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海的深度 作者/杞子 转发 - 驴友驿站 - 金碧坊 - 社区|微博|游戏|论坛

 老卖年糕 2011-03-25

—— 一千年前点将台
一千年前的公元 902年。滇境一带,对应华夏中原唐朝末年。云贵高原危机四伏。雄踞西南立国近三百年的蒙氏南诏国被颠覆。在经过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三个王朝三十五年短暂过渡后,又被大理国取而代之,传二十二代一统江山三百多年。

到了公元1253年,蒙古国在北方大草原崛起,对中原王朝虎视眈眈。蒙古王忽必烈亲自率领大军数十万,出奇制胜跨革囊经大渡河绕道进攻大理国(今云南贵州一带),损兵十万战马四十万匹,先攻克大理国首都阳苴咩,又在陪都鄯阐(今昆明)生擒末代国主段兴智。宣告大理国灭亡。继而以云南为基地,转向中原南宋国土挺进,又灭了大宋


大理国历史篇章的第一页从通海开始。据说,那堂堂大理国一代开国之君段思平,其最初的讨逆举义发兵之地就在今通海。段乃南诏重臣之后,开国前,时任南诏国大权在握统管滇南滇东乃至交趾(今越南)一方的通海节度使,坐镇通海。公元937年,段思平举义并联合三十七部收复南诏国失地。一举灭了大义宁国,仍定阳苴咩(今大理)为国都,在通海设通海郡,并委派新的节度使。次年,他专程返回通海,敬香还愿参拜神灵,在秀山上铸铜佛像百座,开辟园林供人们游览休憩,并修建了句町王庙。意在表白他仿效前人毋波之拨乱反正。据说,在今天的通海杨广一带,还依稀可见当年段思平宣读讨逆檄文时垒建的点将台遗址土堆痕迹。关于这段传奇事件的真伪我未及考证。如果真是如此,这点将台连带通海,还真有点小巍山和古代井岗山的味道呢。





——
七百年前曲陀关
公元1255年,随着大理国的历史被划上句号,云贵高原归属了蒙古王朝。大理,被从一国之名降为名,云南,则从县名飚升至一省之称。大换位结束了云南古无汉民的历史。一批批内陆汉民随军作战或犯罪流放,经商迁徙或入滇为官,源源不断进入云南落籍各地。
战事未息的某日,忽必烈率大军来到通海地界,赤日炎炎人困马乏。又饥又渴疲惫不堪。人马用水奇缺。忽必烈焦急万分。独自策马来到一山坡处视察。忽然,那臀下的座骑白马仰天长啸前蹄竖立,旋又猛然落下。蹄落之处,只见一泓泉水竟汩汩涌出!

众将士欢呼雀跃,将这口神来之井命名为马刨井。蒙军以此为中心,驻军数万。建立了在云南历史上占有重要一席,统帅由滇中到版纳到文山到交趾之纳元帅府,自此,荒山野岭的曲陀关结束了默默无闻的历史,摇身一变,成为名震一方的军事要地繁华集镇延续百年而人物繁盛市肆辐奏盛极一时。元代形成的帅府桃林景观到了清代晚期,仍为通海河西八景之一,最终毁于五十年前的大跃进”“文革之间;曲陀关甜白酒则因了一直取用甘甜可口终年不干的马刨井之水酿造,流传至今名声不衰,形成了当地一道土特产风景线。

公元1368年,元都被攻克,元朝被推翻,朱元璋建立明朝。但云南作为元朝势力随后一块地盘又继续撑持了三十多年。直到公元1382年,朱元璋令大将傅友德沐英统领三十万明军,从中原开拔经湘黔入滇,与最后一支元军主力部队在云贵交界的曲靖对垒并展开决战。结果,元军大败。元梁王率众文武嫔妃投滇池水殉国。明军一路凯歌攻克云南。统治中原九十七年,统治云南一百二十七年的元蒙政权,随着曲陀关帅府的失守,终成昨日黄花……

悠悠岁月如过眼烟云。当几个世纪的光阴被时间老人远远抛在后面的时候,人们这才惊诧的发现,在通海坝子北边的风山脚下,奇迹般地完整保存下来了一座属于遥远北方大草原血脉的南方村庄——兴蒙。七千名马背民族的后代们,在历经磨难走过了七百五十年时光隧道之后,完成了从军人到牧民,从牧民到渔民,从渔民到农民的蜕变,延续到了今天!……





——
六百年前龙袍画像
公元1403(明朝建文四年),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在南京发动宫廷之变,推翻建文帝,清宫三日大开杀戒株连九族,篡权得手改元永乐。受牵连者达四万之多 。史称靖难之役
此间,有一年轻女子,携一七岁幼子,风尘仆仆从南京辗转来到云南,再来到通海,在杞麓湖边默默无闻地住了下来。从此,这个被称做小街的村子里,又多了一个新的姓氏常姓。

