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类方(6)

 闲品落花 2011-04-12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本症仍在,则即用本方治之。若心下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又指不痛二字,痞症尤的。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以上三泻心之药,大半皆本于柴胡汤,故其所治之症,多与柴胡症相同,而加治虚治痞之药耳。
 
大黄黄连泻心汤(四)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分温再服。此又法之最奇者,不取煎而取泡,欲其轻扬清淡,以涤上焦之邪。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紧脉为阴,此所谓病发于阴,下之作痞是也。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并无胁下之水。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邪气甚高。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再误。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详见前桂枝类中。
 
附子泻心汤(五)
大黄(二两,酒浸) 黄连(炒) 黄芩(炒,各一两) 附子(一两,去皮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纳附子汁,分温再服。此法更精,附子用煎,三味用泡,扶阳欲其熟而性重;开痞欲其生而性轻也。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此条不过二语,而妙理无穷,前条发汗之后恶寒,则用桂枝;此条汗出恶寒,则用附子,盖发汗之后,汗已止而犹恶寒,乃表邪未尽,故先用桂枝,以去表邪,此恶寒而仍汗出,则亡阳在即,故加入附子以回阳气,又彼先后分二方,此并一方者,何也?盖彼有表,复有里;此则只有里病,故有分有合也。
 
黄连汤(六)
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
黄连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夜二服。治上焦之病,服药宜少而数。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诸泻心之法,皆治心胃之间,寒热不调,全属里症。此方以黄芩易桂枝,去泻心之名,而曰黄连汤,乃表邪尚有一分未尽,胃中邪气,尚当外达,故加桂枝一味,以和表里,则意无不到矣。
 
黄芩汤(七)
黄芩(三两) 甘草(炙) 芍药(各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八)
黄芩(三两) 甘草(炙) 芍药(各二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下利即专于治利,不杂以风寒表药,此亦急当救里之义,若呕,亦即兼以止呕之药。总之,见症施治,服药后而本症愈,复见他症,则仍见症施治,可推而知也。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九)
干姜 黄连 黄芩 人参(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温再服。
伤寒本自寒下,本症。医复吐下之,误治。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此属厥阴条,寒格自用干姜,吐下自用芩连。因误治而虚其正气,则用人参,分途而治,无所不包,又各不相碍。古方之所以入化也。
 
旋复代赭石汤(十)
旋复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代赭石(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升,日三服。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病久治多,未必皆属误治。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灵枢?口问篇》云∶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
俗名嗳气。皆阴阳不和于中之故。旋复代赭汤主之。此乃病已向愈,中有留邪,在于心胃之间,与前诸泻心法,大约相近。《本草》云∶旋复治结气、胁下满。代赭治腹中邪毒瓦斯。加此二物以治噫,余则散痞补虚之法也。
 
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十一)
浓朴(半斤,炙去皮) 生姜(切) 半夏(洗,各半升) 甘草(二两) 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发汗后,则邪气已去,而犹腹胀满,乃虚邪入腹,故以浓朴除胀满,余则补虚助胃也。
卷三 白虎汤类 八
白虎汤(一)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火候。
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此寒热二字必倒误。乃表有寒,里有热也。观下条“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凿凿可证。《活人书》作表里有热,亦未稳。白虎汤主之。
伤寒脉滑而厥者,热厥。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以上皆阳明热症之在经者,以三阳统于阳明也。但身重腹满,则似风湿,宜用术附∶面垢谵语,则似胃实,宜用承气。此处一惑,生死立判,如何辨别,全在参观脉症,使有显据,方不误投。发汗则谵语;阳从此越。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阴从此脱。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自汗则热气盛于经,非石膏不治。
按∶亡阳之症有二,下焦之阳虚飞越于外,而欲上脱,则用参附等药以回之;上焦之阳盛,逼阴于外,而欲上泄,则用石膏以收之,同一亡阳,而治法迥殊,细审之自明,否则死生立判。
 
