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阁藏本难经》 第一难
难曰: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可决五脏六腑生死吉凶,何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人以呼吸为一息,脉行六寸。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平人一日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水下百刻,周于一身。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复会于寸口。故寸口者,为五脏六腑之始终,生死吉凶,皆可决之也。
第二难
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
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居也。从关至鱼为寸内,阳之所治也。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中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第三难
难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之太阴、阳明,足之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也?
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
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在上部。
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脉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
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审而刺之,可也。
第四难
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
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
然。浮大而散者,心也;浮短而涩者,肺也。
肝肾俱沉,何以别之?
然:沉而弦者,肝也;沉而实者,肾也。脾主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耶?
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滑、长,阳也;沉、短、涩,阴也。
所谓一阴一阳者,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
所谓一阳一阴者,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名病之顺逆也。
第五难
难曰:脉有轻重,何谓也?
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相得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之来疾者,肾部也。此轻重也。
第六难
难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
然:浮之损小,按之实大者,为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者,为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第七难
难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是平脉耶?将病脉也?
然:皆王脉也。
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
然:冬至后,已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阴三阳之王时日大要也。
第八难
难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
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即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第九难
难曰: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抑将在脉耶?
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难曰: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证之虚实也。
脉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紧牢者为实。
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
证之虚实者,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故曰三实三虚也。
第十一难
难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气绝者,果何脏也?
第十二难
难曰: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
然:东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东方者,肝也,西方者,肺也,肝实则肺虚矣。
南方者,火也,木之子也;北方者,水也,木之母也,金之子也。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泻南方,补北方者,欲令金能平木也。
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
第十三难
难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已。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
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当浮大而散;色黄,其脉当中缓而大;色白,其脉当浮短而涩;色黑,其脉当沉濡而滑。此谓五色之与脉,当相参应者也。假令色青,其脉浮短而涩,若中缓而大,此为相胜,死不治。其脉浮大而散,若沉濡而滑,此为相生,虽病不死也。
五脏之脉亦当与皮肤相应,假令脉急,则人之皮肤亦急;脉散则人之皮肤亦散;脉缓则人之皮肤亦缓;脉涩则人之皮肤亦涩;脉滑则人之皮肤亦滑,其不相应者病。
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谓也。
第十四难
难曰:脉有损至,何谓也?
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
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
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
损脉之为病,奈何?
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营于五脏六腑也;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之脉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治损之法奈何? .|UQ)J?s
