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姓族史辑录·准族谱一例(摘转)

 昵称712315 2011-04-14

  一、长盛不衰的九牧林氏与阙下林氏(陈建魁)
  作者:陈建魁
  
  导语: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传统信仰中的海神"妈祖",历史上确有其人。她就是北宋初年莆田人林默,传为林蕴之后。
  九牧林氏分为九支,各自发展,形成许多林姓大族,彪炳于史册。
  
  林披九个儿子为:林苇、林藻、林著、林荐、林晔、林蕴、林蒙、林迈、林葭,其后裔产生了许多著名支系及人物,现择其要略分别述之于后。
  九牧一房林苇后裔开基海南琼州林氏、福建莆田前埭林氏、广东揭东锡场林氏等林姓分支,产生了林环,林文等著名林姓名人林苇生三子:林恕、林应、林惠。林恕生林逢、林通。林逢的孙子林永在唐昭宗大顺年间迁往莆田前埭,其后裔称为前埭林氏。奉林永为前埭林的开基祖。林通迁居福清,其第四子林裕因为做官迁居琼州,开基琼州林氏。林永十六世孙林南陇于元代至正十三年(1353年)迁居广东揭东锡场,开基锡场林氏。今揭东锡场镇现有林姓人口三万多人,加上历代分布在揭阳、揭东、潮安、潮阳以及江苏、江西乃至海外的泰国等地的宗亲,总人口约在十万人左右。锡场林氏以林南陇之父林梅轩为太始祖,以林南陇为始祖。林梅轩字潜夫,林南陇字焯以,从林潜夫始,锡场林氏制定了十分押韵的48字的字辈谱
  潜焯功孟时景邦,世胤元国兴文章。修齐伦美先以正,德盛道隆士乃贤。声应凤歧锡开泰,名实光辉裕必昌。纯举朝端永雄振,芳奕海宇耀茂长。
  光绪元年(1875年),揭阳林氏合建了八房祠堂,并在辈序上作了调整,从德盛二字起统一调整为:德蛊昭宇宙,西河垂典型。永元绳祖武,光宗显朝廷。
  这个20字的字辈谱表达了林姓德耀海内、西河源流、光宗显祖等多方面的内容,读起来琅琅上口。林苇后裔唐宋时期默默无闻,到明代前期出了两位了不起的人物,一得状元,一取探花。林苇后裔在唐宋时期发展很快,但并没有特别有名的人物出现,到了明代,这支林氏出了一对兄弟进士,一位高中状元,一位取得探花,令人不得不为之侧目,这对兄弟进士就是林环、林文。
  林环,字崇璧,明代莆田人。唐代九牧林苇后裔。自幼聪敏睿智,读书数遍即能背诵,孩提时代即下笔成章。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取得进士,在廷对中名列第一,高中状元。初任翰林修撰,次年升侍讲,参与编修大型类书《永乐大典》,为书经总裁官。林环曾两次作为会试考官,所录取的考生多称其才。40岁时随明成祖朱棣北巡,卒于北方。他是明代著名的诗人、理学家,著有《徊斋集》。
  林文,字恒简,是林环的弟弟。与哥哥林环相比,林文可谓大器晚成。他在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的廷对中取得第三名,考中探花,初授翰林编修。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预修《宣宗实录》成,转翰林修撰,升春坊谕德,兼翰林侍讲。正统四年(1439年)修《历代君鉴》成,正统七年(1442年)修《天下郡志》成,都得到了袭衣文绮的赏赐。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后,拜学士。天顺四年(1460年),林文请老退休,英宗对内阁李贤说:"林文忠厚老成,不能放他而去。"留朝供职。明宪宗即位后,官升太常少卿,兼翰林侍读学士,再次请求致仕,得准归家,时已年过古稀。林文虽年过七十,仍神清气朗,应对无滞。他待人以礼,来访者无论年龄大小,皆诚意相待。朝野士大夫经常登门求取诗文,林文慷慨赠与毫无倦色。其诗文体格温淳,自成一家,被缙绅推为醇儒。林文还工于书法,所题《张氏手泽记》,文翰皆至化境。高寿87岁,卒赠礼部左侍郎,谥庄靖
