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瓷:器型辨识法

 昵称gZ9FxaBw 2011-04-24
  器型的辨识在古瓷鉴定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鉴藏者对被鉴器物的第一感知。过去,古瓷鉴定家面对一件鉴定对象时,首先看它的器型对不对?孙瀛洲先生在他的许多文章中都列举了通过器型上的差异辨别真伪的事例;冯先铭先生也曾说过:“造型与纹饰是鉴定瓷器的关键问题,抓住这两方面,鉴定的可靠系数即可达85%。”当代古瓷鉴定泰斗耿宝昌先生在他的《明清瓷器鉴定》这部经典性著作中,把“造型特征”作为论述各个朝代瓷器特点的首要问题,并且以线图配合详尽地介绍“器型选例”。

  为什么老一辈古瓷研究专家如此重视器型鉴定?因为古瓷造型,皆有所本,或溯源于夏商周三代以至战国、秦汉之青铜器,或效仿于历代民间之生活用具,演化延续,传承不息。至汉魏六朝以降,南北著名窑场产品即各有定式,釉色及器型风格虽因地域有所差异,然而基本特征皆具时代之共性。之所以如此,盖因瓷器产品为社会大文化背景下之产物,其产品必然带上历史传承和社会发展的烙印,而不可能由瓷器制作者随心所欲地乱造。例如明清瓷质香炉,无论“鼎式炉”、“簋式炉”、“鬲式炉”、“钵式炉”等,皆能在商周秦汉青铜器中找到渊源。当然,因历史文化、社会观念的更新,这些香炉的形状和装饰也跟着不断变化,出现了同一炉式不同朝代在造型和装饰上的区别。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总会找到它们的变化轨迹和时代特征,为鉴定真伪提供可信的依据。自明清二代建立专为皇室和朝廷烧制宫廷用瓷和官府用瓷的御窑厂后,瓷器的烧制必须按照中央主管部门甚至皇帝本人的指示进行生产,要求严格,一丝不苟,稍有差错,即遭训斥,这其中就包含着对器型的要求。《中国陶瓷史》和《明清瓷器鉴定》两部权威性专著中配有许多“线图”,这些“线图”将所介绍的古瓷器式以平面的方式描绘出来,加上相关文字的叙述,使学习者对器型的轮廓有一个较为直观的印象。

  以器型来鉴定古瓷真伪要从两个对立的观点来分析和认识。

  说凭借器型可以判断古瓷真伪,是因为古瓷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带有历史传承和时代变化的印痕。以瓷罐造型为例:元代瓷罐丰肩细胫,上腹粗,下腹细,罐体上下直径差别巨大;明代瓷罐肩部收缩,上腹部仍粗大,下腹比例仍小;清代早期罐体上下腹比例差别虽然进一步缩小,但罐胫和圈足部分仍显内收;而到清末至民初时期,除仿明及清三代之物外,许多罐体从肩部至圈足已成直桶形状,秀气全失,臃肿无比,难看之极。至于明清官窑产品,则在器型上要求更加严格,必须按内务府呈皇帝批准或皇帝亲自规定的样式制作,形状高低、尺寸大小绝不能出现差错,这也就为后人鉴定真伪提供了依据。凭借器型判断古瓷真伪在当代受到严重挑战,这种方法的局限性越来越大。

  现代仿古瓷高手,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精密测试和反复试验,已能完全掌握各种胎泥配方的烧制收缩率,从而使高仿品在器型上、胎体薄厚上甚至重量上几乎可以达到同古瓷真器难辨真假的程度,所以,单凭观察和对比器型已不能完全保证鉴定无误了。我们一定要记住,古瓷鉴定是一门综合性科学,要采取排除法从组成器物的所有相关要素上逐一鉴别。如果一件器物在器型上同已知的古瓷真器看不出差别,我们只能认为在器型上排除了一个疑点而已,还要从其他方面鉴别真伪,千万不要仅仅因为器型上看不出问题就当真品。

  现代仿品在造型上能不能达到乱真程度?这个问题恐怕不能用一个“否”字简单下结论了。以珍贵无比的明永乐官窑青花压手杯为例,据耿宝昌先生对已知存世的“三只半(一只伤残)”测量,最大口径9.3厘米,最小口径9.1厘米;足径3.95厘米;最大器高5.2厘米,最小器高5.1厘米;最大重量160克,最小重量154克(见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第30页。书中对照表内长度单位印错,应为cm———厘米,而非mm———毫米;重量单位印错,应为g———克,而非kg———千克[公斤]———笔者注)。据笔者在景德镇所见,现代高仿明永乐官窑青花压手杯的器型、重量甚至器壁的薄厚已完全可以制作到真器范围内,而且在青料呈色、纹饰绘画、圈足“微凸一线”之修削及制作工艺等方面也相当逼真,没有亲见过压手杯真器的人即使照着图录对比也十分困惑。老一辈古瓷研究专家当年对器型在古瓷鉴定中的作用的结论,已经不能机械地搬用了。

  综合而论,怎样理解器型在古瓷鉴定中的作用呢?应当说是有用但不能完全依赖。器型上对的可能是真器,也可能是赝品,但器型不对的一定是假货!我们应当辩证地学习和使用器型辨识法鉴定古瓷:一、文图结合式地读熟、读懂有权威性和器物准确性的古瓷专著,例如《中国陶瓷史》、《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中国古陶瓷图典》、《故宫藏传世瓷器真赝对比》、《清盛世瓷选粹》、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景德镇出土元明清官窑瓷器》、钱振宗《清代瓷器赏鉴》、周丽丽《中国名瓷欣赏与收藏》等。二、多去经过权威性鉴定的国家级和省市级公立博物馆观察古瓷实物藏品。三、有机会多去古瓷仿品之源景德镇看高仿品和粗仿品。四、对权威性图录上没有收录、古瓷窑址发掘中从未见到过的奇形怪状的“古瓷”,千万要提高警惕!有人说:“专家没见过的东西、图册上没收录的东西、窑址上未出土过的东西不等于不是真东西,说明更珍贵!”此话不能否定,但在现代陶瓷考古学于新中国建立后长足发展了半个多世纪的今天,在用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和造就的数以万计的老中青三代古瓷研究大军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那些奇形怪状的“古瓷”的真品率能否达到百万分之一都是值得怀疑的。而这些揣摸着初入古瓷收藏领域的人的猎奇心理而臆造出来的器型,是臆造者专门用来对所谓“棒捶”和“半谜儿”进行“杀猪”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