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校学报出路何在”系列报道⑤

 Z教授的e 2011-03-25

“高校学报出路何在”系列报道⑤

网友观点:高校学报最好“做自己”

 

   “高校学报出路何在”系列报道在本报刊登后,引起了网友尤其是知识分子网友对高校学报的深刻思考。高校学报“全、散、小、弱”的现状令人心痛,但也坚定了高校将学报做大做强的信心和目标。

    未来,能否突破高校学报发展的瓶颈,将学报做强、做专,甚至打造自己的品牌?就此问题,网友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分析讨论高校学报遇到的问题并积极建言献策。我们选取了部分精彩评论,摘录如下:

    潘德东(光明网友):从刊物定位来看,高校学报基本上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也不分什么专业,完全是跨界组合。由于中国高校千校一面,更助推了高校学报也千校一面、千报一面。要找一张独到的、独家的特色学报面孔,恐怕比找一篇没有抄袭的论文还苦、还难。从经营运行来看,高校学报只是一个发表论文的机器,一些高校领导和关系户优先开采学报资源,通过这条内部生产线,实现论文的流水发表。而发表论文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搞研究,而是为了评职称。这也是版面费、潜规则盛行的一个源头。

    因此,高校学报必须打破体制壁垒,引入竞争,重新洗牌,回归学术、学问、学者的根本。“学”,才是出路,才是正路。

    陆燕青(光明网友):教育部名刊工程提出了“专、特、大、强”的发展目标。然而,给读者的感觉却是“大而全”的翻版。比如某些地区不顾自身条件,将学科性大学改编成为综合性大学,不仅没有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反而减弱了自己特色学科、专长学科的声望。高校学报同样如此,学校的基础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盲目追风、跟风,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大多数高校学报的方向是不是应该保持自己原有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再谋求做强、做大?

    Subatman(光明网友):高校学报应以创新的思维、开放的心态来迎接挑战和变革。不要抛开原有的期刊,要打造“互动”,直至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完全融合。用多者的力量培育属于自己的新的传播平台,使学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更为明显,亦可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一枚图书馆员王梅(新浪微博):在来自于集体力量的“一概不予承认”的机制的催动下,学术创新的路子愈走愈窄,而真正有水准的学术性大论文却不甚多见,而现在不少高校的学报里和不少社会上的学术刊物里,一些看似是学术论文的论文,其实都是一些低水平重复之作而已。

    正如网友所说,没人喜欢看“千人一面”的学报,所以充分发挥每个高校的特色,在融合中寻找学报的定位,才能稳步提高学报质量,走出发展困境。(光明网记者 刘畅)

《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5   02 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