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海地质矿产勘查50年十大找矿重大发现

 hansa 2011-03-29
2008年4月23日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五十年十大找矿重大发现

  *察尔汗盐湖钾镁盐矿床

  *柴达木盆地东台吉乃尔湖锂、硼、钾矿床

  *大风山锶矿

  *锡铁山铅锌矿床

  *德尔尼铜钴矿床

  *杂多县纳日贡玛铜钼矿床

  *曲麻莱县大场金矿

  *滩间山岩金矿

  *茫崖石棉矿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石家庄地区供水水源地

  勘探矿区

  青海省地矿局自1958年成立以来,完成了覆盖全省的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首次实现青藏高原大面积地质调查零的突破;完成了全省85%面积的1∶2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开创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可可西里无人区地质调查的先河;完成了18万平方公里1∶25万数字化区域地质调查,累计完成不同比例尺地质矿产填图面积258万平方公里;完成了全省90%以上国土面积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调查,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填补了青藏高原地质研究多项空白。发现各类矿床、矿点和矿化点3120处,矿产129种,首次在柴达木盆地冷湖、马海地区发现储油构造,陆续提交了大型、超大型矿床100多处、中型矿床近200处,确立了青海省资源大省的地位。全省矿产资源储量按1999年价格计算潜在价值17.3万亿元,按目前价格计算约为170万亿元。

  十大找矿重大发现是———

  一、察尔汗盐湖钾镁盐矿床。察尔汗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是一个以钾为主共(伴)生硼、锂、湖盐等多种有用组分的固液并存的特大型综合性钾镁盐矿床。矿床潜在价值24895.46亿元。1959年-2003年,原青海省地质局第一地质队、柴综队等不同单位在该区开展了以钾镁为主的盐类矿产勘探工作,工业矿体分布面积为2340.62平方公里,提交总资源量超过568亿吨,该矿床正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察尔汗盐湖钾镁盐矿床地质》研究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柴达木盆地东台吉乃尔湖锂、硼、钾矿床。东台吉乃尔湖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中部, 1957年-2002年,原青海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和不同地勘单位探明矿层厚度平均17米,分布面积176平方公里,提交卤水锂资源量284.78万吨、硼资源量163.79万吨、钾(C+D)资源量1828.91万吨,钠盐矿石量635485.47万吨。潜在价值达11000多亿元。现中科院西宁盐湖研究所、西部矿业和青海省地矿局联合开发该矿,目前正在筹建3000吨/年碳酸锂车间。该矿床勘探获2002年青海地矿局找矿成果奖、2006年青海省政府二等奖、2007年国土资源部一等奖。

  三、大风山锶矿。大风山锶矿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矿床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4公里,由4个矿区组成。原青海省地质局第一地质队、原第五地质队于1988年-2003年,在该区开展了以锶为主的盐类矿产勘探工作,提交天青石矿物储量1762.08万吨。矿床潜在价值211.45亿元。青海省第一地质大队等单位完成的《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西北部锶资源评价综合研究》获1997年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锡铁山铅锌矿床。锡铁山矿床地处大柴旦镇附近,矿床西起锡铁山沟,东至断层沟,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50米-850米,由锡铁山、中间沟、断层沟3个矿区组成。原青海省锡铁山地质队于1955年至1958年进行勘查评价,提交最终报告。1989年,原青海地质局第五地质队在该区开展补充勘探工作,共探明矿体180多个。先后提交资源量为:铅149.5万吨,锌181.7万吨,伴生硫569.4万吨,金16.897吨,银1650吨,锡3735吨,镓81吨,铟1003吨,镉10766吨。矿床潜在价值为1815亿元。现由青海省西部矿业公司开发利用。由青海省第一地质大队(原地质五队)完成的《锡铁山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获1991年原国家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五、德尔尼铜钴矿床。这是一个以铜、钴为主的大型综合矿床。青海省地质局第三地质队、地质一大队等不同单位于1958年-1992年,在该区开展了以铜钴为主的多金属矿产勘探工作,发现并探明4个主矿体和22个小矿体,提交铜金属储量55.6万吨,钴2.8万吨,还探明锌16.2万吨,硫1491.9万吨,金29.29吨,银275吨,硒1247吨。其潜在价值达1108亿元。目前该矿已在规划开发之中,首期规划生产能力为采选矿石12万吨,年产铜钴精矿1647吨。

  六、杂多县纳日贡玛铜钼矿床。该矿床位于青海省南部, 1967-2007年,原青海省地质局第九地质队、地调院等不同单位在该区开展了以铜钼为主的多金属矿产勘探工作,共圈定矿带4条、铜矿体13条、钼矿体8条,提交铜金属量27.7万吨,圈定钼矿体7个,共探求钼金属量13.2万吨。现仍在继续勘查之中,预计可达特大型矿床。

