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吴郡文脉之一城三文庙(3)
大成殿后是崇圣祠,原本立面供奉的是孔夫子的祖先。现在整个祠堂建筑均被作为文物交流市场之用,祠堂主殿内主要租赁给各个小贩经营邮票、钱币等。
从大成殿西的明廊可以通向西面的府学。府学除了泮池、渊池(七星池)和明伦堂外,其他的诸如仪门、尊经阁等都是后来重建的。当年供学生学习用的斋舍(宿舍)、射圃(操场)、致善堂(礼堂)等都已无踪迹可寻了。泮池的一泓池水相当的清,学校以泮为名是早在周代就已经定下了,泮宫也就成了郡府学校的代名词。
廉政实物
很多游人都会疏忽掉西面的府学,而在府学游览的人却又多会忽视掉那块竖在泮池一端的大石头。这块貌似普通的石头却有个很大的来头,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廉政实物见证,名叫廉石。廉石原先的主人叫陆绩,是吴郡四大家族中陆家的子孙(该家族在三国时还出过陆逊、陆抗等名人),主要活动年代是东汉末年的三国时代,出任东吴政权中的偏将军一职。陆绩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从广西郁林太守卸任由水路回家,因为行李较少船身很轻,怕经不起风浪,所以请船家帮忙找了一块大石头压舱。回到苏州后,他就把石头搁在了家里,一搁就是千年,直到明代才被发现。弘治年间,比较重视廉政建设的监察御使樊祉到了苏州,指示当地官员将这块石头移到今天的察院场(明代苏州监察院所在地),不仅题字以供后人警醒,还建了一个风雨亭加以保护。到了清代,廉石被移到了府学,其含义就是让这些有机会出人头地的学子都牢记这个古老优秀的廉政传统。如今这块巨石上,还能清晰地看到当年刻着的“廉石”二字,以及“丙辰夏六月……樊祉立”的字样。
![]() 四大宋碑
著名题刻碑刻在苏州文庙以及府学中是极多的,因为这里本身就是一个全国之最——全国建立最早的碑刻博物馆。最珍贵的四大宋碑就被保护陈列在当年的掖门之内,记得小时候这些碑刻是被立在大成门中的,后来出于保护原因,再次移到这个相对条件较好的地方。过戟门(大成门)后左转,与西庑廊相接的地方有入口。
四大宋碑当然就是四块宋代的石碑,其实中国的碑刻流传下来的很多,隋唐时代的更是不少,那么这四块碑刻有什么过人之处呢?原来这四块碑拥有多个全国之最,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实测图——天文图;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宋代全国地图——地理图;我国古代唯一的石刻帝王世系图——帝王绍运图;以及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城市平面图——平江图,合称“天、地、人、城”四大宋碑。
![]() 平江图描绘的是南宋苏州的城市地图,这个图的来历可以牵出一桩苏州建成以来最为悲惨的历史事件。赵构继位南渡后,金人开始一路追击,一直追杀到了今天的温州,在没有水军支援的情况下,只能放弃然后再一路向北烧杀抢。平江,就在这次金兵的北归途中遭到了灭顶之灾,繁华的平江府大部被毁,不计被掠的人口,直接死伤达到30万之众。继任郡守的当务之急就是灾后重建,当时的郡守也是很有魄力的,作出了在原址重新进行科学规划后重建。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平江逐步恢复了昔日的繁华。平江图就是后来的郡守李寿朋按照重建后的城市格局,请人勘测绘制后刻在石碑上的。全碑在2米的范围内,刻下了苏州古城的5座水陆城门、60多座坊表、300多座桥梁,以及内城、府学、寺观、古塔、庭院、园林、河流、山脉、古迹等。而对于整个宋代苏州水乡的布局,拿出现在的地图对照,还能发现许多河流、地名依旧沿用,许多古迹至今仍然没有改变,盘门、虎丘、寒山寺、玄妙观、双塔、府学、文庙……都历历在目,不能不说是城市规划史上的一个奇迹。
![]() 帝王绍运图是研究古代政治的一个史料,其详细地记载了从夏至宋每个朝代统治者的沿革,此碑图文并茂,在碑下部有一段长达五百多字的规劝皇帝治世以及经验教训的文字。这块碑是宋代著名学者黄裳所绘。(这个黄裳是否就是金庸笔下写出九阳真经的那位神人呢?)
