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学艺术50讲3 余映潮 - 有你真好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昵称6698626 2011-04-01

 

三、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线索式思路

1990年第3期的《中学文科参考资料》杂志有一篇李士侠老师写的《没有春天的祥林嫂》说:"为了突出祥林嫂在封建强权压榨之下,从来没有获得过春天的特色,作者刻意把丧夫、再嫁、失子、归天几个最关键的情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从而巧妙地揭示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苦命女人。"

笔者后来根据这篇有独到见解的论文,编写了如下教学简例:

《祝福》教学主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这种看法。

"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是一条多么生动多么富有吸引力的阅读线索,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反复认真地咀嚼课文,理解词句,梳理脉络,终于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到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①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在春天没有丈夫的;②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③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④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大家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作者突出祥林嫂没有春天的悲剧,其中蕴含了一定的象征意义,从而更加深刻地剖析了封建社会的反动本质。

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条"线","串"起了人物、情节、内容、形式、语言等等课文内容的"珠",也"串"起了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

像这样用一个教学主问题牵动课堂阅读教学、牵动学生研讨活动的教学设计思路,就是"线索式思路"。

所谓"线索式思路",是说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始终或大部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或重要教学板块都被一根教学线索贯穿着,表现出课文整体阅读的一种教学思路。

"线索式思路"的教学设计艺术,实质上是一种"精练"的教学艺术,一种"严整"的教学艺术。它要求对课文进行整体处理并从中提炼出优美的教学线条,从而能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表现出一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有着鲜明的整体阅读教学的特色,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满,于明晰之中透露出细腻,十分有效地突现了课文内含的最佳信息。

设计"线索式思路"的基本要领是: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并在围绕这个中心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处。很明显,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就是教学设计所要抓住、所要突现的"线索"。它一方面能带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另一方面又能牵动课堂阅读活动生动有序地进行。

在日常教学设计中,"线索式思路"中的"线索"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词语线索

以"词语"为线索的教学设计思路,我们称之为"一词经纬"式思路。其特征就是巧妙抓住足以结构全文教学过程、铺展教学主要内容的一个词(或短语)去设计教学方案,力求用这一"词"(或短语)去纵横连贯全课的教学内容,带动对全篇课文的阅读品析。

一般来讲,这种"词"可以下面三种姿态出现。

第一种,是课文作者安排在文中、据以突出课文主要内容的重点词、中心词、关键词、点题词等。它们或点示在文题之内,或有节奏地出现在课文内容之中,形态鲜明,直面读者,比较容易捕捉,也比较容易形成教学方案。如《向沙漠进军》的教学,若紧紧扣住文题中"进军"一词,用"进军"来贯穿教学内容,则可形成较为顺畅明晰的教学流程。

第二种,是反复出现在课文之中,具有一定表达作用的词。它们不时地见于课文之中,把它们从课文中拎出来,它们竟是同一个词的"集合"。如《孔乙己》有十几处写到众人的"笑"。作者处处突出旁人的嘲弄、哄笑,在每一层描叙之后,都以"哄笑""笑声"一类语句作结,以至形成一种节奏。若以"笑"为话题组织研讨,则能较好地让同学们理解到"笑"在这篇小说中显示出的独特的艺术力量。

第三种,是伏于课文之内,需要提炼或补充出来,同时又是能直接点示课文、直接表现课文内容的词。如《愚公移山》有"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句,句中"平险"一词,便是此篇课文之关键字眼,教学中抓住"平险"一词,则顺利地牵动了愚公移山故事的方方面面。

下面请看笔者《口技》教学创意:

教材精析:《口技》一文,运用了"用关键词统领全篇"的写法,它重在一个"善"字。

教学设想:四个字--诵读,品析。

教学创意:紧扣一个"善"字,指导学生品析课文,要求针对课文内容,用"善"这个词来"造句"--同学们说出的句子越多,表现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得越深刻。

品析过程:教师要注意课堂调控,按如下三个层次有步骤地进行:

《口技》一文,从"口技"者的表演看--

"善"在声音有大小。如,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

"善"在声音有远近。如,遥闻深巷中犬吠。

"善"在声音有内外。如,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善"在声音有动静。如,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善"在声音有疏密。如,妇拍儿亦渐拍渐止;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善"在声音有张弛。如,妇拍儿亦渐拍渐止;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善"在声音有分合。如,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

"善"在声音有点面。如,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

《口技》一文,从作者的描叙看--

"善"在文字简洁--全文365个字。

"善"在文字生动,具有"画面"的特点--如变色离席、惊觉欠伸、呓语等。

"善"在文字贴切--如遥闻、微闻、絮絮不止、作作索索等。

"善"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如从"拍而呜之""夫叱大儿"可见母亲性情的温和、父亲态度的严厉。

"善"在表现出人们的情态--如从"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可见胆大的与胆小的不同的神情意态。

"善"在文中的口技不像一般的口技表演逐个摹拟各种声响,而是有一定情景和简单的情节。

"善"在口技人恰当地处理了声音的远近、高低、强弱、轻重,有单声有混响,节奏快慢有别。

"善"在用排比、夸张、反复的手法以及众多的短句,渲染出一片"火海"。

……

《口技》一文,从作者的构思看--

"善"在有正面的细腻描写,"善"在有侧面的尽力烘托,"善"在有首尾的反复映衬,"善"在有比较复杂的情节,"善"在有作者的评议赞叹;"善"在记事有条理,行文有波澜,剪裁有详略,前后有照应。

"善"在用"善"字通贯全篇,"善"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字眼。

2.问题线索

以"提问"或"问题"为线索的教学设计思路,我们称之为"一线串珠"式思路。其特征是;用一个重要问题、关键问题从整体的角度来连贯全课的教学内容,牵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品析。这"重要问题、关键问题"可以是研讨的话题,也可以是有分量的提问。

这种"问题"的产生主要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精心品析玩味,也就是要求教师尽力在课文中找到可以把许多知识的"散珠"串联起来的线条,使教学过程显得"形散而神不散",使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的认识,或感知,或理解,或分析,或赏读,或品味语言特色,或揣摩选材立意,进行有的放矢的阅读教学。

如下面的一些提问或问题,都是很好的教学线索。

《孔乙己》:小说怎样通过"手"的描绘来表现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群英会蒋干中计》:说说周瑜用怎样的方法堵住了蒋干的嘴。

《狼》:例说故事生动曲折的特点。

《荷塘月色》:这篇优美的散文可以从作者行踪、作者感情变化、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这三种角度分层划段吗?还有没有另外的分层划段的角度呢?

《旅夜抒怀》:试一试,将课文改写为一篇散文。

……

请看下面《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想:

课文精析:这是一篇美文,它一想之怪,二想之深,三想之广:由"想"而寄意。

教学创意:从发现的角度处理课文,用审美的眼光去教学这篇优美的文学作品,指导学生对课文的奇妙写作创意、表达方式运用、表现手法运用、谋篇布局技巧等等内容进行"妙要列举",借此组织多姿多彩的课堂创造活动。

教学线索:《过万重山漫想》妙要列举。

教学视点:体味、品赏文章的妙思、精段、语句以及高超的表现手法。

在这篇课文中,仅就课文的"妙思"就可以引出许多的品评赏鉴:〖HTK〗妙在总体思路明晰,有明显的语言标志。

妙在一个激发想象的动情点:三峡。

妙在一个延展想象的高度浓缩的空间:从夔门到三峡的出口。

妙在"漫想"的思绪紧扣一个想象的点:"第一个。"妙在从"过万重山"旁逸斜出,实写"漫想"的巧妙角度。

妙在"想"中有"想"--自己"想"第一个过三峡的人"想些什么呢"?

妙在"想"中之"想"内容奇妙,句式精美,层次明朗。

妙在向"前"想了还向"后"想,巧妙地联系了现实。

妙在"三峡"含义的由实到虚。

妙在文中的"放"与"收"--进行"交通工具"与"三峡形成"的穿插。

妙在文章的由叙到议,表达出一个鲜明的思想。

妙在首尾圆合,遥相照应。

还有文中的写景美段呢,文中的议论美段呢,文中的动词运用、句式组合、修辞格的运用等等,学生恐怕能够说出百余个"美点"!

这就是一线串珠。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体会到"线索式思路"在教学上的作用:

(1)它表现出一种整体阅读教学设计的艺术。

(2)在教学设计上,它追求一种"执一而驭万"的教学效果。目标似乎很单一,而牵涉的内容却是丰富多彩的。

(3)学生的阅读思考、表达见解的活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学生的能力提高和智力发展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流,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立体式双向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4)有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教师在这样的教学中,既要具备高层次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反复地、多角度地阅读钻研教材,发现教材的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的美点,又要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另外,"线索式思路"还十分有利于处理不同类型的课文。对于教读课文,可设计两至三条线索,进行多角度的整体阅读教学;对于自读课文,可只指点一条学习线索。

广而看之,在课文的研究性学习中,每一个话题都是一条富有牵引力的线索。

四、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选点式思路

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有四课,如果让笔者来上,考虑到课型创新和简化思路,笔者设想这样处理:

1.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这一课很有高考阅读材料的味道,可从"练"的角度进行突破,设计一节"练读课"。

2.赵鑫珊《人是什么》:这一课两个课时,有一个课时将被设计为"积累课",重点放在"课文集美"和"表达感悟"之上。

3.《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用"选点"的方式撷取其2-7段,进行重点品读,上一节"讨论课",话题是"故事性短文写作探索"。

4.《孔孟》:这一课,学生很可能没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来应对,教学视点可放在"理读"上,提倡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每个人整理出一份此篇课文的资料卡片。

上述四课的教学设想,都表达出一种教学设计的思想:选点突破。

所谓"选点突破",就是教学设计中的"选点式思路",就是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知识内容丰厚处、手法巧妙处、意义隐涵处等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教学,以达到对课文特点、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深透理解。换言之,所谓"选点突破",就是对课文进行"点式处理",积聚一两个闪亮的阅读品析的"点",进行有的放矢的突破或者说对课文内容进行专项的响鼓重棰式的敲打。这种"专项",可以是课文的一个精段或者一个精彩的部分,可以是课文某种内容的集合,可以是课文语言表达最为突出的特点,也可以是课文文体特色最浓郁的地方……

"选点突破"式教学设计是高效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思路,它着眼于优化课文内容,着眼于精练课文内容,着眼于整合课文内容,所以也是一种教材处理的基本手法。它适用于教读课文,更适用于自读课文,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上有大量的时间安排学生的活动。

运用"选点突破"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尝试。如:

可选课文中需要深入品读的"点"

"选点突破"讲究"深化"的艺术。它要求教师在"品读细腻深入"上下功夫,运用各种手段,从各种角度,对所选之"点"进行足够的充分的品味,使之作为语言学习的范例,在学生的心目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例子之一就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学:

先提问:课文中最精彩的描写在什么地方?

