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丹阳延陵季子庙历史和旅游发展前景

 VV美丽人生正无限VV 2011-04-25
丹阳延陵季子庙历史和旅游发展前景

       季札,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第四子,因封邑名号“延陵季子”。季札礼让、诚信、睿智,世称“至德第三人”,名垂青史,千古传颂。海内外吴姓多称“延陵吴”传人,尊季札为吴姓始祖。奉祀的延陵九里季子庙,历代屡有废兴,文化积淀丰厚,春秋孔碑、沸井腾泉、长河横汉、巍峨古寺遐迩闻名。延陵季子庙景区已初具规模,正以国家4A级景区为目标,按规划转资源优势为旅游品牌优势,营建“中国最大的古吴文化博物苑”

      一、至德第三人  季札美名传。
      坐落在丹阳市西南十数公里的古镇延陵,据传因春秋时期曾是吴国延陵季子的封邑而得名。它始自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迄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废为镇止,其间除隋朝一度移治丹徒外的七百余年,俱为延陵县县治所在。其西郊因距延陵县治九里而得名的九里镇,原有气势恢宏的季子庙,历代文人墨客、顶礼膜拜者纷至沓来,使这里曾经繁荣兴旺。而今,传为孔子所书的“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丰碑仍巍然矗立,常唤起人们对季子的追忆。
      据史料记载,延陵季子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名季札。其祖先泰伯、仲雍均为周太王的儿子,季历的哥哥。季历十分贤能,又有一个圣德的儿子昌(即周文王),太王想立季历,以便传位于昌。因此,泰伯、仲雍逃离周原,来到荆蛮之地,像荆蛮人一样断发纹身,以示不再就位。泰伯在荆蛮之地自号“句吴”,荆蛮人见泰伯宜王而不王,礼让天下,认为他有节义,追随他的竟有千余户,并称他为吴泰伯。泰伯死,仲雍继位,以后传至第五世周章时,正值武王战胜殷纣,于是被封于吴。泰伯第十九世孙寿梦,因国力强大,自称为王。季札贤能,寿梦流露出让他当国君的意图,得到季札三个哥哥的赞同。于是按照父王寿梦的意愿,商定王位的继承采用“兄终弟及”的办法,继位自长子诸樊始,再次子余祭,再三子夷昧,最终季札。但事与愿违,季札秉承泰伯遗风,认为当国君不是自己应有之节,所以他不顾父王的遗愿,兄弟的苦心和吴人的拥戴,先后三让王位,抛弃了家室财产,躬耕于鲜为人知的边区僻地,以达到“以让全志”的目的。以后封邑证明,延陵应是季札的躬耕地,所以有“延陵季子”之称。延陵,春秋吴邑,“故城在今江苏省武进县西北七十里”,当在今丹阳东南边缘一带。如《汉书.地理志》载,季子所居在今毗陵(今武进),本名延陵,至汉始改,然今县北见其有祠,或当时采地所及,其地亦曰“延陵”。所谓亦曰延陵者,唐《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润州延陵》有证: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分曲阿(今丹阳市)之延陵乡置延陵县盖因季子以立名也。其地当时尚无建置,属吴地,是“厥田唯下下”的荒僻之地。季札是先逃耕后封邑,据考证,其躬耕地应在今丹阳延陵附近,当时这里为吴楚边界地区,季札的到来,给这里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他高度的文化修养使百姓得到教化,促进了这个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公元前544年,吴王余祭委派季札以吴国使者的身份出访中原诸国。访问中,季札听赏中原诸国的诗辞音乐,古典乐舞,能分别提出精当的评语。季札能将各国乐歌与它的产生国的社会、历史联系起来,预见其未来的兴衰大事,所作的精到评论预见,又为后来的历史所证实,显示出他具有高度的文化修养,惊人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展现了与华夏文化一脉相承的吴国文化水平,在中原诸国赢得很高的声誉。
      司马迁将季札的事迹编入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孔子虽一向以蛮夷看待吴国,但在编定《春秋》时,记录季札聘鲁却改以华夏规格。司马迁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感慨地说“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汉书》作者班固称谓季札为春秋第二贤人。我们可以说季札是江南的人文始祖、儒家先驱。《通志》卷26《氏族略二.吴氏》载:“勾践灭吴,子孙以国为氏。”海内外吴姓大多自称是延陵季子的后代,所以说,季札是延陵吴氏的始祖。
      二、沧桑季子庙  而今成景区
