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自觉”与教师实践智慧

 佳宁图书馆605 2011-04-12

生命自觉与教师实践智慧

主讲:李政涛(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博导)

引言:

解题

关键词一:生命——直面生命生长(教师职业特点是每天都在直面生命生长,浸润着生命的气息)

关键词二:自觉——生命的取向、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一种取向,就是一种价值取向。(作为教师要生命取向价值取向要高。)

例:两个工人在建筑工地上干活,一个每天关注的搬一块砖拿多少工钱,另一个人想着的造美丽的大厦,多年以后,一个人还是搬砖工,另一个人成建筑师。原因是他们的价值取向不同,生命取向怎样就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结局。

2:两个学生应聘工作,老总问:“你希望要什么?”一生问:“底薪是多少?公司给我上三险吗?有房补吗?有车补吗?有没有话补吗?”老总很生气:“还要鞋补和袜补吗?”另一人答:“我知道您是个有思想的企业家……我想我到你公司工作一定能学到很多东西!我相信我待遇的高低取决于我对公司贡献的大小。”两年之后,后一位学生成为这个公司的核心力量。

3:松下公司已经有250年的发展历史,它培养圣贤之人!因为他的价值取向很高。

做任何事情都有价值取向。

4:法国总统萨科其会见了达赖,他这样声称:“我会见是为了回应欧洲人民和法国人民的价值观。”我国的回应:“我想法国人民的价值观不是建立在伤害别国人民的利益和感情的基础上的。”

5:一个父亲早晨醒来发现女儿给父亲做了一份早餐,他觉得女儿很懂事,便问儿子愿不愿意陪他去钓鱼,没想到儿子痛快地答应了。他觉得儿子也懂事了。回来后他觉得妻子在做家务,便帮妻子做家务,他发现妻子热泪盈眶,他觉得很满意。这其实是他个人的立场,事实是女儿找了男朋友,女儿为讨好婆婆将他作为试验品。儿子被女朋友放鸽子,所以陪父亲钓鱼。妻子觉得搞好的家又被老公搞乱了气得流泪。

关键词三:智慧(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智慧要体现在对生命自觉的追寻上。

讲座提纲:

一、走向生命自觉

什么样的人是有生命自觉的人,有什么特征?

特征一:是对自我的生命自觉,明自我。

特征二:对他们的生命自觉,明他人。

特征三:对生存环境的自觉,明环境

二、走向“智慧自觉”

(一)为什么要追寻教育智慧?

(二)教师形象

(三)什么是教育智慧?

观点1:三流教师用惩罚,二流教师用语言,一流教师用眼神

观点2:智慧与快乐——智慧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己快乐,也能给别人快乐的人。

观点3:智慧的老师:

把自己当成学生。

把学生当成自己。

把学生当成学生。

把自己当成自己。

观点4:教育智慧首先是发现儿童的智慧——发现他的特殊性、差异性和复杂性

观点5:是善于开放和在开放中互动生成的智慧。

观点6:善于生成课型的智慧

 

一、走向生命自觉

◆生命体验要深!

例:三个毕业生,不做教育去做了“猎头”,我感到有点失落,毕业宴上,我问一上海籍女生:“你学了这么多年教育,去做猎头了,那这些年的教育理论学习不是白学了。”她说,没有呀!猎头嘛经常要去挖掘优秀的、顶尖的人才。她接触过很多这样的人才,无论他们做什么工作,都有共同特征,就是非常自主、自觉!他们总是会自主、自觉地寻找新的工作任务。我不由感叹,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人。做老师的应该有对时代的敏感。不同职业的人都有对不同职业的敏感。那么——

◆教育的人对时代应该有怎样的敏感?

1)判断今天的我们正处在什么样的时代。

概括为一个词——“大时代”。“大”在哪里?“大”在这是一个转型的时代,“大”在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大”在这是一个问题丛生的时代。

我特别关注 教育改革中的中国问题,中国总是是不能离开人口来讲的,中国的人口问题带来了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因此很多人讲,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尽量不要有统一的政策。但我个人认为课改方向是正确的,但千万别忘记,课改理念是西方引进的,将西方的观点用在中国的国情上,值得反思!

