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汉“长利县”就在郧西 郧西境内置县有2106年历史

 天天见面的图书馆 2011-04-01



 千里汉江源远流长,汉水文化灿烂悠久。长达1532公里的汉江,是汉民族引以为豪的母亲河。汉水、汉人、汉语、汉字、汉朝、汉族等等,无不与汉江息息相关,汉水文化绚丽多彩、博大精深,却也厚重玄奥、迷雾重重。在纷繁芜杂的诸多谜团中,有一个问题很少被人提及:西汉的长利县故址究竟在哪里?
  多年前,笔者有幸看到了十堰市著名史志学家张培玉先生编著的《十堰市建置沿革》。书中有这样的描述:“汉水又东经长利谷南,入谷有长利故城,旧县治…县冶在天河下游,郧西县南,约在观音镇一带。”看到这一句时,我震撼了。
  在我以前看过的县史志类书籍中,郧西置县是明成化十二年,即公元1476年,不过几百年。后来,知道了上津建县的时间一直在论证中提前到设平阳县的三国时期,也不过1700多年。而按照张先生的见解,郧西建县要提前到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即公元2年),郧西境内置县已达2000余年。
  2006年,机缘巧合,笔者调至郧西县观音镇工作,工作之余,我开始了我的“长利县”追寻之旅。三年来,我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请教了许多专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的观点是,西汉时期汉中郡长利县就是今天的郧西县观音镇,建县的时间至少是汉武帝天汉四年(即公元前97年),也就是说,郧西境内置县的历史至少已有2106年。

  证据确凿:“长利县”就在郧西观音
  “长利”在历史典籍中第一次出现是战国初期的《国语·周语》(公元前470年左右)中,“故王天下者,必先诸民,然后庇焉,则能长利。”后来的《吕氏春秋》(公元前239年前后)中有:“天下之士也者,虑天下之长利,而固处之以身若也。”由于“长利”这个词总是饱含统治阶层的期许,秦始皇在公元前219年踌躇满志地登上泰山时,在千古流传的石刻中写道“皇帝临立,作制明法……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
  作为一个名词,“长利”在典籍中一目了然,但作为一个地名,“长利”的身影与“曲莫如汉”的汉江一样,曲曲折折,在历史的长河中若隐若现。
  《中国历史地名辞典》(1986年版)第131页中对长利县的解释是:长利县,西汉置,治所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南;东汉废;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复置,次年废;隋义宁二年(618年)复置;唐贞观元年(627年)又废。这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对“长利”的解释。以今天的时间为坐标,往前倒溯求证,这“三置三废”与诸多历史典籍的记述是相同的。
  距今149年的清朝《城邑考》中记载,“长利城在府西北二百里。汉县,属汉中郡。后汉省。”这一句话中的“府”,指郧阳府。
  距今1064年,即由《城邑考》再往前900年,公元945年书成的《旧唐书》中记载,“上津汉长利县地,属汉中郡。”这一句话包含这样的信息,在汉朝的时候,上津曾被长利县管辖,长利县又属汉中郡。
  距今1189年,写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的《元和郡县图志》是一本极有参考价值的地理典籍,其中记载,“丰利县,东至州二百四十里。本汉长利县之地也。理在长利川,故以为名。”这句话的意思是,丰利县原来是长利县管辖的地方,而长利县理应在长利川,并且以长利川为名。
  距今1659年,流传至今最古的地方志《华阳国志》(成书350年左右)问世了。《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二·汉中志(七)》中记载,“汉水又东迳郧乡县故城南,谓之郧乡滩,县故黎也。即长利之郧乡矣。”
  距今1929年,即公元8(1年左右,《汉书》问世。惜墨如金的班固只用了五个字来介绍长利:“长利,有郧关。”这一句话不但说明了长利县的存在,还说明了“郧关”只是长利县的一个地名。
  综上历史文献,长利县是客观存在的,就在今天以观音镇为中心的一带区域。那么,何以说明西汉的长利县就在今天的观音镇呢?
  第一,还是班固的那句“长利,有郧关”的那句话。以往我们总以郧关在郧县为由,论证长利在郧县。其实这犯了论证方法的错误和逻辑错误。班固的《汉书·地理志》明文:长利,有郧关。“有郧关”三个字是班固在书稿初成后,在下面的“注”中添加的。此所谓,郧关是长利县辖下的一个地方。长利比郧关大得多,长利县治所在地肯定在郧关以外的地方。
  第二就是珍贵的地图了。《中国历史地图集》是迄今为止最权威的中国历史地图,前后删改达40多年。笔者查阅了所有版本,在1975年版第二册“益州刺史部北部”汉平帝元始二年(即公元2年)的政区图上,在1997年再版的第二册“益州剌史部北部”汉平帝元始二年(即公元2年)的政区图上,都清清楚地标明长利县的位置,就在今天的观音镇。
  这是非常可信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取自过去的《禹贡》、《郡国志》等大量史料,经过了几百位专家几十年的考证,去伪存真,其学术上的权成}生目前尚无人能出其右。
  第三,数据及史料。西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朝廷对全国土地进行了面积丈量,至今仍保存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西汉王朝各郡国土地面积数据。例如汉中郡,有户101570,人口300614。为确保数字精确到户,朝廷决定详细登记每乡每户土地的亩数并绘制成鱼鳞图。连每家每户都绘的有图,况且那么大一个长利县?
  由此可以判断,长利县在观音镇是准确无误的。在西汉时的隶属关系是:中央朝廷一益州刺史部一汉中郡一长利县。建县的时间最少在汉平帝元始二年(即公元2年),地点就在今天郧西县观音镇。

