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联想和想象是写作的双翼

 gudujingling 2011-04-02
联想和想象是写作的双翼,是打开思路的钥匙。写文章,要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来激活思维,调动记忆仓库中的写作素材,拓宽选材领域,深化文章的主题。

一、 用联想和想象拓宽思路

同一枚鸡蛋,观察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形象;同一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道作文题,如果我们全方位思考,多层面、多角度联想和想象,就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而使思路洞开,文思泉涌。随着思路的打开,相应的写作素材就会纷至沓来,它们与写作思路相辅相成,相映生辉。思路的激活,导致写作激情的高涨,写作灵感的激发,为创造性思维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为多元化构思立意打下了基础。

运用联想和想象拓宽思路一般分两步进行:

1、 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即以文题(或话题)为中心,思维像辐射一样向四周发散。这种思维方式就像自行车的轮子,许多辐条(思路)以车轴(文题)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写作时,要抱住这个题目四面的想,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到一点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上,一直到把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全记下来为止。”在作文构思的初始阶段,为打开思路,就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古今中外,人生万象,无拘无束,自由驰骋。如以“流水”为文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散思维:

A、题目到教材的联想

看到“流水”我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毛泽东同志的词《沁园春·长沙》中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和《水调歌头·游泳》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想到《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想到《与朱元思书》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想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题目到成语、俗语、谚语的联想

看到“流水”可想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高山流水”、“滴水穿石”、“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百川归大海”等成语、俗语……

C、题目到名言警句的联想

由“流水”可想到“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一个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雷锋)等诗文名句。

D、由题目到生活的联想

生活是海洋,既有沙鸥翔集、碧波万里的一面,更有台风怒吼,巨浪滔天的一面;流水曲折,只要长流不断,最终百川归大海;人生坎坷,如能自强不息,终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E、正面到反面的联想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水能造福于人类:灌溉、运输、发电、养鱼等;水也能危害于人类:洪水泛滥,房塌田毁,“人或为鱼鳖”。

F、喻体(或“具体事物”)到本体(或“人生哲理”)的联想

如由“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联想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由“治水要善疏”联想到“治人要善导”等。

G、历史到现实的联想

昔日洪水泛滥,“人或为鱼鳖”;今日“高峡出平湖”,变“水患”为“水利”……

2、定向思维

这里说的“定向思维”是指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定向聚焦,即在诸多思路中选择一条最佳思路,并以此为思维轴心进行第二次发散思维(聚焦思维)同时对两次发散思维中引发的写作素材进行定向聚敛思维,通过比较、筛选,为定向构思行文准备丰富的素材。聚焦思维可沿着时间上的纵向延伸和空间上的横向拓展,进行纵横驰骋的联想和想象,“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聚焦思维的结果,自然会沉淀起对写作对象的强大穿透力和溶解力,从而为深化主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定向思维中的“定向”标准有三条:求新、求深、求优。求新,即选求富有时代气息有创意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全新思路;求深,即选求反映生活本质和时代潮流的思路;求优,即根据自身占有素材和擅长体裁等方面的优势进行定向选择。例如在“流水”这道题的诸多思路中,如选取“滴水穿石”的思路写凡事要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就难免会“老生常谈”;由滴水与大海的关系谈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有俗套之嫌;而由“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谈知识在于积累也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如能选取“流水不腐”的思路谈死水一潭易于腐败,而大浪淘沙才富有生命力,进而联系社会现实谈改革开放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活力;谈竞争机制对陈规陋习和“铁饭碗”的冲击,就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二、 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化主题

