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语必将取代其他语种成为“世界语”

 司马明的图书馆 2011-04-17
汉语必将取代其他语种成为“世界语”

——汉语必将取代其他语种成为“世界语”的论证   转

       以前在“世纪大讲堂”上,有一位叫李锐的“学者”,认为全球化的结果是英语统治世界;还有些所谓学者,认为“汉语不精确”,“汉语不能细化了”;甚至于以前有本语文课本上堂而皇之地写着:“走拼音化道路是汉语的必然趋势”。  最恨这些“一瓶不满,半瓶乱晃”的所谓学者,误导着国人。他们说白了,就像是一群“扔掉西瓜去捡芝麻”的猴子!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他们是怎么论证的?  如果你要以“英语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三大基础学科之一”来反问我,我不会怪你无知,只是因为没有人对你解释过。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的“实用科学”是从西方发起的,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学习目前阶段的“实用科学”技术,仅此而已,而且只是“目前阶段”,并不是英语先进!  而实际上,英语是“愚蠢且笨拙”的,凭心而论,我对“生活在英文世界的人”是同情的。他们真是无知又无奈、可怜又可悲!为什么呢?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去问问母语是英文的人,“长方体”如何用英文讲。别说普通人,就是研究生、大学教授,一百个人中知道的绝不会超过十个!反正不是“Cube,Rectangular”,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但字典里肯定有这个词。还有例如“光幻觉”、“四环素”、“变阻器”、“碳酸钙”、“高血压”、“肾结石”、“七边形”、“五面体”等等的,也只有专业人士才知道怎么讲。这就怪不得英文世界里有那么多“专家”了,而且都是牛哄哄的“专家”。对啊,一般人连他们的基本术语如“酒精绵球”、“血压计”都不会讲,他不是专家谁是?  看看英文词汇量!英语单词包括各种生物名称及专利发明的新术语,已经超过了数百万,如果考虑到英语中有一些可以推导和联想的成份,比如前、后缀和复合词等,它所需要记忆的基本单词也有一百万个!感叹一下,真是“宇宙无穷,英文词汇无穷”啊!英文绝对是世界上最蠢笨的语言,他居然试图给天下每一事物起一个词汇。在英语世界里,没有20000个字别想读报,没有30000个字别想把周刊读顺,大学毕业10年后的职业人士一般都要懂80000字。  而汉语是触类旁通的!中国汉字的扫盲标准是1500个字,理工科的大学生一般掌握2000个汉字。就凭这2000个字,大家就可以读书、看报、搞科研。别说什么“汉语不精确”,现代所有的学科领域,中国都有很好的专家。没听说哪位因汉语“不精确”而搞不好研究的;也没听说中国火箭、***研究时,专家是用英语相互表达的!  普通使用汉语的人用2000个字来描绘世界,而普通使用英语的人要至少80000字来描绘。孰优孰劣,还看不出来吗?而且随着新事物的涌现,英语新词也得不断的增加来描述。用现有的英文词汇根本描述不了新生的事物。  例如火箭刚有时,英文增加了ROCKET;计算机刚有时,英文增加了COMPUTER等,可汉语则不用增加,不就是用“火”驱动的“箭”么,会“计算”的“机”么!英文就不能这么组词,你如果把火箭说成“FIRE-RIVEN-ARROW”,计算机说成“COMPUTAIONAL-MACHINE”,虽然概念上没问题,但是人的视觉有限,对阅读和理解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可想而知,而最主要的是降低人的思维速度。  有个的例子是,一位叫赵元任的先生曾经做过的比较。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汉语使用了30秒,而英语使用了45秒。因此,如果两个人同时用英语和汉语来背诵的话,到了30秒的时候,汉语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语使用者则一定到不了这里,说不定,他想到的仅仅是七七四十九。这就证明了发音对思维的影响。  而英文怎么会出现这么长的发音,这就得从发语言的发音种类说起。在国际音标中,英语有20个元音和20个辅音,英语的声音种类是20×20=400个;反过来说,不在这400个声音之内的任何声音都不被英语所承认,或者被认为是不正确的发音,这里所说的不是“音节”。而普通话有21个声母、35个韵母和四声,连乘的结果是2900个声音,但是能够被利用的是2500个,而在普通话中常用的仅是1200个。比较一下不难看出,普通话的常用发音种类就是英语的3倍。  而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证实过,使用发音种类多的语言的人,比使用发音种类少的语言的人思维速度要快。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假设一下。有一个仅会发两种声音的人,具体地讲,他就会发a和b两个音。根据电脑的理论,我们知道,他用这两个符号依然可以表达整个世界。再假设,世界上仅有400种事物需要表达,那么,使用英语的人可以用每一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而仅会发两个声音的人,就不得不用九个发音来区分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因为二的九次方才大于400。就是说,英语用“i”代表“我”,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可能要用“abbababba”来代表“我”这个概念。一般人每发一个声音大约需要消耗四分之一秒的时间。比较两者就会看出,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不但表达得慢,而且还费力气。