利用提问迅速切入到"拳打镇关西"这一部分。

品析对"三拳"的描写:

1."三拳"的描写,基本格式是一致的。

2."三拳"下去,有三种写法,详略不同。

3."三拳"下去,有三个比喻,角度不同。

4.鲁智深的三次喝骂、三种骂法,各不相同。

5.郑屠挨了三拳,三次反应,表现不同。

6."三拳"描写中动词的运用。

7."三拳"描写中的侧面烘托手法。……

将这个地方细细地品读之后,再解决"为什么拳打镇关西"及"打了之后怎样"两个问题,课文即可上完。这样的教学切入迅速,重点分明,要点突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悬念和波澜,显得比较活泼。

可选课文中有集聚之力的"点"

"选点突破"讲究"组合"的艺术。对于"选点突破",不能单纯地静止地理解为对一个段子的突破。如果有了这样的理解,"选点突破"的教学设计就会比较机械。实际上,"选点突破"很讲究教学内容的组合。教者往往把视点集中在一些"知识的板块"之上,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将它们辐集起来,进行品味,进行比较,进行抽象。这样的突破有着非常浓郁的"语文"气息。

如《故乡》的教学,在第二课时中或者第三课时中,在对课文全面理解的基础之上,可就下面的内容进行突破:探究《故乡》中外貌描写的笔法。

1.赏析对童年闰土的外貌描写--这是简笔勾勒法。

2.赏析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这是细笔描绘法。

3.赏析对杨二嫂的外貌描写--这是漫画式笔法。

4.赏析对中年闰土外貌描写中的比喻--这是连续用喻法。

5.赏析对童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这是浓缩对比法。

这是一个极为精美的知识点,教师用"笔法"这个有集聚之力的"点"进行牵联,从而形成一个很有力度和深度的辐集式的教学格局。

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

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集聚在一起进行"碰撞",也就是将课文内能集中课文精华而又有内在联系的课文层次"组合"起来进行"突破"。

1.拉出"百草园"这一块的线条:①生机勃勃的景物。②乐趣无穷的活动。③十分依恋的心情。

2.拉出"三味书屋"这一块的线条:①单调沉郁的景物。②枯燥无味的活动。③单调无聊的心态。

3.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进行比较式的品读:两辐画面不同,两类活动不同,两种情致不同,两种心态不同--两相比照结构,传旨揭要的构思。

4.引出课文主旨。

这样的设计重视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注重从教材之中组合最能表现课文中心或者特色的内容板块进行品读教学,表现出较高的整合信息的水平。它是一种教学思路,也是一种学习思路,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给学生一种自读课文的方法。

可选课文本身最有特色的"点"

如果说上述内容着眼于课文的"部分"内容,那么"选课文本身最有特色的'点'"则意味着着眼于全篇课文进行整体处理,教学的内容紧紧扣住一个视点,步步深入这个视点,逐层品味这个视点,最终达到选点突破的目的。

如《安塞腰鼓》的教学内容。

教学视点:审美式阅读。

教学策略:分层式审美阅读。

第一层次:从课文语言的角度进行审美阅读。

1.用词之美。请看写"狂舞"的这一段:"骤雨""急促""旋风""飞扬""乱蛙""蹦跳""火花""闪射""斗虎""强健",这一连串有着强劲动感和动作力度的词语,写出了"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又如写"腰鼓响声"那一部分,一口气用了14次"隆隆",它们也似乎在回荡反复,经久不绝,让鼓声震撼在我们的心中,表现出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2.写句之美。文中的句式,主要是短句,用得最多的就是排比句。作者综合运用了句中的排比、句子的排比和段落的排比,语言节奏铿锵,情感抒发酣畅,场面描写热烈,话语层次分明,极好地表现了安塞腰鼓的雄伟气势和作者的赞美激情。当我们朗读"骤雨一样……"这组排比比喻句时,这种感觉犹为强烈。

第二层次:从课文构思的角度进行审美阅读1.静动映衬之美。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都是写"静"。文章首句是"狂舞"将始的静静的画面,文章末尾是"狂舞"之后"世界出奇地寂静"的感受。而文章主体部分则主要写了"安塞腰鼓"捶起来之后的奔腾豪壮和飞扬豪放。映衬之美既表现了作者在全文构思上的匠心,又表现了作者描写声音的技巧。

2.层次推进之美。全文大致分为三层:将舞--狂舞--停舞;主体部分是写"舞",其层次特别明晰。这种明晰是由于作者运用了一种很具美感的构思技巧--"点题式抒情句反复"。你看: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它们反复穿插于文章之中,不就鲜明地表现了文章的层进之美么?

第三层次:从课文意境的角度进行审美阅读1.画面之美。作者在文中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画面之美。有的作慢速处理,如文章开头的画面;有的作快速处理,如"狂舞"的五个画面。有的画面是实写,如"后生们的胳膊"那一段;有的画面是虚写,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段。文中所有的画面都呈现出亮色,显现出力度,表现出明快激越的意境。

2.情调之美。文中表现出一种激情迸发、尽情赞美的昂扬情感。作者是在赞美"安塞腰鼓",但更是在赞美安塞腰鼓给人的激情,赞美宽厚辽阔的黄土高原,赞美生活在黄土高原的"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的人民,可以说是情调美好,立意高远。

此例也可以说是以"课文中的美"为线索,分层串起了有关课文内容。要将这样的教学进行下去,既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艺术,又需要教师有很强的把握教材的能力。因此,当出现困难的时候,也可以变通一下,将"点"的视野缩小,如定位于"课文中的情感之美",则可比较顺利地进行教学。

值得说明的是:

"选点突破"讲究"呼应"的艺术。它要求教师不要离开全文去单独"突破"课文中的一处或者一段,因为那样也是对课文的一种肢解。"选点突破"的内容必须与课文的其他部分相联系、相呼应,点外要有面。只有在完整的语文环境中的"突破",其"选点"才有价值。所以,"选点突破"的教学全程,往往是这样一些教学程序的组合:①局部切入-整体感受-选点突破,②局部切入-选点突破-回扣全篇,③整体感受-局部切入-选点突破……

如《背影》的一个教例:

第一步:阅读全文,理解全文内容。

第二步:切入。通过提问,切入到第六段。

第三步:突破。从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动词运用、情感抒发等方面品读第六自然段。

第四步:回扣。从对背影的描写回扣课文的首段,体会祸不单行、家境惨淡的特定环境。

第五步:顺联。从对背影的描写引出课文的末段,体会父子相爱相怜的真挚感情。

全文的教学形成一种选点突破、辐射全篇的格局。

"选点突破"式的教学运用在日常教学之中,有着重要的教改意义。它完全破除了串讲式的满堂灌,把优化信息处理、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推向了实践。它求精、求美、求深透,深化了语文课中的品读、品析、品味,浓厚了语文课中的文化氛围和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它线条单纯,形式活泼,易于为大面积上一般的教师所掌握。

"选点突破",的确是一种平实而又美好的教学设计思路。

五、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反复式思路

请看《莺》以训练阅读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策划:

1.用"分层归纳法"概括第一段、第四段的大意。

2.用"借词组合法"概括第二段的大意。

3.用"抽取句子法"概括第三段的大意。

4.用"内容求同法"对课文第五六两段进行概括。

教学中所进行的,是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这种训练不是单一的、平面的、短暂的,而是多角度的、反复的、长时间的。

像这样围绕一个教学中心,用反复的手法组织起富有层次的阅读训练,就表现出教学设计中的"反复式思路"。

"反复式思路"也叫"整体反复式思路""多角度反复思路"。这是一种多向式、多角度的教学思路。这种思路的特点是,着眼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深入地学习、品读课文。

上面所谓"整体",就是将一篇课文或课文的核心内容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板块"来处理,在每一次的阅读品析之中都是以"全文"或"整个部分"的面貌出现;所谓"反复",就是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由浅入深地多次地组织阅读品析教学。"反复式思路的设计对象主要是一些精美的短诗、短文及课文中的重点片断,强调于反复的阅读品析之中传达出课文的丰富内蕴。

从教材处理的角度看,"反复式思路"可表现为"点式反复"与"篇式反复"

"点式反复"起着"选点突破"的作用,用于教读课文精讲部分的阅读。

如《济南的冬天》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的教学,可以朗读为线,组织起如下的活动步骤。

1.自由朗读,根据语境表达语气。

2.自由朗读,体味语境,读出情感。

3.听读体味,理解段中的描写层次。

4.轻声诵读,体味词、句的韵味和表达作用。

5.分层品读,品析段中的化静为动的描写技巧。

6.个性化演读,体味段中景物的柔美和作者的温情。

这样,全段的教学形成一种反复的多角度的格局,精段精读,学生在美好的语言与意境中徜徉。

"篇式反复"可以于反复的阅读品析之中传达出课文的丰富内蕴。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要教学内容:

角度一:反复朗读,理解诗的段意:秋风破屋的情景;对群童抱茅的喟叹;长夜沾湿的愁苦;忧国忧民的情怀。

角度二:分组诵读,用四字句概括全诗的情节脉络。风吹屋破,茅草散失;群童抱茅,呼唤不得;娇儿受冻,夜雨侵泊;思得广厦,大庇寒士;若见此屋,冻死亦足。

角度三:分段吟读,理解、品析字词。

角度四:全文演读,探讨诗人在诗中情感发展的脉络。焦急的心态-忧愤的心绪-凄苦的心情-高尚的心境。

角度五:自由背读,谈谈对诗的内容的感受,谈谈自己对课文的写法、意境、主题别有新意的理解。

这样的教学以读、诵、背为主线,巧妙变换角度,由易到难,由粗到细,由理解到发现,很有层次性、逻辑性,既活且实,具有一定吸引力,整个教学之中,学生深层次的活动量很大。此中最妙的一笔是角度四,教师把视点凝聚于事件的经过与诗人的情感发展,从而在鲜明的对比之中突现出诗人在其全部苦难生活中的精神支柱,于是诗人的高尚品德也就更加感染人、教育人。

从手法运用的角度看,"反复式思路"可表现为"读式反复"与"写式反复"

"读式反复",就是以反复朗读为教学主线,在朗读中变换角度,同时有步骤有层次地对课文进行品析。

如《天上的街市》的教学设想:

步骤一:听读,感受诗的内容。

步骤二:吟读,体会诗的节奏。

步骤三:诵读,表现诗的停顿与重音。

步骤四:听读,领会诗中的联想与想象。

步骤五:析读,品析诗的虚与实的构思艺术、用词与造句的精妙。

步骤六:演读,表现诗的意境。

步骤七:诵读,理解诗的表达目的。

步骤八:背读,渲染课堂气氛,掀起教学高潮。

全诗的教学以"整体"诵读、"反复"理解为主要手段,层次明晰,内容实在,重点突出,如此反复,将课文的"风景"尽收眼底,教学效果显然可见。

运用"读式反复"的手法设计和组织教学,需要教师养成两个方面的重要技巧。

第一,掌握节奏的技巧。由于"读式反复"强调"整体"的反复诵读,如果调控不当,教学过程中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节奏单调,若干个步骤可能以同一频率共振,形成一种整齐而机械的律动,不仅表现出教学设计的呆板,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在教学之中,要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疏与密、教学速度的快与慢、教学板块的长与短这三对关系,从而打破平衡,突现课堂教学结构的艺术美。

第二,掌握组织调动的技巧。"读式反复"的真谛在于让学生于"反复"的品读之中从不同的层面加深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它强调突出课文的文体色彩,强调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诵读体验以及品析理解,强调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的主体活跃于整个教学进程之中。因此,教学中必须讲究调动艺术,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诵读与思考、诵读与感悟、诵读与表达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的每一个步骤中都深深地进入课文,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有读的酣畅,有听的热情,有思的激动,有说的明快。

"写式反复",就是在阅读教学进行到一定的程度之后进行反复的、变角度的课堂写作活动。它表现出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手法。

"写式反复"与阅读教学中单项的写作活动有所不同。

在一般的读写结合式阅读教学中,往往喜欢宕开一笔,让学生展开一下想象,进行一下写作,学生进行的往往是一种单向的"写作"思维活动。典型的例子如《小橘灯》:假如你是记者,受冰心奶奶委托,到重庆去看望了当年的"小姑娘"。说一说你们是如何进行交谈的;《月亮上的足迹》:假设你此时在远离地球的茫茫太空中旅行,透过舷窗,你看到了美丽的地球。请以此为触发点,展开想象,写一段二三百字的短文;《最后一课》:发挥你的想象力,以"下课以后"为题,替小弗朗士写一则小练笔……

像这样很多很多的"想象",都是一种"单向假设"式的问题设计,它们往往被用于课文阅读教学的收束阶段,作为能力"迁移"训练、作为活跃教学气氛的一种手段出现。从课堂教学结构的角度看,它只是一个教学环节。

但如果我们放开思路,将这样的"单向"活动进行变角,进行叠加,用多个"读写结合"的活动来结构阅读教学过程,那么,就能组合成为一个"多向"的问题群,从而构成教学的主要内容,作为教学的主体方式和主体环节出现在课堂上。

如笔者比较欣赏的一个教学设计--《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的写读活动:

1.写一句人物素描,如:

竺可桢,孜孜不倦地在气象研究的领域里跋涉的卓越科学家。

2.写竺可桢墓志铭,如:

到他光辉的一生结束时,才同他心爱的科学研究分手。

3.写竺可桢纪念词,如:

细心的观察,翔实的记录,深入的研究,科学的著述,情系物候研究,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气象科学。他的研究成果,在今天以至今后,都会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长久地放出光彩。

4.写竺可桢"照片"简介,如:

这位面容清瘦、精神矍铄的老人,就是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

在野外细心地观察物候。

竺可桢和他的随身四宝。

1964年2月6日下午1点半钟,竺可桢应邀来到中南海毛主席的住处,向毛主席汇报了自己研究的经过和结果。

1973年5月27日下午5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会见美国科学家代表团,竺可桢也参加了。

70多岁的竺可桢,从我国古代大量的史书、方志以及古人的日记、游记、诗词中寻觅古代气候的线索,写成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部著作。

1974年2月6日,是竺可桢临终的前一天。在病危时,他还不忘作科学研究的记录,用颤动的手执笔,在床上写下这天的天气情况。

5.整理议论文论据,如:

23年如一日,到北海公园观察物候。(持之以恒,才能成功)

钢笔式的温度表磨坏了多少外衣口袋的盖面。(滴水能穿石,铁杵能磨针)

70多岁还到野外考察;临终前一天,还作气候记录。(执著的追求是成功的保证)

83岁高龄,取得科学上的新的成就。(科学探索无止境)

不是亲自观察所得,他还注明"局报"二字。(尊重事实,科学严谨)

上述内容所表现出来的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写式反复"。

现在我们设想,对课文《邓稼先》的教学,我们也是否可用这样的方法来试一试呢?

运用"写式反复"的手法设计和组织教学,是很有意思的:

"写式反复"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作品,主要用于教材中的自读篇目。它融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于一体,既是一种"课文作文"的形式,也是一种"创境作文"的形式。教材作为教学中的一个例子,不仅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一个范本,同时也为学生说、写训练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的聚宝盆。

从教学要求上看,"写式反复"在设计时要求教师潜心研究教材,进行多向思考,精心设置角度;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不重复原文,不违反原文,不脱离原文,不拘泥于原文。

从学法指导上看,"写式反复"训练学生根据课文具体情景进行创造想象,启发学生懂得读书要会读出言外之意,教给学生一种"潜台词阅读法"。培养学生一种善于联想、善于想象、善于品味的阅读习惯。

从思维训练上看,"写式反复"教学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灵活性、多向性,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学生既要读懂课文,又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合乎情理的创造,思维的品质能够得到良好的训练。

从教学效率上看,"写式反复"能使绝大部分学生充分地动起来,教学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积极地进行思考和表达。不同角度的"话题"将他们引进课文,又将他们带出课文,将他们带进思绪飞驰的王国,教学能在充满欢悦和求知意趣的气氛中取得最佳效果。

 

六、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穿插式思路

请看一个教学片断:

对同学们的畅所欲言,我大加赞扬,并参加他们的行列。谈一段亲身经历。那是在"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铁蹄长驱直入,家乡危在旦夕,小学即将解散。一天下午,音乐老师教我们唱《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尽管曲调温柔敦厚,节拍缓慢,但老师却教得那么激动,我们心中第一次闯进了"祖国""气节""亡国奴"这些大字眼,似乎一下子长大了许多。现在想来,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老师用"心"在歌唱,唤起我们幼小心灵的觉醒。就像小弗朗士一样,这一课,我永远忘不了。

这是于漪老师在教学《最后一课》中的一段"穿插"。这段故事式的演讲,穿插在教学过程之中,着力于抒情、移情、激情,营造出一种特别的学习氛围。老师的深情讲述,将历史、现实与小说教学联系在一起,拨动着学生的心弦,不仅恰切地丰厚了教学内容,而且有力地烘托了课文的主题,强化了教学效果。

可以说,在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恐怕没有教师不使用"穿插"这种教学技巧的。

在课程改革、教学手段现代化、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的教改环境下,"穿插"手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更是司空见惯。

这种用"穿插"手法设计的教学思路,就是"穿插式思路"。

"穿插式思路"也叫"穿插引入式思路",这种思路的特点是,或在课始、课末阶段插入、加进与课文相关的其他内容;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或靠近教学主线有机地"切"进一些学习内容及活动片断。所谓"引入",就是配合教学内容有机地"牵引"进一些知识内容。总的来讲,一并称为"穿插引入"。

阅读教学中的"穿插引入",从教学功用来讲,主要有如下内容:

1.知识性穿插:

扩充教材中某个知识点的含量,引入"伴"读文章、引入作品的背景材料、引入有关的科技自然知识等等。

2.调节性穿插:

穿插故事、寓言、笑话、小幽默、音乐与画面等内容,改变教学节奏,改善教学氛围。

3.活动性穿插:在教学中穿插竞赛、献题、抢答、创编、练习等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

4.欣赏性穿插:穿插音乐、诗朗诵、课文配乐诵读、课本剧演播等等,开发课文资源,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性情。

5.情感性穿插:

或穿插教师的大段精彩独白,或穿插课中人物的动人故事,或插入情感丰富的短小美文,以加强课堂情感氛围,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阅读教学中"穿插引入式"的设计可以让很多很多的课表现得活泼灵动,不说别的,仅就"穿插阅读材料"这一项,设计手法就丰富多姿。如:

1.助读式穿插

就是在自读或教读的过程之中选用、"插入"关于课文的分析性或赏析性短文,教师自己少讲、不讲,利用这赏析性短文来提示、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这也就是所谓的"资料助读"式教学。

如《卧看牵牛织女星》的教学。

第一步:交代学习目的(学习"摘要式阅读"的方法);初读、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步:教师"插入"如下自读指导材料:

《卧看牵牛织女星》的摘要式阅读

摘要式阅读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方式。阅读议论文、说明文或是科技、文史资料,常常要摘录要点,用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保存资料。

摘要式阅读有着通用的阅读要求:1.尽量用原文的语句进行要点摘录;2.尽量按原文的顺序进行要点摘录;3.尽量不遗漏原文的要点。

摘要式阅读对不同的文体、文章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对科技说明文的摘要阅读,还有如下一些阅读要求:1.不摘录故事、传说;2.不摘录形象的描述;3.不摘录生动的阐释;4.不摘录抒发的情感;5.不摘录作者的设想;6.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的开头与结尾。如果我们按这样的要求阅读课文《卧看牵牛织女星》,就可以形成一篇含量丰富的读书笔记。

第三步: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分小组活动,形成各小组的《〈卧看牵牛织女星〉要点摘录》。教师的引导点拨穿插其间。

第四步:交流,小结。

这种教学手法表现出很高的教学效益。第一,它扩大了课文信息的来源,表现在课堂教学上的,是一种双重的信息,从而增加了课文教学信息的密度。第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写得好的赏析短文能对学生进行有力度的美的熏陶。

试想,在同学们探求答案的渴求之中,出示这样的指导到位、分析精到的短文,对学生是多大的指导与帮助!课堂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习中的气氛、效果,都要超过常规讲析式的教学。

2.示例式穿插

就是穿插引入能起阅读示例、写作示例作用的教学资料,以优化教学过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如律诗《山居秋暝》《登高》的教学。

教学创意:艺术性改写。

教学主题:用描述来表现诗境。

教学步骤:

第一步:吟读。

第二步:译读。

第三步:写读。

教师"插入"如下写作示例材料,先让学生吟读起来:

用描述来表现诗境--山居秋暝

男:雨说停就停了,山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寺院晚钟的声音,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

女: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树枝。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清亮的细流潺潺地淌过石头,隐隐地流向远方。

男:溪边,竹林摇响着喧笑,月光下,长发飘扬的少女提着浣纱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女: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中,收网的汉子们驾着满仓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家里总会亮着温暖的灯。

合:时光如水,春芳消歇;宁静与闲适,让人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把这份淡泊,这份淳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深处。

教师点示:怎样用描述来表现诗境呢?其操作要点是:1.展开想象。2.进行生动的有时甚至是华丽的扩写。3.融入个人感受。

第四步:学生活动,用描述来表现《登高》的诗境,进行个性化表达。

这种教学手法表现出高度的美感,所穿插进来的资料并非教学的语言所能代替。这种资料既以美的方式诠释了课文,带动了课堂上的欣赏吟诵活动,还表现出写作范例的作用,还成为教师进行写作指导的话题。其"表达作用"真是不止于"一箭双雕"啊。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稍稍转一个弯,不是正面地去讲析而是巧妙地插入这样一份美好的材料,教学过程中的艺术性就增色不少。其实岂止只是增加了课堂设计的艺术性,它对学生的美感熏陶,对激动学生们的心扉,起着多么有益的作用。

3.烘托式或对比式穿插

就是引进、插入能够烘托课文内容或能与课文形成对比的阅读材料,以增加学习内容或课堂教学的厚度。

如教学杜甫的《登高》时,还可引入他的《旅夜抒怀》和《登岳阳楼》。这三首诗在一起,共同表现了诗人飘泊天涯的孤独、百病缠身的痛苦和万方多难的悲音,比单独教学一首诗更能让人感受到诗人那沉重的叹息。

下面请看笔者的一次记忆深刻的教学经历:

1997年11月,我来到革命老区湖北监利县周老镇的直荀中学,给这里的孩子们上课。

执教的课文有一篇《天上的街市》。

这里是柳直荀烈士牺牲的地方。柳直荀烈士的墓,离学校大门口约有200米。墓前大碑刻有毛泽东手书的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还刻有李淑一同志给毛主席的信。

于是,我决定将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插入《天上的街市》的教学。

《天上的街市》与《蝶恋花·答李淑一》,这一诗一词,组合恰到好处,前者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后者抒发了对为理想而献身的先烈的怀念。在这特殊的环境中,这样的教学极富感染力。

天气很冷。上课之前,霏霏细雨骤停,没有风也没有雨。从四面八方来听课的老师有200多人。没有大的教室,我就在学校的篮球场上讲课,听课的老师们把两个班的学生围在了中间……在《天上的街市》的教学中引进插入《蝶恋花·答李淑一》,既起到了烘托作用,又起到了对比作用:诗是诗人的诗,词是领袖的词;两者都有想象,前者想象星空,后者想象月宫;前者表现出浅吟低唱的韵味,后者显现出豪放雄浑的风格。它们在一起,让同学们在诗词学习中体味了音乐美,品析了图画美,感受了情感美,同时也加深了对生活的理解特别是对幸福生活不是凭空得来的理解。

除了上述几种穿插手法之外,我们在教学中还可运用铺垫式穿插、扩展式穿插等等手法。

即使就课的细节而言,穿插引入的手法也是可以用的,如课始时就可进行"导入式穿插",有机地安排故事、音乐、朗读材料、课文背景资料、有关人物介绍的多媒体画面等内容,以求用生动丰美的形式导入新课。

可以说,由于目前课程改革的大环境很好,人们的教学观念日渐开放,教学手段渐趋灵活,而且语文教学的资源又是那样的丰富,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的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中穿插引进的资源,所以"穿插式思路"有着强劲的生命力,将会被演绎得更加富有光彩。我们在设计、运用这种思路时,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做到"有机地穿插",所穿插的内容一定要鲜明地"表达目的";二是要做到"适度地穿插",以免喧宾夺主,华而不实。

七、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迁移式思路

请看下面课文的练习设计:

《十三岁的际遇》:本文所表达的那种"精神的魅力"对你有什么启示?试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春》:文章写春花,还写了花下的蜜蜂与蝴蝶;写春风,还写了歌唱的鸟儿,吹笛的牧童;动静结合,较好地展示了景物的特点。学习这种写法,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尽量写得生动活泼些。

《谈骨气》:有一位打工青年在外国老板制造的罚跪事件中,宁愿被开除也决不下跪。多数人赞扬这位青年有骨气,然而也有一些人说:"只要有钱,跪一次又有什么了不起!"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灰姑娘的时钟》: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作者就是从《灰姑娘》中分析出与童话不相干的经济学问题的。试从学过的童话、寓言、民间故事中找一两个问题来加以论述。

《琵琶行》:听一首你喜爱的乐曲,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你的感受。

《词七首》:用学过的词牌或其他词牌填一首词,词题自定,平仄可以不管,但要押韵。

……

上述练习,都可以作为课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延伸的内容,走进我们的教学设计。

而更绝的是如下面的课后练习设计:

《散文诗两篇》(《记忆》《门槛》):从下面文字中挑选一句作为中心意思,自拟题目,在班上作一次简要的演说。

嗯,只记得一己忧患的,是庸人。

忘记了人民疾苦的,是叛徒。

把记忆中的荣耀当作冠冕顶在头上的,是蠢货。

让不幸的记忆压得双膝着地的,是懦夫。

从成功的记忆里提炼警觉的,是智者。

而忘掉自己的危难,却铭记着他人的艰辛,只为人民的幸福去忘我奋斗的人,才是勇士,真正的勇士!

这简直就是为我们设计的教学环节,我们简直就好像看到课堂上同学们精神勃发的演说了。

像这样从阅读出发,然后落脚到与课文有关的读、写、听、说、思、看……的课堂活动的教学思路,就叫做"迁移式思路"。

"迁移式思路"也称"迁移创造"式思路。它表现出阅读教学中从读到写、说、听、编、演或变读为写、说、听、编、演的教学设计艺术。这种艺术设计的特点是,从课文出发,淡化提问设计,不将提问作为阅读、讲析课文的抓手;注重"问题"的设置,将"解决问题"作为学生进行历练的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迁移创造"式教学设计也往往是一种"无提问式"的学生活动充分的课堂教学设计。

"迁移式思路"也能在结构上表现出"板块"的特点。它往往将教学过程艺术地安排为两三个有内在联系的教学板块,这几个教学板块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一种"迁移"式的教学格局,"迁移"二字主要地表现于"活动"、表现于"方法",如"教读→自读""阅读→写作""阅读→听说""阅读→编演""阅读→欣赏"等等就是。

运用"迁移式思路"设计教学,可形成诸多的"迁移创造"式的教学形式,可以使日常教学增添许多"花色品种",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扎实,更加活泼,更加有趣。仅就读后之"写"的迁移活动来讲,就可以安排不少的活动。如:

1.课文语言的学用活动。在这种活动中,让学生熟悉与运用一定的语言模式。

2.读后的改写、缩写、扩写的活动,通过"写"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

3.对课文内容进行浓缩与集聚。通过要求比较高、格调比较雅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细腻的品读和精致的提炼。

4.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改编。在这种有趣而艰苦的过程中让学生精细地咀嚼课文,耐心地揣摩课文,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5.对课文内容进行赏析与评论。力求在赏析评论的学习和表达的过程之中,让学生研读课文,查找资料,写作文章,同时达到深刻理解课文的目的。

6.从课文内引出某个点或某种线条,组织微型话题研讨活动、讨论活动、演说活动或其他语言实践活动。

下面请看《秋魂》的又一种教学设计。

教学板块:读→写--全课教学主要由两个板块构成。

第一个教学板块:理解内容与写法。(25分钟)