白虎加人参汤(二)
白虎汤原方加人参三两 煮服同前法。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烦渴不解,因汗多而胃液干枯,邪虽去而阳明之火独炽、故用此以生津止汗,息火解烦。汗后诸变不同,总宜随症用药。
伤寒若吐、若下后,前汗后,此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此四字为白虎对症。
时时恶风,表邪未尽,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胃液已尽,不在经、不在腑,亦非若承气症之有实邪。因胃口津液枯竭;内火如焚,欲引水自救,故其象如此,与热邪在腑者迥别。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无大热,热在内。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此亦虚燥之症。微恶寒,谓虽恶寒且甚微。又∶周身不寒,寒独在背,知外邪已解,若大恶寒,则不得用此汤矣。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无汗二字,最为白虎所忌。其表不解者,恶寒。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症者,不恶寒。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加参汤,大段治汗、吐、下之后、邪已去而有留热在于阳明。又因胃液干枯,故用之以生津解热,若更虚羸,则为竹叶石膏汤症矣。
壮火食气。此方泻火,即所以生气也。
 
竹叶石膏汤(三)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斤,洗) 人参(二两) 麦门冬(一升,去心)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又一煮法。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人参、麦冬。气逆欲吐者,半夏、竹叶。竹叶石膏汤主之。此仲景先生治伤寒愈后调养之方也,其法专于滋养肺胃之阴气,以复津液。盖伤寒虽六经传遍,而汗、吐、下三者,皆肺胃当之。
又《内经》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故滋养肺胃,岐黄以至仲景不易之法也。后之庸医,则用温热之药,峻补脾肾,而千圣相传之精义,消亡尽矣。
卷三 五苓散类 九
五苓散(一)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服散取其停留胸中,多饮暖水,取其气散营卫。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以五苓散主之。胃中干而欲饮,此无水也,与水则愈,小便不利而欲饮,此蓄水也,利水则愈。同一渴,而治法不同,盖由同一渴,而渴之象不同,及渴之余症,亦各不同也。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汗不尽,则有留饮。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胸中有水,则不能容水矣。五苓散主之。桂枝治表,余四味治里。多饮暖水汗出愈,表里俱到。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治痞而痞不解,反渴,则为水停心下之故,非痞也。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皆为虚象。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误治。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此属实邪。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随症施治,不执一端。渴者与五苓散。如其渴不止,五苓散亦一法也。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此亦表里同治之法。
 
猪苓汤(二)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滑石(碎) 阿胶(各一两)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渣,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阳明病,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此阳明之渴,故与五苓相近,而独去桂枝,恐助阳也。论中又云∶阳明汗多而渴,不可与猪苓汤,以胃中燥,不可更利其小便也。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此亦热邪传少阴之症。盖少阴口燥口干,有大承气急下之法,今止呕渴,则热邪尚轻,故用此方,使热邪从小便出,其路尤近也。
 
文蛤散(三)
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寒在肉中。
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此热结在皮肤肌肉之中,不在胃口,故欲饮而不渴,文蛤取其软坚逐水。
若不瘥者,与五苓散。不应则表里同治。
 
茯苓甘草汤(四)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温三服。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桂枝止汗,余四味止渴。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此方之义,从未有能诠释者,盖汗出之后,而渴不止,与五苓,人所易知也。乃汗出之后,并无渴症,又未指明别有何症。
忽无端而与茯苓甘草汤,此意何居?要知此处“汗出”二字,乃发汗后,汗出不止也。汗出不止,则亡阳在即,当与以真武汤;其稍轻者,当与以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更轻者,则与以此汤。何以知之?以三方同用茯苓知之,盖汗大泄,必引肾水上泛,非茯苓不能钲之,故真武则佐以附子回阳;此二方,则以桂枝甘草敛汗,而茯苓则皆以为主药。此方之义,不了然乎?观下条心悸,治法益明。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水犯心则悸。当服茯苓甘草汤。《本草》∶茯苓治心下结痛,恐、悸。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卷三 四逆汤类 十
四逆汤(一)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常人则取中者,小者可知。干姜三两。按∶方名四逆,必以之治厥逆。《论》云∶厥者,阴阳气不顺接,手足逆冷是也。凡《论》中言“脉沉、微、迟、弱”者,则厥冷不待言而可知,此方温中散寒,故附子用生者。
四逆、理中,皆温热之剂,而四逆一类,总不离干姜,以通阳也,治宜下焦;理中一类,总不离白术,以守中也,治宜中焦。余药皆相同,而功用迥别。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便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以上义详杂方条内。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阴阳两虚之后,又复竭其阳,非此汤不能挽回阳气。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说详前桂枝条内。
病发热头疼,此乃表邪。脉反沉,见里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身体疼痛,阴阳二症皆有之。今脉沉而疼痛,虽发热,亦是里寒外热之症,故用四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