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察心的整体运作

 琴兒 2011-04-14

(2008-05-09)

禅修就是观察。如何观察呢?面对心的整体结构与心的具体内容,禅修者如何选择观察的目标,才能提高观察效果,达到有效的观察呢?依照佛法,禅修者的目标是观察心的整体结构。
   
人们一直受心理具体内容的驱使,而没有注意到心的整体结构,这是导致烦恼的主要原因。人们的习惯是,一旦烦恼生起,便在心的内容当中寻找平息烦恼的方法。例如当烦恼生起时,多数人会寻求娱乐活动,以平息心理;有一些人去找寻感兴趣的事情,以化解心理上的不适;也有人会投入地工作,以排解烦忧。在这方面,人类有很多的技巧,但是,这些方法只能解决表面的问题,只能暂时平息烦恼,而无法从根本上完全解决问题;当这一次的烦恼被平息以后,过一段时间,它会再度生起。
   
有一些修行者在观察时,他们往往会在心念的内容上下功夫,而忽略了心的基本结构——这是修行的一个误区。什么是心的基本结构呢?佛陀说,心的基本结构是:无常、苦、无我。只要修行者能够在直观当中认识到心的这三个基本结构,他就找到了永恒平息烦恼的方法。现在的一些学科在研究如何揭露潜意识与显意识,这些都在心念的内容上进行研究;而佛法的禅修,其目的是超越所有的意识内容(潜意识与显意识)。这就是说,佛法通过对意识结构的了解而完全对意识进行超越,这种超越的结果被称为出世间;但其实,出世间是对世间的超越,而非在世间之外另有出世间。
   
禅修者必须探索意识的整体领域,以了知它的结构特征。当禅修者完整地看到了意识的整体,而非陷入到意识的具体内容,禅修者达到这种程度时,他旧有的意识就消失了;这不是说他没有意识,而是当他看到意识的本质以后,他不再执着那些无常变化的意识;如果没有执着,任何意识都不会制造困惑与矛盾,于是他的内心获得绝对的平静。
   
了解到心的结构,具体的意识内容就不会一再地制造冲突与矛盾;这是禅观的重点:了解心的整体结构。人们一直陷入心的具体内容,而无法注意到心的结构,即使禅修者,也很难摆脱对心的具体内容的过分关注,从而陷入其中而难以自拔。
   
没有认识到心的整体结构,人们就很难放下意识的内容,而对具体的意识内容的执着是烦恼的根源。如果禅修者通过正确的观察,认识到任何的意识造作,都是无常的现象,那么,他就能轻松和毫无保留地放下意识的造作。这不是说他没有意识或不再进行思维,而是说他不再执着思维的任何情形与内容——这是基于修行者对心理实相的完全了解而产生的结果。
   
禅修者不必刻意寻找摆脱心理束缚的方法,他只需了解意识结构的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这种藉由完全了解心理结构的方法,可以启动心的另一法则,即人们从未接触过的一个心理法则——永恒解脱烦恼。对意识结构的科学认知可以永恒地止息烦恼——这是心的法则——非任何人的意志力而转移。
   
依照佛法理论,显意识的流动被称为业流,潜意识的驱向也是业流。佛法的禅修是认识这些都只是业流,它们具有无常、苦、无我的特性。禅修者无须抛弃业流,业流是自己运行的,而禅修者的内心痛苦来自于他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通过观察,禅修者会看到,潜意识与显意识与我们现代所用的电脑一样,具有程式化与机械化的特性。如果能明白这一点,修行者就不会指陈那个意识是“我”,或“我的”。只是意识在运作,它们并不能被称为我或我的。所有的思想与行为——包括喜怒哀乐,都源于心在某种结构上运作,而它们的本质是无常、苦、无我。
   
修习者需要观察意识的整体结构,这是观察的重点所在。但是,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一直以意识的内容做为唯一的目标,而完全忽略了意识的整体结构与本质。人们内心的烦恼与苦痛完全源于对心的整体结构不了解。如果人们希望不再有烦恼,他需要了解心的整体结构。人类一直遭受矛盾与不良心理的袭击,其唯一原因是对心的整体结构不了解。
   
观心的要领是对心的结构进行认知,这可能是困难的工作,人们已经习惯性地关注心的内容,并一直受这种心理内容的驱使。心从未关注过它本身的结构,对于禅修者来说,这是完全陌生的领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