2)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为这个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

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这个时代,才能满足这个时代的要求?

3)要培养这样的人,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策略)?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所谓的弄潮儿,都是具有时代精神及对时代精神的回应。

中国的八十年代是跑马圈地的时代,九十年代是拳击手的时代,二十一世纪是角斗士的时代(竞争更加残酷和激烈,华师大上半年面对全国招8个本科辅导员,结果4500人应聘,而且不少是博士,有个调侃:如今大学毕业有学士学位已经不够了,要读硕士了,硕士也不好找工作了,所以要读博士,博士不行,读武士、圣斗士、烈士)

4)面对挑战,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态度?

米卢:“态度决定一切!”

我接触校长与老师,发现一个定律,或称铁律:不管这个人是聪明、还是优秀,但有个规律,聪明、优秀的人很多,但卓越的人很少。因为优秀,所以容易沾沾自喜,容易满足,丧失了自我更新的勇气,优秀聪明成为了他的绊脚步石,难以成为卓越之人。

☆不比速度比态度!不比基础比发展!不比智力比努力!不比起点比终点!

☆你的态度决定着你能走多远。

看几种态度:

A逃避。如果你回江西,那就只要把生命能量的5060%激发就可以了,如果你想留在上海,那你就要把生命能量的8090%甚至100%,吃奶的劲使出来。上海两大特点:节奏快、压力大。所以逃避态度产生了。

B迎接。但这个态度在今天时代已经不够了,因为挑战再迎接是被动的,你无法选择挑战。

C主动寻求和创造。例如,有个有名的实验,以色列找了群乞丐,给他们三样东西选择,一是几百块钱,二是西装,三是蒲公英的种子。90%的人拿了钱,接近10%的拿了西装,只有不到1%的人拿了蒲公英的种子,多年以后,拿了钱依然是乞丐,拿西装的人找到了工作成了蓝领或白领,拿种子的人个个成了百万富翁。分析一下:拿钱的人想到的是收获,而且是不劳而获;拿西装的是想要改变;拿种子的人想到的是机遇,不放过每一个机遇,抓住每一个机遇,并且要创造机遇。

如今的时代已经不是“等、靠、要”的时代,而是一个“学、用、创”的时代。这恐怕就是一个生命自觉的制度。

☆教学就是生命能量的转化

☆不要从小培养孩子不劳而获的习惯,不要从小养成儿童接受施舍的习惯。(南非贫民窟捐赠事例、林肯在美国圣诞夜在皮鞋店发生的事例)

 

◆今天要为时代培育什么样的人?就是要培育有生命自觉之人!

什么样的人是有生命自觉的人,有什么特征?

1)特征一:是对自我的生命自觉,明自我。

◇论语中说:“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

这是在告诉我们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追求。

三十岁的人你到底要什么?追求什么?信念是什么?(钱理群——教育即立人,人立。)三十而立让这个人自主自觉地确立自己的信念,这叫“而立”;

四十岁的人有了问题能自主自觉地化解,这叫“不惑”;

五十岁的人开始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人独特在哪里,自己的与众不同在哪里,“每个人在宇宙间都是独一无二的。”开始明了自己的局限,认识到自身生命的限度在哪里,懂得学会做限度之内的事情,限度是一个人一生的射程,超出了射程就会“劳而无功”了,在射程和限度内工作,这就叫五十“知天命”。

周国平说:“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西方人是抗命而走,如,贝多芬说:“扼住命运的咽喉。”再如,西绪弗斯每天推山石到山顶的神话故事。