在表达“我”这个概念的时候,英语使用四分之一秒的时间,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使用了二又四分之一秒。如果两个人总以这样的比例生活一辈子,他们一生中所享受到的所有信息将是9:1。而如果世界有2000种事物需要表达,那么英语的使用者就要用400个音中的2个以上的音组合来表达,而汉语只需要其中的一个音来表达,那使用汉语所享受到的信息自然也就比英语多的多了。  在实际的情况中,最明显的是日语与汉语的对照,我们知道,日语使用了100种不同的声音,而汉语使用1200种声音,因此很多汉字让日本人一念就必须用两个或者三个声音来表达。我们假设日语中所有的字都用两个声音来表达,那么日本人一生所能够享受到的信息只有中国人的多少?这也许是日本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伟大的思想家的原因吧?不过,这只是我的猜想。  我们知道,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心里说的过程,如果在说话时表达得快,那么,思维的速度也应该跟着快。这也就再次证明了汉语的先进性,也就是说中国人绝对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有一个叫“阮次山”的先生,在一次“大时代,小故事”中谈到,汉语的思维速度是比英语快得多。因为汉语是使用‘声’而使得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但是,既然汉语是因为使用‘声’而使得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那么,汉语中的广东话,使用的声比普通话要多,是不是广东话的思维速度比普通话更快呢?  这位阮先生并没有真正研究好广东话,虽然广东话使用的声调多于普通话,但是广东话的缺点决定他不如普通话。第一,广东话的文字规划不好,文字表达欠佳,且有闭音节的声音存在;第二、它的声音利用率不高。广东话有九声,即使它的声母和韵母与普通话一样多,那么它实际使用的声音也应该是普通话的两倍多才对,但是,广东话中实际使用的声音仅有1500个,与普通话相差不多,而它的利用率比普通话少了几乎一倍。所以这点否认不了“声音种类多,思维速度快”。  这又解释一个历史上的“谜”,古希腊人为什么比古菲尼基人的文明成就要高。我们知道,古希腊的文化是来自古菲尼基人的。古菲尼基人发明了人类的拼音字母,就声音的分解来说,这是一大进步,但就思维速度来说,它却是一大倒退了。因为,为了筛选容易区分的声音元素,菲尼基人只使用了22个辅音,这样,它的表达速度就比现在任何语言都慢,而希腊人采用了元音。我们知道元音与辅音结合以后,声音种类等于增加了好几倍。  事实上,菲尼基人的声音中也有元音,否则他们是发不出音的。所谓的22个辅音是说他们仅承认这22个辅音为信息栽体,也就是,ma、me、mu、mai、muo在他们的耳朵里与一个m没有任何区别,这就像me的四种声调对于英国人来讲没有任何区别一样。由于声音种类的突然增加使得希腊人的思维突飞猛进,造就了古希腊人的文明成就。  中国的古文明也反证了汉语的先进性。如果你问,既然汉语的声音种类多于英语,汉语比英语先进这么多,那为什么中国没有英美国家先进?这个问题原因太多,无法一一细表,但有一点是和语言有关的。如果声音种类突然增加的时候就有新思想出现,反之,当声音种类减少时,思想就趋于保守。而元朝以后,中国的声音中失掉了一个“入”声,而巧的是中国的衰弱正是从那时开始的,也就是当时的中国思想趋于保守。经过历史多次的证明,使用声音种类少的人种一定会被历史淘汰!很多消失的种族之所以消失,语言的声音种类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面对着人类发展出现的“知识爆炸”问题,最佳的解决办法只有使用汉语。前面说的英语上百万的词汇量,正是人类发展必然导致的,而且必然的还要继续增加。而任何新增的事物,目前的几千个汉字的组合就可以表达。  比如pork这个词,在英语中代表猪肉,它和猪pig、肉meat没有任何关系而仅仅代表它们的一个联合体而已,如果把猪肉pork、羊肉mutton、牛肉beef、猪油lard、羊油suet和牛油talon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话就发现,英语中所有的联体词都是一个与其中任何一个分解词毫无关联的新符号。而这些却构成了英语词汇的主体,英语中几百万的单词就是这样来的。这就增加了记忆的次数。为什么英语不把猪肉表示成pig meat呢?你看,如果连在一起,那么就要发音四次而pork仅仅发音两次。这也就说明英语的发明者,也注意到了发音的问题,但他解决的办法却是,以增加记忆次数来节省发音时间。  只有遇到不常用的词时,英语才和汉语一样,使用分解的词,比如驴肉用donkey meat来表达。因为是不常用的词,即使设立了符号形式,别人很难记住。  而已增加记忆的方式来描述新事物,最终,随着新事物的增加,英语的词汇量增加到了人类的极限,他就会被淘汰出局。而汉语的“联体词汇分解”的功能,非常有用,它使所需要记忆的词汇大大地减少。不仅如此,他还能够将词汇在人们头脑中的位置整理得清清楚楚。  达尔文主义的诞生就是建立在“林奈的双名法”基础之上的,这种方法使得各种印象在脑子中由原来的平面,变成立体的。比如,在林奈以前,人们给所有的生物一个名字,结果,由于种类太多,同一种生物可能有两种名字,而另外的生物,可能没有名字。林奈则将所有的生物先分类,并且给出一个类名,然后在类名的下面放一个词,两者组成双名法的名字。这样不但清晰,而且大大的减少了需要记忆的符号;比如原来有一万个名字,现在分成一百个类,又在每类中分成一百种,我们所需要记忆的仅仅是一百个类名和一百个种名,共二百个,而不是原来的一万个。可惜的是英语“声”的限制,这种立体的表达因增加名称的发音次数,而不能应用。而汉字却暗合这一理论。随着知识爆炸的问题逐渐恶化,人类就有必要将其他的术语也仿照这个方法改造,而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按照汉语的结构进行改革。原因还是在于发音种类的数量。  这个现象最先是德国的莱布尼兹体会到的,他认为汉语是自亚里士多德时期以来,西方世界梦寐以求的组义语言。但是,他也没有看到声音的真正特性。