不能硬性限制其活动,但一定要让其掌握安全知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例如,有一个小学二年级学生,看到灯泡会亮,就自己找来一个灯泡,用金属丝去接电源,结果触电而死,如果事先孩子已懂得用电安全,又怎会发生这类悲剧?

    2.教给孩子意外发生时的应急措施。

    让孩子懂得应急措施非常必要,例如,煤气泄漏时要先切 安全断气源开窗通风,千万不能马上开灯、打电话、关电子打火开关,否则会引起爆炸;遇到意外,会打报警电话、急救电话等,如报警电话110,消防电话119,医疗急救电话120,查询电话114等。懂得一些基本医学知识,如急救止血方法;万一被人强行拐带走,要懂得找机会找当地公安机关、政府部门等。曾有报道一小学生被拐带后,被卖到一农村人家里,一天,他趁那家人出外赶集,逃到镇上,找到派出所,结果最后得以回到父母怀抱。

    3.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有的孩子也懂得安全知识,但天性淘气、贪玩、贪吃、自控力差,因此,有时玩起来忘了安全,造成自己受伤或损伤别人,或控制不住自己,吃陌生人的东西而上当受骗,因此,父母平时要注意增强孩子的自控力。

25.孩子怕老师,家长怎么办?

    一般来说,孩子惧老师是因为不能接受老师对自己的批评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家长可以从以下方面指导。

    1、让孩子说出来。当家长发现孩子对老师有抵触情绪时,首先要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的、自由的发表意见的心理氛围,使孩子毫不隐瞒地讲清楚老师批评自己的原因以及对自己的态度和自己接受批评时的心情。家长一方面要认真听取孩子对事情的全部经过的陈述,以及孩子对老师批评和处理意见的看法。另一方面要冷静分析孩子产生抵触心理的主要原因,并采取适宜的方法予以解决。如果是属于老师处理问题存在片面性或有失误时,家长要积极主动与老师交换意见,帮助老师弥补教育过程的疏忽和过失,以化解孩子的抵触心理,从而达到真正教育孩子的目的。

    2、指导孩子换位思考。引导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和处理问题,创造情景让孩子亲身体会老师的难处,减轻或避免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切忌在没搞清事实真相之前就简单粗暴地批评孩子或对老师表示不满。

    3、多找老师谈谈。家长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老师也要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行为,这对家长和老师共同教育孩子、避免孩子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是极其重要的。要让孩子懂得,对老师的尊重并不等于认为老师做得都对,对老师有意见就应该向老师提出来,只是需要讲究一些策略,最好是在事后找老师谈心,说明实情,消除误会。

26.孩子害怕去学校怎么办?

    一天早晨,小明向他父母宣布我不想去上学了,急于去上班的父母问他为什么不去,小明说:我就是不想去学校了,别让我去了,行吗?”

  当你的孩子也像小明这样害怕去学校时,该怎么办呢?

  不迁就孩子

  当你的孩子向你宣布:我今天不想去学校,甚至还流泪向你求情时,你作为家长决不能心软,你千万不能说:好吧,不去就不去了。如果这样迁就孩子,只会让你的孩子得寸进尺,在以后的上学时间里,很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就不愿去上学了。这时家长应该弄清楚孩子害怕去学校的原因,还要对孩子进行耐心的说理教育,想办法让孩子愿意去上学。

  成功处理第一次危机

  当早晨孩子宣布我不想去学校时,家长一定要努力向他表明两点你很高兴帮他解决在学校中遇到的难题,但是你很希望他今天仍坚持上学校。一边问清孩子为什么不愿去上学,同时帮他收拾好东西。

  让孩子与一个小伙伴同行去学校

  帮助孩子找他一个同班又住得较近的同学作朋友,这样,以后去上学时就不会感到孤独,也有安全感了。另外,当你和孩子分手时,要尽量表现平静、自然的样子。

  亲自送孩子去学校

  当孩子大哭大闹地不去上学,喊着说身体不舒服,或者说昨天和同学吵架了,老师不喜欢他,作业难写了……你应该对孩子表示理解,同时说:我小时候也碰过这种事,但不去学校不是办法,让我们想一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你先去学校,放学回来再一起讨论。

  与孩子共同讨论

  当孩子放学归来时,你不要忘了接着与他讨论早晨的问题,问清楚原因。

  如果孩子不能解释为什么不愿去上学,或者所提的借口有些牵强附会,你不防婉转地问他,这样可能会启发他毫无保留地与你交谈。例如,这样问:今天在学校给你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在听孩子说话时,既要听事实,又要注意揣摩孩子的表情,还要观察他的某些动作,比如皱眉、坐立不安等,然后与孩子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与老师交谈

  作为家长,这个时候应主动找老师交谈,把自己所了解的情况也讲给老师听,因为老师可能还不知道孩子忧虑的原因。老师知道后,三方一起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一个关心、体贴的好老师对孩子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你应毫不犹豫地在老师面前多为自己的孩子争取一点特殊关照,这可使你的孩子顺利度过难关。

27.孩子多动怎么办?

    孩子的多动主要表现在:

    1)活动过多,不论在什么场合都处于不停活动状态中,喜欢爬高上低,不怕危险;上课时小动作过多,如敲桌子、摇椅子、舔铅笔、拉头发、抓头皮等,手脚不停,又不听劝阻。由于自控力差,常说一些使大人恼怒的话,好插嘴和干扰大人的活动,常引起大人的厌烦。

    2)冲动任性,情绪不稳,喜怒无常,自控能力差,冲动任性,不服管理,常惹事生非,不易合群。

    3)注意障碍,注意力很难集中或集中时间短暂,不符合年龄特点,上课心不在焉、易走神,做作业边做边玩,随便涂改,马马虎虎,潦潦草草,做事常有始无终。

    4)学习困难,因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未听清楚,以致常常发生遗漏、倒置和理解错误等情况。有的孩子可能还有不同类型的认知功能障碍如语言功能障碍、思维功能障碍、书写障碍等。

    5)行为异常, 主要表现在说谎、逃学、偷窃、离家出走等等。

    6)神经系统轻微异常, 如运动功能异常:动作笨拙,精细运动困难,闭眼站立不稳,不能走直线等。

    多动发生的原因:

    儿童多动症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遗传因素:调查发现,大约40%的多动孩子的父母、同胞和其他亲属在其童年也是如此。可见多动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也有人认为此症可能与人的内分泌有关,内分泌不平衡是此症的主要原因。

    2)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由此可能造成神经递质传递信息作用失常而形成的病态。脑内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浓度降低,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活动,使孩子动作增多。此外,脑组织器质性损害后,发生多动的机率也较高。

    3)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多动症的诱因。破裂家庭、家庭过分贫困、住房过于拥挤、父母性格不良或有其他心理障碍者,或长期寄养于不良条件的家庭等,均可构成此症的诱因。研究表明,此症与不良的社会、家庭、学校环境有密切关系。

    4)铅中毒以及食品添加剂的过量使用,可能会诱发多动症。研究表明,严重的铅中毒可产生致命的中毒性脑病、痴呆等。也有研究认为多种食物添加剂如食用色素、多种饮料、糖果等可能是导致多动的原因,但这种结论还需进一步证实。

    预防与矫治:  

    1)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度过童年,切勿盲目望子成龙,剥夺孩子欢乐的童年,造成不必要的精神创伤。

    2)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注意合理营养,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制预防疾病的发生。限制人工调味品的摄入,如对糖果、饮料等的食用要加以限制。尽量减少对工业污染源或铅环境的接触。

    3)要分清性质、客观看待孩子的多动

    首先,对于有以上多动表现的孩子,要正确区分是孩子的顽皮所致,还是不良习惯或是心理疾病。如果您的孩子同时表现出以上几种症状,并持续较长时间,一般是 6个月以上,才能判断为多动症。如果怀疑孩子有多动症,最好带他到心理咨询机构就诊。因为有些学生表面看起来很像多动症,但实际上并不是多动症,而经心理咨询机构诊断后,可用药物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矫治。

