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还是一件艺术品。 东海大桥起始于上海南汇区芦潮港,北与沪芦高速公路相连,南跨杭州湾北部海域,直达浙江嵊泗县崎岖列岛的小洋山岛。全长32.5公里。2002年6月26日正式开工建设,于2005年5月25日实现结构贯通。
![]() ![]() 洋山深水港区位于杭州湾和长江口外的崎岖列岛海区,该岛屿群由以大洋山和小洋山为主的96个岛礁组成,其中小洋山具备15米水深的天然港区条件,天然的深水良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南至宁波北仑港约90公里,向东经黄泽洋水道直通外海,距国际航线仅45海里,它离海上国际航线仅45海里,而距南汇芦潮港只有约27公里,通过跨海的东海大桥,洋山可与上海交通运输网络相连,从而与长江三角洲广阔的经济腹地实现对接。 ![]() ![]() 根据规划设计方案,洋山深水港区采用单通道形式,分四期建设,到2020年全部建成。预算总投资500多亿元,在小洋山岛一侧形成约11公里深水岸线,布置33-35个集装箱泊位,码头实际通过能力可达2000万标准箱左右,列世界各大港区前茅。其中,一期工程总投资143.1亿元,预计今年年底基本建成,并投入试运营。届时,集装箱年吞吐量将达到220万标箱,同时建成泊位5个,码头长1600米,可靠泊第五、六代集装箱船只或8000标箱装箱标准船,港区水域面积316.7万平方米,港区陆用面积159.65万平方米。港区航道全长67公里,设计水深15.9米。 ![]() ![]() ![]() ![]() ![]() 洋山深水港赋__赵丽宏 洋山观海,天水茫茫,大洋小洋,寂寥怅望,群岛如珠,散落四方。叹千年岁月流逝,潮涨潮落;听屿礁雪浪相击,渔舟晚唱。 新世纪群贤汇集,洋山岛风云激荡。十年一瞬,绘惊天宏图,追星赶月,建旷世巨港。一锤落桩,四海回响,八方英雄,齐摆战场,填沙围海,镇澜筑港。探深水,辟航道,跨东海,架桥梁。看蛟龙腾飞,劈波斩浪,凌空铺设通天大道,六十华里浩浩荡荡。新栈浩瀚吐纳百货,塔吊巍峨迎送巨舫。昔日孤山渔岛,笑连五洲四洋。 登高俯瞰,神思翱翔。中国人敢想敢为,新时代挥写华章,建设者青史留名,创业人万古流芳。回望陆岸,中华巨人阔步猛进,栈桥如长臂迎远客;环眺外洋,天涯宾朋踏浪而来,轮舶似群鲸拥朝阳。壮哉洋山大港,神州襟怀,华夏门梁。伟哉洋山大港,世界惊叹,人间沧桑。 ![]() ![]() ![]() ![]() ■大桥设计、建设难度与风险 ◆水文地理环境复杂,缺少工程建设规范 大桥地处外海,工程设计与施工受海洋风、浪、流、潮、雾、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年有效作业天数少于50%;大桥设计基准期为100年,属国内首次,没有现成的工程技术规范与标准可以参照。 ◆工程规模巨大、工艺内容繁多 大桥全长32.5公里,其中海上段约25.3公里,在海上利用打桩船施打各类桩基5700多根,利用海上平台等施工钻孔灌注桩700多根;海上预制安装桥墩达822个、海上预制安装单跨60~70米,重达1800~2000吨的箱梁670片;海上移动模架或挂篮现浇各类箱梁140孔;全桥共使用混凝土约150万立方米。 整座大桥包括两座大跨度海上斜拉桥、三座大跨度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大量的海上整跨简支变连续的非通航孔桥、在水深超过15米处筑起的长达1.2公里的国内第一条高速公路海堤,以及开山270万立方米建成的面积达36万平方米的沈家湾大型构件预制厂等等。 ![]() ![]() ◆工期压力大 东海大桥于2002年6月底正式开工,为适应洋山深水港开港的迫切要求,东海大桥必须在2005年底建成通车,总工期3.5年,与国外同类型跨海工程相比,工期要求相当高。 ◆工程设备需求量多、投入大 东海大桥桥线长,结构形式多样且施工全面铺开,区域内的工程设备需求量非常之多,打桩船、混凝土搅拌船、塑料排水板插板船,以及其它各类配套船舶共200多条分布在不同的作业点,包括最新引进的全旋转打桩船——“天威”号(排水量7400吨、桩架总高度85米)、国内自行研制的运架一体中心起吊的3000吨浮吊——“小天鹅”号、悬臂起吊的2500吨浮吊——“大力”号等。 同时,海上各种作业平台、施工栈桥和作业码头等工程必不可少辅助设施的工程量也非常之大,各类工程设施的用钢量约达10万吨以上。在东海大桥工程中光各类设备的投入量就达10亿元以上。 ![]() ![]() ◆工程防腐要求高 我们可以将大桥100年的设计基准期理解为:在正常养护条件下,在100年的使用期内大桥结构混凝土中的钢筋不生锈或钢结构表面不锈蚀,能够保证结构的安全使用。在外海建造跨海大桥缺乏成熟的经验及规范依据,同时外海环境对结构的防腐和耐久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管理难度高 大桥管理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设期间需要将施工组织管理、质量管理、海上船机安全管理、测量控制管理和工程信息管理等进行综合,同时还要考虑交通管理、航行管理、海关、边防管理等多种因素,加上恶劣的海况条件与台汛影响,管理难度极高 ![]() ![]() ■创新,铸就“世界之桥” 东海大桥建设总长32.5公里,是名副其实的“世界之桥”。而要在外海上建好这样的“世界之桥”,必须勇于创新,攻克前所未有的技术难关,让它成为一座“创新之桥”。 东海大桥既传承了世界跨海大桥工艺的精髓,又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许多新的突破,在建设过程中产生了2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今天,当我们回眸东海大桥的创新之路,不由得为一份份“自主创新”的答卷而感动。 ![]() ![]() ◆攻克海上打桩关键难题 在外海上建造跨海大桥,谈何容易。茫茫大海,水流湍急,施工船要定位准确十分困难。由于大海上不可能像陆域那样布设点位众多的测量控制网,而且测量控制点只能从大陆单侧向外延伸,用常规的陆域测量网布设方式根本无法达到桥梁工程建设所需精度。 为实现海上打桩快速定位和工期要求,大桥建设者利用先进的GPS-RTK技术,结合海上打桩工艺的具体情况,研制了一套“海上GPS打桩定位系统”,该系统能对船体位置与型态进行全方位监测和实时修正定位计算误差,并通过由GPS对桩位坐标的直接测控,达到了较高的精度要求,从根本上攻克了海上打桩的关键技术难题。 ![]() ![]() ◆利用导管架建造海上施工平台 在海上作业时十分稳定的石油钻井平台,触发了造桥大军的灵感,他们开创性地运用了导管架与浮箱结构相结合的施工方案。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建设者在海上建成了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施工平台。 按照这一施工方案,建设者们先在工厂用钢管焊接成整体式空间桁管结构,将桁管架运输至墩位吊装就位并直接插入海底,然后在竖向钢管中插入定位桩,形成桥墩承台一端的施工平台;在桥墩承台的另一端同样用桁管架组成另一施工平台。同时在工厂制作浇筑混凝土承台的双壁钢套箱,在套箱底板上的钻孔桩位处开孔插入2.8米直径的钢护筒,连接护筒与套箱形成整体结构(类似于蜂窝状),巧妙地利用水中的浮力拖运至墩位,再牵引至已施工完成的两个平台间临时固定,而后在套箱护筒中插入2.5米直径的钻孔桩护筒,形成导管浮箱施工平台。