他是看到汉字在数量上的性能而定义汉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如果他看到今天知识爆炸的世界,他一定会要求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废除拼音文字而采用汉字。  再谈一下为什么英语一定会被淘汰。人的一生中能够记住多少单词或符号呢?当然能有很多,但我们记忆这些单词或符号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认知世界。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什么?是认识新事物。有了新事物,英语又要增加一个新的单词,那又要记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到最后,一个使用英语的人他一辈子的时间,也就只够记忆这些单词,那还谈什么发展!  比如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有三万个单词,莎翁本人能够全部掌握。到了丘吉尔时代,丘翁的掌握单词量依然是30000个,可是,那个时候的英语已经拥有几十万个单词了。而现在,语言学家们对于英语单词的要求是,一个受过教育的英语使用者应该掌握五到二十五万单词。好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莎士比亚和丘吉尔都应该是文盲,至少是没受过教育的人。  还是因为“一团和气”的问题,就不过于伤害使用英语的人的民族感情,点到为止。只说一句,现在的人们读沙士比亚的原著已困难重重,更不用说读400年前英国诗人乔叟的诗了;而现在中国的中学生就可以琅琅上口地读屈原的楚词。  英语的缺点还表现在他是一维的,属于密码型的语言。写英文像是编码,读英文就是解码。仔细想一下,如果把英文的a、b、c、d、e换成1、2、3、4、5,并没有什么原则上的区别。按上边的对应,如一开始就把cab写成312,用一样的读音,又有什么不可以!  而汉语就不同了,他是二维的,而纸面上的最大维数只有二维。汉字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纸面的几何空间。每个汉字就是一幅画。试问从一幅画上得到的信息快,还是从一行密码中得到的信息快呢?  这就牵涉到了“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的区别了。原则上“表音文字”比“表意文字”更利于人类的思考,其实也是古菲尼基人发明人类的拼音字母,得到推广形成的人的潜意识。很多人认为,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的类型,英文属于“表音文字”的类型,那是大错特错的。随着汉字的演化,汉字早就脱离了纯粹的“表意文字”,在汉字中存在的大量形声字,就是一个明证。历史上,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语言所要表达的概念不断增加,表意文字就要求拥有一个数量庞大的字符集。而现代汉语根本不用增加字符来表达新的概念,只有英语在不断增加字符。  18世纪开始,英国强调语言的规范化,要求语言准确有力。1755年,约翰逊(Samuel Johnson)编写了第一部英语词典,把英语词的拼写形式固定了下来。这样,英语的正词法就能够以词典作为规范的根据。这很象中国秦朝时将小篆的书写规范化,但是却没能阻止汉字语音的变化。  英语正词法中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英语的书面拼写形式和读音之间的矛盾问题。由于文艺复兴时期印刷术的推广和教育的普及,英语的书面拼写形式逐渐统一,形成了规范的形式。而这些规范的形式又通过印刷的方式进一步固定下来。但与此同时,英语的语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表音”概念也就名存实亡了。例如,gnash(咬牙)和 gnat(小昆虫)中,g不发音,knight (骑士)和 know (知道)中,k不发音,而在中古英语中,这几个字母全都要发音。又如,辅音字母前的 r (如 arm)和词尾的 r (如 father)不发音,词尾的 e(如 live)不发音,而在中古英语中,他们也都是要发音的。这种情况,使得规范的书面形式与实际的发音之间出现了很大的矛盾。这就形成了学习英语的一个难题,学习这种“表音文字”如果不查字典、不看国际音标,就不能准确发音。是不是好笑?  而事实上,所谓的“表音文字”也有一个大问题。就是许多“表音文字”,由于千百年来口语的不断变化,它的书面文字与读音往往相去甚远。像法语中的书面语言表达的还是四、五百年以前的发音,不发音的元音彼彼皆是,如hommes读为um,aiment读为em。  所以说,现在的书面英语、法语,也已经有很大“表意文字”的成分了。因为“表意文字”也有一个优点,像历史上的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文字与语音没有直接关系,无论用哪种语言或方言去读,意义没有变化。这是几千年来各种口语分化交熔变迁,而汉字一直作为一种统一的文字被所有人认同的原因。所以汉字使操不同口语的人互相交流成为可能,而隔膜是统一的主要障碍。所以在“表意”、“表音”这一点上,汉字也比英语有优势。  判断一种语言的先进主要是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不是能够用很少的记忆来掌握;第二、是不是能够掌握到比其他语言更多的知识!用一句话来概括是:最好的语言是触类旁通,最少的内容包含最多知识的语言,或者说,学少而知多的语言。而这种语言只有汉字。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来看,汉语由于可以自由组合新名词、新概念以至新思想,可以容纳信息和知识爆炸的冲击,无疑将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语言。用汉语来交流思想更加方便,更加丰富多彩,再加上汉字是单音节发音,反应速度也最快,人的思维也就跟着快起来。  还有汉字的兼容性。比如,用汉语的中国物理学专家可以凭借他在中学时代的化学基础知识,去通读化学专家的论文,反之依然;而使用英语的不同行业专家要交流他们的学术成果,则相互像是对牛弹琴。