    其次,对于确实多动的孩子,尤其是他们的说谎、逃学等异常行为,家长、老师都要予以理解,不应该对孩子歧视、粗暴、打骂,但也不要以此病为借口而过分迁就;对于打架、伤人等攻击性行为以及毁物等破坏性行为,应像对待正常儿童一样,严加制止,要有恒心、信心和耐心,发现其优点加以表扬,逐渐提高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与教师合作形成教育的合力。经常与教师进行沟通,重点培养注意力,如可以暂时适当降低教学中对这样的孩子的注意力要求,对于他集中注意力的行为——如静坐听讲,注意力集中,作业不粗心等,应及时给予表扬,以强化他的信心。控制易分心之物,让他坐在第一排,让他周围尽量看不到过多的刺激物。在他分心时,使用接近控制法,如在桌子上轻轻一敲,碰一下他的肩膀或叫一下他的名字,都可以帮助他恢复注意。

    5)订立简单的、经过努力或他人督促就能做到的规矩,从小培养一心不能二用的习惯。如吃饭时不看图书,做作业时不玩玩具等。规矩要简单明了,切实可行,以免难以遵守。

    总之,只要我们有恒心、信心和爱心,加之以科学的引导方法,就一定可以有效地予以矫治。

28.孩子交不良朋友怎么办?

    周明今年12岁,小学5年级,过去,他一直是人见人夸的好孩子,听话、诚实、有责任心。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他却经常与几个有名的调皮鬼在一起,当父母禁止他与他们来往时,他居然公开反抗,说自己有选择朋友的自由。

  父母又生气又纳闷,以前的乖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父母该怎么解决这场纠纷呢?

  首先,周明的父母应该意识到,12岁的孩子,已开始进入青春期,此时,他们正处于心理学上所说的心理上的断乳期,自我意识迅速增长,一方面,强烈地渴望脱离父母的束缚,另一方面,面对外面的世界,又有一些彷徨和犹豫。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内心又充满了矛盾,是人生的第一危机阶段。

  作为父母,首先,要知道自己不能再象以前那样时时都保护着孩子了,而应该给孩子机会,让他自己去尝试,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孩子才知道哪些行为正确,哪些是错误的,才会逐渐成熟。父母的过分阻挠只会增强孩子的逆反心理,使情况变得更为糟糕。

  因此,周明的父母不用着急,他们应该给周明一些自己进行选择的机会。但是,一定要对他讲清楚:我们不再限制你与这些孩子来往,不过你要记住,一定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旦出现什么麻烦,你将不能再同他们交朋友,在一段时间内,你选择别的朋友的自由也将会受到限制,这是对你以前错误的惩罚。你既然有了自由,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孩子终将逐步脱离父母,独立生存,因此,从小培养其独立生存的能力很重要。

29.如果孩子做事总是三分钟热度

  朋友的儿子读小学五年级,脑子确实很聪明,可就是专注力不强,思想经常开小差,你说这他却想着那,对任何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好喜新厌旧。专注力对于孩子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专注力不强,学习质量难以保证,对今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确实,专注于你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成功的第一大要素。尤其青少年,只有善于克制自己,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完成自己的职责,才有成功的希望。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要十分注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具体来说年轻的父母可以这样对幼儿进行专注力的训练:

  1、视觉注意力训练。让孩子看一些照片或动物图片,并提出一些问题,比如给孩子看一照片,让他说说照片里都有什么人,几个男的、几个女的、几个大人几个小孩,他们每个人都在干什么等。不过让孩子观察的东西要不断地变换,不然孩子就会感到没有兴趣了。

  2、听觉注意力训练。给孩子讲故事,事先说好,故事讲完之后要提出问题让他回答,如果能够在讲故事之前就把要问他的问题提前告诉他,相信效果会更好。这就好比我们听老师讲课一样,如果先做好预习,找出了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在听讲时就会特别留心,因为是带着要寻找答案的愿望去听的。

  3、动作注意力训练。即通过让孩子完成特定的动作来达到训练注意力的目的。比如教他做一些体操动作舞蹈动作或一些游戏动作,都能达到这种效果。

  4、混合型注意力训练。实际上就是把眼睛看、耳朵听和动作结合起来,既训练了视觉和听觉,又训练了动作。这种训练难度大,可以边说边示范给孩子看,让孩子跟着做,比如说出一种行动,让孩子表演出来等。

  孩子从小注意力强了,他的专注力也会同步得到增强。

30.  怎样教育孩子容易成功?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你了解你的孩子吗?只要你针对他的特点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下面,推荐常见的几种类型孩子的表现及主要教育方法:

     第一类:精力过剩的孩子。

     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爱玩,爱闹,爱打架,难以管教,但他们较聪明好动,反应快,接受能力强。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这样他们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导。

     其次,要适当放手,管教适度。管教若太严,与他们性格不对劲,就会适得其反。要给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再次,耐心教导:即耐心教育与疏导,通过讲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一些主见并不那么好,并不那么符合社会道德与规范,从而自愿放弃自己的主见,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长之路。

     第二类: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孩子。

     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上课多动、好玩、爱讲话,甚至在家中学习也表现出心不在焉。

     对此类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长说,那是学校的事,不该我来管,我又不能坐在孩子旁边。实际上,训练孩子专心听讲,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因为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紧密相关的。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父母要训练让孩子听一遍就马上做到.

     其次,在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听话能力,如安排三、四件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家长观察孩子是否如此.

     再次,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孩子讲话,一定要让孩子看着你的脸听.

     第四,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一些听讲的小窍门

     第五,家长应尽量要求孩子复述课堂内容,或谈上课中印象最深的问题。

    第三类:追求金钱与物质享受的孩子。

    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穿要名牌,吃要精品,讲究吃穿,有的上学要坐摩托车、三轮车。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告诉他们自己孩子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故事.

    其次,家长要把家庭收支计划告诉孩子,并适当征求孩子的意见.

    再次,有效地教育孩子计划用钱,并用典型事例来教育孩子。

    第四类:对长辈教育抱无所谓态度的孩子。

    此类孩子对父母,师长的教育,充耳不闻,当耳边风。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理解父母、师长的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是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其次,要在感情融洽的气氛中进行教育,消除他们的敌意,使他们愿意听从教导.

    第三要给孩子以说话的权利,让他说原因,说理由,哪怕是不正确或不真实。

    第四要多一点宽容,教育之后,还会做错事,要给予改正的机会,要耐心,要等待。

    第五是教育孩子的语气要坚定,父母两人说话口径要一致,有的父母嘻嘻哈哈,有的漫不经心,有的轻描淡写,有的各唱各的调,这都不利于教育。

    第五类:具有严重惰性的孩子。

    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学习被动,作业不完成或抄袭,造成考试交白卷或作弊,生活散漫。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要以平时的家务事开始训练,不要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其次是帮助孩子制定计划,并加强督促检查。

    三是父母要以身作则,事事起表率作用。

    四是要从孩子力所能及的日常小事上培养勤劳的习惯,并持之以恒,坚持训练。

总之,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只要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原则,在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讲究家教方法,就一定能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下一代作出应有的贡献。

 

 

76.如何让孩子成功走出忧郁?

  儿童专家表示,忧郁的儿童长大之后,会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忧郁症,且性格违常、品行不良,也会造成日后身心的痛苦,而从小开始的EQ教育,或许可以预防往后的心理障碍。忧郁的儿童如何走出阴霾呢?