1.快速读课文,要求读得通畅。

2.中速读课文,要求读得有抑有扬,渗透感情。

3.选点精读,每个同学选读1--2篇自己最喜欢的课中短文。

要求:①激情朗读这篇短文;②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与作用;③揣摩精彩的词句;④理解段中的修辞方法;⑤理解段中的层次;⑥理解段中写"秋"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蕴。

4.讨论课文写法:

①用小标题领起不同的内容,全文呈横式结构的写法。

②咏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构思特点,咏物散文的拟人化写法。

③从总体构思上讲,每篇"短文"的思路、顺序都是由此及彼--先写"物",再由物及人、及理、及情。

④从表达意图上讲,几乎所有的"短文"都是借物写人,都赋予"秋"的物象以生命,它们的形象都融入了人的思想、品格和意志,都有着人的血脉。正是由于"物"的人格化,这些"物"就成为一种寄托,都为表现人、表现人对生活的感悟而服务。

⑤从布局谋篇上讲,不少的"短文"都是由设问领起下文。

⑥这篇课文在语言表达上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由排比句结构成段"的写法。

第二个教学板块:学用课文句式。(20分钟)

1.老师举例讲析什么是句式。

2.同学们分组找句式:

①它不是在……,也不是在……,更不是在……。它是……

②是……的,又不单是……的;是……的,又不只……是……的;是……的,又不光是……的;是……的,也不全是……;是……的,更不尽是……的。

③如果不是……,那……不是要……吗?如果不是……,那……不是要……吗?如果不是……,那……不是要……吗?

④是……使……;是……使……;是……使……

⑤……呀,你是怕……吗?不会的,人们…………呀,你是怕……吗?不会的,人们…………呀,你是怕……吗?不会的,人们……

⑥既不……,也不……,而是……

⑦如果你……,秋天收获的定是……;如果你……,秋天收获的定是……;如果你……,秋天收获的定是……。

⑧………来了,为大地……,以求得……;……来了,为大地……,以求得……;……来了,为大地……,以求得……;……来了,为大地……,以求得……。

3.以"秋雨"为题,每位同学选用句式进行写作。

4.交流自己的写作成果。

这个教学设计除了表现出由读到写的迁移式思路之外,还展示出这样的课基本上是一种"活动"课型。课堂教学的时间主要由学生支配,教学线条简单,教师讲得很少。从活动的综合性来看,读、写、思三者合为一体,撷取、综合、表达三者合为一体,教学效率由此而显现。

再看《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设计:

教学板块:读→写--全课教学也是由两个板块构成。

第一个教学板块:读--理解课文内容。

《林黛玉进贾府》在《红楼梦》中的重要作用是:通过对林黛玉进贾府的描写,第一次介绍了小说中的一批主要人物,第一次安排了宝黛这两位主人公的见面,第一次展现了故事的场景贾府,读起来令人极有兴致。

同学们可利用注解、资料自学课文,主要弄清楚:①林黛玉进贾府后的活动顺序,并据此编写段落提纲;②着重弄清文中介绍了哪些人物,哪些人详写,哪些人略写,哪些人是正面写,哪些人是侧面写,哪些是单独介绍,哪些是集体介绍。然后综合全文,以人物为单位写出分析提纲。

第二个教学板块:写--分析课文内容。

教师给出下列题目及写作要求,指导学生用"写"的方式来分析课文:

1.《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这一题要求分析林黛玉的性格,作这道题,可以根据课文中描写林黛玉的材料来写:①外貌特点表现性格;②对别人的应对、谈话表现性格。

2.《"劳什子"和"命根子"》这一题要求分析贾宝玉的性格。"命根子"是贾母等人物对宝玉所寄托的希望,而"劳什子"则反映了宝玉对此的蔑视。教师可指导学生就这一对矛盾来进行分析。

3.《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哭和笑》这一题要求分析王熙凤的性格。引导学生抓住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哭和笑来分析她的性格,一是分析性格,二是分析王熙凤和贾母之间的关系及其性质。

4.《心有灵犀一点通--谈宝黛的初次相会》这一题要求从课文对宝黛相会的着意描写中来分析他们两个在感情上的共鸣。

5.《从贾府一顿便饭的排场谈起》这一题要求分析"贵族之家"的一个侧面,从而看到封建剥削阶级的奢侈生活。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分析文中表现出来的主奴关系。

6.《从贾府的府第规模看封建社会的一角》这个题目要求通过贾府府第规模的分析,来看封建统治阶级的豪华生活及其社会基础。

以上内容,学生分别写完以后,教师组织课堂交流活动,促使同学们相互启发。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论文"的写作牵动着学生自读课文、欣赏课文、综合提炼课文的思绪,也就自然而然地牵动了对课文从各个角度切入的透彻分析,它能充分显现教师在课文讲析上的指导作用,又能让学生独立分析课文的能力得到培养。它突出了文学作品教学的特点,突出了高中生学语文的训练要求,突出了师生各自的重要作用。

上述例子只表现了由读到写的这种迁移,还有那些由读到说、由读到编、由读到演……诸多教学设计,还在等待着我们的创造。

八、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整体式思路

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是一个需要反复研究、反复实践的问题。

在第二章《教材处理的艺术》的第一讲中,我们首先谈到的,就是教材的"整体处理"问题。在本章前面的七讲中,简介了板块式、线索式、选点式、反复式、穿插式、迁移式六种教学思路的设计,这六种教学思路设计,也都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密切关联。那么,为什么还要专门用一讲来介绍"整体式思路"呢?

这是因为,"整体式思路"可以兼容前面的所有"思路",它在创新设计上可以表现得更为生动活泼,更有魅力。

这是因为,"整体式思路"能直接用艺术的教学思路来表现人们反复强调的整体阅读教学,而如何进行整体阅读教学,仍是很多教师的迷惑之处。

这是因为,"整体式思路"是教学设计的一种"策略方法",而前面的六种思路更多地表现为"具体方法"。

什么是"策略方法"呢?"策略方法"首先表现为它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能指导、带动大面积的教学改革,让人们都来遵从并进行实践。比如原来人们研究的"单元教学",就是一种"策略方法",它给人们"单元教学"的理念,指导着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设计。

现在,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不仅是进入了视野,而且得到了最为权威的支持和认定,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课标都明确地提到"整体"阅读教学的问题。

可以说,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是我们要非常注重的一种"策略方法",它高于"具体方法"且能包容"具体方法",因而更有研究价值。它将从理念与方法上带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

所以我们再用一讲来谈谈"整体式思路"的教学设计问题。

所谓"整体式思路",就是从整体而不是从肢解的角度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思路。它着眼于在教学中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悟课文,整体理解课文,整体研读课文,整体赏析课文;着眼于克服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死记硬背、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能非常有效地达到"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的教学要求。因此具有很大的教改意义。

我们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整体式思路"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想方设法在课文某个方面的阅读教学中牵动对全篇文章的理解。

"整体式思路"的设计角度非常丰富,下面略举几例进行说明。

组织一次品读活动

如:让学生自己就课文内容设计分角色朗读方案,就课文内容进行不同要求的复述,围绕课文后面某个研讨题进行讨论,用图形或表格表现课文内容,探讨故事情节的变化或人物性格的变化等等。

请看下面课文的品读活动,它们都牵动了对课文的整体理解或品析。

《黄河颂》:说说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并为这首诗设计分角色朗诵稿,然后请同学们组织分角色演读活动。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熟读课文,进行模拟演讲,然后试指出课文中运用了哪些比喻,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怀。

《土地的誓言》:你觉得这篇课文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

《木兰诗》: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背诵这首诗。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说说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分别概括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的肖像、语言、行动和性格的特点,并用表格说明。

进行一次创编活动

如:写复述稿,改写课文,扩写课文,缩写课文,调整课文顺序,将课文改编为课本剧,为课文设计MTV稿,为人物画像,将人物小传改写为人物年谱,对课文进行评点等等。

请看《卧看牵牛织女星》的创编活动,在"课文要点摘录"的活动中,学生思维的触角能够深入到课文的每一处,并集聚起课文知识的精华:

《卧看牵牛织女星》要点摘录

牵牛星和织女星这两颗星的位置关系是不变的。它们跟太阳一样,都是恒星。

织女星的光辉是太阳的50倍,牵牛星的光辉是太阳的9倍有余。织女星距离地球26光年,牵牛星距离我们较近,但也有16光年。

"光年"是天文学上表示距离的单位,表示光一年间所走的路程的长短。光的速度是每秒钟30万公里,一天能走259亿2000万公里,这长度的365倍,就是一光年。太阳光从太阳射到地球上才8分18秒,而织女星的光射到地球上要2年。

恒星并不是真的不动,织女星以每秒钟14公里的速度移近太阳,牵牛星也每秒钟接近太阳33公里。这速度和地球公转速度--每秒29公里--差不多。依牵牛星的速度来说,也得9000年才比现在离太阳近一光年。

银河是什么呢?这是无数密集的小星,在天空绕成一周。天文学家把银河所围绕成的空间叫做银河系。和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员一样,太阳和别的恒星都不过是银河系中的一颗小星。

银河像一个扁平的车轮,直径约10万光年,而且像车轮一样在旋转着,因此各个星都以不同的速度在绕着中心移动。太阳并不在这个大车轮的中心,与中心的距离约为银河半径的三分之一。所以它和邻近的恒星都以每秒钟约300公里的速度在转动。按这样的速度,也得2亿年才转一周。

安排一次探究活动

如:对课文语言、人物、事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进行探究。最为生动活泼的,则是就课文内容进行"微型话题"式的探究。这些"话题"是发散的,而每一个话题都与课文整体内容有关。