六十岁的人好话、坏话都能听明白了,这叫“耳顺”。

孔子说人生在不同阶段都需要学会明自我。要学会明自我、学会策划自我的一生。要看清自己人生的什么阶段是最重要的,什么是应该放弃的。

2)特征二:对他们的生命自觉,明他人。

◇对他人生命的敏感、尊重和敬畏。

什么叫素养?素养是落在细节上的。

我们说“以人为本”,落到实处了吗?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我们看到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升学率,为了学生升学率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升学率。

1:某学校门口贴着“人文关怀”,可厕所却是全透明的,校长对教育缺乏一种敏感。

2:大山的太太在喂奶,有记者来访,拿东西盖住身体,尊重自己也尊重客人。

3:嘉兴一个学校目标是培养敏感的人。

4:日本小学招生:第一年,考题为让学生搬桌子,一生没动,被淘汰。第二年又去考,考题为五人倒水五人喝水,该生因喝水时无任何表示又被淘汰。这是考的学生对他人的敏感度。

◇要主要承担对他人的责任——责任意识、责任能力、责任习惯

我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之一是:责任教育,题目是“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1:交通安全知识教育,以班中一生出交通事故的学生作为案例,进行教育。个人认为是不成功的,因为,事实上,中国人缺的不是知识,缺的是规则意识!

2:带校长去德国考察,红灯亮时一校长抢红灯,德国人微笑地望着,等绿灯亮后走。外国人遵守规则是无条件的,中国人遵守规则是有条件的。

3:加拿大拜访一家庭,孩子因为刷过牙了所以不吃我递过的点心,母亲在一边看我劝而不作表示,因为她不想破坏规则,不想让破坏孩子的规则意识。

3)特征三:对生存环境的自觉,明环境

怎样明环境?一是对环境的有利资源有清晰的认识,会发掘对自己成长有利的环境。二是知道哪些方面对自己有限制或束缚,能有效主动避免环境对自己发展的限制,不至于被环境被吞没。

 

二、走向“智慧自觉”

(一)为什么要追寻教育智慧?

胡锦涛总书记几年前说:“教师职业是个需要创造的职业。”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教育智慧蕴含着创造。

推荐一本书《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的两个观点打动了我——观点之一是:教师做到一定阶段,如果要再往前走,就需要返回自身,追问“我是谁?”,重新认识自我;观点之一是:教学滋养人的心理。

例:教师分享会——我为什么做教师?这个问题要比“我怎么做教师”来得好,因为这涉及到价值取向。

(二)教师形象

1.过去的教师形象

美国人这样描述:“他们渐渐衰老,但并不幸福,(幸福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追问:什么是美好幸福的人生,什么是美好幸福的生活?如何使学生获得这样的生活?给他们什么?什么是教育?我担心人们第一想到的是分数,是的,分数永远是教育的一部分,但分数不等同于教育,一位幼儿园园长说她理解的教育是爱他、帮助他、成全他。我就想,爱是什么?通过思品课我感悟到人世界的爱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做情感之爱,特点是有条件的,这种爱就叫“小爱”;第二种爱叫理性之爱,特征是无条件的,教五十个学生,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我就通过我的教育把他们的价值和意义都挖掘出来、彰显出来,这种爱就叫“大爱”。爱有时会变成口号,怎么落到实处?爱他就是帮助他。帮助他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通过帮助来体现来爱他,从而来成全他,成全他完善的人才,成全他幸福的人生。由此我相屋教育的独特,教育和培训的共异处,培训是技能,是可以速成的,教育离不开培训,但教育并不等同于培训,教育更关注于启迪智慧和培育人格,才是教育的本质,它一定是慢成的。中国的误区是把教育缩简为培训,等同于培训,造成人格缺失。例子,瑞士上个月一批中国人开着高级跑车在马路上飙车;荷兰的小旅馆早餐提供鸡蛋对中国人特别明文要求只提供两个。教育不仅跟学生幸福有关,教育还要和教师的幸福有关。)他们富有爱心,但是自身却得不到爱,他们有需要但却得不到满足,(比如有一次我在小学听课,一名年轻女教师上课,穿了件布料少的衣服,校长当我面训老师:“你这么穿衣服是要让学生看黑板还是看你的肉?”我的感受是教师这个职业在某种意义上是压抑人性的职业,为人师表是要付出代价的。)他们永远是把生命奉献给其他母亲的孩子的教育的陌生人。(不少老师教得好别人的孩子,但教不好自己的孩子,有调查,教师自己的孩子怎么样,结果不容乐观。)随着岁月的流失,他面露倦容,对事物愈加敏锐,感情日见淡漠。(现在老师都很累,我关照学生,去学校听课要关注六个字:知冷暖、尝辛苦。有人作过表明,今天老师的压力和负担明显增加。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压力问题让人触目惊心,现在有的青教师做了两三年就倦怠了)他在课堂上是位独裁者,而在社区则是隐士(是弱势群体呀!)一旦她们接受了作为学校女孩子教师的角色,也就等于接受了老处女的角色,(本来我不理解,后来听到一位北京中年女教师去对武台山卖东西的老头起争执,女教师进行了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教育,并说:“你儿子孙子呢,把他们叫过来,我把他教育教育。”)她们默默地为自己所遭受的无法言表也是无法理解的痛苦和挫折寻求着答案……(当年我最幸福的时间是周末,最痛苦的是周日晚上)在美国小说中,男教师常常伛偻着身子、骨瘦如柴、面色阴沉、疲倦;他身着褴褛的衣衫,故作优雅,过时了的服装松垮地悬挂在他营养不足的骨架上……简言之,他们在成功地作为一个教师的同时,注定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男人或女人。(在现在讲教师专业发展,都应该从这段话的反思中重建)