      季子庙始建何时,尚待考证。据现存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重修、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的《延陵九里庙志》手抄本载“延陵季子庙在延陵镇西北九里,即吴季札祠也”。并转引南朝刘宋朝山谦之《丹阳记》云,“庙有三,南庙在延陵东郭外,北庙在武进博落城西,西庙即此是也。东汉会稽守第五伦谓宜简于一,惟存南庙,而二庙被毁,其后人悉更复之”。可以推知延陵季子庙在东汉前就已存在,虽因会稽守第五■将三庙简于一,北、西二庙被毁,但后又更复。另据司马光《文潞公家庙碑》:“(秦)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汉世公卿贵人多建祠堂于墓所。”又《后汉书》卷76《循吏.任延传》载:更始元年(公元23年),“拜会稽都尉……及到,静泊无为,唯先遣馈礼祠延陵季子。”可见,世人笼统地说季子庙始建于秦汉不尽准确,但说庙的始建不晚于西汉,则较为客观可靠。
      南朝刘裕立宋称帝后,曾明确指出“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祠。”于是令毁淫祠,但强调“先贤及以勋德立祠者,不在此类”,“其名贤先哲,详加洒扫”。正如西晋时,晋陵太守殷仲堪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刊碑立赞,所作“谒季子庙碑”称季子庙“虽复经五代,年积千祀,而坟垅勿剪,庙宇长存”。
      梁天监十二年(公元513年),延陵令王僧恕谒季子庙,他所见的季子庙是“甘棠未剪,知东周之美政;庙宇修存,信京吴之流庆。乃增重阶以背冈,开修道以临溪。松杨荫映,秋草连绵,四井地穴,百沸天涌。封朱表以旌衢,望绿碑而骈列。”
      至唐中宗时,“吴楚之俗多淫祠,仁杰奏毁一千七百所”,但季札庙仍被保留。
      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季子庙改修,改非由典礼而制季子祠像设东面之格局,将祠像“列于轩厢,陈于正寝”,润州刺史萧定作“改修延陵季子庙记”,由前试大理寺直张从申书,延陵巡检供奉官张从应监刻于传为孔子所书“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丰碑之碑阴。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还建堂加以保护。
      宋元■三年(公元1088年),哲宗赞季札“清风足以竦万古之人心,高节可以励千载之愚俗,礼宜褒宠,以善风化”。特赐季子庙“嘉贤”之号。自此,九里季子庙又有“嘉贤庙”之称谓。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邑之豪欲将“历年既久,隆者挠,巩者摧,采色者昧剥而不可观,瓦腐墉圯,上雨旁风”的季子庙“因旧址鼎新之”。虽因金兵入侵,工程一度中辍,而倡修者诚心不移,终于在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使庙貌轮奂。
      元明清历朝季子庙有不同程度的维修、扩建。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新建让王楼、设兴让堂。堂内立季札兄弟、季子夫人像;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建上山门、下山门,造廊房64间;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修建正殿、整修廊房90余间,至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秋,按庙旧况……翻新油漆,工程连续5年,使季子庙焕然改观。前后5进,廊房环绕,共有九十九间半,规模空前。1939年,为防日军占庙为据点,抗日军民拆尽廊房,忍痛焚毁了季子庙。1999年8月,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发旅游业,富民强村,九里村破土重建季子庙。先后修建了季子庙正殿、戏楼、64间廊房、十二生肖殿、阴阳殿、128尊神像,整修了十字碑亭等。初具规模的季子庙,于2001年正式对外开放。现今九里季子庙已是丹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2A级旅游景区。与景区合一的九里村2006年还被批准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
      丹阳市区有专线公交车通达季子庙,季子庙与茅山两景区间已形成一日游线路。
      延陵季子墓碑、正殿、季河桥、沸井是九里季子庙景区的主景。
      延陵季子墓碑  坐落季子庙正殿前。碑圆首,高2.45米,宽1.06米,厚0.12米。碑文为“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两行10字,篆书阴刻,传为孔子所书。俗称“十字碑”。系摹唐开元间殷仲容拓本上石。碑下截有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萧定重刻,张从申题字刻文20行,每行5字,今左6行因碑石破损字已无存。每行下5字在1980年10月将碑扶正入座时嵌入碑座。在碑文两旁空白处还刻有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树碑、建堂,及唐、宋、明三个朝代的五处款识。碑阴篆额“改修吴延陵季子庙记”三行九字,其下,萧定撰、张从申书“改修吴延陵季子庙记”全文,楷书阴刻。碑阴及两侧刻文今尚清晰
