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向纸窗寻我相——读俞恪士诗 - 诗词理论 - 国学论坛

 风清的小屋 2011-04-05

还向纸窗寻我相——读俞恪士诗

还向纸窗寻我相
                          ——读俞恪士诗

    余明震(1860~1918),字恪士,号觚庵,浙江绍兴人。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

进士。授刑部主事。甲午战后清政府割台湾畀日人,曾任台湾民主国内务大臣,与唐

景崧、丘逢甲共同抗击日军。宣统末年,任甘肃提学使。晚年寓居杭州。陈散原称其

“近益托体简斋,句法间追钱仲文,当世颇称之”(《觚庵诗存序》)。陈诗也说:

“抒少陵之忠爱,蔚简斋之神秀,蕴庄、列之高致,笼魏、晋之清谈”(《觚庵诗存

跋》)。一般认为,恪士诗受陈与义、钱起影响很大,风格近于王孟韦柳一派。
   
     余明震诗,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真。真性情,以工炼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

,这就是俞恪士诗最动人处。如《天竺》:
   
      言从天竺寺,偶步下云房。
      新霁铃声活,晨炊松叶香。
      片云驻灵石,一鸟答松篁。
      檐葡花仍在,禅心但坐忘。
      
    确是不可多得的情景交融的佳作。南社诗人、文学批评家胡先骕先生评此诗说:

“极高秀,以视他作,有仙凡之别。该得力于钱考功有如此者也。”(《评俞恪士〈

觚庵诗存〉》)王国维的“一切情语皆景语”的观点我并不敢苟同,但于恪士《天竺

》一诗,此真乃的论。又如《病起夜坐》:

       微闻花气夜沉沉,入世何人觉病深?
       残月渐移成曙色,寒风忽起结层阴。
       悲欢自造原无事,醒醉相望各有心。
       还向纸窗寻我相,一灯明灭去来今。
      
    我在书中该诗的边白写道:“清绝,凄绝,空绝,幽绝。自展初识风雅以来,所

读七律,此篇首一。”这样的评价或许太独断,但我确乎曾长久沉浸于此诗的艺术境

界中。那“悲欢自造原无事,醒醉相望各有心”二句,勾勒出的一幅世态人情图,是

怎样的令我感慨啊。也许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吧,我总觉得这“还向纸窗寻我相”一句

,颇合于近世德国大哲海德格尔关于“此在对存在之发问”的精神。《维摩诘所说经

》:“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在一盏青灯的倏烁

晦明之下,体味那一己之“我相”在佛家所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的幻灭,又颇

合于海德格尔关于“此在存在之时间性”之说。窃以为此诗抵得上欧阳永叔一篇《秋

声赋》。再如《春寒登楼写意》:

       鱼暗池冰合,春旱鸟背高。
       闭门无世法,来日在醇醪。
       待暝诸天寂,因风独树号。
       万家愁入夜,孤影下亭皋。
      
    该诗作于宣统二年(1910)。但是社会动荡,民生无着;作为一个正直的士人知

识分子,恪士流露出一种忧郁的情感。我特别喜爱这“万家愁入夜,孤影下亭皋”一

联,认为这是对孤独感的最好的写照。当时南通诗人张謇《屡出》诗“鹳影中宵月,

蛙声半夜潮”一联,亦孤独之语,与恪士可谓不分轩轾。又如恪士《章江晚泊》:

        日没群峰争向西,片帆东指客程迷。
        江山寥落同萤照,城郭苍茫与雁齐。
        久坐欲呼河汉语,苦吟如索肺肝题。
        风含百种凄凉意,吹入人间作笑啼。

    意境苍凉凄清,高邈难及。以恪士那伤感的的眼光来看取世界,天地都染上了伤

感的色彩。意中此诗风格颇近于刘长卿。“风”本无情无义之物,一入恪士笔下,顿

呈“凄凉”之彩。“吹入人间作笑啼”,写出了人与人之间喜乐之不相通。诗作於

1909年,若干年后,恪士的一个学生,也是在一条夜航船上,写下了“人类的悲欢并

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的句子(《而已集·小杂感》),他就是现代文学的大

师鲁迅先生。

      钱仲联教授认为恪士中年至甘肃后,“得江山助,为诗盘郁苍凉,乃具杜味”

