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州中洲基督教堂

 5fn58 2011-04-04

福州中洲基督教堂座落于美丽的中洲岛西侧,在岛上欧式建筑群烘托下,教堂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中洲岛被誉为福州的“盆景”。经修缮后的万寿古桥(解放大桥)北牵台江,南握仓山,如一道彩虹从岛上横贯而过,平添无尽壮丽景象。而中洲岛西迎闽江百里波,尽显博大胸怀;东送沧海万顷水,悄化绕指温柔。每逢落霞随夕阳,常勾勒出半江瑟瑟半江红;时而斜风伴细雨,总能渲染出宏伟壮观的教堂景观。夕阳、柔风、小岛,古桥、流水、教堂,无论阴晴,尽显无限风光。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中洲教堂成了仓山的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19491990

新堂于20034月正式投入使用,占地面积1603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2901平方米。可容纳人数约2000人左右,目前有信徒1500人,每周都有固定的日常聚会。

 

中洲基督教堂的前身为中洲基督徒聚会处。1943年由倪柝声之母将其祖宅(即中东巷24号)奉献给教会1948年,倪柝声将之改建成聚会处,即中洲聚会处。到1949年在中洲岛上建立了一个地方教会性质的基督徒聚会处。1993年后改称为中洲基督教堂,以示与福州各堂会信徒不分宗派,合而为一。因地方教会的信仰观点是各城镇的基督徒在本城镇建立合一的教会,与别地的教会互不隶属,行政独立自主,不干涉别地教会内政,不受国内外各种教派的控制,持守圣经信仰,实行自治、自传、自养的原则,而在真道上可以互相交通、彼此相助、互相尊重。

在十年动乱中,中洲教堂也无例外地停止活动。后来政府拨乱反正,落实宗教政策,特别是在1980年恢复了教堂的宗教生活。只是此时中洲教堂仍住着三十二户居民,信徒一时还不能回到中洲教堂聚会。19901992年,宗教局依法落实了宗教政策,房管局将中洲房产归还教会,三十二家住户顺利迁出。经过三次改建,中洲教堂成为一座美观实用的教堂。

1993年,中洲岛全面拆迁,改建公园,八百多户居民迁出,只保留教堂,并配合公园修建得更美观,在国内外基督教界产生相当的影响,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人权有保障,宗教信仰也受到保护。

 

1993

1996年春,聚会所临江一侧的墙倾斜,同时聚会所内木屋为白蚁所蛀,柱顶被白蚁蛀空,二楼房子摇摇欲坠,聚会所已成危房,直接威胁信徒们的安全。教会决定彻底修造会所,信徒们亲手劳动。到了1996101日,工程顺利完工。

 

1996

1998年,港商开发中洲岛。在市政府、宗教局及有关部门领导的关心下,经协商同意将本堂迁建至中洲岛之西端。2000年下半年,中洲岛开始了全面的建设,教会暂时搬至烟山园聚会。2002年年底,新堂完工。至此一座具欧式风格、雄伟壮观的教堂屹立在中洲岛西首。它那极富阳刚之力的造型、七级抗震的根基、明亮宽敞的聚会厅及功能齐全的工作区与生活区,无不使信徒、来宾赞叹不已。每逢葡萄成熟,堂侧花园绿荫满棚,流红滴翠。经闽江过滤后的空气被习习凉风带来,实在叫人心旷神怡。2003年,根据“榕民宗[2003]57号”文件,信徒们终于依法搬回新堂聚会。在这碧波环绕的中洲教堂里,在良好的宗教政策下,信徒们平安自由地过着自传、自治、自养的教会生活。

 

1980年落实宗教政策以来,中洲教堂经历了收回房产、从小到大、从矮到高、从简陋到雄伟的建造史。今教堂已成为一座功能齐全、美观宽敞、相当理想的宗教活动场所,并且多次接待了国内外来宾,成为了福州的一个文化交流的窗口。

当中洲教堂取得教会内外建设的成就时,并没有忘记爱国、爱教及服务社会。仅从20012003年以来,本堂支援其他及外地的教堂建设多达人民币柒拾余万元。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每年向福利院发送救济物资、向养老院捐资、支援献血两次、支援贫穷病痛者(含堂内外)、支援灾区难民、支援残疾儿童、支援社区建设、支援社区治安巡逻队、支援派出所建设等,三年来为以上活动捐资计人民币20余万元。这些款项都是本堂信徒奉献,不依靠外堂、外来力量。即使是本堂工作人员也都是义工,不拿工资,完全无私奉献时间、身体力量,甚至财物。爱国家、爱教会,无私奉献、服务教会、服务社会,这些都是中洲教堂所提倡的一个基督徒的本分。

自改革开放以来,宗教政策落实得越来越好,也使教堂的内外建设也越来越好,中洲教堂也将成为越来越荣神益人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