  理性分析:汉初在观音设长利的三大理由
  前面我们论证了西汉在观音镇设长利县的时间至少在公元2年,现在再来分析“长利县的设置时间至少在公元前97年”这个问题。这是因为当时复杂的政冶环境和局部政治因素形成的。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汉初在观音镇设长利县.既是稳定的需要,又是中央政府消除“恐国症”的一个例证。
  有一个问题让人困惑需要解答:为什么西汉初设长利县,而前面的秦和后面的东汉却都没有设呢?还有许多史学家对又一个问题也同样困惑:为什么西汉郡县中有的离得那么近?而有的又隔得那么远?解答这个问题并不难。把这_地区的历史因素和中央政权的心思摸透了,答案也就出来了。
  西汉开国之初,因为造反得天下,深知王朝更替之易的刘邦对“王”和“国”忧心忡忡。朝廷对秦以前的古国旧属恩威并施,给予优厚的待遇以笼络人心,又限制其活动严加防范。这是“恐国症”第一次发作。
  而结合汉江中游的天河口附近,朝廷在处理上必须多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这一地区’过去小国多,旧属多,影响深远,需要严加防范。观音镇的天河口附近,上至白河、羊尾,下到安城、丹江口,先后出现过麇、铴、绞等古国。对于汉初的朝廷来说,虽然这都是几百年前的古国,但有一件事既表明了这一地区百姓的执着、政治的复杂性,又加剧了汉王朝的担心。麇国是本在观音天河口对面郧县五峰乡的一个古国,资历比楚要早几百年,早在周武王十一年伐纣的时候,麇人就是“多国部队”的一支。公元前611年,强大后的楚国灭掉了麇国,并将古麇人远迁至千里之外的湖南岳阳(今岳阳东30里有麇城遗址)。可是,麇人的意志使楚人刮目相看,一部分麇国遗民不愿降楚,翻越大巴山逃到四川、云南,其中还有一部分竟回到了郧县五峰。这个历史现象,再加上“故国”情怀的影响力,本来就对“国”非常敏感的汉王朝不得不考虑。
  而另一方面,汉王朝顾及大汉体面,不得不对这一地区优厚对待。众所周知,刘邦是以汉中为基地发家的。项羽分封天下,刘邦是汉中王,汉中就是刘邦的根据地。如果根据地的政治不稳定,何以服天下?况且,“汉”已是汉王朝的国本、国脉了,朝廷不得不慎重行事。
  所以,为了防止复国的苗头,又要保持这一地区的稳定,汉王朝采取了怀柔政策,即在每一个古国的故址设一个县,然后,在其附近再设一个县。这是有依据的。比如,在故“口”国附近设一个口县,然后再在观音镇设长利县。在古庸国设一个“上庸”县的同时,在其附近仅几十公里的地方又设“武陵县”。有人会驳斥说,这一地区面积大啊,就需要加设一个县。那么,你看一下当时的郡县图,汉中郡中间的那么一大块地区,就一个西城县。而西边的面积仅有整个郡的八分之一,却有五个县一个一个地挨着,即沔阳、褒中、南郑、成固、安阳,县数将近占了汉中郡(共12县)的一半。这充分说明了汉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削弱古国影响,而采取了牵制、监督、分化、瓦解又合作的怀柔政策。
  二、汉初设县,既是“恐国症”的延续.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西汉建立之初,为了加强和巩固刘氏政权,抑制秦以前的古国旧属,汉承秦制,采取郡县制度;同时又为了稳定,不得不对一些打江山的元老进行了封国,产生了七大异姓王,形成了封国与郡国并存的郡国制度。既有“恐国症”,又不得不重新封国,这是矛盾的,也是朝廷最不放心的。于是,在严防前秦古国旧属以后,“恐国症”第二次发作,本着“非刘姓王天下共击之”的方针,对新封的异姓王磨刀霍霍,异姓诸侯被很快消灭。历史有惊人的相似。汉王朝消灭异姓王以后,迫于形势又封了一批刘姓王。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刘姓诸侯不仅没有成为安定的因素,反而成为国家的离心力。最后,“恐国症”第三次发作,汉王朝采取了两项深远的方针,这两项都与郡县制的完善有深远的影响。
  第一项就是“推恩令”。就是把大国化小,小国化了,减少对中央政府的威胁。汉中郡在西汉开国之初是“汉国”,在政治上处于半独立的状态。在七国之乱平定后,在中央政府弱枝强干的策略下,汉国变成了汉中郡。这大大加强了中央的权威。
  第二项是逐渐完备郡县体制。西汉开国之初(公元前206年)汉中叫汉国,实行的就是郡县制度,长利县很有可能就在这时设置的。经过百余年的运行,郡县体制已非常成熟,于是在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lO6年),朝廷将全国设立十三刺史部,部下设103个郡,郡下设县,官员由朝廷任免。如果说长利在这时候成立的,理由也很充分。还有一个史料决定了长利县的最晚形成日期。谭其骧《汉百三郡国建置始考》中明确考证,在汉初休养生息与政治动荡相互交替了几代皇帝之后,汉武帝深谙地方稳定的重要性,于是决定对地方机构不再裁撤,地方版图不再随意变更。也就是说,自汉武斋天汉年间(公元前100年)以后,地方行政建制变化不大。这就把长利县的建县时间由过去的公元2年大大提前。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记载的长利县,目的是统计人口,并不是说明长利县成立的时间。长利县成立的时间可以采用西汉建国之初的进间公元  206年(汉中郡),也可以采用汉武帝在全国  全面推行郡县的时间(公元前106年),还可  以采用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为了确保  准确,时间选择取用下限,即天汉年号的最  后一年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那就是说,  西汉在今天的郧西观音置长利县的时间最  迟也是西汉武帝天汉四年即公元前97年,那么,郧西境内置县历史至少已经2106年。