  快乐玩具抒发情绪。

  儿童有时会藉由玩玩具,或扮家家酒来抒发情绪,但有时则需要靠家长的协助。家长们可配合孩子的理解程度,教孩子去认识并标示它,例如生气、害怕、难过、挫折。家长用语言来表示关注,帮助儿童将其忧郁的心情说出来。说出来的好处是在于让孩子认识并标示情绪,而不是用生闷气或不良行为来发泄。儿童若觉得被了解,无形中不安的情绪将被释放出来,也能逐渐转移心中积压的不舒服。

  有趣活动走出忧郁。 

  接下来,家长可以提供两个孩子可以接受的活动选择,让孩子走出忧郁困境。例如:宝贝,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标示情绪),因为车子被弟弟拿去玩(指出原因),弟弟玩5分钟之后再换你玩(接纳感);这样做,即使儿童在受挫后,仍可进行其他的活动,而不是僵在那里。另外,家长一定要预留时间、空间给孩子做选择,就算孩子都得不满意,家长也不必硬逼孩子;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教孩子学会了体察情绪变化,学会了等待、轮流、忍耐、分享。好比人生一样,不是时时完美,只要孩子尽力便是。事后家长可强调孩子做到自我控制,夸奖孩子EQ进步了,逐渐地,儿童对忧郁的反应方式会逐渐成熟。

  教孩子接受情绪。

  至于对无法改变的事实,如失去亲友、生病这类较严重的失落与痛苦,家长不要故意去避免谈它,愈不谈在小孩心中的疑虑就会愈多,还可能会误以为是自己不好,因为做错事才会发生不幸;日后可能形成自卑的心理和过度消极悲观退缩的性格。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能预料之事,父母要教孩子学习认识及接受情绪,去做情绪的主人,学会用有效的行为来控制抒发情绪,化解心中不满的压力,不要让忧郁成为亲子关系的杀手,或变成长大后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阴影。

77. 如何教孩子学会与老师交往?

    时下,在中小学生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孩子与哪个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就喜欢上哪门课,哪门成绩就好;如果与哪个老师关系不和谐也会殃及那门课,这大概也是爱屋及乌的反应吧。有的孩子甚至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以至于影响到了学业进步。其家长为此大伤脑筋。那么,孩子究竟该怎样与老师交往呢?笔者认为,只要家长教会孩子做到以下几点,可能对孩子有所帮助。

    1.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

    老师把所有知识无私地、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如果他们希望得到什么回报的话,就是希望看到学生成才。学生要尊敬老师,见到老师礼貌地打声招呼;上课认真听讲,不破坏纪律,把老师留的作业保质保量地完成。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是师生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

  2.勤学好问,虚心求教。

    做学生时,经常发现那个老师并不怎么样他的水平太低了。等长大以后才知道这种看法和想法是多么天真。就像作弊者从来都认为老师发现不了,其实,只要往讲台上一站,谁在下面干什么都一目了然。老师的学问、阅历水平肯定是高于学生的,所以,要向老师虚心求教,好问不仅直接使学习受益,还会增多、加深和老师的交流。

  3.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委婉地向老师提意见。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会对没有缺点的人敬而远之。其实,根本不可能存在没有缺点的人。老师不是完美的,发现老师的不足要持理解态度,向老师提意见语气要委婉,时机要适当。

  4.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错了就是错了,主动向老师承认,改正就是好学生。

    老师不会因为谁有一次没有完成作业,有一次违反了纪律就认为他是坏学生,就对他有成见。相信老师是会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

78.家长如何教孩子化解委屈

     孩子受委屈少讲道理 先释放情绪

  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家长该如何做?首要的是让孩子把委屈说出来。许多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由于年龄小,不会表达或者不敢表达,倾向于不说,或者是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这就可能造成孩子长期的心理压力。

    这时候,家长如果不细心,忽略孩子的情绪,那么这种委屈很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对孩子以后健康人格造成影响。所以,家长需要倾听孩子的委屈,引导孩子表达出来。

  另外,家长不要用讲道理压抑孩子的情绪。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很容易犯讲道理的错误,其实那些道理对孩子的表达有压制作用,孩子会觉得自己本来应该那样做,而不应该这样做,于是更加觉得自己错了。其实如果换位思考,成人遇到这样的事也难免处理不好,也可能犯不应该犯的错误。孩子还小,即使做得不好,做的不应该,也是情理之中的。家长不要把成人的要求用于孩子,更要少讲你本来应该那样做或者你以后应该那样做

  在情绪处理上,家长尤其要引导孩子表达对这件事的愤怒。愤怒是一种最容易被压制的情绪,而压制愤怒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对学校老师有意见,将来影响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往往会对孩子对老师的愤怒情绪加以化解或者压制,不鼓励孩子表达愤怒,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如果走入这个误区,孩子即使表面上听话了,也会倾向于把愤怒情绪转向内心深处积累起来,把老师错了变成我错了,使孩子自我评价降低,导致孩子退缩和消极怠工,不专心学习。

  如果客观上真是老师伤害了孩子,妈妈就需要站到孩子一边,做孩子强大的支撑,而不是顾忌太多,回避接触校方。因为,家长找学校说明情况是对孩子尊严的一种保护。但家长不一定要采取讨理的方式,而是要有冷静的态度,尤其要让孩子清楚解决的情况,消除老师、同学的误会对孩子心灵的影响。使孩子感到自己不是孤单的,并使孩子在化解委屈的过程中慢慢学会自己判断思考,培养遇事冷静的健康心态。

79.如何同子女建立互信?

  1.学会认真地倾听

  向孩子表明你准备随时倾听他的表白。向他保证每天都可以进行轻松的谈话和不会发生对抗。

  集中精力倾听孩子的讲话。看着他的眼睛,表明你对孩子所讲的真正感兴趣。

努力从字里行间发现孩子真正的忧虑和感觉是什么,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孩子。

  2.注意交谈的技巧

  在传递信息和讲话时多用,少用。对孩子不要进行直接批评,因为那样会使孩子采取防御态度。

  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讲话。例如:你认为如何?”“你可以用其他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如果你非常生气,等平静下来再同孩子谈话。我现在很生气。我们20分钟后再谈。这样说时应很客气,避免粗暴。

  确定符合情况的始终如一的准则,这些准则对于孩子是很重要的,并与你传授给孩子的价值观念相一致。

  给予孩子最大范围的自由,当他表现出责任感时可给予他更大的自由。

  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限制,但是这些限制应能发挥作用。

  当限制受到考验时不要感到惊讶。平静地实施惩罚,并明确地表明你的期望。

  3.让孩子发展个性

  生活中应相互尊重。因此要更加彼此信任,不要试图否认对方的权利。

  强调积极的行为。对孩子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和任何合作态度表示祝贺。      

  让孩子犯的错误减少到最少程度。

  让孩子学会生活的逻辑。避免使你们的关系仅仅建立在奖罚的基础上。

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同样,你的孩子也应承认他的不足。

  认真对待孩子。关心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友谊、艺术、音乐、学校活动、书籍、电影等。

  理解和接受你的孩子成长的方式。

  4.锻炼孩子的能力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随着做出决定的难度加大,孩子做决定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给孩子表达意见的机会。父母最好提供建议和帮助。

  帮助孩子评估他做出的决定可能带来的后果,父母应承担起有关责任。

  你在生活中做出决定的方式是孩子的榜样。应向孩子解释如何和为什么做出某项决定。 

80.如何教会孩子自我批评?

      自我批评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能让孩子养成谦虚的好习惯。但是这种方式一定要有家长或是老师的正面引导,因为孩子的思考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很薄弱的,有的事情适合自我批评,但是这个度一定要适度把握,如把握不好会让孩子成长中缺少信心和勇气。让孩子学会自我批评有利于克服自我中心意识,知道他人的含义; 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合作精神; 能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忍让,为别人着想。

    如宝宝做错了事情,父母单纯以打骂手段来解决,只有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向宝宝分析事情,产生惭愧和悔恨的心理,进而做出自我批评。例如,小华出言不逊顶撞了年迈的奶奶。小华的爸爸回来后,没有打骂一顿了事。而是帮助小华一起回顾反思,奶奶是怎样在小华父母整天工作无暇顾及小华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地将小华拉扯大的。小华小时候爱哭,奶奶就抱着小华走来走去;夏天炎热,奶奶大汗淋漓地用扇子为小华驱暑。小华在爸爸的教育帮助下,流着热泪向奶奶赔礼道歉,从此后再没有顶撞过奶奶。

自我批评是一种良好的思想素养,必须从小培养。

81.孩子胆小怎么办?

    在众多的独生子女中,多数孩子活泼好动,能言敢为。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孩子胆小怕事,平时沉默寡言,不愿跟大家一起玩,没有同龄孩子那种爱动、贪玩、好奇的特点。他(她)们腼腆,说话声音低微,主动要求少,不敢一个人外出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孩子胆小。孩子为什么会胆小呢?