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K@D\5s|1| 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有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不至。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 ;XKe$fsa~? 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数伤热;涩者中雾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脉沉细者夜加,浮大者昼加,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原气,故知不死。 ks '>?Dw .Eao|; [ERZ".? 第十五难 ZO0 Ee1/ 难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也? Fnw:alWr 然: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 :{lwz#9V 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来疾去迟,故曰钩。 X#B b?Pv 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经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 kB\{1; 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极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此四时之脉也。 xO~ ElzGm 其变奈何? }f}.>B0# 然:春脉弦,反者为病。其气来实而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平;盈实而滑,如循长杆曰病;急而益劲,如新张弓弦曰死。故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但弦无胃气曰死。春以胃气为本。 bDI%}k9# 夏脉钩,反者为病。其气来盛去盛,是谓太过,病在外;来不盛去反盛,是谓不及,病在内。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平;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病;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故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气少曰病,但钩无胃气曰死。夏以胃气为本。 >DqF>w.1 秋脉毛,反者为病。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是谓太过,病在外;毛而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死。故秋脉微毛曰平,毛多胃气少曰病,但毛无胃气曰死。秋以胃气为本。 +6m.f,14q 冬脉石,反者为病。来如弹石,是谓太过,病在外;去如数,是谓不及,病在内。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平;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病;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死。故冬脉微石曰平,石多胃气少曰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 UM}u(;oo%) 长夏之脉何如? x0*{oP 然:脾脉浮,反者为病。其来如水之流,是谓太过,病在外;如乌之喙,是谓不及,病在内。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平;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病;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曰死,故长夏脉微缓曰平,缓多胃气少曰病,但代无胃气曰死。长夏以胃气为本。 eL!41_QI 无胃气奈何? jG5HW*>k0 然:脏之真脉见也。春脉不弦,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夏脉不钩,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秋脉不毛,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冬脉不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长夏之脉不代,弱而乍疏乍数也。 YO6BzS/~ /?\3%<vn 第十六难 :!ya&o 难曰: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有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守一法,各是其是,何以别之? ZzT=m*tQ& 然:皆是也,持其脉须别其证。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cs9^&N:w[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善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W(*0"RM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D28`?B9 (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xNP_>Qa~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善欠,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利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YFKE>+ M[uWX= 第十七难 }\pI`;*O| 难曰:经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连年月不已,其生死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 _KT!OYH 然:可尽知也。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当得肝脉弦急而长,其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 c/{FDN 病若吐血,若鼽衄者,脉当浮细,其反得沉紧脉者,死也。 2wf&jGHs 病若谵言妄语者,大便当结,脉当浮大,其反得沉细脉,手足厥冷者,死也。 xU *:a[g 病若腹大泄者,脉当沉细而微,反得紧大脉者,死也。 n,la<N] 其病之不治自愈者,得相生之脉也。其连年月不已者,虚故也。 U ZZJtQt "4j~2{{ F 第十八难 '<Z[e`/ 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并有关有格,何谓也? [ oWkd_dK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此为外关,阴乘阳之脉也。 \P\Z<z7jy 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此为内格,阳乘阴之脉也。 ;C]Ufk 故曰:覆溢者是其真脏之脉,得之者不病而死也。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条评分 隐藏 回复 引用 举报顶端
leenuxn UID:7108注册时间2009-07-09 最后登录2011-04-07 在线时间4小时 发帖130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经方币3威望10贡献值0经方交易币0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回复 引用 举报顶端
leenuxn UID:7108注册时间2009-07-09 最后登录2011-04-07 在线时间4小时 发帖130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经方币3威望10贡献值0经方交易币0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回复 引用 举报顶端
leenuxn UID:7108注册时间2009-07-09 最后登录2011-04-07 在线时间4小时 发帖130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经方币3威望10贡献值0经方交易币0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回复 引用 举报顶端
