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学说与诸子百家(下)

 东光破碎 2011-04-02
段振坤:黄帝学说与诸子百家(下)
2009-11-20 21:05

6.秦汉诸子

    乐臣公。《史记·乐毅列传》云:“而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于齐,称贤师。”

盖公。盖公是乐臣公的学生,善治黄、老言。齐丞相曹参师从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汉书·萧何曹参传》〕

刘邦。西汉王朝的建立者,汉初以黄帝学说作为政治指导思想的国策,是由刘邦决定的。刘邦初立为沛公时,即“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廷,而衅鼓”〔《汉书·高帝纪第一上》〕。刘邦入关“约法三章”,其理论根源即来自于黄帝学说之清静自治。《汉书·酷吏列传》云: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蒸蒸,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吕后。刘邦正室,吕后主政时,继续坚持清静自治的治国方针。《汉书·高后纪》云:“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萧何。沛人,秦时为主吏。无为而治,萧规曹随。萧是无为而治的立法者,曹是无为而治的守成者。汉初以功劳第一封为酂侯,萧何主张无为,喜好黄帝之术。

曹参。沛人,秦时为狱掾,萧何为主吏。刘邦为沛公,曹参以中涓从,以功劳第二封侯。汉初为齐王丞相,师从黄帝学者盖公,用黄帝之术治齐。后代萧何为汉相国,萧规曹随,“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靖,民以宁壹。’”〔《汉书·萧何曹参传》〕

    张良。字子房,其父为韩厘王、悼惠王相。从下邳圯上老父黄石公受《太公兵法》,“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喜,常用其策。”〔《汉书·张陈王周传》〕张良晚年“乃学道,欲轻举”,“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陈平。《汉书·张陈王周传》云:“陈平,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治黄帝、老子之术。”为刘邦谋士,多奇计。“平曰:‘我多阴谋,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

汉文帝。刘桓,刘邦中子。吕后崩,陈平、周勃除吕氏,迎代王刘桓继位,是为孝文帝,在位二十三年。《汉书·儒林传》说“孝文本好刑名之言”,刑名学说是黄帝书的重要内容之一,汉文帝恪守黄学信条,除肉刑,薄徭役,减赋税,简朴厚道,力行清静自治,缔造了辉煌的文景之治。“德莫厚于汉文”,是中国历史上黄帝之学实践得最好的政治家。

窦太后。汉文帝皇后,景帝之母。《汉书·礼乐志》说“窦太后好黄老言,不说儒术”,《汉书·外戚传》说:“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汉文帝崩后,窦太后继续恪守黄老学说,一直到汉武帝元光六年崩,前后在位五十一年,保证了文景之治的正确路线。

    汉景帝。刘启,汉文帝中子。在位十六年,继续奉行刘邦、汉文帝确立的清静自治路线,史称文景之治。

    贾谊。儒家。《汉书·艺文志》载《贾谊》五十八篇。贾谊承荀子之学而来,荀学受黄老学说的影响,而与孔孟儒学有所不同。贾谊进一步强化了其学说的黄帝之学色彩,对百家之学多所吸收,司马迁谓“曹参、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史记·大史公自序》)

淳于意。汉文帝时为齐太仓长,称太仓公。《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同郡元里公乘阳庆谓淳于意曰:“庆有古先道遗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生死,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书,甚精。我家给富,心爱公,欲尽以我禁方书悉教公。”载仓公对汉文帝问:“病名多相类,不可知,古圣人为之脉法,以起度量,立规矩,县权衡,案绳墨,调阴阳,别人之脉各名之,与天地相应,参合于人,故乃别百病以异之,有数者能异之,无数者同之。”此说均黄帝学说之精髓。

司马谈。司马迁之父,汉武帝时为太史令。《史记·太史公自序》云:“谈为太史公。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其《论六家之要指》,对黄帝之学至为推崇,“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司马谈所论的道家,专指黄帝学说。