![]() 天文图和地理图同样是黄裳所绘,前者是全球公认的最早最科学的星象图,图中所绘所有的星,均以科学手段证明其正确性,而且按照所绘图像注释文字的数据看,其恒星月的测量数据与当前科学手段测量的结果仅仅相差4分钟。在800年前没有精密科学仪器情况下,得出这样的数据,是非常不容易的,同时也证明南宋时期中国的天文研究是绝对领先的。而后者则是一份详细绘出了山川河流等现代地图能表达的所有信息,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也是中国现存宋代疆域图中最完整和最全面的。或许,由于黄裳是当年太子的老师,所以他感觉有责任让太子以及皇帝全面了解自己国家,而特意费心制作的吧。
![]() 东西两庑内陈列的很多碑刻也不乏知名者,有记载苏州出于资产阶级萌芽状态年间罢工事件的系列碑刻;有集合了知名政治家、书法家及名人手帖的人帖系列;有集合了从王羲之起到明代四才子的书法绘画的从帖系列等,这些碑刻,不论从历史角度还是人文角度,不管是文物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是极为珍贵的,甚至还有不少已经成为孤品了。
尚存的大成殿
放眼全国,苏州府学文庙在文物界是很有名的。苏州历史上的三座文庙,到今天保存基本完好也就是这里了。同样创建在宋代的吴县县学文庙毁了,而长洲元和文庙也仅仅剩下了孤零零的一座大成殿。但是就保护而言,这座大成殿的现状和受保护的措施,要比去年在河北正定见到的那座大成殿要好上许多。
以前在念书的时候,有一个同学的家就住在长元县学附近一条叫新学前学地的小巷子里,那时县学是被包围在第十一中学之内的。后来十一中撤销,其邻居苏州平江实验小学兼并了所有的地盘,接管了这座大成殿。当年的大成殿的外墙是黄色的,弄得像个庙宇一样,还总是和同学争论那里从前是道观还是佛寺。我太太的母校是十一中,以前从来没有和我说起过那座大成殿,直到有一天她看到了我拍的县学照片,才将她老师讲述的县学历史转述给了我。
县学最初不是设在这里的,而是设立在今天的旧学前。后来经过几次搬家后才到了现在这个地方,这里原先还果然是一个寺院,建了县学后,所在的这条路也变成新学前。当年四水环绕、左庙右学是看不到了,主要的建筑只看得到大成殿了。
大成殿很大,其规模名列苏州现存大殿第四位。这座面宽7间重檐歇山顶的大型木构同样坐落在一个大大的石月台上。大殿在天平天国内乱中遭到了破坏,光绪年间彻底毁于大火,现在留下的就是光绪年间重建的。百年的古殿周围是百年的古银杏树,尽管至今仅仅百多年,但是给人带来的确实一股浓重的古风。
学校对于大殿的保护是相当尽力的,大殿俨然成了学校的一道风景线。有古树古殿衬托,使学校更加富有一种肃穆的学习氛围,成了学校的一个品牌,毕竟一下子就使学校拥有了传承百千年的文化底蕴;以教学为主的学校,同样赋予了这古老大殿完好的保护,可以当作是一种互利吧。
“护之有方,用得其所”是苏州对古建筑保护一个新的思路。人文景观是苏州古老城区的一个标志、一种底蕴,是古城的灵魂。一座座祖先下的古建筑就是一段段不能割舍的历史。不管其本身拥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单单想一下,如果古建筑一片片地都消失了,换成了高耸的大楼,或者淹没在楼群之中难觅踪迹,那么苏州的吴文化也就少了一根纽带,苏州也就不能再被叫做古城了。
尖兵2008-4-21
随拍
县学:
府学建筑
著名碑刻
![]() (叫歇永禁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