leenuxn UID:7108注册时间2009-07-09 最后登录2011-04-07 在线时间4小时 发帖130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经方币3威望10贡献值0经方交易币0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级别: 新手上路 发帖130经方币3威望10贡献值0经方交易币0关注Ta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04-05 , 来自:广东省湛江市 第五十五难 Dg+d=I? 难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 "%t`I) 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积者,五脏所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也;聚者,六腑所成,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左右无有穷处,其痛常移易也。 Z|% 2495\ 人病有沉滞,有积聚,可切脉而知之耶? p'k+0= 然:诊病在右胁有积气,当得肺脉结,脉结甚则积甚,结微则积微。 vqi$}=%n?W 诊不得肺脉,而右胁有积气者,何也? %:?QE ; 然:肺脉虽不见,右手脉当沉伏也。 |uBC0f 其外痼疾同法耶?将异也? ( v:ek_ 然: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也;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脉行肉上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假令脉伏结者,内无积聚;脉浮结者,外无痼疾。或有积聚,脉不伏结;有痼疾,脉不浮结,是为脉不应病,病不应脉,皆死证也。 A]%t0>EL< gdE`UZ\ 第五十六难 '\B"g@if 难曰:五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可晓以不? DF|s,J`98 然: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疒皆)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因肺病传肝,肝当传脾,适季夏土王,脾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也。 .{ a2z*o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因肾病传心,心当传肺,适秋金王,肺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也。 UH-uU~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疒单),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因肝病传脾,脾当传肾,适冬水王,肾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也。 ?}v%JUcs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痈,以春甲乙日得之。因心病传肺,肺当传肝,适春木王,肝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也。 '#PqI)P 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上下不时。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而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因脾病传肾,肾当传心,适夏火王,心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留结为积,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也。 WAXts]= 此是五积之要法也。 3;S`< {V% O4/ 第五十七难 {a8^6dm*E 难曰:泄凡有几?皆有名不? KI@ 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大肠泄,小肠泄与大瘕泄。 cgxF Ev 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 )1nCw 脾泄者,腹胀满,注泻,食即吐逆。 i(yAmo9h 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 oXlxPN39 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 [ 7Lxt 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腹中痛。 k;_KKvQ 此五泄之要法也。 14n="-9 m_!vIUOz 第五十八难 }#HTO:r 难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 VMZ]n%XRXW 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PFR{=F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拘何经之动,各随其经之所在而取之。 cP@F #!2 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之则死,下之即愈者,何也? 5u|=;Hz*) 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即愈也。 ]r6BLZ[% 寒热之病,候之奈何? k'ZUBTRq! 然:皮寒热者,皮不可近席,毛发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热者,皮肤痛,唇舌齿槁,无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本槁痛。 Vv yrty p37zz4 第五十九难 9U=fJrj'u 难曰:人肠胃长短,受水谷多少,各几何? S@}B:}2 然: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5&<d2EG6l' 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小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cDKGd 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xdL/0 N3 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Ac[|MBaF 故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此肠胃长短,受水谷之数也。 S?Bc~y 脏腑之重量各几何?其形状奚若? 3_L1Wm 然:肝重二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 s ~Lfi. 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B9[cDM& 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nxyjL)!)0 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 i5 L:L 肾有两枚,重一斤二两,主藏志。 `!nJS| 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 cXk6e.Uz 胃重二斤十四两。 \-Iny=$ 小肠重二斤十四两,左回叠积十六曲。 b8N[."~: 大肠重三斤十二两,当脐右回叠积十六曲。 Ig1lol:; 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 g>~cs_N@ 口广二寸半,唇至齿长九分,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 *?_qE 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 (px*R~} 咽门重十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 01LZE,. 喉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 Y&vHOA 肛门重十二两。 4? m/*VV 此脏腑各部之重量数及形状也。 ^uyNv-'F 45x,|h[F{5 第六十难 klgv{_b 难曰: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何也? mi7sBA9L8 然:人胃中常存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行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尽矣。平人不饮食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尽故也。 (jM<T;4 9t{|_G 第六十一难 b/}'Vf[ 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 C _8j:Z& 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也,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察其病。切而知之者,诊其寒热,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f%2%T'Q UhsO\9}qH 第六十二难 !xkj30O(G 难曰:脏之井荥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 mR"uhm}q 然:腑者,阳也,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名曰原。