  造成孩子胆小怯懦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比如,父母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不准孩子单独外出,不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造成孩子不合群,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父母过分娇宠孩子,事事包办替代,使孩子丧失锻炼的机会;或者父母过分严厉,孩子整日战战兢兢。那么对胆小的孩子应该如何帮助教育呢?

  1、创造一个温馨祥和的家庭气氛,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并让孩子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2、端正父母教育态度,从思想上认识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只会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父母要树立起纠正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要认识到只有教育得当,才能使年幼的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3、平时,处处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她)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包办,而要让他(她)自己想法解决。当然,开始时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导,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而不能一下子就不问不管使孩子手足无措,更加胆小。

  4、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使孩子敞开胸怀,开拓眼界,还要教给孩子适当的技能,如唱歌、绘画、手工等,使孩子坚信自己并不笨,从而增加自信心,敢于参加小伙伴的活动。

  5、鼓励孩子与人接触交往。可以多带孩子到各种集体场合,别人表示的对孩子的友好尊重,能使他感到快乐,孩子也会注意与人交往。最主要的是要孩子和同龄伙伴多接触,有意识地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中来,让他做小主人。平时注意帮助孩子结交新朋友。

  胆小不是病,但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不利影响。只要端正教育态度,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一定能纠正孩子的胆小,并培养出性格健全的孩子来。

82.孩子受挫折后,家长应该怎么办?

  当孩子受到挫折或者愤愤不平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安慰,也不是等待着孩子自己去领会,然后去发愤,而最好是:

  1.与孩子共同分析不平的真正原因通常是条件准备不足,而不是天赋或者人情世故,所以,要努力去创造条件、改变条件,争强好胜要有理由,要有方法。

  2.试着转移孩子发愤情绪,最好的做法是找到立即可以圆满完成的学习任务,让孩子保持忙碌。

83.孩子动手能力差怎么办?

  手是人重要的感觉器官,让孩子多动手是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手的活动,可以获取更多的外部信息,这些信息能促使大脑积极活动,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使孩子心灵手巧。

    孩子动手能力差,主要原因有三种:

    1.成人担心孩子小不会做事,怕他出事,或怕孩子损坏东西,许多事不让孩子自己动作去做,而由成人包办,孩子失去了一次次动手的机会。

    2.家庭装饰摆设成人化,没有孩子动手的小天地。孩子进了家门,这不许动,那不许碰,玩具不能自由拿放,孩子可活动的空间太小。

    3.孩子动手材料少。爸爸妈妈花钱买的玩具,外表虽美观,但大多数是机械或电动的,不能拆拼,孩子缺乏动手材料。

    面对孩子动手能力差的状况,父母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培养:

    1.教孩子生活自理,鼓励孩子自己洗手、洗脸、刷牙;家中的一些家务活,如包饺子、择菜等,可让孩子动手和父母一起做。

    2.为孩子购买一些操作性强的玩具,如橡皮泥、拼图、积木等,让孩子动手拼装。

    3.根据孩子的兴趣教孩子绘画、泥工、剪贴等,在动手的同时的也培养了孩子的创造能力。

84.孩子沉迷电子游戏怎么办?

  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和良好品质:

  家长通过帮助孩子培养坚强意志和良好品质,使孩子能自觉地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能积极有效地进行学习和生活,遇到各种困难,能以顽强的毅力,努力克服困难。

  经常跟孩子交流。

  孩子逐渐成长、思想也逐渐复杂,家长应该经常腾出时间来跟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生活,目前的需要与兴趣,与孩子谈谈一些有意义的话题,引导孩子产生正当的兴趣,提高孩子判断是非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没有了自信心就容易自卑,产生了自卑就容易自暴自弃,家长应该细心观察,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经常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到自己是有用的人,从而,努力克服缺点,重新树立学习观;尽量让孩子与同学接触,使孩子在同学交往中,认识别人,比较自己,用以调整孩子的自我评价,提高自信心。

  培养孩子的兴趣,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

  家长应积极为孩子创造条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如:孩子如果爱打篮球,家长应让他发展这个兴趣。让孩子产生正当的兴趣和爱好,可以培养孩子的能力,丰富知识,也可以增强孩子的求知欲,陶冶情操,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让孩子通过电脑学习有意义的知识,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长应从小合理安排好孩子学习,娱乐作息时间,养成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力。

  据理说服孩子远离电子游戏。

  帮助孩子认清多玩电子游戏机的危害,使孩子认识到沉迷于电子游戏对身心的不利影响,让孩子下定决心远离电子游戏,挣脱电子游戏。

85.孩子爱吃零食怎么办?

    常见到一些孩子整顿饭不想吃,总爱吃零食,长期下去就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儿童吃零食的原因主要有下面两点:

    有的家长过分娇惯孩子,一切由着孩子的性子来,孩子要吃什么,就买什么,走着也吃,站着也吃,久而久之,养成了吃零食的习惯。

  有一些家庭饮食没有规律,吃饭时间或早或晚,不能养成定时定量的习惯。有时做饭晚了,又怕孩子饿着,就给孩子吃饼干、糕点之类零食,使孩子的胃肠负担加重,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而降低食欲,到吃饭的时候都吃不香了。

  孩子吃零食是一种不卫生的坏习惯,老师和家长都要引起注意,要花大力气教育孩子改变吃零食的习惯。

  矫正的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晓之以理

  家长要结合具体事例,通过多种途径教育小学生不要吃零食,江青吃零食对人体健康发育的危害,让小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吃零食的坏处。在全班学生教育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做好个别学生的工作,分别找爱吃零食的小学生谈话。首先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一天里的饮食情况,然后提出具体要求,如告诉他们在饭前一个半小时,不能吃零食。过几天后,教师要询问学生的饮食改变情况,发现有进步,应及时表扬;反之,要给以适当的批评,帮助他们克服吃零食的习惯。三是进行家访或开家长会。教师和家长积极配合,共同帮助学生改掉吃零食的坏习惯。

  二、定时饮食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吃饭,饭前不可给孩子吃零食,以免影响食欲。孩子吃好了正餐,也就不再像吃零食了。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让孩子按时进餐,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心理学告诉我们:同一刺激经常反复作用就会在大脑皮层形成固定的条件反射系统(即动力定型),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一旦良好习惯养成后,孩子无需一直努力就能按时吃饭。每当接近吃饭时,他们就会出现饥饿感,产生条件反射,消化器官随之分泌消化液,胃也按时蠕动,这样就使孩子吃饭香甜,易于食物消化和吸收。因此可以说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它不仅有助于小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组织性、纪律性以及其他品质。

  三、调剂饭菜

  为了增进食欲,使孩子好好吃饭,家长要尽量把饭菜做得好一些,变换花样,烹调时使色、香、味俱全,再取个好听的菜名。

  四、防止偏食

  要使孩子得到足够营养,最好给与平衡的饮食,防止偏食。每样食物都不要吃得过多,因为几乎每一种事务中都包含着人体需要的某种营养。但没有一种食物能包含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如果某一类食物吃得过多,别的一些食物量自然会相对减少,那么,就会导致其他营养素缺乏。

  五、控制零花钱

  现在有许多孩子的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常给自己孩子零花钱,这就为孩子买零食提供了方便条件。因此,教师要教育小学生,不要向家长所要吃零食的钱,而家长也应有目的地控制给孩子的零花钱,这样就能使小学生做到不该买得不买,不该吃得不吃,能有效地控制小学生吃零食。

  86.孩子做事慢怎么办?