为什么?因为,物理有物理英语,化学有化学英语。各行各业的专业英语不能互通。  对于汉字不能普及的原因是,有些人认为,汉字复杂、难学、难记、难用。那我们就要搞清楚一个前提,汉字的“字”与英文的“word”概念一样吗?当然不同。我们学汉字,学一个“字”,学的不是字的本身,而是学会了一个“概念”。不错,一个人一天之内就可以学会26个英文字母,那请问他就能阅读英文了吗?还是不能。  我们学会了2000个汉字,就能够满足日常阅读了,因为学会的是2000个概念。而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用同样的时间,就算他学会3000个英文单词了,又怎么样?能应付日常阅读吗?这个道理,我想大家都能明白,因为从小我们就要被迫学习英语,很多人还会以“会英语”而自豪?!  还有一项研究表明,汉字作为一个复杂的文字符号系统,他的信息熵是所有语言中最高的。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逐渐扩大汉字容量,随着汉字容量增大,信息熵的增加趋缓;汉字增加到12370以后,不再使信息熵有明显的增加。于是我国科学家指出,汉字的容量极限是12366个汉字,汉字静态平均信息熵的值,即平均信息量,是9.65比特。通过数理语言学中著名的齐普夫定律(ZIPF’ SLAW)进行核算,汉语是当今世界上信息量最大的文字符号系统。  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文字的信息熵的比较是,法语是3.98比特;西班牙语是4.01比特;英语是4.03比特;俄语是4.35比特;而汉语是9.65比特。  汉字的这种信息熵优势是什么概念?简单的比喻就是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的差别。十进制数字系统需要人记忆0-9,10个符号,二进制只需要记忆0和1两个符号。十进制乘除要记忆9×9表,二进制只需要学会与、或、非的简单逻辑。但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不使用二进制数字系统呢?因为去记忆的会把人累死!  反过来,人类为什么不用十六进制,或更高的进制呢?一方面是人脑智力的限制,另一方面,十六进制也未必能大幅度提高信息熵。这种信息熵反映在文字上表现,举个例子就是,就算是一个文盲,他都能从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文本中找出汉语文本,因为汉语文本是最薄的那本。  而如今实用科学的表现,计算机技术,为什么不能使用中文为基础语言呢?我想这只是我们现在的科学水平问题。因为谁也不知道,是不是信息熵高的语种就不利于计算机处理?不能妄下结论。简单的比较汉字与英文的输入速度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因为“字”与“word”是不同的概念。要比较只能比较同一内容的中英文两个不同文本,计算击键数的差值,不过这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而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化的标准,来衡量汉字与英文字母的优劣是件很荒诞的事情。现代计算机技术说到底就是基于“二极管”的技术,将来的发展很难预料。难道要人类高度智能的思维模式,去模仿“二极管”式的思维?那不就是典型的削足适履了嘛。试想一下,难道当年会因为发明了黑白照像术,人们就该废掉油画的色彩?难道当年就因为摩尔斯电码适合新发明的电报,人们的语言就都应该改成“嘀嘀嗒”?那都是可笑的。  但在“词”的单位基础上,现代汉语与英语是可以进行比较的。现代英语为了应付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科技、新概念,只能去不断地造词。但无非是借助拉丁词根或重新组合已有单词,结果越是专业科技的词汇,就越长、越难记。或者是大量使用缩写,如WTO、FBI、IBM、UFO等等,缩写一多就容易混淆、难以理解。在这方面,现代汉语造词的优势就十分突出了。  所以我只能说,如果一意的推行英语实际上是在将世界文化推向深渊,是在摧毁世界文明!  有一个很好笑的说法,使用汉语的人,完全有资格去控告那些使用英文和其他语言的人。控告他们一直在制造着环境的污染,破坏着森林和草原!道理是,如果印刷同样信息量的一本书,英语要比汉语多用至少2倍以上的纸张,其他语言也是。那他们要多用掉多少木材造纸,而造纸又要产生多少的工业废水?当然只是说笑而已。  说笑完了,我们就是深思了。就是这样一种世界上最成熟、最先进的语种——汉语,而他的一些使用者,居然在宣称废除他?真不知道他们的脑子怎么了?  我想,中国落后的根源也许正是这种无知的人,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这些无知的人,自以为比他是天才,所以凡是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就要一口否定!当然传统的东西当然会有糟粕,也正如西方文化中有很多垃圾一样。但是有些人却因为传统的东西有一点糟粕就要全盘否定,把西方文化的垃圾弄回来当宝。我除了说他是败家子外,还得说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龙临(感谢网友万瞳资料文本)  2007年1月29日回复(1) | 投票支持 欢迎到龙临天下的博客主页看更多内容共1条回复guest 发表于 2007-01-31 16:22 #1 汉语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语言,但目前却有一些所为的学者或专家在讲话或写文章时从要夹杂些英语单词,就连我们的中央电视台都要宁改称为什么CCTV,也不知他们都是处于何种目的。尤其是中央电视台改称CCTV后到底是长了国人的脸了还是还是丢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爱国要从身边做起! 