  林环、林文之后,唐九牧林苇后裔渐趋沉寂。
  唐九牧二房林藻后裔开基厦门林氏、石狮玉山林氏、石狮东圆林氏、漳浦路下林氏等林姓分支唐九牧中,以二房林藻和六房林蕴的后裔最为昌盛。林藻并无子嗣,过继长房林苇第三子林惠为子,其后家世繁昌,迁衍甚广
  林惠生六子:林俪、林翊、林翘、林翱、林翔、林翊。林翘生林知,林知生林搏,林搏生林文英,林文英生林伟,林伟生林悖,林悖生林励,为厦门林氏始祖,这是福建厦门一支林氏家族所记载的厦门林氏开基以前的世系。但这个谱系存在严重问题,林知为宋神宗熙宁年问人,而从林披到林知仅隔四代,时间跨度却有三百多年,显见中间缺环甚多。虽然这支林氏先祖世系不太连贯,但其为林藻后裔应无问题,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先祖传承的具体情况已不甚可知罢了。
  石狮玉山林氏族谱把玉山林氏列为林藻后裔,其开基始祖是林翘的十九世孙林天锡。玉山林氏从十二世起,开列了16字的字辈排行:基宏际式,正士文章。华国器树,德为根本。(名讳排行)贻孙谋燕,翼子诗礼。传家声簪,缨以显宗。(字辈排行)可以看出,这个字辈谱的讳行和字行对仗较为工整,正如一个人的名和字一样,一般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
  4 石狮东圆林氏创建予明代初年,奉林藻后裔林道惠为东圆林氏始祖,而从林藻到林道惠的远祖世系则已失其详。石狮东圆林氏从十三世起,字辈排行为:
  朝经贤,克日安,邦载佑,和亨贞。后又续字辈谱为:乔木蟠根大,深谷奇兰鲜。忠孝家声远,奕世子孙贤。
  福建漳浦路下林氏也奉林披、林藻为先祖。据《漳浦县路下林氏族谱》与《平和县五寨埔坪族谱》记载,路下林氏出唐九牧林藻后裔莆田江口林氏分支,奉林披为一世祖,奉林藻为二世祖。林藻生二子:林爱、林戴。林爱生三子:林振阳、林珍谋、林朝阳。林朝阳的十四世孙林万一开基漳浦路下林氏。林万一有三子:大兴、大用、大梁。林大用有七子:子亨、子贵、子贤、子慕、子华、子德、子渊。
  林子亨后裔居漳浦县各地。
  林子贵后裔居漳浦、龙溪、澄海等地。林子贤后裔居漳浦县各地。
  林子慕迁居平和县五寨埔坪社,其后裔有移居广东饶平县者。林子华、林子德、林子渊后裔居漳浦县各地。"
  另据《唐九牧林氏族谱》记载,林藻无子,故收兄林苇之子林惠为继子,此已为九牧后裔所公认,而漳浦路下林氏族谱载路下林氏出自林藻之子林爱,显见有明显错误。或为路下林氏冒认林藻为先祖,近是。
  林藻后裔福建平和崎岭林氏,家世繁茂,至今仍昌盛不衰
  在今天的福建平和崎岭,林氏为当地著姓。据族谱记载,平和崎岭林氏系林藻后裔,先祖由晋江马平迁入南靖。崎岭林氏的开基始祖是林文甫,系晋安林氏三十七世孙、林藻派下林惠二十世孙。明代洪武年间,林文甫带领他的四个儿子林宗兴、林宗荣、林宗茂、林宗昌,由福建南靖南迁距此数十里的平和县,居于崎岭。
  林文甫长子林宗兴,从崎岭迁居长乐,生五子:丕盛、丕文、丕承、丕烈、丕显。长子林丕盛于明代洪武末年迁居广东惠来县荷田社,生二子:实、辅。其中,次子林辅于明代永乐年间由惠来回迁福建漳浦县境内定居。长子林实生三子:真、宽、蕉,其中长子林真、三子林蕉由惠来回迁福建。林宗兴后裔,从八世起,排辈字序为:尔子克硕,郁懋名章。奕振滋光,丕赞乃宏。贻谋孔长,蕃衍炽昌。式昭猷训,德绍芳阳。
