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讀《禮記》的重要入門書

 光影之肆 2011-04-08

研讀《禮記》的重要入門書

林素英?台灣師大國文系教授

接獲林慶彰教授的指示,囑咐為《國文天地》的「經學行腳」專輯寫一篇有關《禮記》的入門介紹,其實頗感為難。因為從事這項工作最多的,要算事業師周一田先生,這篇文章倘若由業師執筆,當是再恰當不過的了。然而由於先生近年來健康情形並不甚理想,不適合過分勞累,且此次交稿的時間又十分急迫,所以不便勞動先生,而由我代勞。

綜觀最近二、三十年來,除卻單純之文言、語體互譯同時外加注釋之外,率先以語體文的方式向社會廣大群眾介紹經、史、子、集四部之國學重要範疇及其內容,以便更有效地激發有心人研讀國學之興趣者,應屬由兩位業師擔任主編的《國學導讀叢編》。該書乃是集合各大學三十多位名教授,各就其專長科目,而作平實扼要的導讀介紹,因此不但可以協助大學中文系或國文系的學生,在修習各該科目之前,能預先理解各科之重點以及研讀之道,藉以使學生更容易發現自己的學術興趣何在,其流暢的文字還具有鼓舞社會大眾研讀國學之作用。

由於職責所在,以下將分五類介紹有關《禮記》之入門,並依循內舉不避親的原則,從與入門關係最接近的導讀類開始介紹,且當以《國學導讀叢編》中周師所撰的〈禮記導讀〉為起點;又因為配合讀者日後尋找書籍方便,以下所列周師以及其他各業師均不再加註明,而逕以各書所載之作者姓名記之。

一、導讀類

純導讀類之文章計有兩篇,茲按時間先後說明如下:

《國學導讀叢編?上冊》 周何、田博元主編/台北:康橋出版事業公司/一九七九年四月

該書中的〈禮記導讀〉由周何先生撰寫。全文分為:一、禮與《禮經》及《禮記》,二、《禮記》的性質與內容,三、《禮記》的研讀價值,四、《禮記》的研讀方法,五、重要參考書目。此文首開系統導讀《禮記》之始,將《禮記》之源頭與性質作相當簡要的介紹,並且簡述四十九篇(四十六篇題)的內容,同時還提示從認識篇章要義、探索立禮原意、體驗生活規範、蒐集有關資料、比較事類異同、提鍊學術思想、參考禮經儀節、研究特殊專題等八方面進行研讀《禮記》之工作。周先生此文最適合做為大學生修習《禮記》專書時的入門指南,尤其最後一項的重要參考書目介紹,已提供大學生在修畢學分後,可以進一步從事更深入的學術研究之門。

2.《國學導讀(二)》 邱燮友、周何、田博元編著/台北:三民書局/一九九三年九月

繼〈禮記導讀〉之後,時隔十四年,周先生再度在《國學導讀》(該書之體例與《國學導讀叢編》大致相同,不過在內容上取材更為更為廣泛,且加入很多現代文學資料,因此從原來的上下兩冊,擴充為五冊;其中經學與史學合為第二冊,約有一半的作者與《叢編》相同)中擔任《禮記》部分之撰寫。周先生此文分為前言、禮的本質、禮的內涵發展、《禮經》與《禮記》、《禮記》的內容、《禮記》的研讀價值、《禮記》的研讀方法、重要參考書目等八部分作介紹。此文雖然與前文有重複之部分,但是因為康橋出版社已經不再出書,所以本文正好可以彌補無緣看見前文者之遺憾,且此文已在《禮經》與《禮記》的項目下,扼要補入《禮經》的四種傳本資料,並將四種傳本中各篇的分類及其排序關係列表處理,然後對照《禮記》四十九篇的內容簡介,更可以使讀者確切理解「經」與「記」之間的密切關係。另外,此文新補充「禮的本質」之部分,已扼要指出禮的本質在於達到「情感」與「理性」的平衡與協調。至於「禮的內涵發展」方面,則分別就等差觀念、是非觀念以及平衡觀念三部分,將禮的內涵作簡明的提示。