让汉语走向世界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首页 原创文学 情感天地 书评影评 女性频道 好图帖帖 幽默笑话 文坛动态 生活日记 美文转载 大杂烩 小说论坛 小说阅读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 搜索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我的博客 | 博客管理 | 搜索 | 退出 文学博客网 >> 原创文学 >> 杂文随笔 《说说汉语的先进性——汉语必将取代其他语种成为“世界语”的论证》作者: 龙临天下   发表日期: 2007-01-30 16:32 点击数: 44  说说汉语的先进性  ——汉语必将取代其他语种成为“世界语”的论证  又听到了“汉语迟早要被英语取代”的声音,而且是使用汉语的人发出来的,不能理解!记得美国曾经搞过一个“只说英语english only”运动,向全世界征求意见,那是美国人因无知而无畏,更多的是他们的民族感情在做怪,为了达到“一团和气”的境界,咱也不好多说什么。  但是母语是汉语的中国人说出这种话,我就不得不思考一下,这些人的脑子是有点贵疡,还是他们太无知?而我说这种话,跟中国人的民族感情——绝对无关。以前在“世纪大讲堂”上,有一位叫什么“李锐”的所谓学者,认为全球化的结果是英语统治世界;还有些所谓学者,认为“汉语不精确”,“汉语不能细化了”;甚至于以前有本语文课本上堂而皇之地写着:“走拼音化道路是汉语的必然趋势”。  最恨这些“一瓶不满,半瓶乱晃”的所谓学者,误导着国人。他们说白了,就像是一群“扔掉西瓜去捡芝麻”的猴子!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他们是怎么论证的?  如果你要以“英语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三大基础学科之一”来反问我,我不会怪你无知,只是因为没有人对你解释过。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的“实用科学”是从西方发起的,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学习目前阶段的“实用科学”技术,仅此而已,而且只是“目前阶段”,并不是英语先进!  而实际上,英语是“愚蠢且笨拙”的,凭心而论,我对“生活在英文世界的人”是同情的。他们真是无知又无奈、可怜又可悲!为什么呢?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去问问母语是英文的人,“长方体”如何用英文讲。别说普通人,就是研究生、大学教授,一百个人中知道的绝不会超过十个!反正不是“Cube,Rectangular”,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但字典里肯定有这个词。还有例如“光幻觉”、“四环素”、“变阻器”、“碳酸钙”、“高血压”、“肾结石”、“七边形”、“五面体”等等的,也只有专业人士才知道怎么讲。这就怪不得英文世界里有那么多“专家”了,而且都是牛哄哄的“专家”。对啊,一般人连他们的基本术语如“酒精绵球”、“血压计”都不会讲,他不是专家谁是?  看看英文词汇量!英语单词包括各种生物名称及专利发明的新术语,已经超过了数百万,如果考虑到英语中有一些可以推导和联想的成份,比如前、后缀和复合词等,它所需要记忆的基本单词也有一百万个!感叹一下,真是“宇宙无穷,英文词汇无穷”啊!英文绝对是世界上最蠢笨的语言,他居然试图给天下每一事物起一个词汇。在英语世界里,没有20000个字别想读报,没有30000个字别想把周刊读顺,大学毕业10年后的职业人士一般都要懂80000字。  而汉语是触类旁通的!中国汉字的扫盲标准是1500个字,理工科的大学生一般掌握2000个汉字。就凭这2000个字,大家就可以读书、看报、搞科研。别说什么“汉语不精确”,现代所有的学科领域,中国都有很好的专家。没听说哪位因汉语“不精确”而搞不好研究的;也没听说中国火箭、***研究时,专家是用英语相互表达的!  普通使用汉语的人用2000个字来描绘世界,而普通使用英语的人要至少80000字来描绘。孰优孰劣,还看不出来吗?而且随着新事物的涌现,英语新词也得不断的增加来描述。用现有的英文词汇根本描述不了新生的事物。  例如火箭刚有时,英文增加了ROCKET;计算机刚有时,英文增加了COMPUTER等,可汉语则不用增加,不就是用“火”驱动的“箭”么,会“计算”的“机”么!英文就不能这么组词,你如果把火箭说成“FIRE-RIVEN-ARROW”,计算机说成“COMPUTAIONAL-MACHINE”,虽然概念上没问题,但是人的视觉有限,对阅读和理解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可想而知,而最主要的是降低人的思维速度。  有个的例子是,一位叫赵元任的先生曾经做过的比较。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汉语使用了30秒,而英语使用了45秒。因此,如果两个人同时用英语和汉语来背诵的话,到了30秒的时候,汉语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语使用者则一定到不了这里,说不定,他想到的仅仅是七七四十九。这就证明了发音对思维的影响。  而英文怎么会出现这么长的发音,这就得从发语言的发音种类说起。在国际音标中,英语有20个元音和20个辅音,英语的声音种类是20×20=400个;反过来说,不在这400个声音之内的任何声音都不被英语所承认,或者被认为是不正确的发音,这里所说的不是“音节”。而普通话有21个声母、35个韵母和四声,连乘的结果是2900个声音,但是能够被利用的是2500个,而在普通话中常用的仅是1200个。比较一下不难看出,普通话的常用发音种类就是英语的3倍。  而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证实过,使用发音种类多的语言的人,比使用发音种类少的语言的人思维速度要快。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假设一下。有一个仅会发两种声音的人,具体地讲,他就会发a和b两个音。根据电脑的理论,我们知道,他用这两个符号依然可以表达整个世界。