  七、曲麻莱县大场金矿。大场金矿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境内,原省地矿局第四地质队、地调院等不同单位于1956-2007年在该区开展勘探工作,提交金资源量100吨,潜在价值为160多亿元。该矿到目前为止尚未全部查明,矿床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由省地质调查院完成的大场金异常Ⅲ级查证,获1998年省地矿局找矿成果奖。

  八、滩间山岩金矿。原省地矿局第五地质队与并队后的第一地质大队于1988-1998年,在滩间山开展勘探工作,提交金属量50多吨,潜在价值80亿元,已达超大型矿床规模。1991年,省第一地质勘查大队与大柴旦行委联合开发滩间山金矿,1991年-2000年累计生产黄金约3000公斤,2006年地质一大队、大柴旦金矿与埃尔多拉公司(中外合资)合资建成年产3000公斤的集采、选、冶于一体的黄金生产企业,发展前景看好。

  九、茫崖石棉矿。茫崖石棉矿地处柴达木盆地西北缘,东西长17公里,南北宽3.85公里,面积65.5平方公里。原青海省地质局第六地质队、物探队等单位于1980-1986年对全矿区进行了详查评价工作,共圈出大小不等矿体37条,提交石棉储量4454万吨、滑石4035.3万吨、化肥用蛇纹岩4.5万吨。矿床潜在总价值约359.45亿元。50年代末,建材工业部茫崖石棉矿初建投产,设计矿石处理能力42.3万吨。经过扩建,目前石棉选矿能力已达5万吨/年左右。

  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石家庄地区供水水源地。1970年,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在其编写的1:5万《青海省大通盆地供水水文地质普查报告》中提出石家庄地区是有进一步工作前景的富水地段。1990年省第二水文地质队对勘探区地下水各均衡项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和系列观测,使勘探区勘察精度提高到详查(c级)精度。1992年-1994年,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对该区进行了勘探,提交B级允许开采量每天达15万立方米。这项成果为西宁市保障供水需要又增加了一个可靠的水源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贺电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热烈祝贺你局建局五十周年!借此机会,向你局广大干部职工和青海省全体地质工作者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对青海省各级人民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地质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建局五十年来,广大地质工作者秉承“三光荣”传统,跋山涉水,栉风沐雨,建功立业,在地质找矿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发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中型矿产地,其中察尔汗、锡铁山、大场等矿产地已经成为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在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水源地勘查、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地热资源勘查、岩土工程勘查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成果。所有这些都铭记着青海地质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广大青海地质工作者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保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提高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保障能力,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你局广大地质工作者抓住机遇,面对挑战,继续发扬“三光荣”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努力做好青藏高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争取尽快创造出有宏观影响的重大地质找矿成果,努力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为促进地质勘查新机制的形成,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祝愿你局改革和发展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2008年4月18日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历史沿革

  1955年,国家成立了地质部西北地质局西宁办事处,1958年4月25日更名为青海省人民委员会地质局。至此青海省地质局正式成立。

  从青海省地质局的成立到现在更名为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先后从省政府管理到国家地质部管理,又从国家地质部管理到省政府管理。50年来,青海地矿局共勘探出各类资源矿点3120处。全省矿产资源量潜在经济价值按1999年计算为17.3万亿元,占全国保有储量潜在价值的19.2%,人均占有矿产资源量323.16万元,名列全国首位,是全国人均水平的40多倍,已探明的各种矿产105种,其中54种储量占全国前十位,23种占全国前3位,9种排在全国第一位。据统计,全省矿产资源采选业及后续加工业总产值一直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

  青海地矿局50年来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1958年至1978年,属于艰苦创业、硕果累累阶段。20年中,队伍结构经历了膨胀———减少———再膨胀的过程。1968年队伍结构出现了一次规模增大,钻探工作量出现了第一次创记录的增加。队伍规模膨大,主要是外省地质队支援青海成建制调入,大量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来青支援建设,青海地质队伍规模、装备、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在此期间,青海地质局完成了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发现了大批矿产异常和找矿线索,评价了柴达木钾盐资源、果洛德尔尼铜矿、铜峪沟、赛什塘铜矿等重要矿产地。

  第二阶段为1979年至1999年,属于改革创新、地质找矿再上新台阶的阶段。在此期间,青海省地质局更名为青海省地质矿产局,1995年更名为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这个阶段,全局队伍规模维持在1万多人,地质生产能力成龙配套,技术人员、装备的总量达到了新的高度,技术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在地质找矿方法上实现了新的突破,滩间山、五龙沟、开荒北等独立岩金矿都是在此期间发现并逐渐开发的。

  第三阶段:2000年属地化至今,属于融入地方,走向辉煌阶段。明显的亮点是找矿周期缩短。1999年6月29日,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由国家地矿部管理改由青海省人民政府管理。几年来,多找矿、快找矿、找大矿,不断创出新业绩。从1998年开始,积极承担国家地质大调查项目,开展了新一轮1:25万区调和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使青海基础地质工作和资源前景评价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与有实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开展合作勘查,缩短了找矿周期,一批矿产地较快地投入开发利用。几年来共发现矿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