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從古琴說起

 琴兒 2011-03-26
    说到古琴,我想到了“琴瑟和鸣”,“琴”指的是古琴,而“瑟”也是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之一,瑟有五十弦,或二十五弦, “琴瑟和鸣”比喻夫妇情笃和好,因为自古瑟不离琴,琴不离瑟,《诗经》中有“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等多处记载,可见琴与瑟的和鸣定是天下绝美之音,但从唐末以后,古瑟却成为宫廷摆设,“琴瑟和鸣”失传了,为什么失传,不得而知,我概叹的是,“琴”却从此孤独。

    读旧时古琴的典故,文中说到:“古琴抚到尽美尽善之处,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此处尽是“肃”与“凉”,失去与“瑟“的和鸣,更是何处觅知音?所以古琴始终没有成为一种演奏乐器,她只是寂寞地坚持着,寻觅只属于自己的世界。也许正是她这种特性,成为了古代文人必修课程“琴棋书画”之首。

    古琴之修,修的是情性,这个“性”是肃静、辛凉、孤独的坚持与等待,因为古时文人要走的天下之路,并不是大多数人走的俗道,而是一条艰辛、漫长、孤独的仕途。想那姜子牙,隐居独钓四十载,八十三岁才等来了知音武王,才智方可大展,其间之历,不正如古琴之性吗?同样,文武二王也是钟情古琴,深得此道,而天下大治。所以“琴”之修乃情性之修,必是修习之首。你弹古琴,得体味、享受当中的那份坚持与孤独,得弹出古琴特有的这份“韵”,而不是演奏。

    “棋”亦特指,是围棋。黑白二子,恍如太极中黑白二鱼,喻指天下。除了有好的心性,还得拥有洞悉天下、运筹帷幄、扭转乾坤的大智慧、大本领,所以“棋”乃修大智。

    知“书”而明理,明理而有德,有德而仁义,此修仁德。

    “画”则修气度。有的读书人过于迂腐、拘谨,实不为取,而画画,可以不拘泥条框,率性而就,小可星斗蚂蚁,大可气吞山河,笔墨中挥洒自己细腻的情感和博大胸怀,这种文人画在中国明后期至清,获得了最高成就,特别是清中后期,以郑燮、李蝉、李方膺、金农、汪士慎、高翔等最为著名,把画之气度发挥得淋漓尽致。

    “琴棋书画”之修,重不在“技”而在“意”,大情性、大智慧、大仁德、大气度之人,不正是历史上的圣贤之人吗?原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最终都会完美统一到宇宙的大道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