再假设,世界上仅有400种事物需要表达,那么,使用英语的人可以用每一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而仅会发两个声音的人,就不得不用九个发音来区分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因为二的九次方才大于400。就是说,英语用“i”代表“我”,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可能要用“abbababba”来代表“我”这个概念。一般人每发一个声音大约需要消耗四分之一秒的时间。比较两者就会看出,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不但表达得慢,而且还费力气。在表达“我”这个概念的时候,英语使用四分之一秒的时间,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使用了二又四分之一秒。如果两个人总以这样的比例生活一辈子,他们一生中所享受到的所有信息将是9:1。而如果世界有2000种事物需要表达,那么英语的使用者就要用400个音中的2个以上的音组合来表达,而汉语只需要其中的一个音来表达,那使用汉语所享受到的信息自然也就比英语多的多了。  在实际的情况中,最明显的是日语与汉语的对照,我们知道,日语使用了100种不同的声音,而汉语使用1200种声音,因此很多汉字让日本人一念就必须用两个或者三个声音来表达。我们假设日语中所有的字都用两个声音来表达,那么日本人一生所能够享受到的信息只有中国人的多少?这也许是日本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伟大的思想家的原因吧?不过,这只是我的猜想。  我们知道,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心里说的过程,如果在说话时表达得快,那么,思维的速度也应该跟着快。这也就再次证明了汉语的先进性,也就是说中国人绝对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有一个叫“阮次山”的先生,在一次“大时代,小故事”中谈到,汉语的思维速度是比英语快得多。因为汉语是使用‘声’而使得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但是,既然汉语是因为使用‘声’而使得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那么,汉语中的广东话,使用的声比普通话要多,是不是广东话的思维速度比普通话更快呢?  这位阮先生并没有真正研究好广东话,虽然广东话使用的声调多于普通话,但是广东话的缺点决定他不如普通话。第一,广东话的文字规划不好,文字表达欠佳,且有闭音节的声音存在;第二、它的声音利用率不高。广东话有九声,即使它的声母和韵母与普通话一样多,那么它实际使用的声音也应该是普通话的两倍多才对,但是,广东话中实际使用的声音仅有1500个,与普通话相差不多,而它的利用率比普通话少了几乎一倍。所以这点否认不了“声音种类多,思维速度快”。  这又解释一个历史上的“谜”,古希腊人为什么比古菲尼基人的文明成就要高。我们知道,古希腊的文化是来自古菲尼基人的。古菲尼基人发明了人类的拼音字母,就声音的分解来说,这是一大进步,但就思维速度来说,它却是一大倒退了。因为,为了筛选容易区分的声音元素,菲尼基人只使用了22个辅音,这样,它的表达速度就比现在任何语言都慢,而希腊人采用了元音。我们知道元音与辅音结合以后,声音种类等于增加了好几倍。  事实上,菲尼基人的声音中也有元音,否则他们是发不出音的。所谓的22个辅音是说他们仅承认这22个辅音为信息栽体,也就是,ma、me、mu、mai、muo在他们的耳朵里与一个m没有任何区别,这就像me的四种声调对于英国人来讲没有任何区别一样。由于声音种类的突然增加使得希腊人的思维突飞猛进,造就了古希腊人的文明成就。  中国的古文明也反证了汉语的先进性。如果你问,既然汉语的声音种类多于英语,汉语比英语先进这么多,那为什么中国没有英美国家先进?这个问题原因太多,无法一一细表,但有一点是和语言有关的。如果声音种类突然增加的时候就有新思想出现,反之,当声音种类减少时,思想就趋于保守。而元朝以后,中国的声音中失掉了一个“入”声,而巧的是中国的衰弱正是从那时开始的,也就是当时的中国思想趋于保守。经过历史多次的证明,使用声音种类少的人种一定会被历史淘汰!很多消失的种族之所以消失,语言的声音种类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面对着人类发展出现的“知识爆炸”问题,最佳的解决办法只有使用汉语。前面说的英语上百万的词汇量,正是人类发展必然导致的,而且必然的还要继续增加。而任何新增的事物,目前的几千个汉字的组合就可以表达。  比如pork这个词,在英语中代表猪肉,它和猪pig、肉meat没有任何关系而仅仅代表它们的一个联合体而已,如果把猪肉pork、羊肉mutton、牛肉beef、猪油lard、羊油suet和牛油talon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话就发现,英语中所有的联体词都是一个与其中任何一个分解词毫无关联的新符号。而这些却构成了英语词汇的主体,英语中几百万的单词就是这样来的。这就增加了记忆的次数。为什么英语不把猪肉表示成pig meat呢?你看,如果连在一起,那么就要发音四次而pork仅仅发音两次。这也就说明英语的发明者,也注意到了发音的问题,但他解决的办法却是,以增加记忆次数来节省发音时间。  只有遇到不常用的词时,英语才和汉语一样,使用分解的词,比如驴肉用donkey meat来表达。因为是不常用的词,即使设立了符号形式,别人很难记住。  而已增加记忆的方式来描述新事物,最终,随着新事物的增加,英语的词汇量增加到了人类的极限,他就会被淘汰出局。而汉语的“联体词汇分解”的功能,非常有用,它使所需要记忆的词汇大大地减少。不仅如此,他还能够将词汇在人们头脑中的位置整理得清清楚楚。  达尔文主义的诞生就是建立在“林奈的双名法”基础之上的,这种方法使得各种印象在脑子中由原来的平面,变成立体的。比如,在林奈以前,人们给所有的生物一个名字,结果,由于种类太多,同一种生物可能有两种名字,而另外的生物,可能没有名字。林奈则将所有的生物先分类,并且给出一个类名,然后在类名的下面放一个词,两者组成双名法的名字。