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泊头火柴

  清泉 2011-04-22

泊头火柴

泊头火柴作为百年品牌老字号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泊头火柴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12年5月,时任民国代总统的冯国璋以四万元现洋入股公司,进行了解放前第一次改组,公司由此声名大振,以至于有的辞典在解释泊镇条目时写道:泊镇,地名,有著名的火柴厂1948年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晋察冀边区乃至全国最早的公私合营企业之一。19505月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归属国有。泊头火柴加快了发展步伐,开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迅速成长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火柴生产厂家,改写了国人依赖洋火的历史。19981027公司重组,正式成立泊头火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先后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国家二级企业、轻工部重点骨干企业,为全国500家最大化学工业之一。泊头火柴为全国知名品牌,河北省首批著名商标,享有第五届亚洲及太平洋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殊荣。

        这是一个见证了20世纪风云变幻的企业,泊头火柴曾是几代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时代烙印。
       1912
年伴随着民国成立的硝烟,北洋军阀冯国璋参股创立了这家火柴厂,历经20世纪上半叶的战火,几代民族资本家的苦心经营,解放后率先公私合营,民营资本全身而退。
       
此后30多年间,它又成为计划经济的一个晴雨表:一盒火柴2分钱的定价几十年雷打不动;在中国迈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它又成为自主定价的最初受益者;在90年代末的企业改制中,国家没有拿走一分钱,全员持股、按月分红的改制却没有给企业带来发展动力,市场需求的持续萎缩,低成本扩张的失利,连续几年的亏损,几乎所有人对这个亚洲最大的火柴厂都不敢再抱有希望。一个经历了世纪沧桑、几代人为之毕生奉献的企业如今正在一步步地走向衰落。
       
活在过去中的人们
     “
看着一间间厂房被推倒,心里好像被什么东西敲打。
        1月19上午,工人们站在被拆除的厂区废墟前,久久不愿离去。
       
工人们被告知,这块占整个厂区1/3的区域将被用来做商品房开发,用来盖高楼大厦。
       
火柴厂停工已经2个多月了,理由是没有木材,但一位留守的厂方人员苦笑着说,就算有木材,生产出来也不赚钱。2004年,火柴厂停产就停了3个多月,连续几年的亏损仍然看不到扭转的势头。
       
一位当地官员在谈起火柴厂时摇摇头,脸上露出惋惜,这几年年年亏损,一直在吃老本度日。
       
然而,眼前的这种衰败却恰好与十几年前形成鲜明对比,上世纪80年代末正是火柴厂最红火的时候,工人们每个月都能拿到200多元的工资、奖金,比当地其他行业多出了一倍还不止,就连厂里的姑娘小伙在当地找对象都要挑来拣去。在当地,在火柴厂上班是一件令人艳羡的事情。
       10
年过去了,在当地一说起火柴厂已经没有人再投以羡慕的目光,在这10年间大多数国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变,但这个企业却在走下坡路。企业中的大多数人们,生活在过去式中,这个社会的巨大进步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区域里却没有产生积极的影响。
       
泊头火柴的世纪足音
       
50年前的解放之初,泊头火柴厂曾是当时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记者见到的74岁的杜恕珠老人曾经是火柴厂的副总会计师,1950年他来到火柴厂,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中的大半岁月。
     “
泊头火柴厂的公私合营比别人要早一步,当时企业的资方是来自河间的一个民族资本家,1950年他从企业撤股后就去了天津,从此泊头火柴厂就成了完全的国企了。
       
杜老记得,当时还有过火柴厂合并的事情,最初国家提出把泊头火柴厂并到石家庄火柴厂(即石家庄造纸厂的前身),许多人反对,泊头火柴厂得以保留下来,当时企业规模还不大,全部是手工生产,一年的产量也不过20多万箱。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泊头火柴厂的规模不断得到扩大,厂房扩到了300多亩地,人员最多时达到了2300多人,在当地,火柴厂是一个令很多人羡慕并引以为荣的企业。泊头火柴的名头在全国也成为一个知名品牌
     “
那时的泊头火柴厂规模在国内是最大的,即使整个亚洲也是规模最大的,而且在国内的同行业中创下了几个第一,至今也无人可以超越。这种辉煌一直延续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对物价逐步放开,火柴的出厂价也从几十年不变的2分钱一盒演变为企业自主定价。

这时候的火柴厂成为一些人眼里的香饽饽。在上世纪80年代物资普遍紧缺的几年里,泊头火柴厂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人们排队等待要货,在那个时代,只要手里有货,就意味着他发财了,所以,有人为了搞到一张厂长的批条,甚至开出了上万元的价格。
       