    1.对于孩子动作慢,可以通过游戏来加以改变。父母可以经常与孩子玩一些小的竞技游戏,使孩子在游戏中提高自己动作的敏捷程度。例如,比赛看谁吃饭快,比赛看谁穿衣服快等,这些游戏能激发孩子进取心。孩子喜欢玩,但是,玩多了孩子可能就会觉得没趣,这时,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来鼓励孩子的胜利

  2.孩子可以与自己比赛。父母帮孩子设计一张比赛成绩表,记下最初的时间,然后,每天记录实际完成的时间,如果比以前有进步,就给予奖励,如果没有进步,保持原状,或者退步,就不给予奖励。父母可以让孩子先从简单容易的做起,逐渐向比较困难的任务进发,一直到达合适的时间为止。这种方法,目的在于缩短完成每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是克服动作慢的直接办法。在此期间,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解释分数的意义,激发孩子进步的渴望。

  3.父母还可以采用记数法来督促孩子抓紧时间完成某件事情。记数法很简单,随时可用,父母可以与孩子事先讲明白,看数到第几声的时候孩子可以做完某件事情。然后父母让孩子准备好,说声开始,就开始计时了。“12345……” 一边数,一边看孩子,孩子为了完成任务,就会尽量抓紧时间将事情做完。如果在计数开始的时候,孩子动作依然很慢,父母就故意数快一点,让孩子感觉到时间就快要到了。如果在快要结尾的时候,孩子还差得较远,就放慢记数的速度。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如果快一点做事,就数慢一点,让孩子有尽快完成的希望。如果家长总是很巧妙地常常使孩子在快接近尾声的时候可以把事情做完,就能使孩子获得成功的感觉,孩子完成了任务,就表扬孩子真不错又长大了等。

  4.如果给孩子表扬的方法没有效果,就可以使用硬性规定的办法来达到改变动作慢的目的。父母首先估计出孩子尽最大能力能够完成某项事情的时间,然后规定孩子在这个时间内完成这项事情,否则就不让他继续做下去。时间一到就要停止。比如吃饭,到时间就把饭菜收起来,并且对孩子说:我很失望,我希望你下次能按时把饭吃完。

  5.还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时间的办法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在日常活动中,父母要教会孩子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后来提高效率,使同样的时间,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或者同样的事情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如起床大小便之后就不能再回被窝耍赖了,要直接穿好衣服去洗漱,然后等待和家长一起去上幼儿园;再如,吃饭之前不能再看第二张动画片的盘了,否则时间又被拖延过去了。

  在宝宝效率提高的同时,父母也要告诉孩子动作快不等于做事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而是要把事情做好,如果再快一点就更好了。 

88.如何让孩子在错误中成长?

  小男孩才一岁半还没能走稳,他好象对饮水机特别感兴趣,每次都争着到饮水机前自己接水喝,妈妈也每次都把他的杯子抢下来亲自为他接水。终于有一次,妈妈腻烦了这样的抢劫工作,任由他一路小跑的冲向饮水机,这一次孩子终于等到表现的机会了,他把杯子伸到开关下,却猛然把手缩了回来,原来他分不清楚哪个开关管的是热水,哪个开关管的是凉水,一不小心手被热水烫了一下。许是烫疼了,他的叫了一声,他回过头看看妈妈,妈妈并没有看他,望着窗台上花盆里新开的小花出神。小男孩委屈的拿着杯子回到沙发上坐下,不停的搓着被烫着的小手,小眼睛里闪着亮晶晶的东西。他不时的用眼角偷偷地看着妈妈,期望着妈妈过来抱抱他,给他的小手吹上一口气,可是妈妈始终没有望他一眼。小男孩咬咬牙,站了起来,这一次,他知道该把杯子伸到凉水的开关下边,放好杯子再去按下开关,不一会儿,水杯里已经有小半杯水了。小男孩喝着杯子里的水,一脸的得意和兴奋。

  对于小男孩来说,他永远不会忘记这一次冒险的经历,也不会因为分不清开关而再被饮水机里的热水烫着了。

  孩子永远是孩子,不犯错误怎么能长大!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失败,就没有建立在失败基础上的成长和成功。用一次小小的教训换来一次成长的经历,想来是值得的。

  如今,我们很多的家长面对孩子的犯错要么大声呵斥,要么小心防范,孩子上台阶,怕孩子摔着,就大步跨过去把孩子抱过去或者背上去;孩子要学着做饭,生怕孩子被刀子割伤,被油星子烫着;孩子要买滑板车,生怕孩子磕着碰着... ...而我们很多老师呢?在学校里许多事情包办代替,班里的墙报要出版拉,怕孩子们做不好,一手操办;班里要选班干了,老师自己来个任命就完事;课堂上,有些难题,老师生怕学生解答不出来,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便把答案一古脑的抄在黑板上... ...当然站在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这样的做法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在一定的程度上却使孩子们错过了许多尝试和学习的机会,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是好事。

  我们把许多的时间放在了预防出错上,而忽略了怎样让孩子在错误中获得学习,只重结果而轻了过程。热水烫着了,一定很疼,但是孩子却因此而有了疼的记忆,从而牢牢的记住而不会再犯同一样的错误;台阶很高,孩子也许会摔倒,磕破脑袋,到是他绝对不会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难题没解答出来,或许他会沮丧,但是他已经经过了思考,明白了曾经试过的其中一种或者两种不能解答题目的方法,也是一种收获

  爱迪生就是经过上万次错误才发现了制造电灯的正确方法。许多真理都是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以,不要怕孩子犯错,不要对孩子过分的保护,也不要总是在责备孩子把事情弄得很糟。该放手时就放手吧,不要低估孩子们的能力,尝试着让他们自己处理一些问题,或者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充当教练,鼓励他们去尝试、去探索、去历练。在孩子犯错时为孩子指明方向,鼓励他们善于从错误中学习,获得经验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

89.怎样帮助内向孩子变开朗?

  父母们莫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处事积极,因为,有些孩子的确非常内向与消极。上课时即使会作答,也不敢举手一试,虽然有实力,成绩却不见得理想。这种类型的孩子,总是畏畏缩缩地,令父母感到焦急。一些母亲为了纠正孩子的这种性格,就心急地再三责骂你怎么这样死气沉沉!、或是你就不能活泼一点吗?。不然就是以鼓励的方式对他说:好好加油吧!” 。然而,这两种方式皆难奏效。因为愈加斥责,就愈容易使孩子畏缩、消极;反之,给与鼓励又会形成孩子心理上的负担,使他更为畏缩,尤其是以命令式语气,对孩子负面影响有正面之刺激。最不应该的是在他人面前说:这个孩子太内向、消极……”

  也有不少母亲鼓励孩子与积极活泼的朋友一起游玩。内向的孩子与活泼好动的孩子相处,反而会形成更大的压力,内心在无形中形成了一堵心墙。因此,当对方露出不满意的表情时,则更加深了伤口裂痕,此举不仅不能使孩子近朱者赤,甚至加深了他的自卑感。

  对于性格畏缩且消极的孩子,首先应制造一个没有压力、宽松的环境,让比较内向的孩子一起嬉戏,彼此之间便没有自卑感,这样能使他们主动开口。如果让这类孩子与年纪较幼小的孩子一起游玩,也可以使其消极的态度大为改善。只要让这些孩子们拥有自信,经过一段时日,自然能与同龄玩伴相处和谐。总而言之,让消极的孩子拥有自信,时日一久,自然可以改变其原有的态度,因此,与其斥责个性怯懦、消极的孩子,不如让他们拥有自信。

90.如何避免让富贵病过早找上孩子?

  有统计表明,美国从1968年到1980年,611岁儿童的肥胖症流行增加了约%54%,血脂异常率也显著增加。如今,当年那些肥胖的美国小学生都已人到中年,猝死在这一人群中的发生率非常高!美国的现状告诉我们,儿童期的血脂异常和中年后猝死的发生并非耸人听闻。

  很多小胖墩的问题,就在于父母心太软!父母在孩子的饮食和运动上一味放纵,让孩子随心所欲,这样的家长,至少在孩子的健康问题上,是很不称职的。

  引导儿童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关键在于多动的同时要少吃,这样才可以有效改善血脂异常这一症状。暑假期间,家长千万不要把孩子的饮食推给快餐店,哪怕给孩子炒个简单的白菜豆腐,也比吃快餐有利健康。家长对孩子要用心,孩子不吃健康食品、不吃蔬菜水果,就要设法让他吃;孩子不运动,早晨拉他起来,带着他跑步。即使孩子用哭、耍赖等方法拒绝,家长也不要心软,否则,让孩子长成小胖墩,血脂异常了就后悔莫及了。

91. 孩子为什么学习困难?