  林实次子林宽一直定居惠来,至今已传十余世。从林宽之孙林德起,所排辈序谱为:吾苍歧硕,自启名燕。奕世兹成,大缵乃弘。
  林德的十世孙林世铿,为广东惠来著名实业家。林文甫次子林宗荣,从崎岭移居饶平。其孙林大二于明正统年间迁居福建平和县
  林文甫第三子林宗茂。列崎岭一世。他先后娶妻三人,共生六子,并收养一子。原配杜氏,生二子:志聪、志惠。志聪生六子:怀质、怀钦、怀政、怀忠、怀旺、怀兴。其中,怀兴移居广东惠来县。怀旺生三子,钦德、钦育、钦哲。钦哲移居广东惠州。十一世孙林介高于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移居台湾,十二世有多人迁居台湾,十九世孙林永安移居马来西亚。以林宗茂为崎岭林氏一世祖,其子志聪分支的排辈次序为:志怀钦天际,君真和藏介。继世增佳景,芳名永长春。
  
  林宗茂二房曾氏,生二子:大荣、大华。大荣后裔自清乾隆至光绪年间,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林宗茂继配曾氏生二子:大俊、大隆。所收养子为大辉。
  林宗茂后裔,大荣、大华、大俊分支排辈字序,自八世起,与林宗兴后裔八世起的辈序相同,即:尔子克硕,郁懋名章。奕振滋光,丕赞乃宏。贻谋孔长,蕃衍炽昌。式昭猷训,德绍芳阳。
  林大华生三子:时宽、时渊、时大。林时宽生二子:林岩山、林西湖。林岩山生林松。林松生二子:鸣凤、鸣鸾。林呜凤为林姓追远堂始祖。林呜鸾为林姓崇本堂始祖。
  林文甫第四子林宗昌,列崎岭一世,生子六人,其中长子、次子于明代迁居广东惠来县,失名。第三至第六子分别名叫林隆、林明、林文、林宁。林隆的八世孙忠虾、忠厚移居台湾台北市。林明生二子:育、时。林育生四子:胜邻、胜佐、胜俊、胜杰,其中胜邻移居广东惠来,胜佐迁居广东潮州。林文生四子:阳、随、澄、承,其中老二、老三、老四迁居广东惠来县。林宁迁居福建平和,生二子:长、盛。林宗昌第三子林隆和第五子林文,其后裔排辈字序相同,从十一世起为:孝友成家本,忠贞报国恩。文章传继世,万代衍昌新。
  林宗昌第四子林明后裔排辈字序从十二世起为:国家时朝会,文士日隆崇。俎杜春秋重,衣冠世代弘。本原垂奕祀,支派衍庭堂。千载礼乐振,万岁经书颚。林藻后裔虽支派众多,然自宋至清名人寥寥,有案可稽之最有名的人物为宋初的林绪,谱称林藻六世孙,比干一百零四世孙。他在五代末避门杜世,非常羡慕陶潜、严光淡泊名利的处世方法,穷究古典,无心仕进,颇有时望。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下诏,荐举草泽隐士,州郡以林绪应举。诏书云:朕网罗遗逸,崇奖风化,苟一善之可称,俾释巾而筮仕,以尔居闽越之俗,为邹鲁之儒,颇伤行藏,闻于乡党覃丽,泽往教州庠。特授将仕郎、本军教授
  唐九牧三房林著后裔开基横州林氏等林姓分支
  林著在任横州刺史时,一心为民,结果病死于任上。据莆田九牧宗谱记载,林著原配夫人方氏,无子嗣。林著死后,夫人方氏迁栖隐寺院居住,并将全部房产与土地舍施给寺院。但后来有人在续修族谱时,修改了原来的族谱,称:"著公终横州刺史,以田园舍入栖隐寺。夫人方氏生一子名患,移居横州。"看来,后世尊林著为横州林氏始祖者,当为林著从莆田赴横州任上随行的同宗人员后裔,为纪念林著而以其为横州林氏始祖。
  唐九牧四房林荐后裔迁居福州、德化、龙岩等地
  林荐任韶州刺史,从莆田迁居广东韶关,生二子:林凭、林总。其中林总迁居石亭。林凭生林辟。林辟生林嵩、林文。其中林文迁居福州。林文的十世孙林震迁居沙县,林德迁居德化。林德的曾孙千一郎移居漳州,千四郎移居龙岩。到千四郎的曾孙揆二、揆三时,林姓在龙岩已成为望族。
  唐九牧五房林晔后裔在四川繁衍发展
