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夏伤于暑,秋必痎疟;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 不良相则良医的日志 - ...

 kingdame 2011-04-22

 zengjian (迟来)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出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湿乃长夏之时气。夏末秋初,金气未盛,湿气仍在,故人在秋季仍有感湿之可能。湿气通于脾,秋伤于湿,如果立即发病,可见湿气淫脾的濡泄等证。如果不立即发病,湿邪蓄于体内,日久郁而成热,至冬季降临,寒气大盛,外感寒邪,造成外寒内热,相搏乘肺,肺之宣肃失司,而发生咳嗽等病症。《内经》原文以此为例解释“重阴必阳”的阴阳转化之理,即秋为阴,湿亦属阴,两阴相加则在冬季反见肺热咳嗽之阳证。本条提示我们,外邪致病有时并非感邪即发,而可能有一定的潜伏期。某个季节所发生的病证,可能与上一季节的养生不慎,感邪内伏有关。这种认识在目前仍有指导意义。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

(《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夏季伤于暑邪,未即发病,蕴伏于内,至秋与凉合邪,可变生疟疾。疟之为病,种类繁多,统称痎疟。痎疟见症多为恶寒壮热,口渴引饮,脉来洪数。或着衣则烦,去衣则凛,肌肤无汗,必待汗出淋漓而热始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此为例解释“重阳必阴”的阴阳转化之理,即夏为阳,暑亦为阳,两阳相加,至秋凉时反见有恶寒症状的疟疾。此种疟疾发于秋季而有暑热见症,与时令主病不符,故古人也将其列入“伏气”之例。认为多因于盛夏之时,贪凉取快,不避风寒;或凉水浴澡,或过食生冷,暑热内伏至秋加冒凉气,发为疟疾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飧泄指完谷不化的泄泻。风为春季当令之气。春伤于风,如果立即发病,是为外感,可见发热恶寒、汗出等表证;如果不立即发病,风邪留连于内,至夏季可引发完谷不化的泄泻。因为肝胆旺于春,风气通于肝,春季所受之风留滞于体内,使肝邪有余,疏泄失常,在夏季脾土当令之时,肝木横逆相侮,必将导致脾胃运化失职,而形成水谷杂下,完谷不化的“飧泄”。由上可知,各个季节的主气与人体五脏具有通应关系。某一季节感受病邪,造成脏腑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有时并不马上表现出来,需要经过一段时日,或在下一个季节才发生某种病证。这说明感受外邪致病,有时会存在一个潜伏期。《内经》原文以此为例解释“重阳必阴”的阴阳转化之理,即春为阳,风亦属阳,两阳相逢,至夏反见阴寒泄泻之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