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3

 青衣霓裳 2011-04-21

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16: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3

☆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语句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

①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忠良诚实的人)

③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多数是由于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

①山多石,少土。(《登泰山记》)(有很多、缺少)

②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痛恨、因……而痛苦)

③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与……交好)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使……遭受痛苦、使……贫困)

②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使……灰暗)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①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与妻书》)(以……为快乐)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以……为耻)

☆动词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①吾射不亦精乎? (《卖油翁》)(射箭的技术)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列论战》)(伏兵)

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④追亡逐北。(《过秦论》)(逃跑的军队)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使……挨饿)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使……愤怒)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使……受惊、使……鸣叫)

④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使……起舞、使……哭泣)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晋侯饮赵盾酒。(《左传》)(使……喝)

难点探析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与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这就需要认真具体分析具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分辨。

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使……活下来)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使……学习)

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使……跟从)

④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使……吃)

3.动词作状语

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跑着)

忽啼求之。(《伤仲永》)(哭着)

☆数词的活用

数词一般活用为动词,但比较少见。

①“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梁惠王上》)

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氓》)

以上几例中的“一”、“二三”均为数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 “统一”、“数次改变”。

 

难点探析

 “使动”和“意动”的辨析

“使动”和“意动”都是词的活用,二者结构相似,但有区别,表现在以下两点上:

(1)表示的意义不同。用如“使动”的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变为什么”的意义;而用如“意动”的词,对宾语含有“认为(感到)它怎样”,或者“把它当成(看作)什么”的意义。如: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例中“利其然”是“认为这样做有利”的意思,“利”,形容词用作“意动”;例“活之”是“使之(他)活”的意思,“活”用作“使动”。

(2)表现的主客观不同。“使用”必须是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或事发生了变化,这是一种客观的变化,“意动”的主语没有让宾语表示的人或事发生变化,只是主语的一种主观认识,因而“使动”的主语可以是人或物,而“意动”的主语一般只能指人。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

句中主语“春风”是指物,“春风”使江南岸发生了变化(绿),因而“绿”用作“使动”。再如前例中“父”指人,主语(父)主观上认为“其然”有利,因而“利其然也”的“利”是意动用法。

【粤题精讲】

1.2009年广东高考题

 

2. (2008年广东)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A项为动词,到任; B项“之”代他,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C项代词宾语。D项为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考句式判断,此题为本套试题变化之三。答案:B。

3.(2006年广东)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名师剖析:此题考查我们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解答此题,先要看题干,例句是一个什么句式,再仔细分析选肢中的每一个句子。题干中的句子是一个介词宾语前置句,“何为”即“为何”,在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再看选项中,A项是介词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B项的“何”(为什么)作状语,置于谓语之前,是正常语序;C项的“何”(什么)作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前,是正常语序,“何厌之有”为动词宾语前置,即“有何陋”;D项的“何”的用法与意义同C项。

此题的选项全部出自高中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子路、曾皙、冉由、公西华侍坐》《烛之武退秦师》《屈原列传》。因此,我们要全面掌握教材中的各种句式,并善于区别那些貌似相同,实则不同的句子。也可以借助语法分析,看词语充当的句子成分来分辨。

答案:A。

 

【粤考趋势】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的考查,近几年的高考常考的有:

 

类别

例句

出处

1.            力不足,死焉,职也。

2.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3.            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4.            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5.            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6.            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7.            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8.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2008上海

2008浙江

2007年全国1

2006年福建

2006年江苏

2006山东

2006全国Ⅱ

2005天津

 

w.w.w.k.s.5.u.c.o.m

www.

 

 

主谓倒装

未考

 

宾语前置

1.        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2.        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3.        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4.        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5.        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208天津

2004福建

2004广东

2004全国Ⅰ

2005天津

定语后置

1.        竹床一,垒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2.        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

3.        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2006江西

2006江西

2003安徽春

状语后置

 

1.        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2.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3.        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4.        乃招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5.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2008江苏

2006重庆

2006安徽

2004浙江

2004湖南

1.        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2.        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3.        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4.        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

5.        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6.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2008江苏

2008浙江

2008安徽

2006浙江

2005福建

2005广东

1.        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章君的)志(办好义塾)为事,毋丰己以自私。

2.        郭异之,持(之)以白王。

3.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台生困暑,夜卧(于)絺维中        B.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其)端

B.其烟勃郁,(烟)左麾右旋,绕床数匝  D.蚊一举喙,(人)即号天而诉之

4.        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常”后省略“于”)

5.        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而”前省略“事君者”)

6.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号原文的一项是

A.(但)无乐有上矣。     B.(景公)令趋驾追晏子其家。

C.惟夫子之令(是听)。   D.后(于三日)者,若不用令之罪。

7.        主簿大惊,遽以白就。(“以”后省略“之”)

8.        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乃”前省略“李超”,“僧”后省略“名”,“告”后省略“之”)

2008湖北

2007广东

2006浙江

 

2006湖南

2006福建

2006北京

 

 

2005广东

2005湖北

固定结构

1.        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2.        令欲降之西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3.        比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

4.        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

5.        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6.        其李将军之谓也!