到了八十九年后的公元1492年(明弘治五年),常家已传至第 代人。忽一日,云南府官差一班人马来到小街,径往常家而去。此后,常家便时有官差出入。又过了些时日,小街人这才得知,原来,这常家非等闲之辈,乃堂堂皇亲国戚一支——明朝开国元勋,朱元璋义弟兼亲家常遇春之后!那络绎不绝的官差们,乃是奉朝廷之命前来平反安抚的……

公元1733年(清雍正11年),常氏筹建宗祠。嘉靖21年(公元1799年),小街(今四街)常氏宗祠落成。因常遇春之故,宗祠仿照安徽凤阳常氏祖籍于公元1372年(洪武5年)朱元璋钦命修建的开平王庙,按太庙级别规格布局,由正门、前殿、中殿、后殿、练武场等组成。大门前置青石仪仗,青石标杆,石架等,蔚为壮观。后殿正中,供奉着一幅常氏始祖常遇春身着皇帝龙袍的全身画像。这幅不是皇帝却身着龙袍之画像可有些来头,是不得不倒叙提及的话题:

元朝末年,红巾军农民起义运动风起云涌,年轻的朱元璋时为红巾军一员。在安徽老家,一次躲避元兵追杀,被一名叫常遇春的青年救助得以逃生。两人遂结拜为弟兄。不久,朱元璋事成,特意把救命恩人招到麾下,共图大业。

常遇春英俊仪表聪慧过人。不进学堂知诗词唱和,未读兵书却善于用兵,体恤部下身先士卒战无不胜,为明朝开国立下赫赫战功。深得朝廷上下拥戴。在后来的明朝功臣庙中排序第二。
常遇春生有三男一女。长子茂二子升三子森。女儿聪明伶俐,于公元1371年(洪武4年)嫁给朱元璋之子太子朱标。生二子。长子八岁早逝,次子朱允汶,即后来的建文皇帝。建文登基,常女称孝康皇后。
公元 1369年,在一次远征蒙古战役结束班师回朝途中,常遇春突染疾病不治身亡,年仅三十九岁。消息传出朝野震惊。朱帝罢朝三日,亲率文物百官离开京城,前往途中迎灵。并在开棺告别之际,脱下身穿龙袍亲手覆盖于棺内随葬,赐葬于南京钟山。丧事毕,朱常有思念之意,不久,特命宫廷画师绘制了一幅常遇春身着龙袍座像供纪念瞻仰。随后,又准奏原样画了一幅赐给常家收藏。那逃匿到云南通海的女子,正是常遇春次子常升之妻胡氏。那幅钦赐画像,也被随身从京城带到云南带到通海世代珍藏,侥幸逃过无数次劫难,一直保存到了今天。

靖难之役中,常升力保建文帝战死京门。妻、子与森、茂两哥弟趁乱分别逃往陕西广西和云南。建文帝则化装平民逃出宫中不知去向。据说,最后流落到了云南为僧。故,有关建文入滇的传说故事云南最多。建文入滇期间,云游四方,甚至到过通海秀山某寺小住。那么,他是否到过小街常家,与国舅之后叙叙亲情,却不得而知,从未见有史料记载。是通海历史之一大谜团。

常氏平反后,其后人常复等有的应诏返回京城为官,有的继续留在通海世代为农,至今已传至二十几代。沧海桑田天地轮回。历经明、清、民国、新中国六百年的常氏。迎来了又一个崭新的春天。二00一年九月三日,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通海县四街村常氏宗祠,被列入玉溪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市县几级政府拨出维修专款。一个普通村落里的家族祠堂能得此殊荣者,在云南恐不多见。





——
古今联袂匾山联海
秀山,是通海境内一座极小的山,小到地图上找不到踪影。
但是,远在五百年前的明代,她就因了香火不断的七大庙宇,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古往今来的宋柏元杉明玉兰,与滇境另外三座气势雄伟的苍山金马山碧鸡山齐名,并称云南四大名山。再往后,岁月的积沉,登上山来随处可见琳琅满目与日俱增的匾联诗文,又让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平添一些新感觉:那平地而起高不过三四百米的小巧秀山,竟隐藏着历代名人墨客撰写的各类匾联三百多幅,几达一步一联一景一联之境。为全国罕见。
历千年风雨洗礼磨砺,出自不同朝代人之手笔,见证着改朝换代岁月变迁,秀山之文化积淀愈显厚重。综观秀山匾联,从三百年前清代通海才子阚祯兆一气呵成的万言《秀山赋》,到五十年前张维权父子两代人,联手十三年一年一字完成的十四字回文诗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其中,既有对通海旖旎湖光山色之咏叹,又有对仕途人生龌龊官场的厌恶,还有那种在自然景色和人生抱负交融碰撞后迸发而出的全新意境。精思妙想山水讴歌人生感慨宗教祝祷朝代痕迹尽在其中。亿万年的天地之变造就了小巧玲珑的自然秀山,历代文人墨客官宦名流纷至沓来的足迹气息,汇集浓缩构建了芳香四溢的文化秀山,杨升庵徐霞客王文治钱南园阚祯兆许弘勋朱樽孔继尹,那一长串闪光的名字促就了过目难忘的魅力秀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