鲁迅先生说:“开掘要深”。写文章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要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义和普遍意义,即便是一草一木,凡人小事也要尽量开掘其深刻内涵,表现其深刻主题。深化主题的方法通常为:运用联想和想象纵横开掘,拓宽深化,即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自然宇宙到人类社会,由自然现象到人生哲理。例如曲曲折折的流水,之所以能跋涉千山万壑,汇入长江大海,是因为它有充足的源头不断补充水量,是因为在前进的过程中善于吸纳各种水流来壮大自己;同时,也是因为高低曲折的道路所形成的落差而产生的前进动力所致。由这种自然现象进行类比联想和深入思考可想到人生、社会、个人、集体、国家的发展前进莫不如此。如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也需要力量的源头——信仰和目标,提供能量;需要善于吸纳志同道合的战友的智慧和团结互助所形成的合力的共同拼搏;需要坎坷人生路所产生的巨大动力的推动。同理,一个国家要发展强大,除了需要制定宏伟的奋斗目标,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同心同德共同奋斗外,还要善于广泛吸纳国外的资金和人才,要与国际经济接轨,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机制;引进竞争机制,让国际市场经济的“杠杆”来推动我们国民经济的腾飞……又如“流水不腐”是因为不断流动的水流冲击着一切污泥浊物,使“霉菌”失去了滋生的“温床”;同时大浪淘沙,清除了通道,避免了堵塞和淤积,消除了“隐患”和“毒瘤”,增加了水流的活力。由此,联系社会生活进行类比联想即可悟出:一个人特别是一个领导干部要想永葆革命青春,就必须投身到时代的潮流中去接受战斗的洗礼,让改革的浪潮冲刷头脑中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来清除思想中的“垃圾”,防微杜渐,从而做到“拒腐蚀,永不沾”。一个国家要兴旺发达,也必须不断地除旧布新,厉行改革:组织上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优胜劣汰,不断地吐故纳新,补充新鲜血液;经济上革除阻碍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让市场经济的杠杆带动经济的腾飞;体制上,引进竞争机制,彻底打破“铁饭碗”,公开竞争,清除产生“毒瘤”的“温床”,杜绝贪污腐败产生的根源……

综上所述,深化主题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和完善的过程。而整个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联想、想象和思考感悟,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思考感悟在联想与想象中升华;联想与想象在思考感悟中生发延伸。深化主题与拓宽思路同样不能截然分开,二者也是互相交融,彼此促进的。例如发散思维中有关诗文名句和谚语、俗语等的联想就既是对思路的开掘,也是对主题的升华。

[训练题目]

1、 以“山娃子回来了”为话题,进行多角度发散思维,从以下四种角度写出不同的构思。

(1) 从父母角度

(2) 从村民角度

(3) 从村长角度

(4) 从山娃子自身角度

2、 下面是学生习作《墙》的前半部分,如要深化主题,文章该如何拓宽和深化,请续写出《墙》的后半部分。文体和风格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



土垒的、砖砌的、木扎的墙,青灰的、雪白的墙,一堵堵墙把整个世界分隔成一个个小世界,形成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每个人都在属于自己的空间中生活着,相安无争,这一切似乎都是墙的功绩。

可是,我却憎恨墙。

小时候,我与小伙伴总爱去离家不远的一块长满青草的空地上玩耍。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与小伙伴们唱着走调的歌谣,无拘无束地玩耍。那时,我们真的好快乐。一天,一辆满载泥土、砖块的卡车驶进我们的“乐园”,把我们这些“乐园”的“主人”通通轰走了。一个上午的喧嚣之后,一堵红砖墙便耸立在空地上。从此,我们每天只能在墙外玩耍了。有一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摔了一跤,头磕在碎石块上,渗出滴滴鲜红的血,他哭了。大伙一起踢墙出气。那堵墙呢?纹丝不动,每一条砖缝都像是它得胜后展开的笑纹一样,而我们的脚却踢痛了。第二天,我们不再去墙边玩耍了。

3、 好不容易买到一本喜爱的书,就因为是自己的东西,一页未看就把它束之高阁。后来想起来要看时却再也寻不到了。请以“珍惜拥有”为话题,由物及人进行联想和想象,写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附:参考答案



1、有关人事活动的话题可采用角色换位(把自己当作某一特定对象)法设身处地地进行联想和想象。可分两种情况:

(一) 山娃子从城里打工回来

①除夕是家人团聚的日子,父母张罗了一桌丰富的饭菜,就等山娃子回来一家人吃团年饭;山娃子打工的钱用来盖三间砖瓦房,再给山娃说房媳妇,也好了却一桩心事……

②山娃子真了不起,一个人走出大山闯世界!听说这次赚了大钱。过了年,俺们也跟他一块去城里碰碰运气……

③山娃子进城打了几年工,还真长了不少见识,摆起“龙门阵”来还一套一套的:什么要致富,先修路;要脱贫,先办学。还要筹办什么“山货联产联销公司”,还带头捐出三千元钱叫什么“启动资金”……看来我这个村长该让贤了……

