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个女人一台戏

 雪夜围炉之初 2011-03-27

三个女人一台戏  

《祝福》中的次要女性形象简析  

浙江省奉化中学  李涨源

邮政编码:315500  

   

不管教材如何修改再编,鲁迅的《祝福》是必选科目,足见其可读可学性之强。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对于“老课”已有了“新教”;但对于《祝福》似乎仍万变不离其宗――在小说人物分析的对象上仍停留在祥林嫂,四爷和“我”上,至多加上柳妈,或者那个冷冰冰的短工;至于四婶卫老婆子和婆婆似乎尚未涉及。本文就想来谈谈这些次要人物形象,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先来说说四婶。我主观上认为“四婶”有“似声”的谐音,就象《药》中鲁迅以华夏两家来指华夏民族一样,《祝福》中的四婶,鲁迅让她担当起了类似于“传声筒”的角色:四爷曾“暗暗地告诫四婶说”,祥林嫂“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四婶可谓是言听计从,坚决不允许祥林嫂有任何“沾染”之举,一声“你放着吧,祥林嫂!”彻底摧毁了祥林嫂重新生活的意志――可知四婶其实就是四爷的影子或传声筒,她“惊奇”于祥林嫂的再嫁,怀疑“祥林嫂竟肯依”,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因为她深知“一女不事二夫”,用一句不中听的话说,四爷夫妇夫唱妇随,根本就是一丘之貉!

值得庆幸的是,四婶还有“妇人之仁”――留下了走投无路的祥林嫂。初见祥林嫂时,“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四婶还是“不管四叔的皱眉”留下了祥林嫂;四婶甚至为了再寡的祥林嫂红了眼圈,再次接纳了苦命的祥林嫂,尽管祥林嫂的“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但仍让祥林嫂干跑街扫地洗菜淘米烧火之活,直到祥林嫂“越俎代庖”才被“驱逐出境”!由此可见,四婶的“妇人之仁”只是一时之仁,最终还是陈朱理学占了上风,是一个传声筒式的不自觉的卫道士。

作为“中人”卫老婆子,这个穿针引线者,具备着牙婆特有的伶牙俐齿,但我认为她称得上是个性情中人,拥有一定的职业道德。你看:在祥林嫂被劫的午后,卫老婆子就赶到四婶家“特地来说说清楚”,还赔礼道歉,检讨自己“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在向四婶叙述祥林嫂再嫁情形而谈到头撞香案时,卫老婆子“摇一摇头,顺下眼睛,不说了”。为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管窥一斑,我觉得卫老婆子富有恻隐之心,她既为祥林嫂交了好运而感到由衷地高兴,也为祥林嫂的坎坷命运而深表同情。因此当祥林嫂丧夫失子走投无路时,卫老婆子“显出慈悲模样,絮絮地”来恳求四婶收留祥林嫂;这里有一处细节不容忽视,那就是当四婶“教拿圆篮和铺盖到下房去”时,“卫老婆子仿佛卸了一肩重担似的嘘了一口气”,显而易见,卫老婆子是一个富有责任心和同情心的“中人”,她下意识中都在尽力尽能地帮助着苦命的同胞姐妹,而且这些是不能与柳妈和鲁镇的有些老女人相提并论的,起码,卫老婆子是唯一没有对祥林嫂的遭遇表示“烦厌和唾弃”的人!所以我说,卫老婆子是一个拥有一定的职业道德的性情中人,甚至我敢说她是小说中唯一能让读者表示尊重抑或无可非议的人。

至于那个“严厉的婆婆”,那个比媳妇大不了几岁的“三十多岁的女人”,她“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从卫老婆子的口中我们得知她“倒是精明强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文中写她虽然是惜墨如金,但本人认为她却是个不可小看的人物。

跟四爷一样,这个婆婆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思想浸透了的人物:她知道把大媳妇祥林嫂卖掉来娶小媳妇是合理合法的,谁都无权指责她,因此她有恃无恐,置祥林嫂主观意愿于不顾,竟敢于抢劫逼婚,使祥林嫂“落了一件大罪名”。显然这个婆婆是明确封建宗法的,即使她不识字!

这就是鲁迅要揭露的主题:礼教吃人。封建礼教观念已深入人心,上至道貌岸然的鲁四老爷,下至目不识丁的农村婆子,这些观念可谓是根深蒂固。试问,祥林嫂生活于这么一个环境氛围当中当然在劫难逃,岂有不死之理?!

三个女人一台戏。如果没有卫老婆子的穿针引线,年轻守寡的祥林嫂也就不可能到鲁家来打工;如果没有婆婆的抢劫逼婚,女工祥林嫂也不可能背下“一女事二夫”的恶名而遭人唾弃;如果没有四婶的妇人之仁,再寡的祥林嫂也就不可能再在鲁镇这个特殊环境里演绎完她惨烈的人生悲剧!

所以我想,《祝福》里的人物形象分析,这三个次要女性形象也不能不提及,毕竟,他们一起完成了《祝福》大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