由于该结构刚度大、抗风浪及潮流能力强,而且是将钻孔桩护筒与承台套箱有机地结合成整体,不仅节省了工期而且结构更安全。 ![]() ![]() ◆桥墩墩身一体化施工技术 东海大桥非通航孔共有800余个墩身,均采用整体预制安装一体化的方案施工,每个墩身高约12米左右,重约300吨,在外海岛屿上预制完成后,经专用码头吊运出海,采用大型浮吊安装。墩身为箱形断面,预制墩身与承台之间以现浇混凝土湿接头连接。经过多种方案的全面论证,决定采用严控预制墩身的结构尺寸、在承台顶预先安装支承导向定位装置和浮吊起吊安装、后现浇混凝土接头的综合技术措施。 ◆大型混凝土箱梁场内运输技术 东海大桥非通航孔桥面主要是跨度为60米和70米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采用单幅单孔整跨预制简支变连续的施工工艺。全桥共670片混凝土大箱梁,每片吊重分别为1600吨和2000吨。箱梁从制梁台座到出海码头,需要经过一次横移、一次纵移、再次横移等三次运输,其中纵移距离最长达600多米,在预制场内长距离大量运输体积庞大、重量达2000吨的混凝土箱梁在国内尚属首次。施工中采用了滑移运输方案,无需配备众多的大型吊运设备,场地需要加固的范围较小,运输中安全可靠。 ![]() ![]() ◆整跨混凝土箱梁海上安装技术 东海大桥非通航孔60米、70米预应力混凝土箱梁采用浮吊架设。在海上整孔架设大体积、大吨位的混凝土箱梁的做法在国内尚属首例,需要合理解决吊装设备和安装工艺才能保证安装施工顺利实施。东海大桥施工中成功地解决了浮吊选型及在海洋环境中保证箱梁安装精度的架设工艺这两大关键技术问题。 60米箱梁选用国内现有的2500吨扒杆式浮吊(大力号)、70米箱梁选用国内自行研制的中间起吊式2500吨浮吊(小天鹅号)。架设工艺的技术重点是解决浮吊架梁准确就位问题。由于箱梁位于不同的坡道上,架设落梁前需要调整箱梁形态。为保证架梁落位的准确性,采用了两种工艺装备,一种工艺是利用墩顶凹型槽口,在梁端底部安装楔形导向对中装置,临时支座采用砂箱,落梁就位时靠箱梁底楔形装置沿墩顶凹槽引导对位将箱梁落在砂箱上;另一种工艺是临时支座采用砂箱,但每个砂箱下设纵横移装置(纵横向千斤顶及滑移设施),浮吊架设时要求落梁后位置偏离设计位置不超过20厘米,然后起动纵横移装置将箱梁调至准确位置。 ![]() ![]() ◆跨海大桥防腐和提高耐久性成套技术 东海大桥设计基准期为100年,这在我国桥梁建设中是首次提出的。根据结构安全使用100年的要求,经过专门的课题分析研究,采用了一整套的结构防腐和提高耐久性的措施,对混凝土结构,主要措施是:尽量避免结构形成锈蚀通道;提高混凝土密实度,改善工作性能,控制混凝土裂缝宽度,降低氯离子的渗透速度;适当增加钢筋保护层厚度,延长氯离子的渗透距离;对钢结构,主要措施是:预留钢结构腐蚀厚度;钢梁采用金属喷涂加重防腐涂料、水中钢管桩采用牺牲阳极保护等。 ![]() ![]() ◆重交通、高腐蚀条件下桥面铺装技术 经过大量的试验研究,桥面采用了双层式组合结构,即下层为浇注式沥青混凝土、上层为SMA,采用这种新型的高等级沥青桥面技术,浇注式沥青混凝土致密而且与桥面混凝土粘结牢固,可以达到抗水损、阻止水渗透、高耐久性、高承载能力的作用,从而保证东海大桥在重交通、高腐蚀条件下的正常使用功能。 ![]() ![]() ◆防止集装箱卡车落海的柔性防撞护栏技术 东海大桥作为港区专用道路,集装箱车占绝大多数,还有少部分社会车辆。既要防止大车撞断护栏翻出桥面,又要阻止小车穿过护栏或被护栏弹回引起二次事故。因此,护栏的设计不能过于强大,又要有一定的刚度。