所以腑之井荥有六者,与三焦共一气也。 [ZuVUOm "E.\6sC 第六十三难 k_]\(myq 难曰:《十变》言,五脏六腑荥合,皆以井为始者,何谓也? Q"A_bdg5 然: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也。诸蚑行喘息,蜎飞蠕动,当生之物,莫不以春生。故岁数始于春,月数始于甲,荥合始于井也。 ucw`;<d8 p` $fTgm s4 (Wp3>3i 第六十四难 Q-[3j 难曰:《十变》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 Tru c[A.2Z 然: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庚者,乙之刚也;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余皆仿此。 M3ZOk<O<R UL&} s_ 第六十五难 )&>L !,z 难曰:经言所出为井,所入为合,其法奈何? N8VVGPa 然:井者,东方春也,万物始生,故言所出为井也;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藏,故言所入为合也。 i&JpM] N /^Y[*5 第六十六难 SgiDh dE 难曰:经言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大陵;肝之原,出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太白;肾之原,出于太(奚谷);少阴之原,出于兑骨;胆之原,出于邱墟;胃之原,出于冲阳;三焦之原,出于阳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腕骨。五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 VrVDm*AGQ 然:五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故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所止为原。凡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之也。 sJOV2#r ^ESUMXb 第六十七难 WVOoHH 难曰:五脏募皆在阴,俞皆在阳者,何也? GLCAiSMz[ 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而俞在阳也。 CI^[I\$& %yfE7UPS] 第六十八难 Hte[TRbM 难曰:五脏六腑,各有井、荥、俞、经、合,皆何所主? 6AAswz'$P 然:经言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井荥俞经合之所主病也。 zd.'*Dj Hs$'0: 第六十九难 Ps3~{zH` 难曰: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何谓也? h/HH Kn 然: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当自取其经也。 Yk'm?p#~ d*2u}1Jo8 第七十难 nM8[ 难曰:经言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者,何也? q*bt4,D&Es 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也。 IXWQ) 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者,何也? ~>g+2]Bn>$ 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而内之阳也。 lI6W$V\, /OG zt 第七十一难 epkD*7 难曰:经言刺卫无伤营,刺营无伤卫,何也? [9AM\n>g 然:刺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卫无伤营,刺营无伤卫也。 )c+k_;t'+ f@d9Hqr+l; 第七十二难 #K4*6LI 难曰:经言有见始入,有见始出者,何谓也? <*wM=aq 然:所谓有见始入者,谓见气来至,乃内针也。有见始出者,谓见气行尽,乃出针也。 第七十三难
难曰: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然:诸井者,木也,荥者火,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故经言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此之谓也。
第七十四难
难曰: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者,何也?
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也。 # {PmNx%M
五脏之系于春夏秋冬者,何也? qZ+H5AG2 然:五脏一病,辄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臭臊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众多,不可尽言也。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此针之要妙,在于秋毫也。 k\aK?(.RC7 , ;jGJr 第七十五难 ?9xu{B>6 难曰:病有欲得温者,有欲得寒者,有欲见人者,有不欲见人者,证各不同,病在何脏何腑也? J ^ G 然:欲得寒而欲见人者,病在腑也。腑者阳也。欲得温而不欲见人者,病在脏也。脏者阴也。阳欲得寒,阴欲得温故也。 K{=PQ XSU :dwt1> 第七十六难 xDjV `E] 难曰:针有补泻,何谓也? Z :nbZHByh 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先以左手厌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不得气,乃与男外女内。又不得气,是谓十死不治也。 3)N\'xFh@ >*1}1~uU`' 第七十七难 y7lWeBnC 难曰: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可晓以不? 6Q Zp@ 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营置气。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营卫通行,此其要也。 Im?LIgt$ bF-"tm 第七十八难 qoX@@xr1 难曰:经言五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 EL D!{bMT 然:五脏脉已绝于内者,肝肾之脉绝于内也,而医者反实其心肺;五脏脉已绝于外者,心肺之脉绝于外也,而医者反实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iiC!|`k" zT9JBMNE: 第七十九难 Z-X?JA\& 难曰: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何谓也? CIC[1, 然: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所谓迎而夺之也;补手心主井,所谓随而济之也。虚之与实,实之与虚者,濡牢之意也。气来实牢者,为得为有;气来濡虚者,为失为无。故曰,若得若失,若有若无也。 k%81f'H ^ c%N/V \ 第八十难 \}"m'(\c 难曰:经言,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何谓也? cP>o+-) 然:迎随者,必知营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从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调气者,必知病之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故曰必在阴阳也。 Jjm|9|C, TnH\O$ 第八十一难 8Ogv9 难曰:经言无实实,无虚虚,无损不足,无益有余,是脉耶?抑病也? *_-'/i 然:谓病也,非谓脉也。假令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当更相平,当知金平木也。假令肺实,故知肝虚,用针不补其肝,反实其肺,此为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也。中工之所害也。 您正在看的文章来自经方医学论坛——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Huanghuang jingfang Salon) http://hhjf./jfbbs,原文地址:http://hhjf./jfbbs/read.php?tid-14988.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