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训练阅读能力

 烟雨红尘 梦 2011-04-21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是分组编排的,到中高年级,各训练组多以重点训练项目为核心,编排课文和相关训练内容的。从中高年级起,课本中每个训练组包括以下四个部分:(一)导读;(二)课例(包括预习、课文、思考、练习);(三)读与例话;(四)基础训练。原试验本(首轮教材)从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册起就明确安排了上面四项内容,但修订后的教材从四年级第七册才安排。不少老师误认为取消了,其实,从人教社的教材编写意图得知,这并不是取消,其导读、预习、读写例话的内容,则是通过基础训练的专项短文阅读训练前的一段话中有所体现,在这段话中,提出阅读要求,提示阅读方法和读写训练重点。因此,下面的方法对修订后的新教材,也可以灵活运用,只是在时间先后,方法步骤上加上适当调整。上述几个环节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教学中要瞻前顾后,把握教材内容,训练脉络,挖掘教材的特点、优势,有计划、有重点地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每个环节中,为此我们做到了如下几点:

 

  一、 导读起步,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从大的方面讲,作为教师应从整体上熟悉并把握每册教材内容,了解这一册教材在整体教材中所处的位置,特别是在培养学生语文基本功方面将承担的任务。就某一训练组(单元)来说,要仔细钻研这一组教材,明确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训练内容的编排,所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及各训练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教师准确地驾驭教材,便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义务教材不仅要求教师而且要求学生树立整体观念,了解教材内容,明确每组教材的编排特点和训练重点。这一目标的完成,凭借的是“导读”这一环节。

 

  “导读”安排在每组课文之前,大体包括三方面内容:(1)简要说明本组教材的组成,提出教学内容;(2)指出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和思想品德和着眼点;(3)提示教学要注意的问题。这是一组教材考学的宏观目标,让学生明确“导读”各项要求,就将使他们下面的学习有了大方向。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导读”的“导”的功能,切实落实教材的编排意图具体做法是,在上一组新课前,让学生对导读部分进行“一读二注三编号”。所谓“一读”,即为认真读几遍,知道每句话的意思;所谓“二注”,即为在读懂每句意思基础上注明句意所指的是什么;所谓“三编号”,即在注明句意所指的是什么之前编好序号。

 

  如第九册第七组课文中导读共有四句话。第一句点明本组教材的组成:讲读课文《再见了,亲人》、《一个苹果》,阅读课文《心愿》;第二句点明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中朝军民之间,志愿军战士之间,中法人民之间的真挚感情;第三句点明训练重点“写文章要有中心”;第四句提出要注意的问题。首先要求学生自读,知道四句话意思,然后在每句话前注明“组成、中心、重点、注意”,最后在此前面分别编上(1)(2)(3)(4)。这样让学生了解了本组内容,把握了训练重点,明确了德育教育目标,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 指导预习,为学习课文作好准备。

 

  叶老曾说过:“指导以前,得令学生预习。”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步骤,是学习新知的前提。义教教材在每篇课文之前,明确地安排了预习,且要求清楚,易于操作。从预习内容看,可以说是一篇课文教与学的微观目标和重要的教学提示。教师的指导在于帮助学生明确预习要求,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指导学生查字典,使用参考资料,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句;指导学生会用自己熟悉的符号圈、点、画答案要点,疑难词句,在书的天地左右写思考小结等。为了切实落实上述要求,我们经过实践,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具体地说预习工作可分为四个阶段:课内预习→列表填写→预习卡片→预习笔记,根据不同的年级特点、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

 

  课内预习,主要是在三年级上学期。因学生知识水平,认识理解水平局限,又因预习此时刚刚出现,故在一阶段,,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把预习放在课内进行,主要是利于加强指导,帮助学生逐步过渡到自己预习的阶段。

 

  列表填写,主要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上学期。这一阶段,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但还未达到独立完成地步。故须教师的适当指导,为此,教师可帮助学生对预习部分进行分析,归纳,找出其规律性的要求,然后统一列表,让学生参照表格项目,一边填写,一边预习。这样做有的放矢,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

