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想要称霸天下,必须要抓住根本

 传统文化网站 2011-04-03

1.想要称霸天下,必须要抓住根本

【原文】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

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1不当言,寡人其有乡2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3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4,孤幼不刑,泽56时纵7,关讥8而不征,市书9而不赋10,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译文】齐桓公在朝,管仲、隰朋进见。站了一会,有两只鸿雁从窗外飞过。桓公叹息说:“忡父,那些鸿雁时而南飞,时而北飞,时而飞去,时而飞来,四方无论多远,想到哪里就能飞到哪里,它们是因为有了翅膀的缘故,所以才能将自己的意愿通达于天下吧?”管仲、隰朋不回答。桓公说:“两位先生为什么不回答我?”管子回答说:“君有成就霸王的心愿,而我管夷吾不是成就霸王的臣子,所以不敢回答。”

桓公说:“仲父为什么这样说?为何不当面说,我难道没有方向吗?我有您仲父,就像鸿雁有了翅膀,就像渡河有了舟船,如果仲父不发一言来教导我,我的耳朵又从哪里听到治国法度呢?”管子回答说:“君是想要成就霸王之业的大事吗?那么必须从根本的事做起。”桓公变换体位离开坐席,拱手发问说:“请问什么叫根本?”管子回答说:“齐国的百姓,就是您的根本。人民很担忧饥饿,而租税沉重;人们很害怕死亡,而刑政凶险;人们很伤心劳役,而上级兴举事业不定时。您如果减轻赋税,那么人们就不担忧饥饿;您如果宽缓刑政,那么人们就不害怕死亡;您如果定时兴举,那么人们就不伤心劳役。”桓公说:“我听仲父说的这三点,明白了,但不敢专擅施行,我要先进荐给先君。” 于是命令百官各部门,砍削方形木版及准备笔墨。第二天,都集中在太庙大门口,对百官发布命令。使纳税的人百钟交纳一钟,孤儿幼女不准施刑,河泽渔塘按时开放,关卡市集只稽查而不收税,对附近人民显示出忠信,对远处人民显示出礼节。这样推行了几年,民众归附齐桓公就如同流水流向大海。

【说明】想要称霸天下,必须要抓住根本,根本若不牢固,称霸天下只能是痴心妄想。看来齐桓公懂得这个道理,可是不知道该怎样做。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施行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得到了国内外民众的认可。这个根本是什么呢?不是仅仅喊几句口号,而是经济建设,让人民先富裕起来。

——————————————————

【注释】1.盍:(he)《左传·成公六年》:“子盍从众?”《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子盍诘盗?”《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尔志?”《论语·颜渊》:“盍彻乎!”《国语·晋语一》:“盍杀我?”《孟子·梁惠王上》:“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孟子·尽心下》:“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玉篇》:“盍,何不也。”这里用为“何不”之意。

2.乡:(xiang向)用作动词,通“向”。《管子·形势》:“风雨无乡,而怨怒不及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乡师而哭。”《荀子·非相》:“乡则不若,偝则谩之。”《荀子·仲尼》:“乡方略,审劳佚,畜积修斗而能颠倒其敌者也。”《荀子·王霸》:“主之所极然帅群臣而首乡之者,则举义志也。”《韩非子·十过》:“秦、韩为一以南鄕楚。”《史记·田单列传》:“东乡坐。”这里用为面对着之意。这里用为方向之意。

3.度:(dù杜)《书·微子》:“卿士师师非度。”《书·吕刑》:“荒度作刑,以诘四方。”《周礼·大司徒》:“九曰以度教节。”《管子·法禁》:“上明陈其制,则下皆会其度矣。”《左传·昭公三年》:“公室无度。”《左传·昭公四年》:“度不可改。”这里用为法制、法度之意。

4.钟:(zhōng)古容量单位。《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釜十则钟。”《孟子·公孙丑下》:“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春秋时齐国公室的公量,合六斛四斗。之后亦有合八斛及十斛之制。

5.泽:(zé责)《书·禹贡》:“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澭、沮会同。”《诗·大雅·韩奕》:“孔乐韩土,川泽訏訏。”《诗·周颂·载芟》:“载芟载柞,其耕泽泽。”《管子·治国》:“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左传·宣公十二年》:“川壅为泽。”《易·兑·象》:“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韩非子·五蠹》:“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释名·释地》:“下而有水曰泽。”《风俗通·山泽》:“水草交厝,名之为泽。”《广雅·释地》:“泽,池也。”《天工开物·乃粒·水利》:“天泽不降,则人力挽水以济。”这里用指为地上的池、湖之水之意。

6.梁:(liáng)《诗·邶风·谷风》:“毋逝我梁,毋发我笱。”《诗·齐风·敝笱》:“敝笱在梁,其鱼鲂鳏。”《诗·小雅·何人斯》:“胡逝我梁,不入我门。”《周礼·渔人》:“掌以时渔为梁。”《尔雅》:“隄谓之梁。”《水经注·济水注》:“梁,水隄也。”这里用为堤堰、鱼堰之意。

7.纵:(zòng)释放、放开。《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奉不可失,敌不可纵。”《李靖》:“七擒七纵。”《三国演义》:“纵虎归山也。”

8.讥:(jī机)《周礼·宫正》:“几()其出入。”《管子·国准》:“好讥而不乱,亟变而不变,时至则为,过则去。”《礼记·王制》:“关执禁以讥。”《孟子·梁惠王下》:“关讥而不征。”《孟子·公孙丑上》:“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广雅》:“讥,问也。”这里用为查问之意。

9.书:(shū)书写、记录、记载。《周礼·保氏》:“五曰六书。”《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易·系辞》:“易之以书契。”《说文》:“書,著也。”

10.赋:(fù赴)特指民赋,即征收的兵车、武器、衣甲或银钱。《书·禹贡》:“厎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左传·成公二年》:“不腆敝赋。”《论语·公治长》:“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乘白马而过关,则顾白马之赋。”《汉书·刑法志》:“税以足食,赋以足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