这些传统的把教师当作奉献者、牺牲者形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说:“假如把牺牲性的行为看成是只对别人有意义而对自己毫无意义的行为,(这个观点让我想起《教学勇气》中的第二个观点——教学滋养人的心理。这引起我人思考:作为一个教师,我准备给学生怎么样的精神生活,给他们怎么样的心灵生活?有的老师教了好多年的书,他的精神生活没有变得丰厚、丰盈、丰实,反而变得枯干、枯竭,因为他把教学工作看作不断地消耗、耗散的过程,所以我想,咱们教师能不能将教学变成丰富自我、滋养自我的过程。如果你做不到,这就意味着,这对学生有益,对自己毫无意义。这就意味着——)这恰恰意味着自己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一个显示人的价值的人,如果一个人自身是无价值的,那么他所做的牺牲也就成为无道德价值的贡献。“

2.转型期变革时代的教师形象

标杆形象

教师是修炼教育智慧的人!(随着年龄增长,我越来越感觉到:人生即是修炼!)

修炼修什么?“修”就是修行,修品性、德性、耐性……“炼”是锤炼,锤炼技能。(这个时代什么是力量?知识就是力量,你会不会综合运用知识才是力量。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把知识化为技能的过程。)

“当代教师的五课技能”:一是备课技能;二是上课技能;三是观(听)课技能力(如何提高观听课能力?就是要培养倾听能力,听说话者是如何说服和打动别人的,听别人发言的观点和视角的同时思考我的发言的观点与视角);四是说课技能(老师们说课的普遍问题是没有条理,我倾向于从整体到局部的思路,先总的框架,再细细讲各个维度,这样比较清楚一点);五是评课(议课)技能(议课创始人是四川成都的陈大伟,评课你是被评者,议课是大家共同商议,但二者都是技能)。我个人认为,另外要加第六个技能写课技能(把课堂教学中的亮点、收获、感悟以案例、随笔的方式写下来。)

 

(三)、什么是教育智慧?

