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卖火柴的老男人

 华东局 2021-12-17

华东局稿件均为原创。本文首刊于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华东局栏目,更多内容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这些年,火柴产业正萎缩,百年火柴厂多靠文创火柴与出口业务维持,杭州“火柴制作技艺”申遗成功会是“新的开始”吗?

最近,“火柴制作技艺”作为传统技艺被确定为第七批杭州市上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则容易被普通人忽视的消息,却让胡午寅大为振奋。胡午寅是杭州火柴厂厂长,全国火柴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申遗成功后,他在朋友圈里写了一篇百余字的小文,直言这将会是杭州火柴厂“新的开始”。

从外表看,似乎很难把胡午寅和火柴厂厂长的身份联系起来,也不一定符合很多人对“非遗”人的印象。

他戴一副黑框眼镜,说话慢条斯理,声音不大,逻辑清晰,不喜欢被打断。胡午寅和杭州火柴厂的故事,有年头了。他有情怀,平日里自称“卖火柴的老男人”,提起火柴如数家珍,眼神里透出少年人般的光。同时,他也是位合格的生意人,是最早一批从国营厂下海的职工,常把市场经济挂在嘴边。为了“不让火柴事业断送在我手上”的想法,他三番五次奋力护住了火柴厂奄奄一息的火星。

在火柴行业做了快20年,胡午寅见证了太多的离去。宁波正大火柴厂生产的童车牌火柴已有百年历史,然而每年1万件的销售不足以支撑150名员工生计和生产发展,董事长钟青林早在七八年前决定改行,生产电池;周口冀康火柴厂厂长王锦厂转行做建筑了,小有成就;安徽祁门火柴厂常务副厂长施传荣回老家开民宿了……从他们口中,听到最多的词是“没有办法”。胡午寅摸了个底,鼎盛时全国可能有600多家火柴厂,而今还在坚持的并还在生产火柴的,所剩无几。

见多了人来人往,胡午寅一度十分纠结,担心火柴这门延续百年的传统技艺会就此断在自己手上。很多人不知道,杭州火柴厂是中国火柴工业中目前仅存的百年民族企业。1909年,杭州火柴厂的前身杭州光华火柴厂创立,曾风光无限,一度照亮了杭州传统工业的半边天。在经历了更名、改制、厂址搬迁等变化后,如今杭州火柴厂厂房已被改造成工业博览馆,留下品牌仍在传承和发扬。

这些年,火柴产业正萎缩,多靠文创火柴与出口业务维持收支。今年,受疫情影响,出口也遭遇重大挫折,市场销量几乎减半,更让原已寒冬的火柴产业雪上加霜。不过,胡午寅和他的“火柴兄弟”们仍在坚守。

关于火柴的新旧故 事,有危也有机,当下看来,别有启示。


胡午寅站在老厂门口。采访对象供图

对火柴又爱又恨

今年58岁的胡午寅与火柴的缘分,打小就结下了。胡午寅的奶奶是杭州火柴厂第一批退休职工,母亲在厂里工作,他在火柴厂家属院长大,在火柴厂子弟小学读书,课余糊火柴盒勤工俭学。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可能是火柴厂的一段光辉岁月。早年,火柴几乎是唯一取火工具,凭票限购。点香烟、煤炉、蚊香,都得靠火柴。杭州火柴厂职工最多时有1400多人,年产火柴80万箱,一箱1000盒。生产最热火朝天的时候,杭州火柴厂五亩大的池塘,浸满了采购来的待加工白桦木材,一整根一整根的大木头,池塘堆不下,都堆在岸上。胡午寅的大哥和二哥也先后进了火柴厂工作。

不过,小时候胡午寅不喜欢火柴。胡午寅记得,那时候家里穷,要靠糊火柴盒补贴,一万盒赚4.5元。他小学一年级开始勤工俭学,课余时间都在糊火柴盒。孩子天生好玩,每天睁眼闭眼都是火柴盒,好不容易学校放假,又要糊火柴盒,难免厌倦。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胡午寅跟火柴几无交集,大学念了中文系,毕业后先在杭州蔬菜公司上班,1993年后下海做副食品生意。到2003年,胡午寅开了五个店,年收入三四十万元。

火柴市场一直在走下坡路。上世纪90年代以后,火柴生产逐渐不够维持厂子日常运营,只能多元发展。比如,把做火柴盒的木材用来做缝纫机台板,还引进了机器做烟丝、烟卷这种不搭界的产品。到了2003年,火柴厂一度面临消失的危机。胡午寅的大哥和几个朋友凑了200多万元,参加招投标把厂盘了下来。不过,做生产出身的大哥不懂营销,火柴大量滞销,厂里做做停停,几百号工人的工资发得断断续续,火柴厂的经营仍不见好转。