總括此類的介紹,筆者建議在大學修習《禮記》課程以及日後有志進行學術研究者,如果能閱讀兩篇導讀當然最好,如果考慮其他問題,則至少應該仔細研讀後一篇導讀文字,對於掌握課程之學習具有提綱挈領之效。

二、導讀兼全書精華介紹

此類與前類不同之處,在於此類除卻具有導讀文字以外,同時更透過書中之文字直接介紹其內容,有些還進一步說明其意義及價值,茲按時間先後說明如下:

1.《儒家的理想國─禮記》 周何編/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台北:時報文化/一九八一年一月初版

時報文化推出的「中國歷代經典寶庫」青少年版,其目的就是有感於臺灣商務印書館雖然編選印行了相當數量不同種類的古書今註今譯,但遺憾的是這些注釋翻譯工作不免偏於學術界或知識分子所需,而無法照顧到社會大眾之需要,因此特別注重編輯時「中國古典知識大眾化」的要求,要求每位編撰人必須擁有古典的與現代的知識,且對於當時的現實情境具有適當的理解與同情,以便透過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經典中生活化的意義。

周先生的這部書即是在該編輯理念下完成的精采之作。全書的結構,首先以「致讀者書」代替序言,然後在正文部分,區分為前言與禮記萃編兩大部分,而明顯以「禮記萃編」為主體。書中的前言部分即是導讀,包括禮與《禮經》及《禮記》、《禮記》的性質與內容、《禮記》的研讀價值三部分;這部分的文字與《叢編》中〈禮記導讀〉的前三項大致相同,因此前書向隅者,可在此處一窺究竟。至於主體的「禮記萃編」,則一律是先白話語譯,然後附錄原文,然後再作簡要說明的方式進行介紹;內容方面又細分為一、禮事的記敘,總計收五十篇極短篇記載;二、禮意的說明,分別以十五篇介紹冠、昏、喪、祭禮的重要內容,然後另有十四篇介紹與禮相關的問題;三、品德的修養,分別以十七篇介紹儒者的典型,另以九篇扼要介紹有關學庸以及禮樂思想方面的問題;四、生活的規範,以九篇分別介紹對父母、師長以及男女界限之禮,以及幼童教育和一般生活規矩。

由於六十年代的臺灣社會普遍存在「家庭即工廠」的狀況,聲色犬馬等生活享樂之誘惑尚未大量充斥,因此絕大多數的家庭亦能把握勤儉持家、生活簡樸的原則,因此社會大眾普遍呈現朝氣蓬勃、勤懇努力的現象。至於政府方面,則因為大力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並且設立各級學校師生以及社會人士相關的徵文比賽活動,藉由額外的獎勵鼓舞各界人士多加研讀有關傳統文化之經典作品,並踴躍提出心得報告,因此對於提振學生以及課外社會大眾課外學習的風氣具有極佳的效果。再加上初中、高中以及大學聯考的升學競爭相當激烈,國文科作文與閱讀測驗的比重又相當高,因此學生多能勤奮向學,而青少年學生的國文素質也多能達到一定的程度。因此該「經典寶庫」之推出,對於在國學文化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社會大眾以及青年學生而言,正是極佳的課外文化讀物,而《儒家的理想國─禮記》則非常適合當時的人取為研讀《禮記》的入門讀物。