如:《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

1.教师点拨:欣赏一篇小说,一般有三种角度。第一,整体性品评,即阅读小说后体会它的布局谋篇、刻画人物、展现情节的妙处。第二,线条式品析,即从人物语言、行动、神态的描绘,人物心理的刻画,环境的描写,对比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诸多"线条"中抽出一"条"来咀嚼回味。第三,美点式品评,也就是结合全文内容,挑选一两个细节,认真地欣赏、分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选用下面的题目,自取角度,写一篇两百来字的短小赏析文。

2.教师出示文题:

①"于勒"的作用②《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若瑟夫③小说中的"信"④别具匠心的景物描写⑤课文中的悬念⑥谈对于勒的描写手法⑦"吃牡蛎"赏析⑧"变"中的"不变"⑨《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对比⑩说说克拉丽丝⑾说说菲利普⑿不要忽视那句永不变更的话⒀透过语言看人物的心理⒁透过语言看人物的性格⒂克拉丽丝语言赏析⒃课文中的"抑""扬"⒄从神情描写看人物的心理⒅说说故事情节的戏剧性⒆课文各个人物的特点素描⒇课文主题浅析3.同学们写赏析短文,交流,评价。

设计一次赏析活动

如:赏析课文的主要人物形象,赏析课文的人物群像,赏析课文语言,赏析课文的美点妙要等等。这样的活动大多能让我们从整体的角度深入课文。

如:《变色龙》的课文赏析教学。

教学角度:品一品课文中的次要人物,说说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变色龙》中的这一组人物群像吧。

肇事者: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的首饰匠赫留金。他的出现制造了故事情节的开端。这是一个粗鄙庸俗的小市民代表。他能撒谎吹牛:"长官,我好好地走我的路,没招谁没惹谁……"能装模作样:拿手罩在嘴上,咳嗽一下。能张扬声势:"我是做工的人,我做的是细致的活儿。这得叫他们赔我一笔钱才成。"能歪讲道理:"长官,就连法律也没有这么一条,说是人受了畜生的害就该忍着。要是人人都这么让畜生乱咬一阵,那在这世界上也没个活头了。"同时,他又能见风使舵、忍气受辱。在整个故事中,警官对他的态度反复变化了五次,最后还恶狠狠地威胁说:"我早晚要收拾你!"尽管如此,赫留金仍口口声声"长官""老人家",没有一点不满的表示。

帮腔者:火红色头发的巡警叶尔德林。没有他,故事情节就不能发展。从端着一个"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的筛子到报告"好像出乱子了",从给警官脱、穿大衣到两次对狗的来历进行判断,表现出他忠实而驯服,十分熟悉上层人物。他衬托了警官的专横多变,恰如其分地扮演了一个配角。

告密者:独眼鬼。他的出现增加了故事的波澜。他揭发赫留金"把烟卷戳到狗的脸上去",指责他"是个荒唐的家伙"。这些语言不但表现了赫留金的空虚无赖,也表现了他自己媚相十足、喜欢拨弄是非的可鄙性格。他的外表也给人一种丑陋之感。

领狗人:将军家的厨师普洛诃尔。他的出现把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尽管他能够喊出小狗的名字,但对于"瞧瞧这条狗,是你们家的吗"的提问,他却说"瞎猜!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这样一方面"让"警官又"变"了一次,一方面也表明他是一个笨拙、迟缓,没有个性特点的人。

围观者:一群人。他们的出现制造了故事情节的氛围。他们先是起哄、看热闹:"有人在叫喊:'别放走它!'有人从商店里探出头来,脸上还带着睡意。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似的。"当厨师把狗领走之后,他们竟然一齐对着首饰匠赫留金哈哈大笑。他们不敢嘲笑警官的多变,而只敢嘲笑倒霉的人--这样既使他们非常开心,又无丝毫的危险性。

这样的一群小市民,虽然脸谱各异,性情有别,但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麻木不仁,愚昧无知,荒唐无聊,奴性十足。他们既为奥楚蔑洛夫出尔反尔、反复无常的性格提供了典型环境,也展示出19世纪8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中一个丑恶的画面,深刻反映了当时俄国的社会现实。

另外,还可进行一次比读活动,进行一次提炼活动,进行一次想象活动等等,都可以设计成为课文的整体阅读活动。

运用"整体式思路"设计教学,不一定都是从正面入手,有时也可用一点艺术的手法,从侧面进行。如《济南的冬天》,就可用"假设你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些精彩的片段"这个问题带动对课文的理解。

运用"整体式思路"设计教学,不一定只是组织上述单项的活动,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多角度的、多层次手法在这种思路中的运用。

如教学《沁园春·雪》,可分三个步骤进行整体品读。

第一步,整体理解。

学习的主要的方式是反复诵读,可以自己高声朗诵,也可与同学们一起进行分合式朗诵,更好的是进行配乐表演式朗诵,在诵读之中体会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议论抒情的表达特点,感受词中雄伟瑰丽的景物描写、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议论百代评说帝王的气魄。这种感受,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这首词:

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万古,风流豪壮。

第二步,分层品析。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对词的上下阕各层的内容进行朗读、品味与分析。例如,同学们可以这样说:

上阕写景,侧重写空间,展现了北国冬景奇雄壮丽的画卷。

下阕议论,侧重写时间,表现了俯仰古今豪情满怀的气概。

上阕写景,句句都洋溢着热爱祖国江山的激情,令人心气豪爽。

下阕议论,句句用意深刻,表现出崇高而又博大的革命者的胸怀。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雄奇雪景,作者高瞻远瞩,视通万里,大处落墨,笔力雄健,几笔就绘出了半个中国。

"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由"望"字领起,描写了广袤无垠土地上的壮丽山河,气象雄伟,意境磅礴。

……

第三步,词句揣摩。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进行"一句话品析"。同学们可以这样说: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写得好,视野辽阔,色泽净美,动静有致,情趣豪迈。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写得好,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动感、美感丰富。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用得好,它于想象之中表现了北国景色的壮阔、雄健、纯美,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用得好,它承上启下,使词阕浑然一体,给人以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结构美感。

"惜"字用得好,它领起七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纵想千年古史、评说封建帝王的超凡气概。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写得好,表达、升华了词的主题。它是深刻的议论,又是豪壮的抒情,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前无古人的伟大情怀。

……

以上三步完成以后,这首词就基本上读懂了。在"懂"的基础上再来朗读,感觉又不一样,这时可用"赛读"的方式,更好地演读出全词的节奏、层次、情感、气魄。

从上述教例可以看出,整体式思路给我们以鲜明的教学理念:从整体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教学。整体式思路给我们以鲜明的教学风格:加强综合,简化头绪,减少提问,突出重点,增加活动。整体式思路又给我们以鲜明的印象:从整体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教学是完全可能的。如果我们能大面积地运用整体式思路,同时又在教学中有机地运用品读、说读、写读、听读、练读、探读等优秀的"具体"教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那就可以说,课堂阅读教学的改革已经有了很大的成效了。

本章介绍了七种教学设计思路,其实教学实践中远远不止这些,所以,我们应该深入探索,追求那些有"原创性"的发现。我们应注意到,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都表现出对过多的分析和操作性技术性训练的淡化,要求我们"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的机械训练",课标还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我们对教学思路的研究,既是对"教学程序"这种教学策略的研究,也是对"教学手法"这种教学策略的研究。当这种研究与实践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我们的教学就会在"有序、灵活、丰富"方面向前跨进一大步,就会闪现出斑斓可人的色彩。

一、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艺术——现代诗歌的教学

"文学",人们往往称之以"殿堂",可见其美好、高雅、神圣。

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灵动最丰富最美好的内容,其教育教学的功能主要有:①进行审美教育,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②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③了解、积累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④感受美的语言,积累美的语言,品味美的语言,学用美的语言,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语文的感情。⑤在文学作品的朗读训练和朗读体味中尝试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从而提高修养,涵养心灵,培养气质,养成高雅的艺术趣味。⑥在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领悟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的过程中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⑦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个性化的阅读,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发现能力和评价能力。

关于文学作品的教学,在前面的"美文美教"与"文学欣赏课"中已有涉及。"美文美教"从教材处理的角度进行论说,"文学欣赏课"从课型设计的角度进行论说,本章将从文体教学的角度研究如下内容:一、现代诗歌的教学;二、散文的教学;三、小说的教学;四、童话寓言神话的教学;五、文言诗文的教学(上);六、文言诗文的教学(下)。

一、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艺术——现代诗歌的教学

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

诗歌的教学,不论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还是对于高中语文教师,都是一个比较难的课题。教师的难处不外乎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关于诗的知识层面不宽;一个方面是关于诗的品析鉴赏的能力层次不高;一个是关于诗的教学设计缺乏诗味与艺术性。由于它们的限制,诗歌的教学与诗歌本身的韵味之间有着很大的落差。

所以,必须加强对诗歌教学设计艺术的研究,以缩小这种落差。

就中外现代诗歌的教学与教学设计而言,从教师的角度,可进行这样一些探究:

第一,全面理解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内容。

在课改的形势下,根据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根据初高中语文新教材的训练要求,中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高质量地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诗歌作品的教学,并适当地进行诗歌联读与扩读。

2.注重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读诗趣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志,丰富学生情感。

3.指导学生认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型,指导学生了解、积累有关作家作品知识。

4.进行诵读涵泳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背诵优秀诗作,丰富语言积累。

5.在诵读中指导学生整体地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体味作品的语言,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感受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

6.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激发鉴赏兴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

7.在诵读、理解、品析与赏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8.在有关诗歌学习的实践活动、探究活动和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9.在高中选修课程"中国现代诗歌鉴赏"模块里进行以单个作家的作品鉴赏为内容的或以专题鉴赏为内容的教学活动。

第二,细节化地了解诗歌教学对于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选修课的开设,诗歌教学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素质要求,其中一些细节化的要求,应该引起我们深深的关注。