    在儿童行为问题中,学习困难最为普遍。这些儿童在学习中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拖拉;粗心、写字的时候漏字、窜行;简单运算也容易出错;对学习缺乏兴趣,作业稍多便烦躁、委屈;依赖性强,稍遇困难便放弃,往往要求父母给予指导和帮助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许多家长感到束手无策,能想的办法都想到了,能做的事都做了。多数家长不了解造成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他们仅仅将问题简单归结为孩子不爱学习,不愿学习,没有上进心,所以家长似乎用了许多方法,其实都仅仅局限在说理、教育的层面上。

  儿童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就是听、说、读、写、算与交流的能力,这几种学习能力所涉及的心理功能十分复杂,它们包括:1.感觉动作能力;2.知觉-动作统合能力;3.符号-阅读能力;4.逻辑-推理能力;5.自我监控能力。

  这些学习能力在儿童成长发展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重要性。

  比如,在幼儿时期,感觉动作能力的培养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如果在这一时期动作能力落后,不仅易导致注意力问题,而且影响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上小学之后,知觉-动作统合能力就变得格外重要,如果儿童视知觉和听知觉发展落后,他们的言语学习和数学计算都会受到妨碍。符号认知与阅读能力涉及到更高级的大脑过程,即领会、理解的过程,只有很好地掌握了符号认知与阅读能力,才有可能发展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与推理能力,才能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理解抽象的数量概念。

  儿童学习活动的另一重要保证因素就是自我监控与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监控能力不仅与智力有关,还与人格有关,体现的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是一项最复杂、最高级的学习能力。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关心与培养、给孩子以自主的空间和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等,都有助于自我监控能力发展。

  还有一个易被忽略的因素是成功的学习体验。学习成功的体验越多,儿童就会越感觉到自己能控制学习活动,学习是有趣的、有价值的,能满足自我的进取需要。

  总之,造成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智力、神经生理方面的问题,还有情绪、行为、兴趣、学习动机与策略等诸多因素。

  基于上述认识,浙江省精神卫生学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与杭州雅恩健康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合办的儿童注意力训练班,就是针对儿童学习能力发展各阶段特点,通过一系列专业的量表评估,找出缺损的环节,从儿童学习能力训练,家长养育方式咨询辅导两方面着手,以专业的综合训练来解决孩子学习困难的根本问题。

92.处罚孩子要注意什么?

  1、定准目标。孩子什么地方错了,就当就错处进行批评,让孩子明白他犯了什么错,严重程度如何,有什么危害,切忌无休止重提过去的错处,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感。

  2、一事一罚。孩子有错,父母的态度要一致,应由一方处罚,不要父亲处罚后母亲还来处罚。轮番轰炸会引起孩子的厌烦情绪,产生对抗心理。

  3、宽严相间。表现在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和危害性的分析上,语重心长,语可重,声不一定粗,更不要用威胁的语气。则表现在对孩子错误的谅解上,因为孩子的过错往往是不自觉的。

  4、不随意改变。有的父母在高兴时,往往对孩子的错误睁眼闭眼,不加过问;心情不好时,就滥加处罚,把孩子当作出气筒

  5、因性格而罚。如果孩子胆小、性格内向,那么处罚时应尽量温和些,避免因受不住处罚的震惊而造成精神创伤。对那些脾气的孩子,切不可以,以免使他变得更加固执、蛮横,难以教育。

93.孩子任性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教育?

   1.明确要求,预防在先。家长平时对幼儿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

   2.家长教育孩子的要求、观点应保持一致。尤其在孩子任性时,家长应统一要求。如果一个严,一个宠,那么孩子的任性会越演越烈,很难得到改正。

    3.采用负强化的方法。当孩子任性时,有的家长大声训斥、恐吓,甚至打骂,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幼儿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家长抗争,从而使他们更任性。家长可以用负强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任性。例如,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滚,父母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当孩子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这种负强化的方法往往比较有效。

95.校乖宝宝为何在家变成小霸王?

  上了学的孩子每天往返于学校与家庭之间,面对着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学习生活氛围,小小的孩童常常有截然相反的表现,比如在校是乖宝宝的好学生回到家却成了不听话的小霸王。为此家长很是困惑:难道孩子也有两面派的性格?为何在学校与在家里的表现大相径庭呢?

  学校乖宝宝在家不听话

  8岁的小南上小学二年级,妈妈反映他在校表现挺好,不仅关心同学尊敬老师,而且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可是小南在家里却动不动就和爸爸妈妈顶嘴,对父母的话根本不当回事,父母给他额外布置一点作业从来不做。

  10岁的小君在老师和同学眼里一直是一个非常文静的女孩子,走路轻手轻脚,说话懂礼貌有分寸。可是在家里,她却像一个疯丫头,说话咋咋呼呼,走路风风火火,对父母爱理不理,甚至对爷爷奶奶也是呼来喊去。问她为什么在家里和在学校两个样?小姑娘头一歪,不高兴地说:我在学校委屈了一整天,回到家不放松一下,怎么受得了?

  这种在学校里当乖宝宝、在家庭中成小霸王的孩子,还不在少数!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对孩子成长会起到什么样的影响?为此,我们采访了济南师范学校心理健康中心高级讲师、心理咨询师孔屏老师。

  两面派其实很正常

  孔老师说,孩子成为家、校两面派并不奇怪,因为人具有多面性,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情况,有意或者无意地表现出个性的一个或者几个面。一般来说,每个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幼小,他们需要成人不断的肯定或否定来确定自己言行的对错。老师总是用表扬或批评来反复提醒孩子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不对的。孩子通过观察,就会避免做这些讨老师批评的事情,多做老师喜欢的事情,自然就成了乖宝宝。但是家庭的氛围比较宽松,父母可能会觉得孩子做对了是应该的,不表扬;同时父母也总是能容忍孩子的过失,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做父母的总是能最大限度地容忍他,并且百般溺爱,长此以往,孩子自然就会家、校之间表现不一样了。

  给孩子一个发泄感情的出口

  社会心理学认为,为了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印象,个体常常把自己隐藏起来,这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孩子置身于学校这个公共的环境当中,总是不自觉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现自己良好的一面,以博得他人的赞赏。同时在学校里有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可以很好地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情绪。同时因为和同学在一起相处,容易对孩子形成一种隐性的竞争比较压力,这也使得孩子在学校比较中规中矩,给人以乖宝宝的印象。但是家里却是一个人最放松的地方,完全不需要掩饰什么,不只对孩子是这样,成人也同样如此。如果让孩子一直保持学校里认真的样子,用学校标准来要求他们,未免有些苛刻。所以,父母应该对孩子抱有一种宽容的态度,让孩子在家里得到应有的放松,让孩子的率真性情得以流露。正如小君所说:我在学校委屈了一整天,回到家不放松一下,怎么受得了?对于这类两面派的孩子,家长和老师不必大惊小怪。但是小君对爷爷奶奶的态度,明显地体现出了她对长辈的不尊敬,家长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她明白,一个人在家里可以放松自己,但是这种放松不意味着放肆,有些规矩必须遵守,比如尊重长辈。

  尊重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

  一般来说,孩子有一个固有的心理成长期。上幼儿园的时候,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六七岁的孩子对老师比较信服;而当孩子上了初中的时候,他们特别倾向于倾听同学的意见。随着孩子心理上对家长的依赖性逐渐减弱,也就难怪孩子会出现两面派的现象了。以小南为例,8岁的孩子正处于服从权威的道德定向阶段,就是孩子已经意识到不顺从权威会招致不好的结果,也认为服从权威才是对权威的帮助和爱护的回报。但是小南没有把父母的权威放在眼里,恐怕小南的父母要好好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自己对孩子的约束是否太多了?另外,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只要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认真完成老师的作业,就已经很足够了。剩余的时间要让孩子尽可能参与一些游戏活动,因为游戏是这个年龄段儿童的主导活动。

  做一个让孩子尊重的家长

  不少孩子出现家庭、学校两重天的现象,往往是因为家长本身的行为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不尊重孩子和过分溺爱孩子都会导致同一种结果:孩子对家长的不尊重。有的家长不尊重孩子,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如给孩子规定很多的任务或采用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等等,这就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孩子家、校两个样。同时有的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孩子从小就树立了小皇帝的意识,在家里表现怎么会好呢?同时,家长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好榜样是很有必要的。有一个孩子在学校很勤快,经常主动地帮老师和同学干活,但是在家里妈妈生病了让他帮着倒一杯水,孩子把头一扭就转身走了。家长把这件事情反映到学校,老师问他为什么这样对妈妈,孩子就说道:妈妈对我奶奶不好,我也不对她好!家庭教育是不教而教,孩子模仿性强,家长是孩子模仿的主要目标,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也要做到。通常来说,老少气氛比较和谐、亲子感情比较深的家庭,孩子的家、校表现比较一致。

96.为什么孩子喜欢打人?

