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弹拨

 劳动者2010 2011-04-07

弹拨

 史金霞

 

 

圣诞刚过的冬夜,窗外风声若隐若无。

拥一床被,壁灯晕黄而不昏暗。我靠在床头读苇岸的《最后的浪漫主义者》一书。女儿倚在一旁写日记。

“妈妈,你不是说,我选一样乐器学吗?”

“嗯。”将书放在膝上,我扭头向她:“如果你想学的话,不想学不要勉强。”

“唔,经过我认真地考虑,我决定学!”女儿用特别强调的语气认真地说,“可是,我学什么好呢?

“想学就学,妈妈支持你。不过,不管学什么乐器,一开始会觉得新鲜有趣,但很快就会有一个乏味枯燥的过程,要练习技巧要识记乐谱,这个过程必须要能坚持住,不能半途而废,不经历这个过程是学不会的。你做得到吗?”

“唔……有没有好学一点儿的?”女儿狡猾地笑着问。

“呵呵,不用下功夫就能学会的,应该没有。你想学什么?”

“我想学钢琴。不过,这个还是算了吧!我都这么老了,学钢琴太晚了,学不会了。”女儿夸张地做了个鬼脸,但是可以看出她内心的遗憾。她在8岁时学过半年电子琴,后来因为随我迁徙至南方,离开了故乡,也就中断了这个学习。

“呵呵,你都老了那我不是该死了?呵呵!要学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何况,学乐器只是让自己的生活丰富一点,又不是为了考级啊成家啊什么的,只是会一种乐器,可以多一种表达自己感受、抒发自己心情的方式。当你高兴了或者悲伤了,你可以有一种方式让自己陶醉其中或者解脱出来。当然了,也不是非得通过演奏乐器,听音乐也可以,像你现在,通过画画、写诗、写文章、读书,都可以。”

说到这里,我停下,看看女儿,她眨巴着眼睛,望着我,若有所思。我翻开手中的书,说:“我现在给你读一小段,你听听:‘麦子是土地上最优美、最典雅、最令人动情的庄稼。麦田整整齐齐摆在辽阔大地上,仿佛一块块耀眼的黄金。麦田是五月最宝贵的财富,大地蓄积的精华。风吹麦田,麦田摇荡,麦浪把幸福送到外面的村庄。到了六月,农民抢在雷雨之前,把麦田搬走。’怎么样,美吧?”

女儿点点头,眼睛因为想象而闪闪放光:“妈妈,我脑海里能浮现画面和声音,再读一段吧。”

“好的。嗯……这一段吧:‘立春一到,便有冬天消逝、春天降临的迹象。整整过了一冬的北风,已经从天涯返回。看着旷野,我有一种庄稼满地的幻觉。踩在松动的土地上,我感到肢体在伸张,血液在涌动。我想大声喊叫或疾速奔跑,想拿起锄头拼命劳动一场。爱默生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当与这世界上的劳作保持着基本关系。劳动是上帝的教育,它使我们自己与泥土和大自然发生基本的联系。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从未踏上土地。’”

“恩,他想表达很多东西,文字里包含的太多了。真好。他是谁啊?”女儿这话让我很惊奇,十二岁的女孩子,能够品味出其中包含了太多的东西。

“呵呵,你真厉害,能体会出他文字的魅力。他叫苇岸,不过已经去世了,这是他的代表作《大地上的事情》。很长,以后你可以自己看,妈妈也可以读给你听。所以啊,学乐器,只是再多一种方式而已。其实,它们都是相通的,你画画,你看那线条、明暗、色彩,是不是也有内在的韵律和节奏?你写诗,一首诗里的韵脚,诗句读起来的抑扬顿挫,所表达的情感,所描绘出的景象,不是也如一首音乐一幅画吗?而音乐里呢,你想想,是不是当你听莫扎特的《小夜曲》时,也有色彩有情感在音乐里流淌?文学艺术的东西都是相通的,并不是样样都会,样样都精通才能领悟体验其中的美,我们用的是心灵而不是技巧。画画也好,写诗也好,演奏也好,都是一种形式,你可以通过这些形式,也可以不通过这些形式,通过其他形式,也同样可以体验到美好的东西,只要你有心灵。还记得妈妈给你读过的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吧?我们感受世界的美,用的是心灵。所以,如果你不想学乐器,也不是非学不可,因为,你对音乐的体会,也未必不如那些会好几门乐器的人呢。”

“嗯。妈妈,你说得我都有点晕了。呵呵。不过,我明白了。我是真的想学,如果那些音乐我自己能够演奏出来,一定更美,那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呵呵,妈妈还没说完呢。先让妈妈说完,好吗?”

