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的30个细节(9):学校的节日

 一笑看天下 2011-04-12
学校的30个细节(9):学校的节日

作者:郭元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981    更新时间:2006-3-2

 

 

当下的中小学生,好像比我们这一代人更喜欢过节日,不管是中国节,还是外国节,他们都非常重视,也特别兴奋,而且还一定要留下些许美好的记忆。什么圣诞节、母亲节、父亲节、愚人节、儿童节等等,一个不漏,都想过得热之闹之。

1999年和2000年,我连续两年对中小学生的学校节日生活体验进行了深度访谈。其中,两次关于小学生“儿童节”的生活体验访谈结果告诉我,孩子们对学校的节日并不满意。当问及小学低年级孩子的时候,他们对儿童节的感受都是快乐、喜欢,而小学高年级的孩子们的感受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们同样喜欢儿童节,但感觉是“不高兴”。当我问及原因时,孩子们说:学校的儿童节总是一种固定的形式:发展少先队员、表彰三好学生、文艺表演。这种形式和内容在每一届学生的学校生活中重复六遍,没有新鲜感,缺乏新的节日活动主题和活动形式,也难怪他们感受不到儿童节的快乐。中小学忽略了“学校节日”这一教育细节。要增强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充分发挥学校生活的教育意义,学校的节日该如何设计、怎样组织?是一个需要关注的有意义的细节。

学校的节日是学生学校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学校日常教育的一部分。为什么我们的中小学不是那么重视学生的学校节日生活和节日教育,恐怕有一个观点起了误导作用,那就是所谓的教育规律:课堂教学其主渠道。看来在当今多元化时代,要真正实现教育的整体价值,“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的命题需要重新阐释。再者,对学校节日教育意义的忽视,与人们定型的学校观有关系。一直以来,人们总是以一种制度化组织或制度化机构来给学校定位的。其实,学校也是一种日常生活组织或日常生活场所,师生在学校生活场景中,不只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正式教育”途径来进行活动和交往的。学校生活场景对学生有发展意义的资源也不仅仅是书本知识。

节日,具有庆祝、喜庆之意,如国庆节、圣诞节、元旦节、春节等;节日具有纪念、思念之意,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具有尊重、关爱、感恩之意,如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对学校生活而言,节日的意义即教育的意义。节日之热闹乃形式,节日之意义乃价值。

节日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是学校的教育资源,更是学校的教育契机。许多中小学国庆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秋节实施传统美德教育、儿童节开展自我教育,母亲节实行感恩教育,都是一些很好的教育主题。当下学校节日的问题是,节日活动的规划不足、形式单一、热闹有余而价值不足、缺乏学科渗透、缺乏新鲜感、缺乏亲子互动和师生互动。

在所有的节日中,我觉得中小学应有计划地重点设计和三个节日:儿童节或青年节、母亲节、国庆节。儿童节或青年节涉及学生与自我的关系问题,通过这一节日,引导学生逐步关注自我,形成自主思考人生的意识和能力。母亲节涉及学生与他人的关系,通过这一节日,使每个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爱人的人。一个连自己的母亲都不关爱的人,很难想象他能够去爱其他的人。国庆节涉及学生与社会(或国家)的关系,爱国情、民族心、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皆蕴涵在国庆节之中。当然,节日,首先是一种生活,轻松、愉快、和谐、喜庆是节日文化的基调,中小学需要使节日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能,不能丧失快乐与和谐,增加负担与沉重。

我真希望,孩子们能够在中小学过几个有意义的不同的节日!

2006年2月26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