 

  预习卡片,这种做法较列表要高难一些。首先卡片的形式,内容虽有统一要求,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知识水平加以设计,选择余地很大,真正体现了“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思想。其次,卡片学习法,是一种非常有益且高效的学习方法,这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当然,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四年级下学期、五年级。

 

  预习笔记,这是小学阶段预习的最高最难的一种形式,适用于六年级的学生。因为这阶段,学生具有了较多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知识,且阅读能力也初步形成。这时的预习除了对预习中所提示的,还要对课文中的疑难问题、词句,做好笔记,以便上课时备用。

 

  当然,四种形式呈递进关系,其间的界限只能模糊区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提出新的要求,切不可拔苗助长。

 

  三、课文,落实单元重点训练项学习目。

 

  义教教材选文的原则遵循的是:文字好,富于教育性,便于教学,而又是围绕重点训练项目组合成组的。

 

  每组课文三至四篇,分讲读课文(含看图学文)和阅读课文。讲读课文在重点训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来源,当然也是训练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渠道。很多方法、能力即通过讲读课文的延伸,而且为学生进一步运用创造了条件。

 

  “加强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训练内容,理解词句的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方面和基础,因为段、篇的理解是建立在对词句的理解基础上的。我们词句教学上,着重抓以下几方面:一是抓对课文重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借助字典,联想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能力;二是抓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为读懂自然段创造条件;三是重视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加强说、写完整句的训练。词句训练抓得扎实,练到实处,练有深度,才能真正发挥词句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功能,为培养阅读能力起到不可估计的作用。

 

  段、篇的训练同样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中年级“段”的训练,是低年级到高年级的纽带、桥梁,过去的教材,教学实践及研究,往往忽视了这一重要的中介环节,出现了阅读训练中的“塌腰”现象,严重地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为了针对此现象,我们在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不断摸索,总结出其经验、教训,再结合全国义教工作会议上各省市的先进做法,我们认为加强中年级“段”的训练,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首先,明确段的训练的重要性。

 

  (1)从段的训练的意义和作用看。

 

  已故的陈国雄先生曾在《谈中年级阅读中的段的训练》文中指出:段是文章的重要结构单位。段训练得扎实,可以顺利地过渡到高年级篇的训练,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段的训练不扎实,容易造成人们常说的中年级出现的塌腰现象,影响语文教学的效果。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认真考察了语文教学的现状,认为语文教学成效不显著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其中重要和一个原因,就是语言训练中忽视了一个环节,那就是段的训练。从这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中年级段的训练的重要。

 

  一方面,段的训练是句子训练的发展。段的训练就是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这几个句子与那几个句子之间的内部构造规律及其所组成的外部形态。另一方面,段的训练又是篇的训练的基础,一般来说,造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有其共同性。学生学会分析归纳一段话,就为分析归纳一篇文章打下基础。以前的小学教学只重视字词句篇,忽视了段的训练,对教学是不利的。现在在词句与篇章的训练之间强调了段的训练,就使整个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序列,体系更完整了,层次更清楚了,阶段更明确了,坡度更适当了。

 

  (2)从中年级在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过程中的地位看。

 

  在整个小学阶段,中年级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这一点,崔峦同志在全国小语义教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阶段性,明确多项教学要求。其中,提出中年级教学的阶段性显著特点是:既是低年级教学的继续和发展,又是高年级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要教着中年级,想着高年级,做好和高年级教学要求接轨的准备工作。还指出:阅读教学在培养理解能力方面,低年级侧重于词与句的理解,高年级着重抓对整篇课文的理解。那么,中年级则应在继续重视词句训练的同时,重点抓对段的阅读理解。这样既突出了教学的阶段性,又保持了训练的连续性。其中特别提出三年级的教学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明确以段的理解作为教学的重点。

 

  (3)此外,还可以从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当前的教学现状看。

 

  2.其次,理清段的训练的序列性。

 