1.教师应该有较强的认识诗歌的能力。即能够比较准确地认识各种诗体和诗歌的表达形式,如叙事诗、抒情诗、风景诗、哲理诗、寓言诗、爱情诗、咏物诗等等。

2.教师应该有很强的朗读诗歌的能力。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等等。教师要能够进行科学的朗读指导。对诗歌作品,能感受到体味到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丰富内容,能把握表达感情的基调,洋溢着朗读的渴望。能找到最佳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要善于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还要能进行配乐朗读的设想与设计,如进行情感类、形象类、背景类的配乐朗读设计等等。

3.教师应该有敏锐地认识课文教学作用的眼光。诗歌的教学与学习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教师要善于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与创作意图,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与意味。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读教材,而且要有敏锐地认识课文教学作用的眼光,准确而灵活地处理教材,从最好的角度来发挥课文的教学作用。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教材中诗作的教育教学意义:第一,总的来看,诗歌教学所承担的任务是:知识教学,朗读训练,语言品味,赏析点拨,情志熏陶,诗趣培养,增强文化底蕴。第二,从文体教学的特点看,诗歌教学要突出如下方面的内容:语言、朗读、记背;情味、意味、趣味;想象、联想;意象、意境、意蕴。第三,从课文教学来看,应做到既突出课文教学重点,又体现教师独到的创意。要围绕课文的教学重点进行细节化、艺术化的教学设计。

4.教师应该有很好的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如能从创意和构思、篇幅与体裁、结构与内容、思路与层次、节奏与韵律、背景与诗情、意境与意象、景语与情语、联想与想象、描叙与抒情、画面与色彩、实写与虚写、比喻与象征、语言与修辞、联系与对比、铺叙与用典、情味与意味、主旨与意蕴、议论与哲理、形式与风格等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感知与分析。又如能根据诗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思绪,能感受到意象的文化意义与意味,能从承接、连缀、转折、跳跃、复叠等不同的角度理解作品的思路,能从字词、句式、节拍、用韵、音调、修辞、含义、手法、回旋、错综、精练等不同的角度体味作品的语言特点,能分析作品的象征、比喻、对比、拟人、假设、比兴、升华等不同的手法,能从动静、曲直、隐显、视听、时空、虚实、景情的角度来品析作品的画面特点。又如:能进行专题阅读,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分到合,或把握共同特征,或比较不同特点;能搜集众多赏析论文及其他资料对作品的品评,用来帮助鉴赏作品,能借助多媒体手段鉴赏作品,能用点评的方式、分析的方式、描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等。再如,力求做到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对作品的意蕴有新的发现;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就作品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某一方面作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评述等等。

第三,要创新诗歌的教学设计。

创新现代诗歌的教学设计是时代的要求,是课改的要求,是现代化教学的要求,是诗歌教学本身的要求。

下面略作例说。

1.设计诗意盎然的训练点

如:何其芳《秋天》的朗读训练:

朗读基调设计:轻声,女声清脆,男声厚实。

情感基调设计:第一二节喜悦,第三节留恋。

配乐主体乐声:短笛声。

特别处理:最后一句三步轮读,声音渐慢渐小。

(女合:)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男合:)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女领:)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男合:)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女合:)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男领:)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男领:)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女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众合:)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女合:)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2.创造崭新的教学手法

如: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手法之一--引入手法。

这种手法用在开始进行朗读的时候。

请学生轻声吟诵所熟悉的李白诗《静夜思》《独坐敬亭山》,体味诗的节奏。教师讲析:五言诗诗句内部的节奏,总是前一停顿的时间较长,后面停顿的时间较短,这样便于表现事物与抒发情感。《再别康桥》的朗读节奏,基本上与五言诗的音节节奏相同,请同学们自己朗读,感受体味。如同学们就可以体味到: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侧面引入的手法既表现出教师独到的见解,增加了课的文化氛围与知识含量,又简捷顺利地进行了朗读点拨,省去了教师很多的讲解、示范的时间,以很大的牵引力引导着学生进行揣摩体味。

3.设想有创意的教学思路

如《乡愁》的教学。

下面是笔者的两段记录:

①日期:2001-06-24今天想到了《〈乡愁〉诗两首》的教学。

《乡愁》共两首,在教学中应该教成四首。或者是用这两首带出其他两首《乡愁》。或者是以余光中的诗带出一首余的诗,以席慕荣的诗带出一首席的诗。教学余光中的诗要突出意象,教学席的诗要突出意境。那么这就形成了一种板块思路。在读法上对席的诗要用轻声读,有时要用极轻的声音来读。

这一节课的任务就是读四首诗,背两首诗,形成气候;学习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

也许还有一种更好的上法,或者以轻声朗读席慕荣的《乡愁》作为导语,或以师生共同朗读古今多首思乡之诗来导入,再学读余光中的《乡愁》,再加上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这样,一节课就上余光中的两首诗。

②日期:2003-07-30又想到余光中《乡愁》的教学。

这次的思路设想为"资料式穿插式思路"。

在教学进程中有机地进行穿插,以增加教学的厚度,调节教学的节奏。

穿插一:什么是乡愁诗。

穿插二:用余光中的一句话渲染氛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穿插三:用余光中的一段话进行思路点拨: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穿插四:用短小的赏析文和同学们对话,以对同学们的欣赏品析作小结。如其中的两段:

结构之美。全诗共四节,每节四行,各节行数、字数相等,格式相同。四节诗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层叠式的结构,显现出特有的形态之美与建筑之美。虽然节与节之间相互对称,但由于诗句的长短不同,全诗就于整齐之中表现出参差、活泼的动感,特别突出了它那秀美的细部线条--"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等四个诗句,极好地表达了幽深的乡愁。

音乐之美。轻声朗诵,可感受到这首诗的音乐之美。它首先表现在全诗的结构之中。全诗由于格式相同的诗节而蕴含着相同的吟咏节奏,生动地形成了一种反复咏叹的韵律,表达出一唱三叹、如泣如诉、意境悠远的抒情效果。其次表现在诗节的选字、用词、写句上。诗句长短的不同造成了停顿、节奏、语气与语调的变化,便于表达思念的深情;叠词的选用起着舒缓节奏、深化情感的作用,多个叠词的使用酿就了音节的回环之美;再就是表现在韵脚上,"头"字多次出现,不仅形成反复之美,而且组成了诗的又一旋律。

穿插五:用歌曲《乡愁》作课堂教学的收束,让此课的学习留有余韵。

4.设计丰富多姿的实践活动。

除吟诵外,其他的学习活动也各有天地,关键在于教师的设计。如:

①配读活动。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配读《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或海涅的《我的心,你不要忧郁》;《未选择的路》配读雨果的《当我走向宏伟的目标》。

②对话活动。如《雨说》:在春天里我们学习了《雨说》这首诗,春雨已对你说了这么多的话。现在,你想对春雨说几句什么话呢?写几句诗或几句话都行。

③积累活动。如《帆》《萤火虫》:中国古今不少诗人也写到"帆""萤火虫",课外搜集几首这样的诗,说说它们所表达的内涵是什么。

④写作活动。如《理想》: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试模仿第一段也写几句。如《在山的那边》: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⑤比读活动。如《沁园春长沙》:把这首词与《沁园春雪》作比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赏析短文。

⑥欣赏活动。如《致橡树》: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诗句,为什么?这首诗讲究节奏和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乐性。试结合有关诗句作具体分析。

⑦研讨活动。如《致大海》:"海"是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远的意象,课外搜集有关写大海的诗歌作品,共同探讨海蕴含的文化意义。

⑧综合活动。如冰心《纸船》:组织配乐朗读活动、个性化朗读活动、想象性描述活动、背诵比赛活动。

二、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艺术——现代散文的教学

散文是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记游、写景、状物、抒情、议论的文章。它分类细腻,品种繁多,语言精美,情韵优雅,布局巧妙,内蕴丰厚,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欣赏水平、丰富学生语言、熏陶学生人文精神的极为重要的文体。中学语文的散文教学,就像诗歌教学一样,在很多的情形下仍囿于教师的文本研读水平与教学设计艺术而显得味道平淡。所以,研究散文的教学,基础的内容还是研究提高教师的欣赏与设计的水平,要在"细"字上下功夫。

第一,要细细地品味文本

只要有心眼地对散文进行细读,就一定能读出人家读不出来的东西,而能读出人家读不出来的好东西,就表明阅读有个性、有创见、有水平。

比如,人们常说散文神形兼备,然而我们很少从线索、形象、语言、意境、意象、波澜、情感、内蕴、哲理等等各个方面来立体地欣赏散文的这个特点。

又如,人们常说散文内蕴丰厚,但缺乏像下面这样精细的提炼:散文,透过平凡的现象点示不平凡的本质,用细小的局部显示宏大的整体,以生活的琐事表达深刻的哲理,运用象征手法将浅显升华到精警,通过激情的抒发来深化文章的主旨--这些都是增加散文内蕴的手法。

再如,对咏物散文表现手法的欣赏,人们一般地只说说"托物言志",但从来不会将其类别与特点"读"得这样的细:

1.对物抒情。用直呼"你"的方式对事物抒情,是一种优美实用的表达技巧,有着直抒胸臆、情意深长、令人回味的表达效果。

2.托物寄意。就是在对某种事物进行足够的吟咏、描述之后,顺势表达出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或观点。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构思写作的方法。作者描绘事物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这种事物,而是为了引出一种见解、一种哲理。

3.写物喻人。其写法往往是先情感丰富地描写"物",再通过联想颂"人";对"物"写得多而细,对"人"则点出、点到为止。

4.借物言情。应该说,凡写物抒情的文章,都带有借物言情的特点。这里所说的"借物言情",指的是一种特别的表达技法。作者对文章中的"物"写得比较略,写得比较虚,不像"托物寄意"类的文章,对"物"进行精心的描画。此时文中的"物",是抒发情感的一个引子,一个凭借,文章表达的重点在抒情;作者借这个"物",巧妙地引出自己原想直接抒情的话题。