2003年夏天,在大哥的邀请下,胡午寅开始接触火柴厂的生意。倒也不是因为情怀,在胡午寅看来,一来是“大哥的饼画得很诱人”,二来他当时做生意遇到瓶颈。

若干年后,胡午寅回忆起拍脑门决定去火柴厂时的那天,有一个场景让他印象深刻——当时,他路过杭州河坊街,看见御街口子上新开了一家百年老字号的新店,生意很好。想起1909年杭州火柴厂的第一个门市部就设在河坊街上,他停 下来站了很久,感慨万千。然后,胡午寅 把自己的副食品店铺卖给了朋友,正式 到火柴厂工作。


在浙江淳安县,新的火柴厂将成为文创基地。朱凌君 摄

最后的高光时刻

刚进厂,胡午寅就被浇了一盆冷水。改制后的火柴厂一共7个股东,胡家人占了4个,胡午寅年纪最小,一次会上他发言后,大哥直接跟他说:“这里还轮不到你来讲话。”进厂第一年,他被分配去做车间工人,拿一个月1500元的工资。

胡午寅心里憋着一口气,索性每天都窝在车间里,火柴制造十几道工序,一道道学,这个石蜡起什么作用,那个氧化锌干什么用,弄得一清二楚。火柴厂的老员工王秋连还记得,厂里一般8点上班,但胡午寅总是6点多就到了,穿着工服笑眯眯的,碰到不懂的就问工人,“看着斯斯文文的,但劲头很足,跟其他老板不一样”。

到了年底,又一次矛盾爆发。火柴市场陷入大范围恶性竞争,杭州火柴卖40元一箱,东北火柴就卖30元。厂子资金链告急,生产停摆,工资彻底发不出来。胡午寅觉得机会来了,把看到的问题、解决方案和盘托出,提出先贷款给工人发工资,再扩大销售,走品牌路线。

他花了28天跑遍华东地区摸底。其间没回过家,妻子和他吵架,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你比大禹还大禹”。

胡午寅还运用品牌策略和营销手段,确立了不同产品的目标市场,部分产品降价,走低端市场;部分产品做副牌涨价,走中高端市场。和经销商谈判也硬气,扬言“今天你不进我的货,以后不要来求我”。每次谈判时他都紧张到手心冒汗,但这份自信愣是唬得经销商一个都没跑。

2006年,胡午寅成为杭州火柴厂厂长。此前两年多,通过开发品牌、加强和经销商联系,火柴厂逐渐复苏,品牌受到市场认可,销售稳住了,利润翻了一番。其间,胡午寅还承包了破产的安徽祁门火柴厂,将大部分的产能外迁安徽,凭借更便宜的木材和人工来降低生产成本。

“几乎每天需要加班加点,市场供不应求。”只可惜,这也是最后一段高光时期。

市场依旧在萎缩。即使市场占有率在提升,2005年到2006年,杭州火柴厂年销售量还是从25万箱下降到了20万箱。同年,号称亚洲第一火柴厂的河北泊头明光火柴厂停产。胡午寅去河南参加全国火柴协会会议,发现大家的日子都很难过。


一些火柴文创产品。朱凌君 摄

找对路还要坚持

当下看来,企业危中寻机、化危为机的“套路”都是类似的,找对路子,关键还要坚持。

转眼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当时离“百年”只差一年的杭州火柴厂在产业衰落面前疲态尽显。年销量下滑到12万箱,成本上涨、市场萎缩、招工难……无一不是事关存亡的大难题。生产出来的火柴大量滞销,只好堆在车间。那一年,经常有火柴厂倒闭的消息。从理性角度想,胡午寅不是没想过退出或转行,但情势所迫,过去几年他把全部身家都投入了火柴厂,没有了退路。

怎么办?胡午寅关闭了安徽祁门的厂房,同时引进新的机器和生产线,机器换人。2009年起,他找河南工厂代加工部分火柴,降低成本。为稳定工人,他过年赶去湖南、河南等地,挨家挨户给员工送红包,请他们来年继续回来上班,还升级了员工宿舍。产品转型升级的路线也在这时形成。当时,有人通过经销商找到胡午寅,想给合作宾馆定制火柴,他发现广告火柴是片“蓝海”,可以根据客户要求生产。一顿操作后,暂时把杭州火柴厂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胡午寅还记得,2009年,杭州火柴厂百年厂庆,赶来杭州庆生的中国火柴协会一位领导拍着他的肩头说:老胡,你可要挺住!如果连你也倒下,我们中国火柴就再也没有百年企业了。往后十年间,胡午寅屡次差点“挺不住”。到了2018年,杭州火柴厂的销量5万件,一年400万元的销售额,除去开支已没有什么赚头。

