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态立县 科学发展

 昵称6612317 2011-03-28

陕西省党校系统

25次理论研讨会

 

编号:                    

 

 

 

题目      生态立县      科学发展

 

 

 

 

               中共山阳县委党校             

                    徐俊义                  

职务/职称                                  

                  15229483008               

                   726400                  

               中共山阳县委党校             

邮箱地址          781742507@163.com            

 

二○一 一年三月二十五日


     

 

《现代汉语词典》上对“生态”一词的解释是: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放到“生态立县”当中来理解,首先生态是人与环境间高效和谐的生态关系的简称,但不是回归自然的原始生态。生态建设既是经济概念、经济行为,也是社会概念、社会行为,又是文化概念、文化行为,生态即产业,生态即经济,生态即发展,生态即文明。“生态立县”,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并且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就是要牢固树立生态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型经济,精心打造生态型县域经济,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走生态型统筹发展之路。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对山阳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的思考:一从四个层面论述山阳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的重大意义;二重点论述了山阳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已取得的主要成效;三从四个方面列举了山阳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存在的突出问题;四对山阳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措施提出了十条粗浅建议。


对山阳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

的调查与思考

 

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近年来,
山阳县委、政府,牢审时度势,鲜明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走生态型统筹发展道路,加快了生态资源化、资源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进程,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县域经济社会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快车道。笔者为此作了专题调查,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一、生态立县战略的重大意义

生态立县战略是全新的发展战略,是解决主要矛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理念,无论从发展规律、发展阶段来认识,还是从发展优势、发展轨迹来分析,都具有重大意义。

1 生态立县是发挥区域优势的需要。山阳县的区域优势就是丰富的生态资源和自然资源。山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处秦岭南麓东段,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全县东西长88.5公里,南北宽60.7公里。辖30个乡镇321个村(居),10.78万户,43万人,总面积351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100,年平均气温13.1,年平均降雨量709毫米,无霜期207天,属亚热带向暖带过渡的半湿润山地气候。境内陆形复杂,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山岭连绵,流岭、鹃岭、郧西大梁三条山脉呈东西增向横贯全县,构成“三山夹两川”的岭谷地貌。境内生态、水力资源丰富,森林面积约37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 62.96 %,其中经济林约104.8万亩,大宗林特产品有核桃、板栗、柿子、油桐、茶叶、木耳等;境内有野生中药材近千种,已开发利用和挂牌收购的有500多种,素有“遍地无闲草”、“天然药库”之称;主要河流有金钱河、银花河、西家河三大干流。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条,河内有28种野生鱼类,较著名的有鳖、鲵、水獭等。全县地表水径流总量为14.47亿立方米。全县有泉水眼180余处,年总出水量为0.55亿立方米以上。全年有15亿立方米水流入丹江水库后再输送到北京,占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供水总量的近八分之一。全县水能资源蕴藏量19.51万千瓦,可开发量5.65万千瓦,若能开发利用90%,年平均发电总量为3.5亿度,每度电按0.25元计划,水电年总产值8750万元,可占全县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5%以上;旅游资源丰富,据普查统计,全县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20余处,资源种类齐全,品位较高。自然旅游资源以天竺山国际级森林公园、金钱河百里旅游长廊为代表,融山、水、林、洞、峡等原生态旅游属性于一体。同时,山阳县人文景观、民俗文化丰富。经千百年以秦楚文化为底蕴的南北文化不断交融荟萃,逐步形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秦楚杂居文化”集散地,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八仙鼓、民间剪纸、社火、孝歌、婚娶丧葬、饮酒、小吃、礼仪等民间艺术、民风民俗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具有广阔的旅游开发前景。

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推进生态建设,可以使这些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转化为特殊的生态资本,从而达到更好发挥区域优势的目的。

2 生态立县是建设生态型特色城市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多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安静舒适的环境。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县城向绿化、美化、洁化、活化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演变,为经济社会发展创设良好的生态基础;有利于建设生态社会,促进城乡居民传统的价值观念向环境良好、和谐、融洽的生态文化转型。

3 生态立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过去,山阳县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为了增加农产品产量,开荒开到尖,种田种上天,以致水土流失;为了发展工业经济,不惜破坏生态环境,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这样的发展,无异于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山阳县委、政府高举生态省建设大旗,把生态建设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坚持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产清洁型、生态保护型、经济循环型的经济发展之路,正是顺应形势之举,将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4生态立县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小康目标,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大方面。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就是要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生态立县,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好地为生产力发展增添后劲;有利于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有利于建设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生产安全可靠的绿色产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山阳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已取得的成效

