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两节一山一市一美食纪念的牛人

 李灏 2011-04-03

寒食节与清明节马上就到了,这两个节日的来历都离不开一个人:春秋时代晋国的臣子介子推。这个人太牛了,不仅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为了纪念他而设的,而且三晋名山绵山(又名介山)、山西晋中的介休市也是因他死于当地而得名的。民间清明的节日食品------面食“子推燕”也是以他的名字而命名。

 

同一个人,竟然被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共同纪念,而且是天长地久的,真可谓中华文化之一大奇迹。

 

介子推被纪念的由来是这样的,《左传》对之有记载:

 

在烽火不断的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展开了残酷之争,晋献公的次子重耳为了避免自相残杀,流亡国外十九年。大臣介子推敬佩重耳的人品,舍命相随,在重耳最危难的时刻曾割股奉君。君臣常常在一起讨论救国、治国方略,关系甚好。重耳曾承诺,如果自己将来能做国君,一定重报介公之恩。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打回晋国,当上了晋国国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国后,大宴群臣,对其论功行赏,却不知为何,唯独忘了介之推,没有给其任何官位和赏赐。介子推不屑与整天在晋文公身边阿谀的小人为伍,更为晋文公复国之后没有施行清明政治感到失望。于是带着老母上了绵山,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此时的朝野,开始有了这样的议论,说晋文公忘恩负义,不用贤臣,晋文公听到如此非议后羞愧莫及,赶紧叫人去请介子推,才知道介子推已经去绵山隐居了。于是晋文公带领群臣来到绵山,寻找介子推。

 

绵山群峰万壑,山野茫茫,加之介子推有意躲避,久寻未果。晋文公着急得上火,但也只能徒唤奈何。晋文公的手下也是各有心思,有的希望介子推回来,辅佐晋文公治理天下,有的却怕介子推回来,夺了自己的恩宠。一个手下向晋文公出了个馊主意说,介子推是个大孝子,大王您派人放火烧绵山,介子推怕伤了老母,一定会出来见您。乱了方寸的晋文公见介子推心切,病急乱投医,竟糊里糊涂地采纳了这个主意,命人四面烧山。结果烟火吞没了整个绵山,大火烧了几天也没有见到介子推的影子。大火熄灭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宁死不肯出山,已经和母亲被烧死在山顶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想起介子推对自己的忠心和肺腑之语,扶着被烧死的大柳树不禁嚎啕大哭。他让人将介子推母子葬于山岭之上,改绵山之名为介山,“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同时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即冬至后105天全国禁止动烟火,只许吃冷食,是为寒食节,以纪念介子推。唐代诗人卢象曾有诗云:“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第二年寒食节的翌日,晋文公到绵山介子推殉难的大柳树下来吊祭,发现被烧死的大柳树上已生出了新的柳枝。他回想起介子推生前希望他复国之后施行清明政治的主张,感慨万千,下令封这棵柳树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从此晋文公整肃政务,发展生产,晋国终于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随着国家影响力的增大,寒食节、清明节的习俗逐渐流行于大江南北,成为中国约定俗成的传统文化节日。

 

东汉周斐《汝南先贤传》明确记载,当时民间已将介子推故事与禁火习俗相提并论。其曰:“介子推以三月三日自燔,后成禁火之俗。”

 

一些专家研究认为,介子推的事迹在古代中国统治者和文人士大夫的眼中是最具有楷模价值的。他忠君忠国,功不言禄,视名利如粪土,这些都是古代人推崇的品行。所以寒食节、清明节纪念介子推,清明节祭扫介子推,使寒食、清明加速合并,增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绵山所在地介休市,其名也是纪念介子推的。关于介休市的历史,有关史志是这样记载的:春秋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置邬县。秦置界休县。新莽改为界美。东汉复名界休。西晋改介休县,以春秋时晋文公的臣子介之推死亡在其境内的绵山(介山)上而得名。十六国时期邬县、介休两县废。北魏太和八年(484年)置介休,十九年复置邬县。北齐天保年间并入永安县。至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恢复。大成元年(579)改名平昌县。隋开皇十年(590)析置灵石县,十八年复名介休县。隶属太原郡、西河郡、汾州、汾州府等。1992年撤县设市。

 

民间清明的节日美食------面食“子推燕”,也是以介子推的名字而命名的。在全国的许多地方,清明节前,当地妇女都要用白面做一些形态各异的“子推燕”,有单头、双头、平翅、大燕背小燕等,造型精美、古朴大方,人们以此来评价妇女的巧拙,井与亲友分享之。(刘继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