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州书堂寺

 自问心如何 2011-04-07
田野考察——寻找草圣怀素出家寺庙书堂寺遗址

       中国书法史上称为“圣”的书法家有两位,一位是东晋的“书圣”王羲之,一位是唐朝的僧人书法家“草圣”怀素。而草圣怀素就是湖南永州人!这在1992年中 国书法家协会与永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怀素书艺研讨会”上,经众专家认真研讨,已成为定论。而以前的旧说“怀素长沙人”,是受怀素《自叙帖》中“怀素 家长沙”的影响。其实怀素是零陵人即永州人,因为怀素在《藏真帖》中明确写道:“怀素,字藏真,生于零陵。”零陵,永州,一地二名也。
        作为永州人,怀素是我们的骄傲!
        我如今就工作生活在怀素经禅练字的绿天庵旁。可惜的是绿天庵早已被毁,只留下一块怀素小草千字文残碑供后人寻踪,发千古之幽思!好在1992年永州 市人民政府在绿天庵旧址旁规划建设了一个公园——怀素公园,并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了怀素景区规划,为今后建设怀素书法研究基地提供了条件。
        早就听说怀素最早出家并不在绿天庵,而是在永州城北十多里的岐山头村的一个小寺庙——书堂寺,那里至今还有书堂寺遗址和有关怀素的碑刻。一直想去,可一直未去成,心里也就一直存有遗憾!
        今年端午节,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书协顾问赵清茂,市书协副主席邹武生在道县与来道县采风的广州市天河区书法家协会李建讯主席一行十一人进行了 书法交流。道县是何绍基的故乡,李主席一行考察了何绍基的东洲草堂。我邀请他们有时间再到永州来,这里有何绍基,还有怀素,还有浯溪碑林。
        端午节后的第二天,市书协书法创作委员会在冷水滩召开成立大会。会上,众书友纷纷提到我们永州的书法历史,提到怀素、何绍基、浯溪碑林,提到如何汲取养分、提高书法艺术水平。
        这样,我就更加对书堂寺有了向往!
        因为邹武生、陈刚曾经去过书堂寺,我提议下午大家到书堂寺去考察,请邹武生、陈刚带队。我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有了这次田野考察——寻找怀素出家寺庙书堂寺遗址。
        下午,与邹武生、陈刚、宋运清及夫人陈可超、曹兰芳、周晔、周昌俊一行八人两台车,从冷水滩出发,沿湘江西岸南行,经蔡市镇,衡昆高速公路九牛岭大 桥,老埠头(原潇湘镇、湘口驿)到岐山头村。开始是一段沥青路,穿过九牛岭大桥后,路越来越差了,是坑坑洼洼、弯弯曲曲的沙石路,车子艰难前行。
        到了村口,我们下车后又走了一段泥泞村道,转过一个小树林,来到一片绿油油的稻田。站在田埂上,一座白色的有些斑驳的小塔孤零零的矗立在稻田中央。我们兴奋得大喊大叫起来!
        大家急冲冲地奔到塔下,谁也顾不得泥巴裹满裤腿和鞋子。
        塔上有两块石碑,一块是功德碑,刻有捐款人姓名和数额;另一块刻的是《文秀塔》碑文:
        
嘉庆十三年九月吉日
        文秀塔
        将欲泄宇宙之文明,纳山川之秀气,酿其光以发其奇,则必广前代未有之事,立万年不磨之迹。鼎之新斯泉之蒙,然建塔则美创,而命名宜善。因书堂寺古称 文秀山,溪有小堆,水环溶漾,逶迤数里而下,意其为扶舆磅礴之所,结而成者欤。兹循其址基,监以字塔,庆竣之际,欲肇锡以嘉名,佥曰是营也。文明于是开 焉,秀气于是聚焉。仍其名而名之,何嫌同?
        张汉中、张正己议题
。”
        《文秀塔铭》文辞隽美,大家读了一遍又一遍,久久不忍离去。可《文秀塔铭》中只有书堂寺的记载,并没有提到怀素。
        离塔二三里地的一个小村庄还有一块有关怀素的碑刻,我们赶紧沿着田野中的一条小石板路跟着邹武生、陈刚前往。
        在小村前面的稻田里,有两口井,井沿用青条石砌成,有好几块碑石,可惜字迹较清晰的只有一块,就是有关怀素的。
        这其实也是一块功德碑,刻于民国年间。碑文上方刻“南无阿弥陀佛”,捐款捐物人姓名之右是一段序文,内容是盖 闻□□□(书堂寺)兴始于汉明帝。而寺观之建筑,在于地方之善士吾族。书□(堂)寺,前朝唐僧怀素发迹于此,志书注载其明徵矣。光绪初年,合族募捐建造上 一栋,名曰文秀山。民国初年,书堂寺因年代久远,墙颓瓦解。得经族内善士重修□筑,办事无力,以致该寺倾颓,神灵破坏。民十八年,长柏等倡首,拾簿向合 □□(族募)捐,修整文秀山,并建筑厢房二栋,门前照□,业经告竣。谨将所出捐项芳名列后。”

        这块碑原来在书堂寺遗址,也应该就是在我们前面到过的文秀塔旁,后来被村民抬来作了井沿石了。值得庆幸的是,数十年的风霜雨雪,数十载的脚踏手磨,并没有完全将碑文磨灭,字迹依然清晰。
        这是目前找到的明确记载怀素在岐山头书堂寺出家的唯一一块碑刻。我们想,书堂寺里原来应该不只这几块碑,可惜沧海桑田,其他的石碑也许早已被村民拿去修路修渠了,不知还有没有机会重见天日。
        邹武生拿出纸笔,照着碑文认真地抄写着。其他人则在另一口井沿石上认真地寻找辩认着,希望再能找到一些可识的碑文。
        初夏阴霾天的暗色总是来得比平常早。见天色渐晚,我们不得不依依不舍地告别书堂寺,告别岐山头。
        我在心里说,岐山头,书堂寺,我还会再来的!
        当天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睡。快十二点钟时,收到邹武生先生的手机短信,是他作的三首小诗:
         
2009年端午后一天,与市书协同仁一行八人到怀素出家之地采风。
        其一:端午踏歌循旧缘,采风欣遇雨霁天。书家结队岐山去,文秀塔边汲井泉。
        再用原韵:千年故事话奇缘,怀素草书声震天。岐山遍野腾蕉浪,墨花云海映清泉。
        三用原韵:郊游我欲证心缘,极目岐山水映天。秀地文光开旷昧,留得双迹伴甘泉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