这样不但清晰,而且大大的减少了需要记忆的符号;比如原来有一万个名字,现在分成一百个类,又在每类中分成一百种,我们所需要记忆的仅仅是一百个类名和一百个种名,共二百个,而不是原来的一万个。可惜的是英语“声”的限制,这种立体的表达因增加名称的发音次数,而不能应用。而汉字却暗合这一理论。随着知识爆炸的问题逐渐恶化,人类就有必要将其他的术语也仿照这个方法改造,而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按照汉语的结构进行改革。原因还是在于发音种类的数量。  这个现象最先是德国的莱布尼兹体会到的,他认为汉语是自亚里士多德时期以来,西方世界梦寐以求的组义语言。但是,他也没有看到声音的真正特性。他是看到汉字在数量上的性能而定义汉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如果他看到今天知识爆炸的世界,他一定会要求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废除拼音文字而采用汉字。  再谈一下为什么英语一定会被淘汰。人的一生中能够记住多少单词或符号呢?当然能有很多,但我们记忆这些单词或符号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认知世界。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什么?是认识新事物。有了新事物,英语又要增加一个新的单词,那又要记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到最后,一个使用英语的人他一辈子的时间,也就只够记忆这些单词,那还谈什么发展!  比如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有三万个单词,莎翁本人能够全部掌握。到了丘吉尔时代,丘翁的掌握单词量依然是30000个,可是,那个时候的英语已经拥有几十万个单词了。而现在,语言学家们对于英语单词的要求是,一个受过教育的英语使用者应该掌握五到二十五万单词。好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莎士比亚和丘吉尔都应该是文盲,至少是没受过教育的人。  还是因为“一团和气”的问题,就不过于伤害使用英语的人的民族感情,点到为止。只说一句,现在的人们读沙士比亚的原著已困难重重,更不用说读400年前英国诗人乔叟的诗了;而现在中国的中学生就可以琅琅上口地读屈原的楚词。  英语的缺点还表现在他是一维的,属于密码型的语言。写英文像是编码,读英文就是解码。仔细想一下,如果把英文的a、b、c、d、e换成1、2、3、4、5,并没有什么原则上的区别。按上边的对应,如一开始就把cab写成312,用一样的读音,又有什么不可以!  而汉语就不同了,他是二维的,而纸面上的最大维数只有二维。汉字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纸面的几何空间。每个汉字就是一幅画。试问从一幅画上得到的信息快,还是从一行密码中得到的信息快呢?  这就牵涉到了“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的区别了。原则上“表音文字”比“表意文字”更利于人类的思考,其实也是古菲尼基人发明人类的拼音字母,得到推广形成的人的潜意识。很多人认为,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的类型,英文属于“表音文字”的类型,那是大错特错的。随着汉字的演化,汉字早就脱离了纯粹的“表意文字”,在汉字中存在的大量形声字,就是一个明证。历史上,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语言所要表达的概念不断增加,表意文字就要求拥有一个数量庞大的字符集。而现代汉语根本不用增加字符来表达新的概念,只有英语在不断增加字符。  18世纪开始,英国强调语言的规范化,要求语言准确有力。1755年,约翰逊(Samuel Johnson)编写了第一部英语词典,把英语词的拼写形式固定了下来。这样,英语的正词法就能够以词典作为规范的根据。这很象中国秦朝时将小篆的书写规范化,但是却没能阻止汉字语音的变化。  英语正词法中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英语的书面拼写形式和读音之间的矛盾问题。由于文艺复兴时期印刷术的推广和教育的普及,英语的书面拼写形式逐渐统一,形成了规范的形式。而这些规范的形式又通过印刷的方式进一步固定下来。但与此同时,英语的语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表音”概念也就名存实亡了。例如,gnash(咬牙)和 gnat(小昆虫)中,g不发音,knight (骑士)和 know (知道)中,k不发音,而在中古英语中,这几个字母全都要发音。又如,辅音字母前的 r (如 arm)和词尾的 r (如 father)不发音,词尾的 e(如 live)不发音,而在中古英语中,他们也都是要发音的。这种情况,使得规范的书面形式与实际的发音之间出现了很大的矛盾。这就形成了学习英语的一个难题,学习这种“表音文字”如果不查字典、不看国际音标,就不能准确发音。是不是好笑?  而事实上,所谓的“表音文字”也有一个大问题。就是许多“表音文字”,由于千百年来口语的不断变化,它的书面文字与读音往往相去甚远。像法语中的书面语言表达的还是四、五百年以前的发音,不发音的元音彼彼皆是,如hommes读为um,aiment读为em。  所以说,现在的书面英语、法语,也已经有很大“表意文字”的成分了。因为“表意文字”也有一个优点,像历史上的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文字与语音没有直接关系,无论用哪种语言或方言去读,意义没有变化。这是几千年来各种口语分化交熔变迁,而汉字一直作为一种统一的文字被所有人认同的原因。所以汉字使操不同口语的人互相交流成为可能,而隔膜是统一的主要障碍。所以在“表意”、“表音”这一点上,汉字也比英语有优势。  判断一种语言的先进主要是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不是能够用很少的记忆来掌握;第二、是不是能够掌握到比其他语言更多的知识!