  产生暴力行为的原因

  大部分孩子对别人生气是因为他们被激怒了,他们会哭、会吵闹,甚至还会大叫,但通过分散注意力或安慰能使他们平静下来。只有当他们极度受挫时,这些行为才会转化为暴力。有些孩子的性格过渡敏感,非常容易产生挫折感或被激怒,这些孩子大多在出生时就表现出对别的孩子、成人及动物的暴力倾向。他们会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突然大发雷霆,并整天都怒气冲冲或暴躁不安。

  父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

  A 帮助孩子战胜情感和刺激,最重要的就是持之以恒的维护纪律。这能帮助孩子理解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如果孩子违反了某个重要的记录,他将会受到训斥,这样就能让他明白他做错了。

  B 帮助孩子寻求平息怒气的方法是在亲子间发生冲突时,父母可以寻找与孩子和解的途径,打骂他并非最佳的解决方式。

  C 父母要告诉孩子更加有效而文明解决方式是用语言而非暴力。还要让他知道维护正当权利和因生气而攻击对方是不同的。保持冷静。父母是孩子学习的对象,父母以平静的方式表达生气,孩子生气时也会效仿;如果必须惩罚孩子,父母也不必有罪恶感受。

97. 独生子为何会无法无天?

  1.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容易使孩子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定势,只知道的存在,一切以为中心。这种唯我独尊的心理定势,使他目中无人,无法无天,一旦不满意,就为所欲为,以用攻击行为来进行发泄。

  2.家长对孩子过分严厉。有句话说,孩子是看着父亲的脊背长大的。它告诉我们,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如果家长惯用暴力或强制方法来教育孩子,常常靠武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就会给孩子树立横行霸道、不讲道理的榜样,使孩子误以为霸道、打人骂人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于是,一些孩子在欲望得不到实现时,就有可能模仿父母的行为来发泄自己的压抑,想以此来要挟父母迁就自己。

  3.家长对攻击者的行为表现出不正确的态度。有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吃亏受欺负,在孩子上幼儿园或小学时就言传身教地告诉孩子:谁要欺负你,你就打他,打不过就咬。

  4.媒介暴力内容的教唆作用。目前,一些书刊、影视中常常出现暴力情节,专家学者们认为这种暴力现象的展示,对儿童的攻击行为有很大的诱发作用,尤其是影视中的暴力镜头,对儿童的教唆作用更是不可低估。一些孩子在看了影视中某些人物实施攻击性行为后洋洋得意的神情,更觉得攻击行为的痛快,从而进行模仿。

  可以说,上述四种原因是引起儿童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儿量具有这种行为是很不健康的心理所致,家长若不及时引导,会使儿童最后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

  根据上面分析的几种原因,我想家长可以采取下列几种方法来减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首先,父母对子女既不能过分娇惯、溺爱也不能过分严厉、苛刻,应该让孩子在体会到父母之爱的同时又懂得自己应对别人尊敬、友好。无论孩子是独生子女还是三代单传,再爱孩子也不能丧失理智、丧失原则,这样才能使孩子成长为一个具有社会公德、懂得尊老爱幼的人。

  其次,家长不要从侧面鼓励孩子的攻击行为。有的家长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对别人实施攻击行为的时候常常露出赞许的表情,这样会给孩子传达一种错误的信息,以为攻击行为会得到大人的赞扬。

  第三,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电影,对影视中的攻击行为应明判是非,引导孩子分清谁是伸张正义,谁是滥施暴行,谁是非法攻击,谁是自卫反击。家长如果能和孩子一起观看影视片,并适当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就会对儿童判断就是孰非有所帮助。

  第四,培养儿童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道德的建设对一个世界观、人生观还不成熟的孩子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家长可通过一些孩子熟悉的事例,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不能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讲周楚除三害的古老传说,讲见义勇为、扶弱除暴的现代英雄故事,使孩子明辨是非,分清光荣和耻辱,促使其社会公德意识的萌生。

98.如何对待孩子的谎言?

  为什么孩子会说谎?

  1 取悦他人,夸耀自己

  一些孩子想要在父母亲心中保持好孩子的形象,就会用讨好、奉承的方式争取别人的认同及好感。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爸爸,你是全世界最好的!妈妈,你是最美的妈妈!。一些孩子有时也会为了争取朋友的好感,常会夸耀自己的言词,如:我家有好多故事书和玩具!。如此,许多孩子想取悦父母但却不晓得如何实际一点,而演变为有意的说谎现象。

  应付:父母应趁机表达自己被赞美的感受,进而教导孩子区辨真诚,赞美和奉承的差别。

  2 源于丰富的想象力

  对一些正处于学龄前的孩子,因为正处于学习言语的阶段,特别是在游戏扮演角色中,开始会应用假设性的语言,如:假设自己是妈妈,或就读幼儿园的女儿告诉父母她要和班上同学结婚等……

  应付:父母千万别过于紧张,耐心聆听孩子的故事。

  3 自我保护,逃避惩罚

  这类说谎,往往是恐惧心理所致。一些家长或师长滥用惩罚,造成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导致说谎的主要因素。一些家长怕孩子变坏,常常加以责备,有的家长受传统思想影响,认为打骂才是教育,有的家长性格粗暴,孩子少许不对之处就打骂。这些都是错误的家庭教育,容易造成孩子恐惧的心理。因此,当一个孩子以前遇过类似的事情遭打骂,或发生了自己不愿意发生的事,他就会掩饰事实真相,使自己免受处罚。

  应付:作为成人,更应当认识到,说谎的实质或许是孩子在恐惧心理支配下所采取的一种自卫方式。所以首先要顾及孩子心理影响,而不是只严格地指责孩子的行为。

  4 逃避责任

  孩子经常用不是我来回应家人的责问。因此,此时的说谎则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自然反应。从坏方面而言,孩子不敢负责,而从好的方面而言,孩子知道自己错,而且是父母不允许的行为。

  应付:孩子已可分辨好坏,应当乘机教育孩子是非观念,也得反省自己过去用的处罚方式是否太重,而使孩子不敢承担眼前的错。

  5 模仿成人

  一些家长本身说谎行为,常造成孩子说谎的直接因素。成人对孩子说的话总没实现,也往往被小孩视为骗人。父母师长是孩子心中有威权的人,如果在孩子面前撒谎,就会使孩子产生说谎不为错的错觉。

  应付:父母师长不能因爱面子而将错就错,而需要在孩子面前自我批评,承认,从而使孩子能明辨是非,更能培养孩子自我批评的好习惯。

  如何纠正孩子说谎问题?