5.写物忆趣。"写物忆趣"这四个字很有讲究。第一,它点示了文章的大致思路,先写物,再忆趣;第二,它规定了文章的写作方向,一定要写"忆";第三,它表示出文章的写作情调,也就是要表现出"趣"。所以,这样的文章有着"往昔"与"今日"相联的意味,有着深长的情愫,有着活泼灵动的笔调,散发着清新的生活气息。

6.咏物明理。"咏物明理"不同于"托物寄意"。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咏物明理"之"理"来得直率,来得爽朗。第二,"咏物明理"之"理"的文字更多,情感更强。"咏物明理"的文章是可以这样来写的:选定事物→思考定向→描写蓄势→开掘议论。

7.物我交融。"物我交融"是借物写人的一种技法。人们在生活中往往能想到、谈到、看到、遇到能触动自己情怀的事物。在这种事物面前,人们可能会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经历、自己的遭遇、自己的成长等等。于是有的人就会把这种联想化作文章。这种笔法的特点是:先写物,然后写自己也成了此"物"。"物"在文中经历了由实到虚、由物到人的转换,作者的经历、情感也就同时渗透在了这种"转换"之中。

8.即物抒怀。我们常常说到"触景生情",而很少听到"即物抒怀"这样的话。其实,后者也是一种构思写作的笔法。面对能够激动自己心灵的事物,人们也许会感悟,也许会沉思,也许会联想;面对事物,人们心中的火花在跳跃,人们要形象地抒写自己的"心灵"感受,这就是"即物抒怀"。

9.运用"象征"。"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有人说,象征,是变平凡为深刻的催化剂。可以说,象征,是一种深入浅出、寄意深远的构思方式。原来,生活中有些事情比较复杂但又有深刻意义,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讲得清楚,有时则又是不便明说的。此时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让人既能体会到事物的意义,又能体味到文章语言的深刻与美好。

10.演绎"内涵"。事物本没有什么内涵,比如说,雪就是雪,本没有什么深刻含义。但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却赞美着雪的质朴与纯洁。这种"有意识""发掘"事物品质的写作技法,就叫做"演绎事物的'内涵'"。

第二,要细细地提炼课文

细细地提炼课文应是语文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这种习惯可以让自己的教学绝少失败。笔者认为,在文章教学特别是散文教学中,一般可用三种方式提炼课文,并将提炼所得形成文字。

一是制作卡片。

如《小橘灯》课文要点卡片:

1.《小橘灯》中的"小","小"中见大。

①人小:小姑娘,小手;②屋小:小屋,小炉,小锅,小凳,小桌,小刀;③灯小:小橘碗,小筐,小竹棍。

2.《小橘灯》的"小",文"小"情深。

全文三个场面,内涵极为丰富:

"我"初见探望告别

小姑娘打电话照护妈妈制送小橘灯

描写层次形貌家境精神

描写角度速写概写特写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

作者感受怜爱敬佩赞赏激动

穿插内容背景环境描写环境描写

记叙要素起因发展高潮

暗线王春林王春林王春林

情节线索买橘赠橘制灯赠灯

3.小姑娘形象

①性格特征:懂事,热忱,镇定,勇敢,乐观,充满信心。

②理解小姑娘形象的角度:外貌、举动、言谈、环境、父辈言行、自我努力。

4.结构艺术

①层层伏笔,处处照应;②双线结构,明暗相济;③小橘灯是全文的线索;④全文充满了映衬之美。

5.文中手法

恰当使用修饰词语、选用动词、白描的笔法、人物安排的技巧、夹叙夹议的手法。

二是撰写课文欣赏短文。

如《阿长与〈山海经〉》美点寻踪:

美在夕拾朝花。《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在文中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一段经历,夕拾朝花,旧事重提,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不知名的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伴随着作者的深情缅怀,我们在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叙述中看到了我们所完全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图景,文中的故事令人回味,耐人思索。

美在性格刻画。作者对长妈妈的描写笔触细腻,情思隽永。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特点鲜明,文中的她,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人,是一个"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的人,是一个命运不好的人,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道理"和"礼节"的人,是一个听不懂人家"话外之音"的人,是一个迷信的人,是一个能讲奇怪故事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质朴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热情的人。她默默地为"我"寻购到渴求已久的《山海经》,展示了她"伟大的神力"。

美在细节描写。本文虽是回忆性的文章,但它不是对往事的单调的记录与罗列。作者精心撷取令人难忘的生活片断,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文中那些富有个性的情节与细节,让人过目难忘。长妈妈那"低声絮说"时手指的挥动指点,那夏天里"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的睡相,那讲"长毛"故事时的夸张与"严肃",都写得让我们如见其人;特别是对除夕之夜她"极其郑重地"叮嘱与正月初一清早提醒"我"说"恭喜恭喜"的描写,把她渴望幸福、期待祝福,希望"一年到头,顺顺流流"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得到祝福之后"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的惊喜神态,如在眼前。

美在情感抒发。情感的抒发,在这篇文章中有着奇妙的作用--它既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又是贯穿全文、联缀事件的线索。从"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到"我"的"不耐烦",从"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到"逐渐淡薄起来"至"完全消失",从儿时的"我"得到《山海经》后"发生新的敬意"到作者"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的深情祝愿,故事在抑扬中发展,高潮在铺垫中酝酿,一句"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将长妈妈在"我"心中的地位写到了极致,一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深深地表达了"我"内心无比的尊敬与感激。

除了上面所述之外,我们还可从《阿长与〈山海经〉》中发现不少的美点,它还美在详略处理,美在突出中心事件,美在故事传说的穿插,美在长妈妈与远房叔祖及叔祖太太的对比,美在语言的风趣清新与亲切感人,美在作者儿时文化生活的情趣等等。

三是评点课文美点妙要。

就教学而言,评点课文最为科学实惠,可以说具有一石"几"鸟之功效。

评点课文,笔法与视点也是千姿百态。总的来说,其规律与要点大致为:

1.粗笔点读。如:总点文章内容,概说选材特点,点示文中线索,指点起承转合,点明过渡照应,指点文中重点,评点人物风貌,评赞作者手法,简说首尾妙处,评说画面美点,指出表达作用,点破文章寓意等。

2.细笔点读。如:点读奇字,点读雅语,点读佳句,点读精段,点读修辞手法,点读句段形式,评点人物性格,点明景情关系,点示景物层次,简说段落要点,描述景物情态,指出繁笔简笔,评议句段作用,评说文段技法,说明启示作用等。

在细笔点读之中,还有一种更精更美的"精细点读",作者着眼于炼字炼句、时空动静、听觉视觉、修辞手法,往往用精练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给人以舒适的美感。

那种写到极致的评点文字,其中竟然也会有"线索",表现出一线串珠之美。

第三,要细细地设计教学

散文的教育教学的内容主要有:

1.进行深刻、细腻、活泼的文本品读教学,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作品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2.教学散文文体基础知识,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3.朗读吟诵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体验其思想和艺术魅力。

4.背读一定数量的文章文段,积累优秀散文的名言佳句,提高文学素养。

5.指导学生从构思炼意、选材谋篇、意境格调、语言风格、形式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社会意义以及美学价值等方面对散文作品进行赏析,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6.学习从感知与领会、理解与阐释、辨析与品味、引申与联想、对照与比较、质疑与评价等不同的角度阅读散文作品。

细细地设计散文教学,要在新、美、深、活、细、实这六个字上动心思,想点子。教学设计的关键还是让学生有大量的实践活动,还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自己体验。下面,就《荷塘月色》的教学,从"新"的角度提出几个创意。

1.新--探究品析。

精心创造《荷塘月色》的课中"微型话题"。

第一层次话题:

①《荷塘月色》中的写景抒情。

②《荷塘月色》中的融情入景。

③《荷塘月色》中的"心情"。

④《荷塘月色》中的描写手法。

⑤《荷塘月色》语言的音乐美。

⑥《荷塘月色》中的动与静。

⑦《荷塘月色》的比喻美。

⑧《荷塘月色》的叠词美。

⑨《荷塘月色》的画面美。

⑩《荷塘月色》的结构美。

第二层次话题:

①用文学的语言评点一段话。

②用绘画的语言评点一段话。

③用音乐的语言评点一段话。

④用影视的语言评点一段话。

⑤《荷塘月色》名句欣赏。

⑥《荷塘月色》中的"月色"。

⑦《荷塘月色》中的"联想"。

⑧《荷塘月色》中的"衬托"。

⑨《荷塘月色》小统计(自选角度)。

⑩《荷塘月色》语言积累卡。

2.新--分步品读。

上成文学作品赏读课,师生平等互动,以学生的品读活动为主,主要教学板块为:

第一,全文朗读,要求形式新颖、高雅。

组织感知性复述活动:这里有……景。

第二,重点选读,要求突出文中的关键内容。

组织品析性体味活动:这里有……情。

第三,自由选读,要求表现自己的体会感受。

组织鉴赏性品读活动:这里有……美。

3.新--学读实践。

导入,整体感知课文。

切入文章第三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教师一个字的分析也不讲,只对学生有这样的学习要求:

1.悟读这一段,看朗读这一段的时候,最长的停顿在哪儿,稍长的停顿在哪儿,最短的停顿在哪儿(解决对段内层次的理解)。

2.练读这一段,看哪里要读得快一点,哪里要读得慢一点,哪些音要咬得重一点。

3.品读这一段,自选角度进行美点赏析。4.背读、情感性演读这一段。

教师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进行小结。

再组织同学们根据教师点示的学法重点学习第四、第五两段。

4.新--教学结构。

第一步,朗读,听读感受,轻慢吟读。

第二步,切入到第四五六段,朗读,再朗读,品味赏析语言之美、手法之美,感受文中之情。

第三步,穿插精美赏析资料,增加教学深度。

第四步,回扣文首文尾,点示写作背景,深入理解文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