  风流云散:天各一方的“长利”和观音镇

  历史的道路从来都是不平坦的。对于长利县来说,如此,对于观音镇来说,还是如此。
  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长利并入铴县,隶属汉中郡。从此,观音镇作为郧西及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使命暂时结束。从天汉四年建县开始算起,到东汉建武六年裁撤,长利在观音置县126年,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郧西东面、郧县西面大部分地区。
  从此,长利的名字走出了观音镇,开始了“长利”地名的曲折之旅,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是昙花一现。
  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长利并入口县。长利的地名在沉寂了253年后,直到西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又复置长利县才使用。这时候的长利隶属荆州魏兴郡,治所在今郧西城关天丰一带(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53-54页)。仅仅过了一年,就撤掉了。
  又过了334年,即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又复置长利县,属上津郡管辖。仅仅过了9年,即唐朝贞观元年又废。从此以后,长利作为地名在地图上消失。也就是说,根据已知准确的史料,长利在观音存在了126年,而离开观音后,两次作为地名仅仅使用了10年的时间。
  长利走出了观音,没有了生命力,而观音没有了长利,亦是沧桑几度,直到近几十年,这千年古镇才焕发出青春。
  长利离开观音后,观音镇在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取名“卧龙岗”。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名字。要知道,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先生自称“卧龙”是160年以后的事。可是,即使有这么好的名字,卧龙岗也寂寂无名。前面有光芒四射的麇、绞、铴古国,后面有后起之秀的上津郡、郧乡县,再加上在卧龙岗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历史事件,所以直到元代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卧龙岗一直是世外桃源。
  明末清初,战乱频繁,佛教盛行,卧龙岗概莫能外。唐朝武周时期建于天河边的观音堂借势扩大规模,香火日甚,观音堂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于是在清朝同冶年间改卧龙岗为观音堡。这时候的观音,陆路四通八达,水路北通郧西,南经天河口到汉江后,又可上通安康,下接武汉。再加上娘娘山、万寿寺等一批佛教圣地、旅游景点的点缀,位于郧西县城腹地与外界交流唯一水道瓶颈处的观音镇,盛极一时,“兴漕运商铺云集,龙华会万人空巷”。在观音下游、距观音四公里的天河口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成名噪一时的“小汉口”。(作者系郧西县观音镇党委书记、镇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