④这次只身闯世界,虽说吃了不少苦,但也长了见识,开了眼界。山里人的日子要换种方式过了,不能守着“金”山吃救济,要封山育林,开山修路,兴修水利,让山里亮起来,让山货运出去,让村民富起来……

(二) 山娃子大学毕业回村来

①山娃子是我们家祖祖辈辈第一个大学生,也是俺山窝里飞出来的第一只金凤凰,这次毕业回家,说啥也得摆上几桌酒,好好风光风光。

②“走,娃子们!到山娃子家去跟人家长长见识。要想出息就得好好念书,多喝点墨水。”

③唉,俺们山区穷就穷在教育上面!娃子们上学得翻几座山,走几十里山路。村里的一所小学条件太差,留不住老师……山娃子是土生土长的大学生,我得想办法让他留下来当娃娃头。

④我是喝家乡的水长大的,是乡亲们拿出他们卖山货的钱让我念完大学的,我应该把文化知识带回山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2、 《墙》的续文:

我童年时有一个好朋友,他叫邓洁,是我的邻居,我们俩可好了。上学一起走,放学一起回,作业一起做,就连挨批评也分不开。我们两家的大人一直都是和和睦睦相处的。哪知道,有一天,邓洁他妈妈跟我奶奶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吵了起来,多年的邻里之情顿时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第二天,一堵简陋的墙便站在两家共同的小院中间。我和好朋友都接到一个“命令”:“不准和墙那边的人讲话!”从此,我们俩不再讲话了。每天上学时,我一个人背着书包上学去。偶尔在门口碰见他,也是匆匆的分开。顿时,我觉得有一堵又高又厚的冰墙隔在我与邓洁之间,就是这堵又高又厚的“墙”使我与邓洁之间的友谊破碎了。

我在黑暗的夜里冥想:为什么人们喜欢建筑这么多的墙呢?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有这么多无形的“墙”呢?如果有一天,世上有形的墙和无形的墙都没有了,该有多好啊!

[思路点评]

续文由物及人,由有形的墙联想到无形的“墙”,形象地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交流沟通,不要给孩子们纯洁的心灵蒙上“墙”的阴影,从而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3、 《珍惜拥有》

那日,好友打电话说她的户口迁到沙市,要到那边安家落户了,出乎意料之外的语句,一下子,在我心里荡开了涟漪。

从小学到现在,那个朋友和我相交已有十年了,十几年里,虽然也曾闹过矛盾,有过不愉快的记忆,但你影响我,我影响你,到现在,各自都能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一直视她为知己,以她为骄傲,总认为,这份友谊为我所有,会终生为我所有的;一直以为自己知足常乐,是很珍惜这份友谊的。现在朋友要远离了,才知道,自己仍然错过了很多。曾不止一次地对自己说,去看看她,看看她现状如何,却又总以为现在时间太紧,以后有的是时间,以后有的是机会,来劝自己下次再去;不止一次的计划好去东湖看喷泉,到鸟语林听鸟语,却没有一次计划成真,我总是对自己,对她说,以后再去,以后有的是时间,以后有的是机会,可现在,那个以后呢?

想起了那本《文化苦旅》,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在我,是心仪已久的,好不容易买到一本,用精美的包装纸包上封面,呵护备至。买回来之后,看到了序言,此后就停了下来,自己劝慰自己说,这本书需要在特定的氛围下看,才能真正体味书中的意境,反正是自己的,以后有的是时间,有的是机会,以后再看吧。这一放就是一年,待到寒假记起,寻遍书柜,却是全无踪迹。早已记不清放在何处或是借给了哪位朋友,我也只有遗憾的份了。

以后再去,以后有的是时间,以后有的是机会,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曾对自己说过类似的话;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以那些遥不可及的东西为珍贵,自己真正拥有的,就看不出它的贵重,不知道要去好好珍惜。直到失去了才知道遗憾,就象那位朋友,再想去找她就难了,就象那本《文化苦旅》,是自己的,就读不完了。

好好珍惜自己的拥有吧,不要等到失去的那一天再去遗憾。

[思路点评]

文章由书及人,进行类比联想,从而升华出“珍惜拥有”这一富有丰富内涵的深刻主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启示和再次发散思维的想象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