2.《禮儀之邦的寶典─禮記》 黃俊郎著/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一九九三年五月

這套由黎明文化籌畫出版的「新知識叢書」,其中「文學與思想」的部分由吳宏一先生負責主編。該叢書本著「商量舊學,涵養新知」的原則,先出版十本書,其中原訂由羅宗濤、黃俊郎先生撰寫《禮記》,最後則於兩年後由黃先生出版《禮儀之邦的寶典─禮記》。全書包含以下各部分:(1)概說,分別述說《禮記》的由來、內容以及價值;(2)禮的意義和功用;(3)人才的造就,分別述說學校教育、心性涵養、儒者風範、生活須知;(4)禮制的意義,分別述說冠、婚、喪、祭禮的意義;(5)《禮記》中的故事,總計選錄十二則極短篇故事。全書的撰寫,於本文部分,一律採取語體文的方式寫作,即使引用《禮記》原文之處,也使用語譯文字出現,可謂以語體文通貫全文,消除文言障礙;至於真正的原文,則以「附註」的方式附在各篇之末,因此若要文白對照,則需前後翻閱而有不便之處。

3.《經學入門》 莊雅州著/中華民國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中山文庫/台北:台灣書店/一九九七年九月

莊先生的《經學入門》將「十三經」中的每一經均分成導論以及導讀兩大部分作入門介紹。其中〈禮記入門〉一文,導論的部分分成以下各項:(1)《禮記》的名稱及其涵義;(2)《禮記》的傳本;(3)《禮記》的作者及成書時代;(4)《禮記》的內容;(5)《禮記》的價值,分別從思想、歷史以及文化三方面說明其價值;(6)《禮記》的流傳;(7)《大戴禮記》,則轉錄高明先生在《大戴禮記今註今譯》中對於該書的八大分類,可使讀者於認識《禮記》之餘,對於學術地位與《禮記》均等的《大戴禮記》略有些微印象。莊先生並且在此部分之後附有參考書目,不過其所開列之書目,除卻《儒家的理想國─禮記》以及《禮儀之邦的寶典─禮記》之外,亦比較適合大學程度以上者閱讀。至於其所謂「導讀」的部分,則選錄十四則小短文,並進行其相對的白話翻譯,但是並不再作相關的補充說明。

4.《甜蜜的包袱─禮記》 林素英著/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二○○三年二月

本書著重關懷生命發展、懷抱人倫理想的廣大群眾與之進行心靈的溝通,尤其適合中小學教師閱讀,不但能增加教學的豐富資料,也能透過融入教學的方式,為學生傳遞我國固有的優良文化,逐漸醞釀出理想的生活情境。全書分為以下各部分:(1)導讀篇,分由《禮記》的形成過程、《禮記》的內容包羅萬象、《禮記》提供多元價值、開啟《禮記》的建議等四部分組成;(2)生活規範篇,分由五篇討論生活規範的短文說明規範的養成,另有四篇實踐規範的事例結合「禮」與「理」在生活中的具體實踐;(3)生命禮儀篇,分由四篇冠禮、七篇婚禮、七篇喪禮、五篇祭禮的記載,述說訂定生命禮儀的內涵意義,啟發世人對於生命的尊重,提高生命存在的價值;(4)社交禮儀篇,分由四篇相關記載說明人際之間相互往來的德與義;(5)朝廷禮儀篇,分由四篇記載說明君臣相交以道義、人臣輔助君王推行德政的重要原理;(6)理想國度篇,分別有五篇描述儒者之風範,五篇述說理想的意境,說明禮樂和諧、致中用和的理想國度;(7)篇後語,祈願世人樂意開啟此甜蜜的包袱,俾能胸懷德義、安安穩穩地踏上人生的旅程。