但至少,胡午寅一路都挺过来了。用他的话说,年岁渐长,才越明白情怀。

其间,一直想薪火相传的胡午寅,还曾把自己儿子胡立伟“骗”到厂里帮忙,“儿子起初很抵触。他喜欢车,我就买了辆别克送给他,花了25万元。”年轻人有想法,胡立伟从创意入手,担任起火柴盒设计师,改变了火柴的传统价值,主打文创路线,还开了火柴专卖店。此外,他还通过互联网,接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进一步打开了火柴厂的销售市场。于是,出口成了杭州火柴厂主要的利润增长点,目前已占到每年销售量的三分之二。然而,年轻人终究还是向往外面缤纷的世界,胡午寅也不愿儿子就此困守一方火柴盒般的小天地。两年后,胡立伟离开了。

不过,企业要走得远,终归不能只靠情怀,更要靠创新。比如,2013年左右,国内的传统民用火柴市场每年已经只能消化8万箱火柴。除了外贸出口、开发文创产品,他提出抱团取暖——即各家火柴厂从竞争对手变为合作伙伴,整合资源优势,成为彼此的区域品牌代理商,并一起把精力投入到高端产品开发等。抱团取暖取得了一定效果, 资源得到了最大优化,只是,行业依然面 临寒冬,对胡午寅来说,前路依旧漫漫。


火柴的创意设计曾拿过一些奖项。朱凌君 摄

日渐迟暮仍有光

最近,火柴制作技艺入选“非遗”后,胡午寅松了一口气。对他来说,这次申遗不仅是保厂,也是保中国火柴发展史里折射出来的科技进步、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精神。让人意外的是,胡午寅始终认为,火柴产业是有自身顽强的生命力的,即使日渐迟暮,他也不希望火柴就此落入“求政策帮扶、求技艺传承”的俗套剧情中。

的确如此,火柴技艺申遗并不是新事。早在2009年,泊头火柴制作技艺就被列入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去年,泊头市还规划建设泊头火柴主题公园。不过,对身在其中的从业者来说,保护和传承火柴制作技艺是一种情怀和责任,但火柴厂和产业想要活下去,始终要另谋出路。

胡午寅还在尝试。前几年,主抓杭州特色,杭州火柴厂相继推出过《西湖三杰》(岳飞、张苍水、于谦)《西湖印象》《梁祝》《白蛇传》《G20峰会》等系列精美火柴,很受游客欢迎。还曾用白铜材质全手工雕刻的创始109周年纪念版限量金属火柴,定价两百多元,很快就被抢光。胡午寅准备开辟火柴的中端市场,改变包装、增加产品文化附加值、提高火柴的安全性和环保。接下来,胡午寅计划在今年秋天让杭州火柴厂携手国内的火柴企业举办火柴精品博览会,为精品火柴扩大市场。

不止胡午寅。河北泊头明光火柴厂破产重建后,厂长田向农转型做出口火柴和广告火柴的生意,现在一年生产大概在十二万箱左右,民用火柴和出口火柴各占三分之一,剩余的三分之一则是文化和广告火柴,销量明显回升。即使今年受疫情影响,出口受挫,但处境也比前几年好得多,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升了。

河南安阳方舟火柴厂厂长赵长新告诉记者,前几年自己闭门造车,从没做过市场调研,只根据客户需求做相应的批发和定制。后来发现广告火柴市场潜力很大,礼品火柴、艺术火柴都可以是未来发力的方向。“火柴市场确实在萎缩,但对企业来讲,在更细分的领域里仍然能找到足够的生存空间。”赵长新很自信,“我今年57岁,在我有生之年,火柴消失不了。火柴行业还没到穷途末路的时候。”

2018年,杭州火柴厂千岛湖生产基地被拆除,为呼啸而来的杭黄高铁让路时,胡午寅心中五味杂陈,十分难过。前几天,当他又回到千岛湖的杭州火柴厂生产基地时,老厂房已改造好,成了当地旅游文创产业的一部分。新的杭州火柴厂工业博览馆也正在规划中,未来将在千岛湖高铁新区落地,重现百年民族工业文化。

在胡午寅给记者发来的照片中,他站在改造后的厂房前,笑容灿烂。他记得拍照那天,阳光温暖,像是小时候的冬夜里的火光。他始终相信,火柴不会消失,火焰不会熄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