  林哗到四川任职,由莆田迁居四川达县,生二子:林悫、林志。林悫生五子:林辟、林庄、林兰、林蔼、林菁。长子林辟生二子:林元载、林超勇。五子林菁生林俨,迁居平阳。林哗次子林志生林政。林哗后裔,从四世后即沦为平民,加之当时处于五代乱世,五代至宋400年间族谱失修,林哗后裔遂昭穆失序,明清以来林姓家谱自称为林晔后裔者多不可考实。
  唐九牧六房林蕴后裔开基山东荣成林氏、山东文登林氏、湖北黄冈林氏、安徽金寨林氏、台湾淡水林氏等林姓分支,出现了林尚清、林钦、林时、林积仁、林长懋等林姓名人林蕴后裔首先在莆田成为望族,兹简列林蕴后裔莆田世系(第一世至第二十一世)如下第一世林蕴,第二世林愿,第三世林邕、林同。第四世林文范、林文回(林邕子);林皓、林曼(林同子)第五世林八及(文范子);林宗(文回子);林子年、林子羽、林子美(皓子);林尚素、林尚清、林尚闻(曼子)
  第六世林元穹(尚清子)第七世林坤第八世林涣之。_第九世林世彰。第十世林昆。
  第十一世林欣、林钦、林凯
  第十二世林敏(林钦子)
  第十三世林干、林离、林净
  第十四世林辅(林干子)、林博(林离子)
  第十五世林续(林辅子)、林时(林博子)
  第十六世林盘、林釜、林鋈、林鋈、林墨(林时子)
  第十七世林雅(鋈子);林玉(鋈子);林伦、林仪、林备、林倡(器子)
  第十八世林伟(雅子);林显、林成(玉子);林子为、林子立(仪子)
  第十九世林福(伟子);林进祜、林荣厚(显子);林过、林恭、林政(成子)
  第二十世林迪(福子)
  第二十一世林文德、林文亨
  早在唐代时,林蕴后裔就有人渡海到达朝鲜半鸟,开基韩国海东林氏,奉林八及为开基始祖。林蕴后裔在国内的迁徙和传衍在林姓的发展过程中更值得称道。在林蕴后裔莆田世系向其他地方扩展的过程中,林时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林蕴的玄孙林尚清,曾在五代时任提刑按察使之职。他去世后,家境逐渐衰落,到他的十一世孙林时,才重振家声。林时是林蕴十五世孙,比干一百一十三世孙,在南宋时曾任朝奉郎,是山东荣成林氏、文登林氏,湖北黄冈林氏,安徽金寨林氏,台湾淡水林氏的共同祖先,另在福建莆田、晋江、福清、宁化、永定,广东惠来、茂名,辽宁大连等地也有分支。在林时的五个儿子中,长子林盘继父职任朝奉郎,次子林釜曾任资政大夫,其余三子皆以打渔为生。
  林鋈的五世孙林迪迁居福建福清。林鋈的七世孙林一郎、林二郎、林三郎、林四郎迁居福建宁化,形成宁化林氏。林鋈十世孙林千一(林五郎曾孙)迁居湖北黄冈,形成黄冈林氏;林千三,迁居广东茂名;林千四、林千六迁居永定,开基永定林氏。林千一的儿子林万一迁居河南商城。林千一的玄孙(林万二的曾孙)迁居安徽金寨,形成金寨林氏。黄冈林氏尊林千一为一世祖,自林千一开始,排辈字序为:千万兆正祖,朝碧伯辅应。廷春先天映,际开光大时。新祚从来远,承先启后生。本源同有养,宗泽保长存。
  金寨林氏亦尊林千一为一世祖,自林千一开始,28字的排辈字序为:千万兆,正世子端伯。
  仕大朝文希,添一生启之。应景昌维英,承志兴作庭。
  林鋈生林玉,迁居山东荣成,被荣成林氏奉为一世祖。林玉的八世孙林风毛迁居山东文登,开基文登林氏,亦奉林玉为一世祖。南宋时期,林蕴十六世孙、与林盘同辈的林直可(林于之子),始居广东的海丰、陆丰一带,生二子:长子林慎居于海丰,次子林严居:亍二陆丰。林严后裔从二十一世起,排辈字序为:广承昭世守,奕载会天伦。硕裔怀明德,宗和庆万春。绍业崇仁义,恒兴裕国琛。林墨生林伦、林仪、林备、林倡,大约二十代以后,林仪的后裔林厚敦在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年)由莆田迁居晋江。林厚敦亲自订立了从自己开始的林氏分支字辈谱:厚近仰玉万,仁志文朝克。为维元丕振,奕世绍公.侯。诗书裕后仲,定立栋梁谋。: 天恩高,祖功长,宗勋隆。国兴仕,廷法正,殿礼-盛。家传训,子贤孝,永富贵。