上述四書,都適合取為研讀《禮記》的入門途徑,且可以依據個人不同情況之需要,而作不同的選擇。所謂「不同情況」,最主要是指讀者個人的語文程度與其閱讀習慣而言。如果語文程度在高中程度以上,且習慣於長時間進行閱讀大量資料者,則適合選擇《儒家的理想國─禮記》;如果習慣純粹語體文且篇章不多者,可以選擇《禮儀之邦的寶典─禮記》;如果閱讀的目的在於理解《禮記》的入門常識的話,則可以選擇《經學入門?禮記入門》;如果已經習慣簡短文章,且注重文章的趣味與其所蘊藏的言外之意,又喜歡進行讀者與作者的心靈溝通者,則適合選擇《甜蜜的包袱─禮記》閱讀,因為此書的設計,不但在於提供一個生命情境,讓讀者多多思考與自己周遭生活有關的問題,最主要的還在於時刻提醒讀者,「禮」所重者在於「躬行實踐」,因為它與真實人生、具體生活是密切相關的,也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型塑一有「禮」且有「理」的理想國度。倘若只是「知而未行」,則不僅僅不是「真知」,而且還經常成為破壞「禮」的主謀與扼殺情理的劊子手。

三、今註今譯類

將「今註今譯」列入第三類,其原因在於這類書的主體均按照各書的全部篇章進行注釋與全文語譯,由於全文皆收,因而初學者較不容易找到閱讀時的著力點,這也就是時報文化何以要推出「中國歷代經典寶庫」的理由。雖然如此,但是倘若經歷上述的入門過程,再進行這類「今註今譯」的選讀,則讀者可以比較容易地就挑選到自己所關心的主題資料而進行閱讀,且能對於《禮記》的大體內容有進一步的認識。茲按時間先後說明如下:

1.《禮記今註今譯》 王夢鷗註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年一月初版

此書是《禮記》最早的今註今譯本,也是當時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下的具體成果,其篳路藍縷之功自不可沒。王先生首先在〈敘禮記今註今譯〉中說明《禮經》與《禮記》的關係,並且說明「今註今譯」所依據的相關藍本以及採取「今註」、「今譯」時的限制與困難所在,使讀者在閱讀之前先有相關的認知準備。至於主體部分,則按照現行《禮記》四十九篇的篇目順序依次註譯(然而其中第三十一篇的〈中庸〉與第四十二篇的〈大學〉不在註譯的範圍之列,因此全書為四十七篇),並在每篇註譯開始之前先有一小段的文字做為「解題」之用,然後再進行分段註譯。全書並有附錄一的廟祭秩序單、附錄二參考書目,但是此部份明顯適合已經修習《禮記》專書學分者再作進一步的涉獵與研究。或許當初王先生考慮到〈中庸〉與〈大學〉在宋代以後已經與《論語》、《孟子》合併為「四書」,並且該套「今註今譯」規劃中,「四書」乃分成四種書籍進行註譯之工作,因此為求避免一套系列叢書中發生重複現象,以致此兩篇雖然地位重要,然而在《禮記今註今譯》中並不進行註譯。此種考慮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對於呈現《禮記》之全貌而言,則顯然是一種缺失且造成讀者閱讀之不便,亦即倘若要想一窺《禮記》之究竟,就必須同時購買該註譯系統中的三種書籍。

2.《大戴禮記今註今譯》 高明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五年九月初版

《大戴禮記》雖然與《禮記》在學術地位上具有同等地位,但是因為該書亡佚過多,並且缺乏馬融、鄭玄之大儒為之作註,因此閱讀較為不便,流傳也不如《禮記》普遍,所以此書比較適合對《禮記》已經有些認識,且還想擴大認知理學相關領域者進一步閱讀。高先生在〈自序〉中說明《大戴禮記》的地位與價值,並將原本八十五篇至今僅存四十篇(〈盛德〉與〈明堂〉若合而為一,則僅存三十九篇)的情形作一簡要說明,同時還將現存篇章分為有關治曆明時、古禮逸文、古史舊聞、孔子三朝記、孔門語錄、曾子言行、荀賈論議以及明堂陰陽等八類,並且還做了一些分類要義說明(《經學入門?禮記入門》中列有各篇所包含的篇目)。至於全書的主體部分,則在每篇註譯開始之前,先有一小段的文字明確標出「題解」之字樣,做為全篇「解題」之用,然後再進行分段註譯。