火柴厂的这种好日子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杜恕珠看来,火柴厂这几十年来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可谓巨大,在效益最好的那几年,每年上交给国家的利税都在上千万元。即使是平常年份,每年的利税也都有几百万元。这时的火柴厂职工也成为外人羡慕的对象。
     “
改制的是是非非
       
按照职工的说法,火柴厂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应当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
       
处于鼎盛时期的火柴厂,作出了几个重大决策,这对它后来的走向发生了重要影响。一是低成本扩张。泊头火柴厂先后兼并了邢台临西火柴厂和安徽安庆火柴厂。决策层的意图很明显,希望借此打开全国性的市场,但很快这种愿望落空了,派往外地的管理人员在当地的工作遇到很大阻力,最后只能无功而返。这一事件留存下来的惟一印记就是在办公楼外至今还能看到一辆从安庆抵顶回来的客车。
      
与此同时,扩大生产线、提高产能也是这一时期火柴厂的重要一步。火柴厂的产量在很短时间翻了一番,提高到年产量200万箱火柴,有人对此的评价是太盲目了。一位在火柴厂工作几十年的老人认为,火柴业其实很特殊,市场容量有一定限度,多了积压,少了又不行。
       
90年代中期的几年里,企业就已初步显露出巅峰过后的颓势,连续几年赢利下降,到了1998年,企业迎来了改制的机遇。
       
据厂里许多人回忆,那一次改制中,企业的固定资产合计有5767万元,但国家没有从企业拿走一分钱,经过核算,这些资产恰好刚够保障在职和离退休职工的基本工资。这之后,国有股份从企业全面退出,企业变为全员持股,从董事长以下至普通工人按照从80--2000元不等的出资比例,集体买下了火柴厂。
       
今天来看这场7年前的改制,应当说是一次不完善的改革,企业的管理制度等各方面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因此可想而知,企业并没有因为这次改制而走出低谷。
       
改制所带给普通工人的最直接的好处是———可以按月拿到20元的股权分红。因为按照改制的方案,企业每月都会拿出全部股份的1%进行分红,这样,员工和企业领导层就可以每月按股权比例拿到一份分红,即便企业几年来长期亏损,但这种分红却一直没有停止过。
     “
不思进取的企业性格
       
在厂办室,记者看到了一份2004年的企业财务报告,从中可以看出,火柴厂的整体下滑仍在继续。
       
数据显示,火柴厂在2004年完成的销售收入比上一年下降了700万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4年的火柴市场价格却比上一年有所上升,企业的利润仍是负数,只不过比2003年赔得略少一些。
        
一位企业人士对此的解释是,企业面临的不利因素太多了,火柴市场的日渐萎缩是主要原因,这几年来一次性打火机吞噬了相当的火柴市场,使得国内大部分火柴企业的日子都不好过,另一方面,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加之一些私人小火柴厂的低价冲击,使得他们的生产成本竟然比市场价格还高,企业进退两难
       
记者采访到的一些企业内部人士认为,火柴厂的这种窘境源自管理层的决策失误。企业发展到这一步,问题很多,但关键还是发展方向有问题。企业的管理层没有看到火柴市场走向夕阳的趋势,一味地紧抱住主业不放,没有主动寻找后续接替产业,反而希望在火柴产业上去搞全国性扩张,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失误。
       
一位当地官员对火柴厂的评价是,观念保守,不思进取。空守着几千万元的享有百年盛誉的品牌,如今却将资产坐吃山空,不能不说是一个奇特的景象,而火柴厂的大多数普通职工的担忧在于,照这样下去,再过几年,金山吃完了,企业垮了,到那时候谁来承担责任呢?

        百年泊头火柴厂   
       
成立于1912年的泊头火柴厂,年底将告破产。这个曾经与洋火抗挣了近百年的民族工业的典型代表,如同蒸汽机被内燃机取代一样,火柴也将被第四代取火工具打火机取代。专家认为的历史进步,泊头人并不认同。他们坚信,京杭大运河畔的泊头火柴不会死,中国火柴业的最后长城不会倒。  
       
一年亏600万比割肉疼  
       
泊头厂的机器比人还悠闲,一天工作不足8小时,一周双休,一年只运转九个月,企业日产火柴5000箱,只能销1000箱,年亏损600多万元人民币(下同),这种状况已持续了近五个年头。工人们说,过去机器一响黄金万两,现在挣钱的机器像个黄金大漏斗,只要一开就赔,比割肉还心疼。  
       
集团公司的董事长王维龙对记者说,比开工赔钱更可怕的是非计划停产。他称工人的罢工为非计划停产,此行为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大量的半成品报废,一次损失数十万。  
        