   司马迁。汉武帝时为太史令,《汉书·艺文志》载《太史公》百三十篇〔即《史记》〕。《汉书·司马迁传》云其“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司马迁高度钦敬黄帝和黄帝之学,他在《五帝本纪》中说“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司马迁公开指责孔子将尧以前的文献删除,并斥责儒者不传黄帝事迹。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歌颂“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对黄帝和黄帝之学的崇高评价。

刘安。淮南王,刘长之子,刘邦之孙。《汉书·淮南衡山济北传》云刘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载《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淮南内》即《淮南鸿烈》即今天所称的《淮南子》。《淮南鸿烈》是黄帝学派的最后一部殿军之作,它的出台背景是为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斗争,维持汉初遵循黄帝之学的旧制。刘安最后不惜铤而走险,公开谋反,以图恢复黄老学说正统,最终失败自杀。

汲黯。《汉书·张冯汲郑》云:“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黯学黄、老言,治官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细苛。黯多病,卧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史记·汲郑列传》云:“是时,汉方征匈奴,招怀四夷。黯务少事,乘上间,常言与胡和亲,无起兵。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及事益多,吏民巧弄。上分别文法,汤等数奏决谳以幸。而黯常毁儒,面触弘等徒怀诈饰智以阿人主取容,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陷人于罪,使不得反其真,以胜为功。上愈益贵弘、汤,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

杨王孙。《汉书·杨胡朱梅云传》云:“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家业千余,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

司马季主。《史记·日者列传》云:“夫司马季主者,楚贤大夫,游学长安,通易经,术黄帝、老子,博闻远见。”

刘向。约前77—6年,字子政,本名刘更生,成帝时更名刘向。其父刘德“修黄、老术,有智略”,“德常持《老子》‘知足’之计”。成帝时诏刘向校录群书,典校诸子,撰有《别录》、《新序》、《说苑》、《说老子》四篇等书。刘向根据中秘所藏《老子》书二篇、太史书二篇、刘向书二篇,凡中外书五篇,一百四十二章。除去重复的三篇六十二章,定着八十一章,其中《上经》第一,三十七章;《下经》第二,四十四章,形成传本《老子》。其子刘歆以《别录》为基础,撰成《七略》。东汉班固因《七略》而成《汉书·艺文志》。

   严遵。字君平,蜀郡成都人,隐居不仕,汉成帝时人。《汉书·王贡两龚鲍传》云:“君平卜筮于成都市”,“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着书十余万言。”严遵着有《老子指归》。

7.黄帝学说与诸子百家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指》中,认为“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墨者俭而难尊,是以其事不可遍循”,“法家严而少恩”,“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阴阳、儒、墨、名、法五家都有致命的缺陷。惟独“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谊,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司马谈认为“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书,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司马谈对黄帝学说可以说是无比的推崇,“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兴舍。故曰‘圣人不巧,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款。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合,故圣人重之。

司马谈所言道家,事实上就是指黄帝学说。班固父子论司马迁父子时说,“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司马谈对诸子均有所指责,独视黄帝学说为神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黄帝学说不只是为司马迁父子与班固所推崇,亦为先秦诸子所推崇,诸子们对黄帝学说“各引一端”,因而均带有片面性。

    和诸子不同的是,黄帝学说是数千年几百代人集体智慧的结晶,综罗百代,博大精微。而诸子只是一时一家之说,因此不论在高度上,还是在深度和广度上,诸子百家都是无从和黄帝学说比拟的。

    黄帝学说是中国最古老的国学,诸子百家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批国学家。我们今天研究诸子百家,并不是在研究国学,而是在研究国学家。只有黄帝学说,才是真正的国学。诸子们自己,亦是如此认为的。所谓百家争鸣,就是诸子们阐述自己对黄帝学说的各自见解而已,都打着先王之道的旗号,互相抨击。

我们要记住一条,只有黄帝学说是真正的国学,诸子只是国学家。诸子之学,只是二传手的国学,中国文化的精髓在黄帝学说之中。黄帝学说是中国文化的太阳,诸子百家只是这个文化太阳系的行星而已。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理解中国文化,是极端重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