大桥建设者创造性地引入刚柔相济的设计理念,采用了混合式防撞护栏:即护栏下部采用刚性混凝土护墙,以防止小车钻出护栏、或被反弹;上部采用柱-管结构,以确保结构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吸收大车撞击所产生的能量,避免大车弹回或落海。栏杆总高度1.55米左右,可有效防止集装箱卡车翻出桥面。 ![]() ![]() ◆跨海大桥的交通和警示照明技术 东海大桥的照明建设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基本要求的同时,也创造性地运用了先进的LED技术以满足大桥的警示和景观要求:即除了桥面交通照明外,还用LED勾勒出大桥的整体轮廓,在晚上漆黑一片的茫茫大海中以一条蓝色光带,为过往船舶指明前方的构筑物。全桥照明工程简洁大气,色彩典雅和谐,形成一道宏伟壮观、气势非凡的独特景观,大桥侧面的蓝色光带映衬出海洋的雄壮之美。 ![]() ![]() ■大桥经济 洋山深水港、海港新城、同盛物流园区和临港工业园区,如四颗“珍珠”般闪耀在我国漫长海岸线的中央。而全长32.5公里的东海大桥,犹如大海中的一条银线,将四颗“珍珠”串连在一起。随着总投资143.1亿元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建设的全面启动,今后,洋山深水港的集装箱将通过东海大桥这条跨海大通道,到达芦潮港,再经过沪芦高速,进入到上海的高速公路网,通向长三角地区和内陆的四面八方。东海大桥的建设,不仅为洋山深水港区的大宗货物集散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同时,它更“激活”了芦潮港地区的海港新城、同盛物流园区和临港工业园区的建设,东海大桥犹如“一条扁担挑两头”,在整个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 ◆国际大都市之梦的起点 100多年来,苏州河上桥梁的每一次更新,都成为城市发展的起点,已经像一个个脚步深深印入了上海开埠以来100多年的历史。而如今,上海终于有了一座跨越大海的桥梁,实现了上海桥梁建设从江河到大海的跨越,也使上海的经济发展从江河走向了更宽广的大海,去实现打造一座“国际大都市”的梦想。 ![]() ![]() ◆演绎“第三代港口”概念 联合国贸发会议曾经通过研究,提出了第三代港口的概念,第三代港口是以物流为中心,集国际商品、资本、信息、技术等集散于一身的资源配置型港口。而洋山深水港以一期220万标箱、远期2000万标箱为目标,明确了其国际集装箱战略枢纽港的功能定位,正是第三代港口概念的具体体现。据负责东海大桥总体设计的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介绍:东海大桥的主要功能是东海大桥日通行标准集装箱卡车可达20000辆,能满足洋山建港要求及建港后中期和远期通过公路大桥的集装箱集疏运量的运输需求。 ![]() ![]() ◆展示“海陆空”快捷联运 随着东海大桥的建成,位于芦潮港大桥西测的同盛物流园区建设也陆续完成包括危险品仓库在内的各类集装箱仓库及综合管理区、同盛大道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而附近的五尺沟也通过疏浚,达到500~800吨的通航能力,再加上浦东铁路,经过东海大桥的集装箱在物流园区办理通关手续后,能通过公路、内河、海运、铁路及浦东空港,实现多式联运,大大提高货物的周转速度。 ![]() ![]() 海天佛国 交通以无量智慧接引道人(1)——舟山大陆连岛工程 圆舟山半岛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