  说谎在不同的年龄意味著不同的问题。诚实的品格是逐渐形成的。不要把孩子撒谎归结于他的天性,相反的,最好的态度是家长与孩子一起面对这样的问题,帮助孩子找到比说谎更好的方式,去解决目前面对的问题。

以身作责

  父母是孩子模仿最多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是孩子的学习、模仿的依据,因此,父母需以身作责,为孩子树立诚实的榜样。

  聆听,别急着责备孩子

  当孩子说谎时,家长要先学习如何平稳自己的情绪,别一来就动怒大声责备。家长应当聆听,并了解孩子谎言的动机,以及谎言的背后是否有任何情感或需要不能被满足。

  应付:孩子骗同学他昨日去动物园,家长除了让孩子知道说谎是不应该的以外,可以如此说:你是不是希望昨日可以去动物园?也许什么时候要爸爸带你去,以后你想要什么就告诉我,我们可以谈谈

  当发觉孩子在说谎,最好不要试探他

  家长经常明明知道孩子是在撒谎,却故意问他:你是不是在说谎,如此的应付方式只会为孩子增加多一个撒谎的机会。以后若孩子较长大会想:妈妈明明知道我撒谎,为什么还问我?这孩子逐渐对母亲减少以前的信心,也会怀疑妈妈是否真的爱他。

  应付:当发觉后,妈妈应当直接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做错这件事,我感到不高兴,妈妈相信你晓得要如何去处理,也希望下次你会改过,否则就要处罚了。

  就事论事

  家长应针对问题来解决,而不是一味批评孩子或事情,如:你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你怎么可以说谎,这样下去还得了?

  应付:开放式,让孩子有机会为自己的行为有所表达。如果你说出当时发生的事,妈妈会很开心,你愿意再想一想,想得更清楚一点好吗?

  适时给予鼓励  

  此外,当孩子愿意承担自己的错误时,要给予适时的鼓励与肯定。

  应付:可以告诉孩子:即使这次他犯错,但爸爸妈妈很高兴他能有勇气承认,而且相信他下次不会再重犯。

  总结

  许多家长视孩子撒谎的行为问题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但对于孩子来说,撒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质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帮助孩子继续往正向行为发展。

99.  孩子爱撒谎家长怎样找原因?

  张女士有一个刚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儿子学习成绩不算优秀但也能排在全班中等以上的位置。可上了五年级后,张女士发现儿子越来越贪玩,每天放学回家就盯住电视不放,让他去写作业,儿子说老师布置的作业少,他已经在学校做完了。对此张女士虽半信半疑,由于自己工作太忙也没有找老师核实。直到儿子的班主任打来电话后,他们夫妻俩才知道真相:儿子学习成绩下降得很快,经常不交作业,老师曾通知他们去学校,儿子却对此避而不谈。张女士最后无奈地说:儿子屡次说谎,我们很着急,除了担心他的学习成绩下降,更担心他说谎变坏了。

  张女士对儿子说谎一筹莫展的现象是很多家长都曾有过的,孩子撒谎是一种比较常见普遍的现象,又是一个应该引起家长警惕的问题。孩子出于某种原因,如怕责备、挨打,为博得家长的欢心,撒谎是常见的。撒谎现象有两种:一是偶尔为之;二是经常性撒谎。经常性撒谎是十分严重的,必须引起家长高度重视。

  烟台十中心理老师张老师说,家长要帮助孩子矫治撒谎的恶习,必须对症下药:首先要找出说谎的原因。据专家研究,造成青少年撒谎的原因大致如下:

  1、逃避责备。孩子因为做了错事,怕被人责备而撒谎,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往往最容易隐瞒、说谎。

  2、家长的管教比较严厉。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比较严格,这是好的,但有的则太过分、太严厉,动辄打骂,孩子见到父母像老鼠见了猫,生长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撒谎。孩子往往想通过一句谎言来避免一顿皮肉之苦

  3、孩子的虚荣心作怪。有些孩子,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往往容易胡编乱造,瞎吹瞎说。

  在弄清了孩子的说谎原因后,我们就可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矫治了。矫治的方法有以下几条:

  1、抓好第一次。如果孩子仅是第一次说谎,父母必须当件大事把它抓好。不妨来点小题大做,把文章做足。在弄清说谎的缘由和动因后,应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分析说谎的危害,指出问题的严重性并明确表态:下次不能再说谎。总之,要让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说谎是不诚实的表现,是不对的,下次不能再说。只要抓好了第一次,就能刹住车。

  2、重视屡犯的孩子。对那些屡次说谎的孩子,父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这是关系到孩子道德品质的大事,弄不好会成为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开始。因此父母要认真分析其说谎的原因,摸准其说谎的规律,要多花点功夫,不要轻信孩子的话,稍有怀疑,必须马上核实孩子的话。如是谎言,应予及时揭穿。要让孩子知道谎话骗不了父母,就只好实话实说。否则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是好骗的可欺的,继而胆子越来越大,谎话越说越多。

  3、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如前面所说,父母的专制、严厉往往是孩子谎言的温床。因此,家长一定要民主、和谐地对待孩子,让孩子敢于说实话。有时即使孩子做了错事,只要孩子认错了,就不应再痛骂、毒打。因为孩子犯点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这样,就可消除孩子说谎的外在因素。

  4、家长自己不说谎。有的孩子说谎,原因往往是家长自己说谎出来的。所以家长决不能在孩子面前说谎,或说话不算数,欺骗孩子。我国古代曾参杀猪的美谈可成为广大家长学习的楷模。使孩子从小知道,说话要算数,不能骗别人。

100.为什么孩子不能正确对待批评?

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和认同,孩子更是如此。但是,每个孩子都难免因做错事或被人误解而受到批评,不少家长发现,要让孩子真正接受批评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很多孩子都不能正确地面对批评,有些惯受表扬的孩子,一旦被批评后就一蹶不振,烦闷或绝望,而那些经常受批评的孩子则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没人喜欢自己,有的甚至觉得活着没意思,不如死了算了。

  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能正确地对待批评呢?

  孩子之所以不愿意接受批评,主要是自尊心在作怪。即使是幼小的孩子,也有较强的自尊心,因此,成人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应注意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父母不应当着外人的面揭孩子的短。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老师的批评或表扬就是他们高兴或烦恼的指挥棒,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是小学生最高兴的事,而一旦受到老师批评,就会伤心难过,情绪低落。面对批评,有的孩子会进行争辩、对抗或是死不认账;有的会满肚子不高兴,生好几天闷气;有的则可能毫不在乎,不把批评当回事。实际上,这三种态度都是没有真正接受批评的表现。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说的就是批评听起来不令人高兴,不容易让人接受,但它能帮我们改正缺点,避免犯更多的错,是为了让我们更加健康地成长。

  为了使孩子正确地对待批评,家长在批评孩子时,要讲究技巧和方法。

  首先,出发点要端正。家长应从爱护和关心孩子的角度出发,让孩子明白父母的批评是为了他的健康成长。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带着厌恶、嫌弃的态度去批评孩子。批评孩子时应心平气和,而不是粗声粗气,以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家长在批评孩子时,最好采取一对一、谈心的形式,绝对不要在人多的场合进行,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另外,家长还应注意,批评孩子应就事论事,不要翻老账。在日常教育中,家长要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当孩子受到批评之后,引导孩子冷静地想一想,是自己做错了事情还是被误解了。如果是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勇于承认错误,诚恳地接受批评,并及时加以改正,这样才能及时取得进步。有时孩子可能并没有做错什么,但由于误会,莫名其妙地受到批评,他们会感到特别委屈和难受。如考试时有同学要抄他的答案,正好在孩子回头告诉他不行时被老师看见了,认为孩子作弊,孩子因此被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考试也没考好。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怎么办?是与孩子一起生气、伤心吗?当然不行。作为家长,应引导孩子大胆地、心平气和地把事情原委讲清楚,排除消极情绪的影响。

  孩子在批评面前应采取什么正确的态度呢?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可以说是最好的概括。家长应让孩子认识到,批评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要孩子认识到错误之处,在认识错误的基础上,家长要与孩子一起找到纠正的方法,防止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让孩子学会喜欢自己、接纳自己,也是很重要的,不要因为受了一点批评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此没脸见人了。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与孩子一起看电视、电影等方式,让孩子明白: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从不犯错的人,但不要因一时受到批评而把自己看得过低而接纳一切批评,不要因此沮丧绝望,要看到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在成长过程中,人人都会因犯了错误而受到批评,这是成长的代价,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就像一剂苦药,伴随着孩子健康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