2008安徽

2006天津

2005浙江

2006浙江

2006浙江

2002全国

 

   

从上表可以看出,考查范围几乎涉及所有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在2005年纳入考试范围后,各省市试题都有出现。考查形式,有的单独命题,多放在文言文翻译中综合考查。2010年的考试,极有可能在客观题中命题,或在翻译题中考查。

近几年各地高考词类活用的考查情况如下:

 

例句

考查方式

出处

说明

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翻译题

2008广东

妻,作动词,嫁

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翻译题

2008湖南

苦,以……为苦

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翻译题

2008全国1

日,作状语,每天

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翻译题

2008全国1

君、兄,以……君、兄

郭异之,持以白王。

翻译题

2007广东

“异”:意动用法,“以……为异”

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

实词题

2007全国1

“祠”:作动词,祭祀

拜住袖其疏人谏

实词题

2006重庆

“袖”,作动词“藏在袖里”

士类益以此多之

同上

2006全国I

“多”意动用法,即“赞扬”

抉而去之

同上

2006福建

“去”,使动用法,即“使……离开”

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同上

2006广东

“食”,作动词“给……吃”

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翻译题

2006浙江

“先”与“后”,意动用法

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同上

2006四川

“富”与 “贫”,使动用法

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

同上

2006四川

“怒”使动用法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

同上

2006重庆

“目”,,活用为动词

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同上

2002上海

“奇”,意动用法,“以……为奇”

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同上

2005重庆

“晨”,作状语, “在早晨”

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同上

2005福建

“王”为名词作动词,译为“称王”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同上

2005全国Ⅱ

“丧”为动用法,“为……治丧”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同上

2004广东

“穷”,使动用法, “使……穷困”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同上

2004湖南

“名”,作动词,“闻名”

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

同上

2004天津

“西”,作状语,“往西”

 

掌握高考的命题特征。词类活用在2005年纳入考试范围后,有多个省市以两种题型考查:一是单独设题考查;一是放在文言文翻译中综合考查。近三年则不同,没有任何一套试卷单独设题考查,考查的方式有所变化。广东高考不会单独出题,会在实词和翻译中考查。

应考方法盘点

1.借助典范例句例词,分类辨识

这是一种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方法。不是死记一些抽象的格式,而是要结合课文中的典范例句,比较其基本格式及标志词,找出其共同特点,从而分类辨识各类文言特殊句式。在阅读训练或考试时,将试题选句与例句进行比较判断,从而做到举一反三,提高效率。

2.对照现代汉语,比较辨别

有些特殊句式或用法与现代汉语无太大差别,如主语省略与今天基本相同,再如“……为……所……”“……于……”表被动,那么我们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寻找相同点,轻松确定其句式。也有一些特殊句式今天已经不再使用,但保留在今天经常运用的成语熟语里,如“唯利是图”的宾语前置,“弱肉强食”的被动句式,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加以类比,找出相同点,从而确定其句式。而大多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今天已经不再使用,那么,我们应着眼于二者之间的不同点,看文言文的这一语句现代汉语怎么说,从而确定它属于哪一种句式。不同的用法也可如此比照,得出结果。

3.立足语境语感,揣摩把握

着眼于对文意的理解,培养语感,在整体语境中揣摩和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的特点,有助于防止错误解读,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尤其是确定省略的成分,更要依赖具体的语境来有效地把握。在阅读训练中,我们一定要将有关选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乃至全篇,仔细体会语感,制订语意,并进行比较辨别,从而准确判断其句式特点。

4.掌握句式特点和用法特点,准确翻译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往往要以把握常见文言句式为其基础。因此,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文言特殊句式及其成分省略等基本知识,显得至为重要。其次要注意考察具体语境准确翻译句子。如果不注意从句式的角度作总体观照,只注意从一个一个词作局部的断章取义,往往会偏离原文大意,将整个句子的意思弄错。

牢记各种特殊句式的特点,并同现代汉语句式进行比较,明了特殊。

不同句式和用法的辨识,首先要运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理解、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和规律。例如倒装句式,它的特点是句子的某些成分不在它应有的位置上,为明确句意,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句子排列顺序,将这些成分复位。其次要分类记忆,举一反三,平时记一些典型的例句,需用某种句式时,以此为例,这样比死记硬背效果要好。

 

 

备考简料清点

(一)原书136

(二)137页

 

(三)常见文言复句

1.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并列)

2.         沛公起如厕,因召樊哙出(承接)

3.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递进)

4.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选择)

5.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转折)

6.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因果)

7.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假设)

8.         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假设)

9.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条件)

传之美人,以戏弄臣(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