“好的,你接着演讲吧!我正想跟妈妈聊会儿天呢!”女儿说着,也干脆把日记本放在一边,凑过了小脑袋,钻在我怀里。

我笑着,揽住女儿,接着说:“其实,不只是文学艺术如此。我们在学校学的各门课程,也是如此。体育运动,不应当是为了测验时达标,而应当是为了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锻炼身体并且体验到运动内在的美感节奏和快乐。学习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这些科目,都不应该是为了考试时能考多少分数,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每一门学科的美,了解每一门知识的奇妙,发现它内在的节奏和快乐。”

女儿越听越有感慨,频频用力点头,诺声连连。

“可是你看,我们现在大部分人都把它弄反了。学音乐美术是为了考级,希望升学时加分,本来应该是享受却成了痛苦;体育课上也是为了什么达标测试,运动会上也只是为了夺奖牌,应该让人身体更健康的体育,却成了摧残人身体的东西;而文化课呢,学习也是为了考试,就要不停地做题目,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越来越缺乏兴趣。这些,都是舍本逐末,与教育越来越远,应该得到的乐趣就一样也得不到了。”

“妈妈,你说的太对了!如果所有的老师都能像你这样认为,这样做,就好了!”女儿激动地大声说。

“呵呵,其实,大部分老师应该都像妈妈这样认为的。只是,只能有一小部分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就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却按照自己所厌恶的去做了。也不能全怪老师,你不知道,很多问题,是一个老师自己无法解决的,他不但无法解决,而且还要必须被这些东西左右。”

看着孩子似懂非懂的眼神,我停了停,接着说:“你这几天,不是总说数学老师变了吗?不是在日记里也写,希望老师能变回去吗?”

女儿点了点头。

“小寒啊,你们一个年级14个班,每次周考、月考都要排名,然后,就根据学生每次考试的分数排名来评价一个老师的劳动和能力,这个你们没有想过吧?老师也要被评价被考核,而且,不是通过他自己,他再努力,再勤奋,如果学生分数没考好,那就白搭了。你说这样对老师来说,公平吗?合理吗?”

女儿摇了摇头。

“可是,它就要这么评价。这是一个老师能改变得了的吗?当然,这也不能全怪学校,因为家长啊教育局啊社会啊,它们就这么评价的。你想想,你们上次月考成绩不好,然后周考班里又出了大量作弊的人,老师的心情该有多么沮丧,她那么用心地教你们,让你们在数学课上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可是分数却不好。老师也是普通人,也会觉得无助,觉得失败,觉得伤心,她那么信任你们,我猜她甚至会想,自己是不是不够凶啊……”

说到这里,觉察一点异样,低头一看,女儿竟趴在我怀里,哭了。我为她拭了拭泪水,问:“怎么了,宝贝?伤心了?”