3.《禮記譯注》 楊天宇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四月

此書乃大陸人士出版之譯注。全書分為《禮記》簡述、全文譯注、以及主要引用書目三部分。其中,《禮記》簡述包括:(1)《禮記》的來源與編纂;(2)《禮記》的內容與分類;(3)《禮記》在漢代的傳本與鄭注《禮記》;(4)漢以後的《禮記》學;(5)怎樣讀《禮記》。此五部分的簡述,比較適合大學修習《禮記》專書者做為概論之重要參考資料。至於全文譯注部分,於每篇篇題下有「題解」,然後將《禮記》各篇編號劃分成許多小節再進行逐篇譯注,並且於小節之後有一扼要的小結概括該小節之大意。另外,主要引用書目部分可以提供知識分子進行學術研究之參考。

此書與其他譯注不同之處,在於其注釋部分包含較詳細的名物以及禮儀制度的說明,可以提供讀者較詳細的背景知識。

4.《禮記讀本》 姜義華譯注,黃俊郎校閱/台北:三民書局/一九九七年十月

此書由大陸的姜先生進行譯注工作,再由台灣學者黃先生進行校閱工作。此書共分為導讀、四十九篇文白語譯的主體部分以及兩篇附錄。導讀部分再分項說明:(1)禮、禮治、禮學緣起,說明我國古代「禮」文化的特色;(2)《禮記》各篇的撰述和總彙成書,將《禮記》的成書來源作一扼要敘述;(3)《禮記》一書的構成,分述劉向、吳澄與高明三位先生的分類內容後,姜先生還提出戴聖並非隨意編定《禮記》之說法;(4)《禮記》論禮、禮治、禮教,此處乃呼應第一節的論點,述說《禮記》從「物之致、義之實、政之本、事之治」四個面向總結春秋、戰國以來的禮學;(5)《禮記》論制禮與作樂,述說《禮記》在選錄禮類文章之餘,尚且選錄有關「樂」的篇章,使禮樂可以達到交相為用、相輔相成的效果,且以〈中庸〉「致中和」為全書最重要的基本思想;(6)倫理本位社會的新設計,述說〈禮運〉中的「大同」與「小康」社會,都是一種倫理本位的社會,而且其建構如此之社會時,還已經考慮到各種禮儀必須作調整、改造與創新;(7)論君子之德與化民成俗之道,述說《禮記》寄望君子成為全社會之表率,並認為要通過適當的教化管道,引導社會全體成員共同建設名副其實的禮儀之邦;(8)《禮記》注釋與《禮記》學,扼要記錄從漢至清對於《禮記》之重要注釋。

此書的主體部分,在體例規劃上,與其他的「今註今譯」大體並無不同,其稍異之處,則是每篇的「題解」較為詳細,以及三民版古籍今譯在經典原文部分均有國語標音的共同特色,雖然便於讀者閱讀,不過,也不可以太依賴該標音。除此之外,附錄一為圖錄,乃選錄宋代聶崇義的《三禮圖》以及馬承源的《中國青銅器》,可供讀者對照參考;附錄二為主要參考書目,不過,該書目已明顯偏向較專門的學術研究用書,而非入門書籍。

姜先生此書,最具特色與精采之處在於導讀部分。此篇導讀與前述各書之導讀較不同者,在於此文偏向以學術論文的方式,呈現作者對於《禮記》的研究所得之介紹,尤其作者認為《禮記》之編纂乃是戴聖「有機」的安排,正與筆者多年來所懷疑的暗合,然而筆者更深信全書也必然兼夾有許多矛盾之處。姜先生則率先揣摩戴聖編纂《禮記》之時的編輯理念,而將全書分成五編,認為全書先從禮的綜述通論,到各種禮的分述分論,再到孔子等先賢的禮論,插入一段補遺後,落實到如何使禮得到普遍而長久的遵行,四十九篇文章乃是一有機之整體。筆者雖然同意姜先生戴聖在編纂《禮記》時必定有其特殊的「機體理念」之說法,但是筆者對於全書是否確如其所言分為該五編,且《禮記》中的一切篇章似乎均無錯簡誤置之現象,則仍然抱持極為保留的態度,且建議讀此書者亦應該抱持相當謹慎保留之態度。此一重要的議題,倘若姜先生或者其他的有心人士能再作更為詳盡的探討,相信對於開發《禮記》所蘊藏的精義,會有更大的助益。