一年前的非计划停产僵持了近三个月,劳资双方达成的结果是:继续开工,年亏损控制在600万以内。开工就赔,不开工就死。在局外人看来生不如死,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如果工厂真要死了,企业1010名工人怎么办?1050名退休工人谁养活?一个近百岁的国企,给共和国做出了那么多贡献,死也要讨个说法,这是工人的普遍心态。  
       
为什么不能死,有社会因素,有情感因素,很复杂。但记者听到最直接的原因是:工厂并没有到山穷水尽处,年年亏损几百万元,工人的红利并没有停止,福利三金依然如数上交。工厂靠买土地、买设备、维持着国企职工的一切福利。尽管卖掉了近三分之一的厂区土地,但仍然有工业用地180亩,还有医院、学校、幼儿园。看似是包袱,如果能盘活,潜力不可估量。专业人士给泊头品牌无型资产估价为2000万元,泊头厂领导说,工人们现在都想通了,愿意外资来并购。  
       
企改浅尝辄止留祸根  
       
五年前的企改,使工人们兼有股东与国企职工的双重身份。角色的冲突导致思想与行为混乱,工人不上班也要按股分红,可是重大决策还要由股东来投票,管理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人才流失、技术外泄、市场侵蚀接踵而至,工人以技术到厂外参股,在本地办厂已经不成忌讳。这些从泊头火柴衍生出来的新生力量,率先成为竞争对手。财会人员介绍,私营小厂每件火柴的平均定额税在为一毛五,不足泊头火柴厂的半成。  
       
人力资源部的员工告诉记者,泊头火柴厂现有工人1010人,以目前的工作量,有300人足够,人力成本高出小厂的10倍。记者了解到,泊头火柴所面临的问题还远不止这些。  
       
河北政府官员称,中国火柴的整体沉没是无序竞争、盲目扩张带来的灾难。八十年代末期,国家放开对火柴每盒2分钱的价格控制,火柴业的发展出现了井喷行情,山东、河南、北京、天津、广州、湖北、河北等火柴企业年利润连年突破千万,受利益驱动,各地盲目扩模,以至于火柴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为抢占市场,企业拼血本竞相降价,火柴业的红火局面维持了不足三年便整体转向萧条。开封、安阳、济宁、蚌埠火柴企业相继破产倒闭,只有泊头还在苦苦支撑着,然而亚洲第一的雄风早已不在,市场占有率从九十年代的50%滑落到不足15%  
       
冀民族品牌续百年香火  
       
工厂这些年靠卖地、卖给机器、吃老本勉强生存,现在几近山穷水尽,这种局面最多支撑到年底,唯一的出路就是破产重组。王维龙他坦言,泊头火柴厂错过了多次发展机会。九十年代末期,企业计划从瑞典火柴集团引资7000万元和先进设备对工厂进行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改造,但外资要对企业控股,工人们哭着闹着坚决反对。河北省政府对此批复称,泊头火柴是河北知名产品,不要让外国人控股。并承诺今后如果火柴出现滞销,泊头火柴厂的火柴全部由政府包销。后来的多次外资并购计划,都以同样的理由被挡在国门之外。   
       
激进观点的专家称,中国火柴业的整体没落是工业文明的必然,如同蒸汽机被内燃机取代一样,火柴也将被第四代取火工具打火机取代。然而激进派认为的历史进步,却遭遇到保守派毫无情面的驳斥,他们认为,尽管市场空间受火机压缩,但中国火柴业的传统农村市场仍然在,宾馆、会所、教堂专用高档火柴市场已经进入上升期,收藏火柴开发空间还没有真正打开,国际火柴消费市场仍然是一块大蛋糕。中国火柴目前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  
      “
洋火还会卷土重来  
        
一份来自中国日用化工协会的报告称,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瑞典、印度等国的火柴工业,没有因打火机的出现而消声匿迹,火柴业依然生机勃勃。在本国传统火柴市场容量总体缩小的情况下,正把目标市场转移向中国。  
       
据悉,境外火柴市场已经具备了卷土重来的实力,火柴业生产已完全实现自动化,效率极高。生产15万个(每件1000盒)火柴只需12个工人,国内需200300个工人。境外火柴花色好看、品种繁多、工艺先进。绿色环保火柴、教堂、壁炉专用火柴、珍藏工艺火柴正创造着新的火柴消费市场。业内人士称,境外火柴退出中国市场近百年后,已经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外宾公寓、会所悄悄登陆。中国火柴业在颓废与迷茫中,境外火柴已经逼近卷土重来的前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