多年以来,山阳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始终不渝的抓生态环境建设,被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陕西省天保工程建设示范县、退耕还林模范县等。国家在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公益林建设、退耕还林建设、水保生态工程建设等建设项目中,都投入大量资金,生态环境特别是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生态和人居环境日益改善。截止2009年底,共完成退耕还林44.11万亩、人工造林4.3万亩、封山育林9.56万亩、飞播造林46.08万亩,全面实施天然林禁伐,森林资源消耗量由1997年的6.9万立方米减少到了2008年底的8500立方米,活立木蓄积迅速达到660.2万立方米,森林资源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同时,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丰富,森林生态系统得到休养生息;完成小流域治理238条,修建拦沙坝656座,蓄水池787座,治理面积228平方公里。全县总体治理面积492平方公里,其中兴修无水基本农田6.06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77万亩,低产田改造1.25万亩,封禁治理7.95万亩,种草4.05万亩,兴修村民通组道路805公里,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6066户,结合生态移民实施村容村貌建设45处,在极大改善广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有效地改善了水土流失现状,与“九五”末相比每年减少水土流失160多万吨,年水土流失面积由2462平方公里减少到1650平方公里,自然灾害逐年下降,使生态环境大为改观。据山阳县环保局日前发布的2010年全县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城区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日平均值0.198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0.30毫克/立方米标准,与2005年相比下降32.2%;城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均未超出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315天以上,县城空气质量良好。银花河、金钱河、县城河水质良好都达到了国家水域功能区标准。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改善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调节器。国民经济和社会突破发展成就显著。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4.65亿元,年均增长20%,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09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56亿元,年均增幅达  32.4%,首次跃上亿元台阶,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9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68元,年均增长16.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91元,年均增长16.7%。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住房、娱乐、餐饮成为消费热点,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35亿元,年均增长18.1,超过“十一五”年均增长9%的预期目标。 

三、山阳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存在的问题

1、人为水土流失还比较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压力的加大,很多集体和个人只顾眼前利益,不顾环境保护,乱挖滥采山地,破坏土表植被。特别是岭南部分乡镇,山地开发变成了山地开挖,大面积森林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土壤严格暴露,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在开发建设上,不少工矿企业在无水土保持方案的情况下,只顾开发建设,不注重环境保护,采取大面积覆盖式开挖造成整个施工工地提前开挖裸露,邻近周边地表植被也遭破坏的不良局面,加之各项施工间隙长,又无任何水土保持防护措施,久而久之,出现新的人为土壤剥蚀,一是追求建设速度,忽视生态保护,施工行为不规范,随意推土、弃渣,破坏生态保护设施,各地群众长期生活习惯,燃薪作饭,乱倒生活垃圾,加之我县相应制度还不够健全,生态环境仍然十分严峻。

2、治理任务大,资金困乏。虽然多年来,我县积极实施了生态环境治理为主的小流域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面对我县严重的水土流失等系列问题,治理任务还十分艰巨。目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229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5%,其中轻、中、强、极强度流失,分别占流域面积的25%58%6%11%。同时在治理资金上,各项目资金严重滞后,而我县经济相对落后,治理区群众相对生活困难,地方配套资金短缺。治理任务巨大,而资金严重缺乏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治理进度。

3、税费改革后,治理难度加大。在过去的治理中,群众自筹资金部分主要体现为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各乡镇采取联乡会战、群众投工投劳等形式进行治理。但是随着税费改革政策的实施,用于治理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逐步被取消,治理的组织开工、投入机制都发生了巨大改变,给治理工作加大了难度。

4、山阳县生态补偿机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补偿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建立良性投融资机制。山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生态环境建设资金主要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为主,中央投资的生态环境建设主要项目有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水利生态工程、资源环境保护工程及厂矿企业缴纳的生态恢复费用等,投入主要以国家为主,地方投入较少。一些破坏资源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厂矿企业受到所谓的地方优惠政策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也未缴纳生态补偿资金。二是征收和使用方式不合理。目前,生态补偿基本上是采取“搭车收费”的方式,收费和使用主要以部门或行业为界,如水利部门收取水资源费、环保部门收取排污费、国土资源部门收取资源费,林业部门征收植被恢复费,部门间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合力。其他相关行业和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生态保护和建设,国家给予的资金大多用在工程上,人民群众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的投入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关单位及广大群众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三是全县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生态环境设涉及到农业、水利、国土资源、林业、环保等部门,目前在我县还没有统一整合,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督,资金的收取和利用也都是各自为政,存在较大的漏洞,国家投入生态建设项目资金和补偿在一些地方没有整合、效益不高,为全县整个生态环境建设的顺利实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三、对山阳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措施的建议