  同其他项目的训练一样,段的训练也要有一定的训练序列。整个小学阶段各年级段 间,整个中年级段的各个学期之间,一学期中各项训练之间,都应理出一个循序渐进的序列。

 

  从中年级段的训练看,总体有三个方面:一是理解自然段,二是练习划分课文段落,三是概括段落大意。

 

  从训练的步骤看,大体有三步。第一步,进行理解自然段的训练,这是段的训练的起点。这一步要着重抓住三点:(1)从理解句子入手,理解句与句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懂得一句话一句话是怎样连接成一个自然的;(2)要学会抓住自然段的重点句,理解重点句;(3)要统观自然段,全面、正确地理解自然段的内容,概括自然段的内容。第二步,进行划分课文段落的训练。训练要依循从简到繁逐步提高的原则。这次教材编写是段落较简单的开始,逐步向段落比较复杂的过渡;从提示全部段落大意或部分段落大意引导学生分段,到不提示段落大意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段。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分步进行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第三步,进行概括段落大意的训练。概括段落大意的训练要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要求。开始可以先让学生较为详细地叙述段落大意,接着引导学生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最后要引导学生用一两句话或者用段落的中心句进行概括,逐步训练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从段的训练的序列的确定来看,要有三条原则:(1)分成阶段有侧重;(2)每组训练有重点;(3)循序渐进有坡度。

 

  3.注意段的训练的多样性。

 

  我们知道不同的一段文字,在内容,结构上都会有诸多不同,因此在训练上也要注意训练的形式,方法上的不同。

 

  现以“指导学生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为例。训练安排可如下:

 

  (1)     分析句子结构的训练

 

  (2)     概括句子内容的训练

 

  (3)     抓住关键词理解全句的意思的训练

 

  (4)     理解句子含义的训练

 

  (5)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训练。

 

  再以“培养学生概括自然段的重要意思”为例。训练如下:

 

  (1)找中心句概括段意的训练

 

  (2)逐句分析概括段意的训练

 

  (3)分清主和次,抓住主要语句概括段意的训练。

 

  4.在段的训练时应注意的几点:

 

  (1)段的训练一定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注意段与段,段与篇的联系。离开了对篇的理解,段的训练就失去了依据。

 

  (2)要从内容入手,不要从形式入手。要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从理解内容当中去领会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之间的联系,领会段的表达方式。不要过早地教给学生概念性的东西,让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名词术语,那样无助于学生对段的理解,对篇的理解,达不到训练目的。

 

  (3)要从教学和课文的实际出发,要实事求是,讲求实效,不要搞形式,不要程序化。特别是中年级分段,不要一刀切。

 

  (4)要扎扎实实,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中年级只是侧重段的训练,并不是段的题。当前训练的完结,到了高年级还要训练。因此不要超前,也不能不落实。关于这一点,崔峦同志在《关于改进中年级语文教学的几点意见》中指出了中年级教学的超前滞后问题,尤以超前较为普遍。如讲读教学中,低年级教学没有把理解词语和句子抓得很紧,而过早地训练分段,归纳段意;中年级教学没有把段的理解搞得很实很实,就急于抓篇的训练。教学要求滞后,是一种浪费,教学要求超前,破坏了循序渐进的训练体系,有些该学的没学,该练的没练习,留下知识和能力的欠缺,也是教学上的一种浪费。正确的做法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各年级的教学要求和教材设计的训练步骤,扎扎实实地进行各项基本功训练,做到语文基本功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各项能力在训练中逐步提高。

 

  四、 讨论课后思考、练习,有计划地进行阅读能力训练。

 

  思考、练习,安排在每篇课文之后。讲读课文一般出了三至五个题目。思考题围绕教学重难点,并注意和本且训练项目相呼应,力求有一定的启发性。内容包括理解课文思想内容题材目,理解词句的题目等。练习题以词不达意和句的练习为主,还包括朗读、背诵、复述等阅读基本功的训练。阅读课文侧重在理解内容,提示阅读方法上,以体现不同类型课文的不同训练要求和重点。