  东光景象安,金宝满堂春。京邦瑞兆显,广大必登俊。禄星百龙昌,伟云辉德门林厚敦的八世孙林文进于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由晋江迁居台湾淡水,林文簪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迁居台湾淡水,后在台湾淡水发展成为望族,被称为台湾淡水林氏。
  林蕴后裔还形成有福建浦城林氏、永春枣岭林氏等林姓分支世系。林蕴的十世孙林雪始居福建浦城,开基浦城林氏。至于枣岭林氏则奉林蕴后裔林陈保为开基祖。林陈保生林静轩,又称林氏长孙。长孙生有四子,各房分散,其后裔各自排序。到枣岭林氏十五世,为成字辈序。清代咸丰八年(1858年)订立字辈谱,成字辈后按下列20字排辈接序:
  联芳超祖德,统绪尚仁慈。才美启宗徽,传心通孝友。
  林蕴后裔山东荣成林氏与文登林氏,自开基后多人名留史册,成为北方不多见的林姓大族林蕴十七世孙林玉(林时之孙),本以打渔为生。约在12世纪初,由于南方战乱,林玉携妻带子由莆田北螺村驾舟沿海北上,来到东海之滨(今胶东半岛荣成市成山角龙须岛)停靠定居,在这里建立了莆田林氏迁入荣成的第一个村庄,称为林屯。
  成山角位于胶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水流湍急。林玉初来时带有二子五孙,由于生活所迫,五孙中只有林荣厚一人得以婚配,其余均未娶妻。荣厚生一子,名叫林禄,曾任顺天芦沟桥巡检,家族渐有起色,其后便步入发展轨道。林禄有五个孙子,其中二人曾任知县,一人曾任户部清吏司主事。林禄玄孙林凤毛(林玉八世孙)在明代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湖广布政使参议,迁居山东文登,开基文登林氏,亦奉林玉为一世祖。林凤毛之长子林节高,字仰宸,号培吾,在明代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湖广布政使参议,晋封通奉大夫。林节高之子林起宗,字长岩,清世宗顺治三年(1645年)进士,初任永平府推官,公正廉明,清守自持,一尘不染,民赖以安。擢江南道监察御史,足迹几遍江南,所访贫士豪强不可胜计。在访查过程中,每观士大夫之家,有异乡而称同族者,展阅卷宗,周知昭穆,心中十分羡慕。后又任湖广布政使参议,以病致仕。决心编修族谱,惜未能如愿。其子林淇,继承先:延遗愿,于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完成了编修族谱的功业..并从文登林氏第十二世起,拟定20字为双名之上一字排辈字序:植光培钟汝,懋辉基钧治;乐荣增鉴法,树炳坛锡济。清末,林玉十七世孙林懋以再续族谱,从宣统二年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历19年始成,将文登林氏分散在整个胶东半岛的各分支全部编入,共分八卷,并接续20字辈序:桂煜垣铨浚,楷烧尧镜清;本熙堂锦泽,朴焕在铭淞。
  文登林氏经过明清数百年的发展,族人分散全县各个乡镇,并进而扩展到牟平、乳山、栖霞、威海、烟台、海阳、福山等地,在胶东半岛上建立了许多林姓村庄。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甚至海参崴、西伯利亚等地,也有文登林氏播迁去的林姓族人。莆田国清林氏亦是林蕴后裔,出现了林国钧、林光朝、林衡等林姓名人据明代文学家宋濂为国清林氏所写《国清林氏重建先祠堂记》记载,国清林氏也是林蕴后裔
