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木胜解读《新少林寺》:以文配武,更有力度

 一生到永远 2011-04-04

陈木胜解读《新少林寺》:以文配武,更有力度

 

 

 

 

陈木胜谈《新少林寺》实录

 

1982年,由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风靡全球,在当年票价仅仅只有一毛钱的情况下斩获了1亿多元票房,也缔造了华语电影史上的一个不朽传奇。二十多年后,一部由嵩山少林寺再度授权,香港金牌动作片班底精心打造的《新少林寺》也在1月19日隆重登场。虽然当年营救唐王的“十三棍僧”早已各奔东西,昔日里那些熟悉的面孔如今只剩下于海孤单一人,不过很显然,这部无论是阵容、故事还是风格都与李连杰版相去甚远的《新少林寺》并不只是一部简简单单又或者狗尾续貂的翻拍作品。

正如香港学者汤祯兆所言:“今时今日出现不少香港电影,的确有向黄金年代不断致敬的成分,然而归根结底,新世纪的电影神话还是要用时代的触觉再编织而成。”作为观众,我们与其费尽心思的去比较那种种层面上的孰优孰劣,我想倒不如静下心来,且听陈木胜导演自己来讲解一下这“新”在何处的好。

禅武合一

 

当年那部《少林寺》以武闻名,李连杰于四季变幻之中苦练武功的场景早已成为电视上回放最多的经典画面。如今的《新少林寺》也不落下风,虽然没有像前作一样将少林寺秘藏的众多功夫一一展现出来,但陈木胜更进一步,用一个民不聊生的乱世全景凸显出少林寺“禅武合一”的精神气质。

所谓“禅武合一”,简单说来就是练功与修禅同步进行,一边练武,一边修禅。修禅是为了多了解自己,这样才更明白如何突破一招一式本身的力量。而只有理解了自身力量的大小,才能最终拥有超脱自身的力度。但这个境界很虚,是需要观众自己领悟的,而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银幕上武打明星们拳拳到肉的精彩对决。

只要有陈木胜之名,就无需担心动作场面不能够带给你新鲜的刺激感。无论是《男儿本色》还是《新警察故事》,甚至连去年遭人口诛笔伐最为厉害的《全城戒备》也没谁会对陈木胜导演的动作场面感到失望。在这方面,《新少林寺》纵然不能算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但至少也应该有一个七八十分的成绩。刘德华苦练数月的七星拳,熊欣欣、吴京一反一正两位高手的对决都十分的精彩。以往陈木胜犹以酷爱追车而闻名香江,《新少林寺》是民国背景,因而失去了驾驶汽车驰骋大街小巷的先天条件,但他却别出心裁的以马车代步,追逐在那悬崖峭壁之巅。那种感觉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叫一旁的明眼人看了不免紧张和恐惧。

但在这所有动作之中,陈木胜自己最喜欢的却不是那血雨腥风的疆场厮杀,眼花缭乱的刀光剑影,而是一个“静”处。寒夜之中,刘德华和一个小和尚在大殿屋檐下打起一套七星拳,味道平和,于海和成龙远远的看着,说了句:“打得很自在。”与那些以命相搏的“动态”场景相比,这“静态”的“武”则是另外的一种味道——禅的味道。

其实多年以来我都一直很奇怪,一个完全不会功夫的导演如何总能将动作片拍的如此好看。陈木胜的答案也很简单,这就是“爱”。为了一个“爱”字,人往往可以不顾一切都牺牲,就像他和奚仲文花了两千万在浙江永康1:1建造的“少林寺”,最后就那样被一把火化成了灰烬。我反复的问他是否会觉得心疼,而他却说,“我觉得观众看起来会觉得兴奋,因为从剧情来讲它是需要的,所以不要为它悲哀,而是为那份精神而振奋。按佛家道理来讲,‘本来无一物’,没所谓的,你的精神活了才是活了。”

这正如他当初接拍这部电影的时候,一切都从零开始,为了避免落入窠臼,因而总想着一定要找寻新的角度和故事。而这几年发生的一系列天灾给了他启示,这启示不在于上天惩罚下的苦难,而在于苦难之后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舍己救人的英雄。在这些英雄的身上,陈木胜看到了少林的精神。先有主旨,后有故事,于是我们在电影里看到了那些“少林英雄”在军阀混战的乱世慈悲为怀,以微薄之力救死扶伤。他们虽然无法改变世界,但至少给世界带来了一点美好的希望。