生态立县,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其目标是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把山阳县建设成为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生态县,早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实施生态立县战略,需要重点做好十方面的工作:

1 、营造生态氛围。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生产力的观念,牢固树立十年见功、年年见效的长期创业观念。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态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科普教育,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从我做起,从每家企业做起,大力开展节电、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等一系列活动,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风尚,不断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2 、制定生态规划。根据县情,高起点、高标准制定生态县建设规划,既与全省规划纲要相衔接,又有所创新。一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培育发展循环经济,形成新特色;二是统筹城乡生态建设,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优化人口布局,搞好功能分区;三是加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四是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并重的方针;五是完善生态环境安全的预测预警系统。要将规划的实施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一是强化生态补偿调节机制大力提倡“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方针。对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厂矿企业按照国际“碳汇林业”的惯例,征收森林资源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的费用,积极鼓励企业拿出一定的利润来进行生态保护。提高企业和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增强生态功能区居民的维权意识,增强受益地区干部和群众进行生态补偿的自觉性。二是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的收费制度。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收费的实践,制定严格的征收标准、办法,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征收的生态补偿费专款专用,用于生态恢复和补偿。积极探索建立生态破坏保证金(或抵押金)制度,建立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真正做到让保护环境者受益,让破坏环境者受罚,逐步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发展生态农业。主要是加快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种养结构,推进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继续做大做强核桃、板栗、茶叶产业,油桐、芝麻、大力发展九眼莲、淡水养鱼、土鸡、土鸡蛋等,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创建“省级无公害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积极实施农业名牌战略,推进农产品认证工作,提升农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

5、发展生态林业。确立生态型林业工作思路,推进以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公益林建设,抓好国道、省道、高速公路沿线绿色景观廊道建设。要做好退耕还林、矿山复绿、拆房建绿、退建还耕、改造荒山荒破、治理水土流失等工作。根据生态功能区划,加强对生态资源的保护。

6 、发展生态工业。主要是融入生态理念,打造全国钒业基地。要引导企业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逐步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实现经济效益、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多赢”。要提升产业结构,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高附加值的新型钒业工业化道路。

7、发展生态旅游。主要是建设旅游休闲基地。要加强规划,整合资源,在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项目开发中积极引入生态概念,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生态的关系。加快旅游商品的开发,打响生态旅游品牌,全面提旅游产业。加快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充分挖掘佛教文化、唐诗文化、山水文化、影视文化的深厚底蕴,建设一批具有标志性的生态文化设施,发展一批比较繁荣的生态文化产业,创建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生态内涵的文化精品,开发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生态文化品牌。

8 、建设生态县城。围绕生态特色城市的定位,按照“山水为本、文化为魂”的思路,建设一座人与自然相协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辉映的山水园林城市,成为大中城市的卫星城和后花园。要继续加强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工作的力度。加强城市绿化美化,建设布局合理、生态良好、景观优美、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的“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城市绿化系统,全力构建一流的城市绿化网。建设一批生态建筑,推广一批生态住宅区,不断净化、绿化、美化社区,创造最佳人居环境。

9 、创建生态镇村。按照生态镇村建设标准和要求,抓示范,树典型,大力开展各级生态镇村建设活动。根据各镇乡实际,确定优势产业与发展重点,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以集镇建设为重点,加快绿化、美化,加快给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的同时,做好以中心村为重点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处理、自然村迁移和劳动力转移等工作。

10 、加强污染防治。治理污染问题,向来是群众关注的热点,也是生态县建设的重点。要加强废气污染防治,推广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全面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强化城市环境噪声管理,开展县城噪声达标区建设。继续深化水污染治理,加快城市排污、截污收集系统建设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对处于生态功能区、环境敏感区、旅游风景区内的污染企业,做到逐步搬迁或关停。要支持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切实抓好饮用水源保护。

11 、弘扬生态文化。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全社会树立起建设生态县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深入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等创建活动,加强国民生态环境教育,培育校园生态文化,逐步形成崇尚自然、保护环境、循环利用、减量排放、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行为规范。

 

参考资料:

1、山阳县情汇编2009年(-

2、山阳县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3、山阳县水保局2010年工作总结

4、山阳县林业局2010年工作总结

5、山阳县环保局2010年工作总结

 

 

               中共山阳县委党校  徐俊义

                  00年三月二十四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