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茶和闽北的渊源关系

 马忠平china 2011-03-27

分茶和闽北的渊源关系(原创)

      分茶又称茶百戏、水丹青、汤戏、茶戏等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道,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
     分茶是闽北武夷山一带流传的古文化。唐代徐夤在《尚书惠蜡面茶》记载:“武夷春暖月初圆……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说明武夷山在唐代已初现分茶雏形。同时,唐代闽北一带存在斗茶的习俗,也促进了分茶的产生和开展。据唐代冯贽《记事珠》记载:“斗茶,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在唐代建安(今福建建瓯)一带就有斗茶这种切磋茶艺的活动。
     到了宋代,由于受到杨万里、范仲淹和章岷等众多文人的推崇,分茶在闽北得到较大推广。据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茶具”记载:“夫建宁名茶所出,俗亦雅尚,无不尚分茶者。”说明当时在闽北建宁(今建瓯)一带分茶十分盛行。杨万里喜欢分茶,在《陈蹇叔郎中出闽漕别送新茶李圣俞郎中出手分似》诗中写道:“头纲别样建溪春,……鹧斑碗面云萦宇,兔褐瓯心雪作泓。” 描写了闽北用建茶、建盏进行分茶的景象。
    宋代武夷山地区的斗茶也促进分茶的开展。蔡襄在《茶录》中记述:“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说明当时闽北建安一带盛行的斗茶是一种比试点茶技艺的活动。要在斗茶中胜出,就要有高超的点茶技艺,而分茶就是一种高超的点茶技艺(能在茶汤中作出文字和图像),于是斗茶之盛行也促进了闽北分茶的开展和技艺的提高。描写宋代闽北斗茶场面的作品以范仲淹42句叙事诗《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较具代表性,诗中记载:“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这首斗茶歌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武夷山比试点茶、分茶的盛况,诗中章岷就是闽北浦城人。
    宋代朝廷推崇在点茶、分茶时使用闽北的建茶和建盏,不仅促进闽北茶叶和茶具的生产,也推动了闽北分茶的开展。蔡襄在《茶录》中推荐建茶称:“惟凤凰山(建瓯地名)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还特地推荐建窑生产的兔毫盏,他指出:“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烧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说明闽北建安一代的兔毫盏备受推崇,特别适合于点茶、分茶。
    许多文人如杨万里、陶谷、陆游、李清照等人既留下了描述分茶的文学作品,也留下了赞赏闽北建茶、建盏的诗文。陶谷在《清异录》中就有“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的记载。李清照在《鹧鸪天》词中写道:“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陆游喜分茶也喜建茶,他对北苑茶、武夷茶、壑源茶多次品尝,留下不少有关建茶的绝妙诗句,如“建溪官茶天下绝”、“隆兴第一壑源春”等等。此外,在梅尧臣、宋子安、沈括、王安石、欧阳修、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一大批文人的文学作品中也倍加赞美建茶和建盏,由于他们的宣传,既促进了闽北茶叶和茶具的生产,也促进了闽北分茶的普及和开展。
    元代后由于点茶法逐渐被泡茶法取代,分茶不再盛行,但闽北武夷山一带仍有分茶流传。元代崇安人刘说道在《咏头春贡茶》诗中描述了分茶情景:灵芽得春先,龙焙收奇芬。进入蓬莱宫,翠瓯生白云。”明代崇安人邱云霄在《酬蓝茶仙见寄先春》中记载:“品落龙团翠,香翻蟹眼花”,描述了武夷山一带点茶、分茶的景象。清代后闽北武夷山一带仍有点茶法流传,据清代李卷关于“乳花香泛清虚味,旗枪浮绿压醍醐”的描述,说明当时武夷山仍有点茶法流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