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律能力是成功基础

 昵称6431779 2011-04-02
 所谓自律,简单的说就是以社会公德为准则,根据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思维来约束或控制自己的行为。自律能力,是指对“欲望”的一种自抗能力,高层次的自律能力则是以道德准则和完善人格品质的一种自控能力的精神修养。《钱氏家训》中的一句话,为“自律”作了最好的诠释:“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马克思早就说过:“道德的基础就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康德也认为,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律。

       做人做事的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基础就是看他的人格品质如何。自律能力,就是人格品质的本质。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就是为孩子的成功人生打好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人格品质有遗传因素,而自律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即幼儿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得到的“印记”而逐步形成的。如婴儿来到人世之初,除了吃喝拉撒睡以外,没有别的“欲望”,用不着“自律”。孩子的“欲望”,都是从父母那儿学来的。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父母必须做好榜样。现实中的应试教育为什么变质为“功利教育”,就是因为缺失了“道德教育”即“自律精神”,导致现今遭社会普遍指责的“失败教育”。邓小平早就指出过,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的失败。

      教育失败的根源在于家庭教育。在物欲横流的功利时代,为人父母者的眼里和心理全都是“功名利禄”,良心和公德贬值到几乎为零。缺乏道德自律的社会,难以和谐。人格品质的残缺,难以立足于社会。因此,自律能力的培养,在当今时代就显得特别重要。

      人格品质修炼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学会自律,学会自我约束。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可以按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的“三个阶段”进行,即0—2岁,为道德前阶段;2—8岁,为“他律”阶段;9—14岁,为“自律”阶段。

       0—2岁,是人生“欲望”的萌芽期。父母在孩子面前“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就不说;“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就不做。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孩子可是“看”眼里,“记”在“心里”的,到以后的“相应环境”中就会“条件反射”的哦。换句话说,父母的“影集”已经保存在孩子的“大脑”里。

      “他律”阶段,是培养自律的基础阶段。孩子从“榜样”那里习得“道德准则”和“人格品质”的“基础知识”,是非对错的“标准”都是以父母为“榜样”的。人格品质的形成和道德准则的“印记”,基本上在这一阶段初步定型。因此,父母有什么样的“严格要求”,孩子就会形成什么类型的“人才”。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无与伦比的。这里必须强调指出的是,父母的“严格要求”中,一定得有“挫折教育”,挫折教育中又必须贯穿着“惩罚教育”。惩罚教育不是简单的“打骂教育”,而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孩子错了就得改,改不了就得“惩罚”。而每次“惩罚”都得讲清道理,让孩子口服心服,“惩罚”的形式和内容都必须是孩子“感兴趣”的事物的“再提升”(本人博文《惩罚的艺术》可参考)。马卡连柯曾经说过:“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合情合理的惩罚,才是真正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也是对孩子真爱的具体表现。挫折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弹性心理;惩罚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没有责任感即不能自律的人,就会失去人缘,缺乏人缘的人能成功吗?

      “自律”阶段,则是孩子真正成长的关键阶段。自律,是道德人格完善的内在机制和主观途径,她必须是自身意志的自愿,不受外界约束,可以自主规范地来约束自己的不良言行。因此,在自律阶段出现的一些“反复”也属正常。但他本身必须是“意识”到的,并且主动予以修正。父母在这一阶段中,着重培养孩子的自主精神,由孩子自己决定该如何自律。自律阶段,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由孩子自己来完成。父母可以逐渐引导和加强监督,决不能随便横加指责,以伤孩子的自尊心。如用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寓意来引导孩子走出“暂时挫折”的阴影,用《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名言,来激发孩子的“斗志”和激励他的坚强意志,从而战胜“自我”,达到“自律”的目标。

       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我”。“自我”的最大弱点,就是满足于眼前的“欲望”或屈服于“暂时”的困难。

       自律与自信、自强联手,战胜“自我”,成功在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