“嗯,妈妈,我很难过。”女儿抹一把眼泪。

“恩,也不怪你们,你们毕竟不能了解老师的处境,理解老师是挺难的。”我拍拍女儿的头,安慰她。

“我能理解老师了,真的,老师们真的挺不容易的。”女儿抽泣着说。

“唉!是啊!尤其是本来很热爱课堂的老师。比如你们数学老师吧,你不是说她的数学课一直都是充满笑声,很友爱的吗?虽然你数学不好,可是你仍然喜欢上数学课,因为老师让你体验到了学数学的乐趣了。所以,你想想,这么喜欢你们,喜欢上数学课的老师,却不得不面对这些自己无法解决又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她的心里会好受吗?她难道愿意每天带着糟糕的心情去上课,上完课心情更糟糕吗?不要以为只有你们上课才苦闷,老师也一样的。情绪是会感染的,老师现在是自己还在痛苦之中,她并不是为了惩罚你们,没有哪一个人,会在给别人制造痛苦的过程中自己却非常快乐的,除非他心理变态。而根据你的描述,你们老师是一个心地善良热爱教书的老师,她怎么会心理变态呢。给老师时间,她会重新让你们的数学课像过去一样充满快乐的。宝贝,你不是读完了梁卫星叔叔的《成人之美兮》了吗?对老师的了解和理解应当多深入一些了。别太苛求老师,老师也是普通人。”

女儿含着眼泪,点了点头。

“当然了,从老师本身而言,也不应当把责任都推给环境,更不应该遇到困难就迁怒于学生。我相信你们数学老师正在自我调整,很快就会好的。”

“恩,妈妈,《论语》里说过,不迁怒,不贰过。”

“是啊!可是,事实上,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太少了。”

“妈妈,你就是一个能做到的老师!你一定要坚持下去!你要做的比《成人之美兮》里的海老师还要好,你要一直坚持下去!我支持你!”

“呵呵,只能说,妈妈一直在努力做到。但是妈妈也同样要面对被用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衡量自己的局面啊!甚至,比你们的老师还要残酷得多!可是,不能为了这个就把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原则给放弃了呀,那人活着还有什么价值呢,妈妈这个老师当得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就要格外下功夫,动脑筋,用智慧,来让自己做得更好,也生活得更快乐!你也是啊,宝贝。说心里话,如果你各科成绩都很优秀,每次考试都考很高的分数,妈妈一定会很高兴的,可是,你有时会考得不好,难道你就不优秀了吗?在妈妈心里,无论你考多少分,你都是优秀的独一无二的,妈妈最希望的,是你在成长的过程中,健康快乐,如果这种学习太痛苦了,痛不欲生了,放弃了都没有什么,如果是你自己选择放弃。”

“妈妈,我不会放弃的,我会努力的!”

“呵呵,我当然看到你一直在努力了。不要跟别人比,只是每天进步一点就是成功!我们不管别人怎么要求怎么做,我们就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唔,妈妈,那咱们接着研究一下,学什么乐器好呢?”女儿言归正传。

“钢琴不太可行,咱们现在租房,买了钢琴放哪儿啊!再说,投资太大了,是不是?”

“恩,我也这么认为。我想学阮。我看王金战的书里说,他女儿大了学别的不好学,就学的阮。”

“阮是什么乐器啊?吹的,拉的,还是弹的?明天上网查查再说,这个待定。”

“古筝呢?”

“嗯,古筝倒是挺适合你气质的。可是这个太麻烦了,买个古筝咱放在哪儿啊,还要架子,你出去学,带着也不方便。你自己得想好了,怕不怕麻烦。”

“那,琵琶?小提琴?大提琴?手风琴?吉他……”

于是,种种乐器浮上水面,房间里一时仿若已有百指千音。

 

第二天,傍晚放学。

暮色四合,我和女儿在校门口会合,一起回家。

她一见我就开心地说:“妈妈!今天数学课上老师又和以前一样了!我们的数学课又充满笑声了!”

我笑着应道:“怎么样,妈妈说的没错吧!你们数学老师很快就调整好了。”

“妈妈,是不是你今天跟老师说了?”女儿挽住我的胳膊,边走边问。

“呵呵,没有。我相信你们老师自己能够做到的,她是个多么优秀的老师啊!”

“嗯!就是!妈妈,我要不就学吉他吧?我想,自己抱着吉他边弹边唱,那真是挺美的啊!”

“好啊!那就学吉他,咱们一起学,妈妈以前还学过几天吉他呢,你教妈妈!”

夜色中,母女边谈边走,灯光浮在空中,也打在地上,闪烁跳跃,流淌的旋律,是谁,在用心弹拨?

2010-12-28 16:16

 

已发于《读写月报 新教育》2011第3期

史金霞,中学语文名师。现在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任教。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430902685http://blog.sina.com.cn/u/143090268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