  旧莆田县东20里有一座小山,名叫谷城。这里冈峦秀丽挺拔,林木苍润,山下汇为巨大的水面,号国清湖。国清湖最壮观时,一望渺渺无际,而波涛吞吐于风日云月之间。实在是胜绝之境地。唐代忠臣、邵州刺史林蕴后裔,大理评事林元始自长城(今浙江长城)
  掐丝珐琅鱼藻纹商足碗。掐丝珐琅技术在明代景泰年间日臻完善,成品多以蓝色为底,色泽晶莹,又被称为"景泰蓝"。
  徙居湖上,五传为林睦庵,又再传为承奉郎林国钧。
  林国钧,字公秉,宋代人。自三舍法罢,不再有仕进之意。宋高宗以其子曾任迪功郎、承议郎,赐绯衣银鱼致仕。为人乐善好施,以积阴德为心,听到乡邻有贫乏者,取资财派人送去而不让告知自己姓名。曾于东井建红泉义学,请本族子弟林光朝为师,置义田以赡四方从学之士。"东井之学,遂闻于天下"。年九十牙齿落后复生,因作亭名叫"回年"。有子二人,林充曾任南安军司户参军,林褒曾任建宁府司法参军。
  林光朝,是宋代林姓大儒,字谦之,号艾轩。曾从陆子正为学,专心致志,通贯六经与诸子百家之学。一言一行必合于礼。自林国钧请其为东井义斋教师后,四方子弟从之学者纷至沓来,达数百人之众。史书上说,"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东南者,自光朝始"。然而他未尝著述,惟口授学生,使之心通理解.还说:"六经发明之后,后世注解已经太多了,若再增加,便离真正的道愈来愈远了。"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光朝年五十中进士,历任袁州司户参军、左承奉郎、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著作佐郎、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事,举朝不往祝贺,被出为广西提点刑狱,又移广东。时茶寇猖獗,自湖北、湖南迫广东,光朝自将郡兵,分统要害。朝廷迁其为转运副使,光朝以贼寇未平,留屯不去,连败贼寇。孝宗闻报大喜,说:"林光朝为一儒生,还懂得用兵呀!"加直宝谟阁,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淳熙四年(1177年),孝宗幸国子监,命林光朝讲授《中庸》,结果孝宗大为称善,当面赐金紫光禄大夫,几天后,又除中书舍人。后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以疾致仕,年65岁卒。
  林国钧以后,宗族渐大。原先所建宗祠在浣锦社,以林睦庵为宗。睦庵有三子,长子叫林锡,为鼻头房;次子叫林旃,为追远房;三子叫林迁,为白沙房。到南宋末期,仅这三房后裔已发展到十三世(林睦庵为第一世),共二百余人,遂重建宗祠,立林元、林睦庵、林锡、林旃、林迁等五人牌位,高四尺,宽一尺八寸,下设趺座。凡三房后裔卒者皆立较小牌位。夏至时,全族合祭于此。族人婚礼、冠礼及做官、游学、出入都来此祷告。林迁九世孙林衡,字士衡,通达经书而有文采,曾在明初任比部主事,以宗祠规模狭小,与从子林厚建议宗长林伯济,重建宗祠。遂在林元故居建屋三楹,明代洪武初年建成。宋代林睦庵时,宗族已置祭田,后屡增至二千余亩。元代战乱以后,始陷于窘境。林衡为不使宗族散乱无闻,既建宗祠之后,又特请名士宋濂写文以昭于后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