◆观点1:三流教师用惩罚,二流教师用语言,一流教师用眼神

推荐一本书特级教师于漪《岁月如歌》,在本书中,有篇文章特别欣赏,《用语言“粘”住学生》

听特级教师的课,听什么?一是听技巧和方法;二是听思想和精神;(用钱梦龙老师的话来说:观点出方法,思想出方法。上海贾志敏老师上课前总是边聊天边摸头,听课老师模仿这一举动,这其实是学到了皮毛,仅关注了方法而已)三是感受其成长和发展。(成长道路中有何历程,他成长中的困难困境是怎么解决的,这是共通的。)

教师语言应该有三种语言敏感,一是教材语言敏感(学科语言)(每个学科都有语言的表达方式,学到家就是学生学会了用这个学科的语言来表达生活),二是学生语言(在课堂上尽可能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否准确);三是教师语言(是教师自我语言的敏感,如《用语言“粘”住学生》一文中介绍到,她年轻时语言苍白、贫乏,口头禅很多,方言的痕迹很浓,她每天早晨走路二十分钟到公交车站便在路上思考我该怎么讲,每天下班回来坐在公交车上就反复回放课堂上的语言,哪些话表达模糊了抽象笼统了,我怎么表达清晰传神,多年以后当她再一张嘴,语言就“粘”住了学生。)

◆观点2:智慧与快乐——智慧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己快乐,也能给别人快乐的人。

有的课老师在上面很快乐,学生在下面苦不堪言,这就叫“秀自己”。

例:一次全国会课,一名浙江老师获得四次掌场,但名落孙山,全国小语会会长这样评价:我们今天评价一堂课好还是不好,不是看课活跃不活跃,热闹不热闹。(有的课有温度没有深度,我们称为“滑冰课”,课很热闹,但只是在带着学生滑冰而已,没有带着学生扎根、刨根的过程;有的课有活动没有学习,活动很多,但老师没有把活动的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只是在活动而已,比如很多老师喜欢用表演,但这是有表演没有语文,没有把表演的过程成为学生理解文本,内化文本,生成文本的过程。我的博士论文《表演:解读教育活动的新视角》,表演很重要,但一定要让表演有学习的内涵,有学科的特点。)看一堂课上完了,学生变了没有,发展了没有。(也就是学生走出课堂和走进课堂相比有没有差异。)浙江那位老师的课有三次掌声是给学生的,学生表现得好有两种,一是本来就好,课堂只是“再现”“重现”学生的好,而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好,还有一种是把学生从不好到好,或变成另一种好,或者本来已经好了,能好上加上。浙江老师之所以没得奖是因为学生的好是第一种好。因此本堂课就变成了秀她自己的过程。我听课的感觉,语文课培养“语感”,数学课培养“数感”,教师要有“课感”。(比如开车,一个熟练的司机和一个新司机的车感是不同的。)评判课堂的感觉有两种,一是推进感,是向前推进,还是原地打圈;二是有没有生长感。(每堂课要达到三个点:一是本堂课你想挑战什么?给学生什么样的挑战;二是本堂课你想突破什么?突破什么样的难点、障碍点;本堂课你想提升什么,怎么样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概括为“挑战点”“突破点”“提升点”,三个点找到了并在课堂上落实了,这堂课就一定有生长感。)与学生同乐,那才是教育大智慧。

◆观点3:智慧的老师:

把自己当成学生(这也意味着要有一种学生的心态,什么时候你拥有学生心态你就有发展的可能。于漪说:“与其说我一辈子做语文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

把学生当成自己。(要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学生)

把学生当成学生教学当中要有学生立场)

怎么理解学生立场(其相对的是教师立场)

首先,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与学的互动,学生立场涉及到的是教与学的“分析单位”(以前分析单位是“教”,教得好就课上得好;后来提出的分析单位是“学”,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效果怎么样,学生学得好,课就上得好。在我看来这都是一种割裂,新基础教育看课堂上“教”与“学”的互动生成,这就是我们的分析单位。)现代教学理念首先是分析单位的转换。

其次,学生的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教育出发点从哪里而来?来自于对你所教学生实际状态的把握)