用一句话来概括是:最好的语言是触类旁通,最少的内容包含最多知识的语言,或者说,学少而知多的语言。而这种语言只有汉字。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来看,汉语由于可以自由组合新名词、新概念以至新思想,可以容纳信息和知识爆炸的冲击,无疑将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语言。用汉语来交流思想更加方便,更加丰富多彩,再加上汉字是单音节发音,反应速度也最快,人的思维也就跟着快起来。  还有汉字的兼容性。比如,用汉语的中国物理学专家可以凭借他在中学时代的化学基础知识,去通读化学专家的论文,反之依然;而使用英语的不同行业专家要交流他们的学术成果,则相互像是对牛弹琴。为什么?因为,物理有物理英语,化学有化学英语。各行各业的专业英语不能互通。  对于汉字不能普及的原因是,有些人认为,汉字复杂、难学、难记、难用。那我们就要搞清楚一个前提,汉字的“字”与英文的“word”概念一样吗?当然不同。我们学汉字,学一个“字”,学的不是字的本身,而是学会了一个“概念”。不错,一个人一天之内就可以学会26个英文字母,那请问他就能阅读英文了吗?还是不能。  我们学会了2000个汉字,就能够满足日常阅读了,因为学会的是2000个概念。而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用同样的时间,就算他学会3000个英文单词了,又怎么样?能应付日常阅读吗?这个道理,我想大家都能明白,因为从小我们就要被迫学习英语,很多人还会以“会英语”而自豪?!  还有一项研究表明,汉字作为一个复杂的文字符号系统,他的信息熵是所有语言中最高的。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逐渐扩大汉字容量,随着汉字容量增大,信息熵的增加趋缓;汉字增加到12370以后,不再使信息熵有明显的增加。于是我国科学家指出,汉字的容量极限是12366个汉字,汉字静态平均信息熵的值,即平均信息量,是9.65比特。通过数理语言学中著名的齐普夫定律(ZIPF’ SLAW)进行核算,汉语是当今世界上信息量最大的文字符号系统。  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文字的信息熵的比较是,法语是3.98比特;西班牙语是4.01比特;英语是4.03比特;俄语是4.35比特;而汉语是9.65比特。  汉字的这种信息熵优势是什么概念?简单的比喻就是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的差别。十进制数字系统需要人记忆0-9,10个符号,二进制只需要记忆0和1两个符号。十进制乘除要记忆9×9表,二进制只需要学会与、或、非的简单逻辑。但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不使用二进制数字系统呢?因为去记忆的会把人累死!  反过来,人类为什么不用十六进制,或更高的进制呢?一方面是人脑智力的限制,另一方面,十六进制也未必能大幅度提高信息熵。这种信息熵反映在文字上表现,举个例子就是,就算是一个文盲,他都能从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文本中找出汉语文本,因为汉语文本是最薄的那本。  而如今实用科学的表现,计算机技术,为什么不能使用中文为基础语言呢?我想这只是我们现在的科学水平问题。因为谁也不知道,是不是信息熵高的语种就不利于计算机处理?不能妄下结论。简单的比较汉字与英文的输入速度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因为“字”与“word”是不同的概念。要比较只能比较同一内容的中英文两个不同文本,计算击键数的差值,不过这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而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化的标准,来衡量汉字与英文字母的优劣是件很荒诞的事情。现代计算机技术说到底就是基于“二极管”的技术,将来的发展很难预料。难道要人类高度智能的思维模式,去模仿“二极管”式的思维?那不就是典型的削足适履了嘛。试想一下,难道当年会因为发明了黑白照像术,人们就该废掉油画的色彩?难道当年就因为摩尔斯电码适合新发明的电报,人们的语言就都应该改成“嘀嘀嗒”?那都是可笑的。  但在“词”的单位基础上,现代汉语与英语是可以进行比较的。现代英语为了应付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科技、新概念,只能去不断地造词。但无非是借助拉丁词根或重新组合已有单词,结果越是专业科技的词汇,就越长、越难记。或者是大量使用缩写,如WTO、FBI、IBM、UFO等等,缩写一多就容易混淆、难以理解。在这方面,现代汉语造词的优势就十分突出了。  所以我只能说,如果一意的推行英语实际上是在将世界文化推向深渊,是在摧毁世界文明!  有一个很好笑的说法,使用汉语的人,完全有资格去控告那些使用英文和其他语言的人。控告他们一直在制造着环境的污染,破坏着森林和草原!道理是,如果印刷同样信息量的一本书,英语要比汉语多用至少2倍以上的纸张,其他语言也是。那他们要多用掉多少木材造纸,而造纸又要产生多少的工业废水?当然只是说笑而已。  说笑完了,我们就是深思了。就是这样一种世界上最成熟、最先进的语种——汉语,而他的一些使用者,居然在宣称废除他?真不知道他们的脑子怎么了?  我想,中国落后的根源也许正是这种无知的人,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这些无知的人,自以为比他是天才,所以凡是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就要一口否定!当然传统的东西当然会有糟粕,也正如西方文化中有很多垃圾一样。但是有些人却因为传统的东西有一点糟粕就要全盘否定,把西方文化的垃圾弄回来当宝。我除了说他是败家子外,还得说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