總括此類書籍,在語體翻譯方面,各書彼此相去不遠,因此讀者可以考慮個人閱讀《禮記》的目的何在,注釋的詳略如何,導讀或簡述部分是否切合自己所需等條件而決定取捨。

四、通論類

此類書籍雖非完全針對《禮記》而著作,然而書中之內容則明顯與禮學的問題有關,可視為研讀《禮記》時的補充讀物。茲按時間先後說明如下:

1.《禮學新探》 高明著/台北:學生書局/一九八一年四版(初版於一九六三年在香港發行)

該書已在封面上標明「大學用書」,因而明顯可見作者撰寫此書的動機與目的。全書由〈原禮〉、〈大學辨〉、〈中庸辨〉、〈王制及其注疏摘謬〉、〈鄭玄學案〉(已先發表於不同刊物)以及〈禮記概說〉等六篇論文結集而成。其中〈禮記概說〉則為更早期《禮記選注》中的導論部分,其下又分:(1)《禮記》的價值;(2)《禮記》的由來;(3)《禮記》的內容;(4)《禮記》的考釋。不過,由於此導論部分所使用的資料比較專門、詳細,其他篇章也比較偏向資料考辨方面,因而比較適合對學術研究有興趣者閱讀。

2.《古禮今談》 周何著/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二年五月

周先生此書原本乃是因應《中央日報》「長河版」的「古禮今談」以及「國文天地雜誌社」的「今禮古義」專欄而作。全書共分為冠、昏、喪、祭四大主題,合計五十篇,抽取《禮記》中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且又適合以短小篇幅呈現單元主題的資料加以編寫而成。先從代表家庭教育畢業典禮的冠禮開始,說明其相關的活動及其所代表的教養意義;其次,由於青年學生對於婚禮的興致較高,因而以二十篇的短文分別介紹相關的婚禮禮俗,可刺激學生思考婚禮必須敬慎重正的道理;再其次,則以十五篇的篇幅介紹喪期的長短、喪服的輕重、喪禮中的重要儀式節目;最後,則有八篇關於祭禮的文章,說明心誠則靈與追遠祭祖「報本反始」的重要。全書深入淺出,意義深刻,能溝通古代禮俗與現代生活之關係,雖然並非直接解說《禮記》之資料,卻與生命禮儀的各項活動息息相關。

3.《古代禮制與風俗》 葉國良著/中華民國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中山文庫/台北:台灣書店發行/一九九七年三月

葉先生認為古書之所以難讀,就在於名物與典章制度之不明。因此葉先生曾針對高中國文中所牽涉的禮制與風俗問題,以言簡意賅、輕鬆有味的方式刊登於《中央日報》「中學國語文版」專欄以及「國文天地雜誌社」,藉此以增進讀者對於相關問題的理解。作者修改其中三十篇,加以結集而出版此書。全書之主體,共分成禮儀、官制、度量衡、衣物飲食等四大部分。雖然全書之撰寫並非配合研讀《禮記》而作,但是閱讀該書之資料,卻可以增進解讀《禮記》之能力,所以此書也是研讀《禮記》的優良課外讀物。此外,並有附圖展示名物、禮器以及生活圖示等,最後,則列出主要參考書目,提供讀者繼續查考之用。

4.《禮記漫談》 劉松來著/十三經漫談叢書/台北縣: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七年八月