再次,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反思时,我们应该考虑学生的发展需要我满足了吗?学生的需要发展了吗?不要用教师的需要,成人的需要去世替代学生自己的需要。例: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但我们应该思考,说谁的话?不仅仅是放一些名人名言名画,更要让墙壁上呈现孩子说孩子的话,学生说学生的话。这就是学生立场。还有一些教师阅读,教师阅读也要有学生立场,教师要阅读学生爱读的书,教师立场也常常体现在学生立场上,学生立场最终要形成的是学生的眼光,儿童的眼光,同时也是教育的眼光。教育的眼光是对“什么才有利于学生健康、主动发展”有着清晰的敏感与判断。教师要有两种法:一是想法、二是做法。要把想法变成做法,再把做法提炼成更新的一种想法。我注重课堂,因为课堂是活的教育学,想法是死的,只有通过做法才能能让他活起来。教师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要培养他四方面内容:一是持久的兴趣;二是规范;三是方法,做人、做事、学习的方法;四是良好的习惯,我感谢母亲给我养成阅读习惯、做笔记的习惯,把别人的能量变成我的习惯,让我受益终身。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就是让每个学生走出校门后都能各就各位各得其所,做他能做的想做的事。)

把自己当成自己。

当代教师要具备五个力:实力、能力、潜力(不断做到自我更新)、定力(鲁冠球:有目标、沉住气、悄悄做,定力了包括要找到自我发展的根基,就是站在自己的根基上思考与实践。)、魅力。

◆观点4:教育智慧首先是发现儿童的智慧——发现他的特殊性、差异性和复杂性

以新基础教育15年来教学设计为例谈,教学设计包括:

A目标

B制定目标的依据,包括:

教材依据——要把握教材的知识逻辑

学生依据——有四个步骤:一是学生走入课堂已经有什么?比如,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习惯、思维方式、兴趣和需要……(教师要发现、理解、尊重、满足和提升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比如现在上网、看电视、玩游戏已经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了,你靠防、堵塞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那如何解决呢?美国的做法: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教育你如何使用媒介,还教育你在使用时的判断、辨析和选择能力,最终达到提升目的。由此受启发,可以采用与孩子一起选择游戏、判断游戏等)二是学生走入课堂时还缺什么。找到学生缺什么就给学生补什么,教育总是从学生的缺失开始,从学生没有的地方开始!(比如学生缺少倾听习惯,尤其是同学之间相互倾听的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呢,四大策略:一是复述;二是比较;三是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四是让学生做批注和笔记。)三是学生走入课堂时困难和障碍是什么?(或者说他们的难点或障碍点是什么,要努力在课堂上变成学生的发展点。)四是分析学生的差异是什么。(把差异变成教学资源)

·                    观点5:是善于开放和在开放中互动生成的智慧。

1.什么是开放性的课堂?

一是由教师向学生开放。放什么?把时间放给学生(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讨论质疑做练习),空间放给学生,权利放给学生(提问权、质疑权、评价权)向每一个学生开放,要避免只是向少数明星学生开放。

二是由唯一性向可能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教学组织方式不要单一,提学生问题的答案要多样或者答案可以唯一但通向答案的途径思路方法要多样。)

三是由书本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向学生的已有的体验和经验开放。教育就是充分调动已知来吸附未知,已知就是已有的体验和经验,它如同一块吸铁石,你调动越充分,吸力就越强。)

2.开放的不同类型

推荐丛书《“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丛书》(广西师大出版社)

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

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吴亚萍)

这些书把教学的路线图勾勒出来了,并且很看重年段,写得很细致。

开放类型1:假开放、半开放、白开放、乱开放、真开放

◇假开放——有大问题的设计,但没有做到课堂重心下移,也即课堂重心太高。(老师满足于和个别学生在课堂上一对一的互动,单挑,没有放下去,放到小组中,同桌中,让更多学生参与交流。☆这就叫把一个人的亮点变成了所有人的亮点。假开放带来的问题是会掩盖学生的问题、差异和障碍。

◇半开放——有了重心下移,但没有收。(没有把学生的资源收集上来。)半开放不是全程开放,而是局部开放。(如有开放性地导入,过程又封闭了)