 

若有情

 

除了“武”得精彩,《新少林寺》的另外看点还在于一个“情”字。

很多人拍动作片,追车、跳楼、打斗场面一个不少,让人应接不暇,却都少有真正能够感动人的内心戏存在。陈木胜却从一开始就有意识的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以文配武,更有力度。他说:“我觉得拍打戏感动观众是很难的,我也知道爱看动作片的人是很直接的,要给他很猛、很刺激的画面,让他看起来开心,但我希望把文戏加进去,让你在看动作戏的时候也会有感动。”

所以在《新少林寺》中,观众们不仅看到了男女之爱,父女之情,兄弟之谊,君臣之义,更有少林寺众僧大爱无疆的合十双手让人心生喟叹。再联想起当年那部《新警察故事》带给我的震动,看着曾经天下无敌的成龙大哥跪倒在地,放声痛哭,大约也可以推断出陈木胜本人也拥有一个波澜壮阔的内心世界。

更值得一提的是不久之前,在香港影视圈老前辈王天林先生的葬礼上,陈木胜同林岭东、杜琪峰等人一齐扶棺,场面之感人,令人印象深刻。想当年他出道于电视台,在“无线”深得王天林的器重,拍摄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古装剧。而他的第一部电影《天若有情》,即是伙同杜琪峰、林岭东、王晶等人一起献给恩师的退休礼物。这虽然与《新少林寺》无关,但回想起那些戏外的故事,也就对电影里的“情”字理解得更深。

 

追梦人

 

那部早已彪炳史册的《天若有情》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追梦人》,其实喜欢电影的很多也都是“追梦人”。当初看到电视台的招聘启示就盲目应征,还不知道是做什么的陈木胜就这样懵懵懂懂闯进了电视圈,只因为“喜欢”二字,一辈子不离不弃。到后来不断地在电影里寻梦,一年一部,脚踏实地,一直至今。很多人都知道《天若有情》里那个驾着摩托车驰骋的华弟其实就是陈木胜自己,但你是否知晓,其实在《新少林寺》中也有很多他的“影子”。所谓“影子”,并不是说某一个角色身上有着陈木胜导演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是他赋予了每一个角色在电影里追寻梦想的过程。“我在每一个角色身上都加了一个‘悟’字,范冰冰、谢霆峰、刘德华、成龙大哥都会有一段还没开悟的时期。这么做就是希望观众也可以在戏里和他们一起寻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接着问陈木胜,“你追寻的梦想又是什么?”他回答:“突破自己。”这是很多导演都会给出的标准答案,但并不是所有的导演有拥有和陈木胜一样的勇气。

以去年暑期上映的《全城戒备》为例,口碑不佳,其实苦衷谁都看得到。都说香港的科幻片不灵,但拿着好莱坞大片十分之一都不到的资金跟人PK,的确也有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面对这样一个谁碰谁死的题材,陈木胜还是迈出了勇于尝试的脚步,“拍这么多年的动作,也希望去寻找一些突破。拍这个题材需要大量的特技,花很多钱。我只能把功夫加进去,因为这样可以减少经费也拍出动作戏的紧张感。这个戏是我自己的尝试,如果下次再拍一些这样的类型片和科幻片我就有经验了,知道要花的钱在哪里。反过来讲,如果我不往前踏一步,永远都是会往后退。成功或失败我都要接受,已经知道了问题在哪里,下次再碰这个题材,就知道要注重什么,不是每个导演都能碰这个题材的,但如果每个导演都不敢碰,我们就会永远落后。”

 

后记

 

一个平常的下午,陈木胜如约而至。很难想象这个戴着眼镜、满头白发、温文尔雅的男人会是那个在片场把沉迷电玩游戏的余文乐和房祖名骂得狗血淋头的火爆导演。也许他并不具有尔冬升那样的偶像气质,也没有徐克身上独特的魅力和风范,但就是这个自称缺乏幽默感、平时里很严肃的香港导演,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洪金宝、唐季礼、袁和平等人纷纷远走好莱坞之后,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专业精神扛起了香港动作电影的最后一面大旗。而今年的《新少林寺》则是他在这面旗帜上绣出的又一颗星,虽然未必光芒四射,但也自有它的一片天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