 

  具体地说,义教教材在课后思考、练习题设计上,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A、 义教教材强调图文结合。特别是看图学文尤为明显。如义教小语第十册《小站》一课中思考、练习是这样设计的:小站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图画扣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样设计,图文结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中体会到作者是如何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

 

  B、 义教教材重视句的训练。如《小站》练习的第(3)小题:在这个小站上,一股活泼的喷泉,几树灿烂的杏花,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温暖的春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喷泉、杏花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括号里的提示,教给学生理解句子的方法,从重点词入手进而弄懂句子的含义。我们知道,方法的指导是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

 

  C、 义教教材遵循教育原理,从简到繁,呈螺旋上升式。

 

  段的训练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为此,教材中分三步要求:第一步为弄懂每个自然段意思;第二步为给课文分段;第三步为归纳段落大意。如义教第十册教材中,“练习给课文分段”这一训练重点的落实序列非常清楚。即从段落较简单的开始,逐渐到段落比较复杂的过渡,从提示全段落大意或部分段意辅导分段落,到让学生独立分段。

 

  我们在几年的教学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教材的特点,根据教材本身的训练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落实。

 

  五、 例话归纳,明确训练重点,指导阅读方法。

 

  读与例话。一方面是重点训练项目的概括说明和归纳小结,另一方面为读与写驾设了桥梁。它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联系读与写实际,指导今后的读写实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从例话中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并能结合实际谈体会,以此明确训练重点,指导阅读方法。如教学《观察要讲究方法》读写例话时,要求学生从例话对《海上日出》一文的分析中,找到其规律性方法:(1)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2)抓住事物的特点,注意这个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区别;(3)边观察边思考,适当展开想象。这样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读写实践中适用。

 

  六、 专题训练,运用阅读方法。

 

  基础训练是新旧教材十分重视的内容。它是对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的重要形式。同样新旧教材均有阅读能力的专项训练,目的是让学生能学习运用讲读课文、阅读课文及读写例话中所学会各积累的方法,给学生创造独立训练的机会,以巩固所学的阅读方法。只不过,义教教材较统编教材目的性,专题性,针对性更强烈,且坡度降低,让学生易于操作,易于接受,有利于阅读能力培养的落实。

 

  我们在教学中,力求发挥教材的最大功用。在专题训练上动了不少脑筋,主要有以下步骤:(1)提示训练重点;(2)回忆阅读方法;(3)自学试用方法;(4)讨论思考结果;(5)交流小结方法。长期这样有步骤,有计划地专题训练,学生逐渐加大积累,熟练操作,从而达到新闻记者能力提高的目的。

 

  七、 自学自读课本,巩固阅读方法。

 

  义教教材配备了自读课本,它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过去的独立阅读课文,但与过去的篇数有限的独立阅读课文相比,又有过之而无不及。自读课本课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选文面宽,融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是学生课余阅读的宝贵的精神食粮。而且它与课本紧密联系,是课本必备的补充和延续。因此,几年的实践中,我们一直非常重视自读课本的运用。在自读课本的运用上,我们总结出如下三个时机:

 

  1.   课前自读,帮助学生。主要是指一些课文在内容上,时代背景上,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须有一定的参考资料的辅助阅读。而自读课本中有些课文正好可以充当参考资料的角色。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自读,为学习课文作好准备。

 

  2.   课间自读,加深理解。主要指一些课文在某些重点内容或情节上学生不易深入理解,而自读课本中正好有与之相应的内容或情节的课文,可以在课间穿插让学生阅读,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课后自读,培养能力。主要是指上完一组课文后,在学生学会并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之后,让学生阅读与本组训练重点相一致的课文,在自读时,学习运用学过的方法,以达到训练和巩固的目的。

 

  事实证明,我校义教首轮试验样本班,从一年级起即注意发挥义教教材的特点,科学有序地加强阅读能力训练,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绝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且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我们的做法,体会还很肤浅,须进一步学习、探讨,仅供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