◇白开放——有对资源的回收,但资源收上来后没有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反馈给学生。导致收上的的资源白白浪费了。

◇乱开放——为开放而开放,没有目标和指向的开放。(如数学形成了一种教学方式,课堂上要三放三收,一个乱开放的老师,一放放什么,放到什么程度,一收收什么,收到什么程度,他不考虑。二放如何对一放有个推进和提升也不考虑。)

◇真开放——最理想的开放,既有大问题设计,有重心下移,有对资源的回收,更有对资源的编辑、利用、重组、回应等。

开放类型2:广度上的开放、深度上的开放

广度上的开放:教学需要面向全体的学生外,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包括正确的、错误的信息,……讨论的共享资源

深度上的开放:教学更重要的是展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是呈现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

3.有效的开放

怎么判断有效的开放呢?

框架一:三效——有效益(效益针对的是目标,结果越接近目标,目标达成度越高,课就越有效)有效果(效果针对的是学生,学生进步得越快越多越好,课就越有效)有效率(以最小的精力、物力、人力获得最大的产出)

框架二:八效——全效(开放要面向全体学生)、广效(达到效果是让学生视野宽广,知识渊博)、远效(通过让学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和习惯,使教学效果持续长远)、深效(深度解读教材,解读学生。)、强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最典型的一句话:老师一句话影响人一生。)、准效(准确解读教材和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语:“对准学生心弦的音调!”)、速效、奇效(化腐朽为神奇。)

框架三:五实——扎实(扎实的课就是有意义的课。有意义有四个层面,一是课上完后学生的知识有了,二是学生因为这堂课提升了能力,三是学生喜欢这堂课,情感和态度生成了,四是学生走出课堂有了一种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充实(充实的课就是有效率的课)、丰实(丰实的课就是有生成的课)、平实(平实的课就是常态下的课,亦称为家常课。有人说,公开课最炼人,家常课最养人。家常课相当于我们的家常饭菜,最有利于教学的积累性的提升)、真实(真实的课是有缺憾的课,也是有发展空间的课。好课是真实的课,但真实的课不一定是好课。)

◆观点6:善于生成课型的智慧

什么是课型?课型是一个结构。课型有哪些构件?

一是课型的育人价值。

二是课型的目标。

三是课型的教学流程、策略和方法。

四是基于课型的案例、随笔或论文。

(我们很容易只关注第三个,缺少了一、二、四)

◆观点7:是善于不断自我反思的智慧

过去老师的反思重在反思方法,今天老师的反思重在反思思想。重在让老师建立有思想的方法和有方法的思想。

那么怎么反思?四种方式——

◇方式之一:

一是反思目标(目标确定对了没有,是高估了学生还是低估了学生?普遍是低估了的)

二是反思转化(我怎么把理念向实践操作转化,怎么把想法变成做法的)

三是反思生成(课堂是否有效实现了资源的生成。)

四是反思提问(课堂提问质量怎么样?现在提问课堂碎片化倾向太严重。碎步走、牵着走、捆着走)

五是反思问题(问题有哪些,背后症结是什么,何以产生问题)

六是反思对策(我再上一堂课我该怎么改进,怎么重建?)

◇方式之二:三关式反思

一是关注了没有?(关注知识)

二是关怀了没有?(关怀学生)

三是关联了没有?(联结,有没有实现把外在知识内化)

◇方式之三:

解读文本否?我们倡导二度解读。一度是基于教师立场的解读,二度是基于学生立场的解读。

解读学生否?(读透学生)

达到目标否?

节奏把握否?

后续研究否?

反思性后续、实践性后续(重建性后续)、写作性后续

◇方式之四:

我知道自己教什么吗?

我教的知识结构、知识逻辑把握准确吗?

我肯定自己教对了吗?

我的方法适合吗?(适合学科内容吗?适合自己的学生吗?适合教师自己吗?)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最对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

我发现学生学会了吗?

我明白为何教这些了吗?(你是否清楚明白你所教的知识对学生的育人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