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慰 图/葛雷 顾颉刚故居解危修复?也只有在名人古迹实在不稀奇的苏州才可能发生的事吧。短短一条悬桥巷,洪钧、顾颉刚、叶圣陶、黄丕烈、钱佰煊、徐波……风云人物如流光碎影般一一掠过。走过顾家花园4号,发了会儿呆,突然想起多情才子颇为曲折的几段恋情,不知当年,在这里蹒跚学步的孩子,又是何般清俊模样呢? 真能在历史上留名的才子,总有常人不具备的气质,或狷狂、或犀利、或执拗、或天真,大抵因为个性饱满、真实,不走精乖细巧的俗路子,所以才能在学术上自成一家。 多情,自然是才子的通病。 1893年5月8日,悬桥巷顾家数代单传的宝贝疙瘩出生了,顾颉刚从一开始就背负了“江南第一读书人家”(康熙语)的敦敦厚望。18岁时,他在父母安排下娶了大他四岁的吴征兰。也许是承袭了苏州大家谦和含蓄的脉络,顾颉刚内心很是善良柔软,虽没什么共同语言,但他却感其柔弱无辜,于是乎,“男女之情舍吾妇外,不应有第二人耳”,倒也琴瑟和鸣。 1912年4月,顾颉刚从苏州第一中学堂毕业,次年考入北大预科。1918年,正当顾颉刚风华正茂之际,吴征兰却因月子里受了风寒,抛下两个幼女撒手西去。求孙心切的父亲在入殓次日就与他商议续娶事宜,但重情的他一直借故拖延。 好友叶圣陶、王伯祥当时在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见他终日郁郁寡欢,两人一合计,保起媒来,时不时在顾颉刚面前夸奖同事殷履安,如何好学不倦,又如何才貌双全。大约男人密友之间的细语,与“闺蜜”的体己话威力相当。1919年5月,顾颉刚与殷履安完婚,他少时所希冀的“以伉俪而兼朋友”终得如愿。两人泛舟西湖,晚来秉烛夜读,颇有李清照、赵明诚赌书泼茶的浪漫。 李敖说过:“相恋得太满也就是阴晴圆缺的开始”,也许多情才子总也逃不开这个规律。新婚不久,顾颉刚回北大复学,殷履安在家替他尽孝道,两人鱼雁传书,爱情在细碎的光阴中慢慢演变成了亲情。 1924年4月13日,顾颉刚在颐和园遇到了他一生的最爱——谭慕愚。这是一段绵延半个世纪的相思苦恋。从最初的一见钟情开始,在浩瀚史海中都能腾挪如意的大学者,却深深陷入再不可自拔。在给好友俞平伯的信中,他甚至有点精神恍惚:“她性情极冷,极傲,极勇,极用功,极富于情感……我也不希望她知道我爱她,更不愿意得到她的爱。” 也许情到深处忘乎所以,也许才子本就思绪单纯,顾颉刚竟然把自己对谭慕愚的爱慕写信给苏州的妻子殷履安,一一细述。她不久后就来到北京,日夜照顾丈夫。那种担忧、猜疑与惶恐,任何一个女人都能理解她内心的无助。 与顾颉刚的两任妻子不同,谭慕愚是一个性情刚烈、冷傲勇敢的女子,气场强大的她无疑会对才子型男人有天生的吸引力。五卅惨案中,谭慕愚奋勇救人的大无畏行为让顾颉刚倾慕不已。1929年8月16日,顾、谭两人在苏州偶然见面,那是三年前北京一别后再度重逢,顾颉刚在日记上写道:“三年渴思,忽于今日无意中遇之,真使我喜而不寐矣。” 虽然用情极深,但顾颉刚确实是至情至性之人,即使殷履安因患盆腔结核无法生育,但身背传宗压力的顾颉刚始终没有抛弃她。1943年5月30日,顾颉刚日记中记下:“履安与予结褵整整二十四年,今日永隔幽冥,忍之痛绝。” 此后,顾颉刚鼓起勇气向谭慕愚求婚,他曾花了六天时间写了长信给她,这封信共10页,约9400字,可谭慕愚还是婉拒了他。也许,他终究不是她的那杯茶。 对于这桩细节,王熙华教授曾写道:“抗战中,顾颉刚的妻子殷履安病逝后,他曾向她求过婚,她以自己已不能生育而拒绝了。顾颉刚只得另行续娶,但他毕生爱着这位女子,至死不渝。” 资料>>> 顾颉刚(1893-1980): 苏州人,名诵坤,字铭坚,颉刚是其号,笔名余毅等。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民俗学的倡导者,“古史辩”学派开山人物。 顾颉刚故居: 顾氏乃苏州望族,顾颉刚先祖原是唯亭镇上耕读人家,明万历年间迁至苏州城内,购得惠荫园(今三中初中部)主人归湛初在悬桥巷的另一处宅邸——宝树园,现已不存,仅留巷名“顾家花园”和东西两路顾宅老屋,挂牌市文保单位。 顾颉刚青少年时期是在悬桥巷度过的,与叶圣陶是私塾同窗。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苏居住近两年,在这里成立文通书局,创办《民众》周刊,复刊《文史杂志》,顾家老宅一度成为名人荟萃、激扬文字的编辑部。现老宅东路4号为其后人居住。 |
|
来自: 苏迷 > 《苏州名人逸事、名人与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