。的确,恪士在甘肃作的很多诗,都是苍凉盘郁的佳作。如《宿凉州》:

                    云与雪山连,不知山向背。
                    残日在寒沙,婉娈得月态。
                    群羊去如水,远色倏明昧。
                    此景夙未历,垂老临绝塞。
                    地远古愁多,草枯残垒在。
                    天山一线脉,盘旋走关内。
                    流泉满驰道,千里有灌溉。
                    巍然古重镇,四郊如拥戴。
                    风吹大月来,南山忽沉晦。
                    莽莽天无垠,静与长城对。
      
         细玩此诗,乃深服散原老人的评语。恪士能综简斋之雄浑沉郁与考功之凄清

婉约,故我爱恪士之诗竟深於陈、钱二家。又如恪士《宿新安县示子言》:

                    我从洛阳来,坦途无百里。
                    峨峨见城阙,崤陵列凭几。
                    车马乱流度,隐隐如浮蚁。
                    莫吊古战场,中原事未已。
                    风起远天黄,落日淡如水。
                    况为行路人,茫茫谁遣此?
                    须臾日西匿,回光射成紫。
                    幻影逐明生,饿乌投暗止。
                    此是古今情,悠悠吾与子。

          “子言”是诗人陈诗的字,陈时为恪士僚属。此诗之恣逸与雄浑,识者当

能体会。写大漠风光,前人尽也有佳句,以唐人为例,王右丞的“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与王少伯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便是。但右丞诗太静,昌

龄诗太露,俱不如恪士诗中的“风起远天黄,落日淡如水”二句将大漠的浩瀚、苍穹

的辽远、宇宙的神秘融为一体。斯洵为绝笔。

             辛亥革命后,恪士卜居杭州西湖,与陈三立、陈曾寿、程颂万等人唱和

,诗风转为淡雅。如《雨后湖楼晓起》:

              水鸟无声风满亭,起看微月在南屏。
              云山款我秋前雨,霜叶如沾暑后萤。
              思逐远钟同脉脉,身经残梦但冥冥。
              养心渐喜知茶味,预汲寒泉入夜瓶。

         淡雅之中透露出一点伤感,颇似黄庭坚而去其兀傲之气。又如《湖庄示子大

、伯严》:

              分得西湖一角凉,曲房低槛待秋光。
              生惭乱世能容我,静觉高荷已退香。
              人意淡如山欲暝,归期愁与月相妨。
              放歌同是无家客,水枕风船老此乡。

         已经全然是寄情山水而“乐天知命故不忧”的中国古典人格的写照了。吴庠

诗云:“萧瑟澄泓俞恪士,清刚隽上郑苏庵”,以恪士与同光体闽派巨子郑孝胥并列

。由于郑曾失节於日寇,后世竟“以人废言”,所以我至今为止尚无机会较全面地读

取其诗,故无法对吴氏观点置一可否。但钱仲联教授以为陈曾寿、俞明震、何振岱写

景之诗处于伯仲之间,我却私心窃以为恪士要高一筹。杜甫《戏为六绝句》:“才力

应难跨数公,即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推崇的是大气

磅礴的作品,他本人的确就做到了“掣鲸鱼于碧海之中”,达到了诗歌艺术的最巅峰

。但是“看翡翠於兰苕之上”难道就一定输给“掣鲸鱼于碧海之中”吗?中国古典文

学中,诗是主流,故一切情感——不管是激愤、壮烈还是伤感、幽愁——都交给诗歌

来表达。以我陋见,那种太富激烈感情的表达还是戏剧更合适些,“看翡翠於兰苕之

上”才应是诗歌的主流。故我曾如是评价恪士诗:“恪士非有太白之飘逸,不及子美

之沉郁。然置其诗作于李杜之前,其雕炼幽邃、苍凉况味,亦不露伧相,未可轻讥造

次。”

         陈三立《觚庵诗存序》:“觚庵诗感物造端,摄兴象空灵杳霭之域。”又云

:“觚庵亦或幽独自负,其信有无忝於后人之相知者也?”读书至此,不禁涕下。觚

庵已矣,其“幽独自负”的诗歌也早在流行文化的躁动中下沉而积淀成为尘封的厚重

,这“后人之相知者”数字,予小子差可以当之乎?抑或不可乎?


                                               
                                                2002 7月12号  余马怀 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