      延陵季子墓碑以“延陵孔碑”名,列古延陵八景,有弥足珍贵的历史、艺术和观赏价值而遐迩闻名,1982年被批准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季子庙正殿  经重建,2000年始再现巍峨壮观风貌,重檐歇山顶,气势恢宏。殿内供奉作为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季札像,高6米,殿内伴塑群像栩栩如生。正殿是景区的“点睛“去处,朝觐奉祀者如云,人气旺盛。
      延陵季子影响甚大,名垂青史,历代推崇,古来香客多来自苏、锡、常及沪、浙地区,向有“上茅山、回九里”的传统习俗。所谓茅山是道教洞天福地,乃肉体修道之处,九里延陵季子庙所奉祀者是“至德先师”季札,则是精神修炼之处。上茅山修“道”,回九里再修“德”,就能身心合一,功德圆满。正因为“上茅山回九里”习俗不仅历史悠久,且在发展地方旅游经济、稳定区域社会、推动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都有较大作为的空间,此传统习俗已于2006年被列为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季河桥  又名奈河桥,在季子庙前,南北向横卧于香草河故道之上,为古延陵八景之一:长桥横汉。现为丹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僧法安始建此桥。桥为石质,高5.18米,长22米,单拱,纵联分节并列式,拱肩改传统龙首形象为狮面塑像,别具个性。有民谣曰:“有福之人桥上过,无福之人掉下河。”
      沸井  冠名“沸井腾泉”入古延陵八景之列。延陵季子庙沸井,最早见载于南朝刘宋王朝刘敬叔所著《异苑》,文曰“庙前及渎恒自沸涌,故曰沸井,于今犹然,亦曰沸潭。”以后沸井数目又被具体量化:南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四月,延陵令戴景度向朝廷奏报,延陵季子庙旧有涌井两所,■明二年(公元478年),庙祝闻声凿挖,又得一井,涌沸亦然;南梁延陵令王僧恕云“四井地穴,百沸天涌”;南陈顾野王称“庙前有沸井四所,庙后旧有沸井两所”。至于沸井特色,元朝时始有更为全面的记录。《至顺镇江志》载:“今见有四井,腾涌惊沸,二清二浊,■沸之声尽夜不绝。”直至清朝,《光绪丹阳县志》仍载:“庙前有沸井四。”沸井后因战火逐渐湮废,但在沸井塘中仍见有沸泉腾涌于水面。
      2001年秋,在季子庙前沸井塘相继发现湮废的六口古沸井,经疏浚清理,置放井圈,再围以石栏形成独立单元。沸井六口,井井相距仅尺许,而井泉清浊分明,口味不一。这“三清三浊”奇特现象,堪为“天下奇观”。今人视沸井腾泉为泉中至宝,广告词信手拈来:“黄山归来不看岳,九寨归来不看水,九里归来不看泉”

      三、打造“4A”级  前景更好看
      季子庙景区是以占地1.26公顷的季子庙为核心区,辐射4个分区,总面积达37.7公顷,按国家4A级景区标准进行规划。九里季子庙景区将打造成以田园水乡为基调,以古吴文化为主线,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古吴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景区。未来以生态为基础,以古吴文化为灵魂,以市场为导向,以体验为主题,文化、生态、体验交融的“国内最大的古吴文化博物苑”。
      季子庙核心区  以祭祀活动为主,是世人拜谒季子的主要场所。定期和日常共存,大、小型兼有的祭祀活动,既要能满足延陵吴氏后裔的祭祖需求,又要照顾到观光休闲的游客的朝觐活动。
      季子庙核心区的建筑群体要统一做到以春秋时期古吴风格为个性特色。在季子庙风景区的中轴线上,还将塑建一座面对季子庙的高逾9米的季子像,借以彰显季子所代表的古吴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供游人参观瞻仰,成为缅怀季子德行,激励后人承传的教育场所。同时,要办好季子庙每年多次的大、小型节庆庙会,通过庙会这一载体,进一步张扬季子的至德高风。
      兴建古吴文化村、退隐湖、季子园和吴家茶艺园四个分区,与季子庙核心区有机联系,形成整体协调的完整景区,游人在此将领略季子封邑、吴氏祖地的风情。
      古吴文化村  兴建吴文化馆、百萃台、剪柔坊和吴苑拾翠等特色项目场馆,通过吴氏艺术、习俗、风情等尽情展现古吴文化风韵,使游人在体验中感受古吴文化的流韵。
      退隐湖  再现季子生前生活场景,临湖建设田园居所、季子读书处、季子钓鱼台、挂剑亭、三让亭等景点,使游人追昔抚今,仰慕季子的谦让品德、诚信精神、政治理念和人格魅力,激发见贤思齐之灵感。
      季子园  有风情度假村,浮云流水岛、多功能会所,以优良的生态环境,配套的服务设施供海内外游客、寻根访祖者休闲度假。
      吴家茶艺园  依托沸井建怡情古乐馆、听泉茶苑,使游人在清音悠悠的古乐中观赏茶艺,品茗畅饮,有令人乐不思返之情趣。
      九里季子庙景区在规划引领下持续建设,前景看好。丰厚文化资源的不断开发,将使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品牌优势,寄情于游、寓教于游、富民于游,九里季子庙将必能成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令人向往的著名旅游景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