此書作者劉先生為大陸人士。該書分為九章:(1)《禮記》的成書與來源;(2)《禮記》各篇分類與題解;(3)《禮記》經學史述要;(4)禮、禮制、禮俗與《禮記》;(5)《禮記》與宗教祭祀;(6)《禮記》與傳統政治;(7)《禮記》與儒家倫理道德;(8)《禮記》與古代教育;(9)《禮記》與儒家的美學思想。此書前四章相當於《禮記》的概說部分,其中第三章與姜義華《禮記讀本?導讀》中「《禮記》注釋與《禮記》學」寫法相近。至於第五章以下,則分別將《禮記》放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議題,如宗教祭祀、政治教化、倫理道德、致中用和之生活美學等項目下,討論其重要內涵,因而能特別凸顯其與傳統文化的關係密切且地位重要。

5.《禮學概論》 周何著/台北:三民書局/一九九八年一月

周先生此書分為禮的起源、禮的研究方向與目的、禮之分類、禮之內涵與影響(與《國學導讀?禮記》有相同之處也有補充之處)、《周禮》述要、〈冬官〉及〈考工記〉、《儀禮》述要、《禮記》述要(大體與《國學導讀叢編?禮記導讀》相同)等八部分以及附錄「父卒繼母嫁從為之服報議」。若要同時兼得「三禮」之概要,則可以選擇此書。

6.《說禮》 周何著/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八年九月

周先生此書,除卻最後一篇〈說中庸〉並未先行刊載於《國文天地》月刊「經典的智慧」專欄外,其餘均為該月刊不同期之作品結集出版而成。全書分別論述禮的起源、內涵、制禮原則、禮法關係、禮教功能、服術原則、宗法等等與「禮」有關的問題,可供關心「禮」者之參考。

總括以上六書,《古禮今談》由於文字淺顯易懂,而且內容與現代生活仍可密切結合,最適合一般初學《禮記》者閱讀,至於《古代禮制與風俗》也可視為學禮者的課外讀物。至於其他各書,則隨讀者所需而作不同的選擇。

五、圖典與其他分類研究

經由上述的書籍介紹之後,如果對於有關《禮記》的特殊議題有興趣者,則可以進而選擇閱讀各種相關之分類研究,例如華正書局胡楚生的《儒行研究》以及文津出版社林素英的《從古代的生命禮儀透視其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從古代之祭禮透視其政教觀─以禮記成書前為論》、林素玟的《禮記的人文美學》都可以參考。另外,該出版社大陸博士論文叢刊中鄒昌林的《中國古禮研究》、常金倉的《周代禮俗研究》、張鶴泉《周代祭祀研究》都可參考,只是在閱讀對岸之論著時,建議要多注意其意識型態、資料截取運用以及推理詮釋是否客觀合理等問題。至於筆者在《人文與社會科教學通訊》發表的〈從《禮記?檀弓》對中學生情意教育的意義─讓中學生在生活中與禮結緣〉、〈從現實到理想的境界─談「大同與小康」的教學意義〉以及在大葉大學通識教育與情意教學研討會發表的〈從生命禮儀論《禮記》之情意教學─讓大學生擁抱有情有意之生命〉,文字亦相當淺近,且都與《禮記》有直接相關,可供讀者參考。

除此之外,再介紹一本周春才編繪,天津市百花文藝出版,形式較為特殊的《禮記圖典》。由於現代很多人喜歡看漫畫遠甚於閱讀文字,因此周先生透過漫畫的方式(輔以簡單的語體說明)介紹《禮記》中與生活較為貼近的內容,有時亦夾有重要的原文以玆對照,可以提高讀者閱讀《禮記》之興趣。

以上乃是筆者認為最近三十年來可取為《禮記》入門的材料,其他或者因為內容過於專門,或者因為筆者孤陋寡聞而未介紹,尚祈各界多多包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