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月沧桑“十字碑”

 青梅煮茶 2013-11-11

  ■ 文/习斌

  南朝宋刘敬叔在《异苑》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延陵季子庙前的井水,一直都像煮开一样,所以取名为“沸井”。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则记载称,齐建元初,沸井内突然出现金石相撞之声,掘地二尺,得一“涌泉”,泉中有一木简,上面隐隐写着一行字:“庐山道士张陵再拜谒”。这就颇有一点神怪色彩了。

  丹阳延陵季子庙前的沸井,无疑是自然奇观,近年来,引来无数探秘者。从前人笔记来看,这沸井和季子庙一样,称得上是饱经岁月沧桑了。特别是围绕季子庙“十字碑”的真伪,古往今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据说,大圣贤孔子共有两处真迹存世,一处是比干墓碑,另一处即是季子庙“十字碑”。比干乃是商纣王的叔父,因屡次进谏,惹怒纣王,惨遭杀害。在神话传说“封神榜”中,则说是妲己欲害比干,谎称有疾,惟玲珑七窍心可愈,而比干正有玲珑七窍心。荒淫残暴的纣王于是招来比干,乞借玲珑心作汤。古典名著《红楼梦》在“林黛玉进贾府”一节形容林黛玉时,曾有“心较比干多一窍”之语,指的便是这层意思。千载以来,比干一直被视作是忠臣的典范。

  季子庙是为纪念季札而建。生活于春秋晚期的季札,是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寿梦原本想将王位传给季札,但季札认为“礼有旧制”,不能“行父子之私”,将王位让给了几位哥哥。他先后四次辞让王位,避居山野,成为古来高士的代表。后人一度有“北孔南季”之誉,将季札和孔子相提,以赞他品行之高洁。

  比干墓位于河南卫辉,季子庙位于丹阳延陵。比干墓碑和季子庙“十字碑”是否出于孔子之手,一直争论不断。相形之下,作为同时代人,孔子是否为季札题过“十字碑”,争论更大。为什么称“十字碑”呢?这是由于碑身上镌有“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这十个古篆的缘故。这十个字是不是出于孔子之手呢?对于这个问题,古人就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宋欧阳修《集古录》、元吾丘衍《学古编》、明郎瑛《七修类稿》等,都对此持怀疑态度。欧阳修认为,孔子平生从来没有到过吴地,碑文当非出于孔子之手。吾丘衍则认为,古时法帖仅有“呜呼有吴君子”几个字,篆法敦古,似乎可信,但后来碑文上突然多出了“延陵之墓”四个字,除“之”字外,其余三字都是汉人方篆,显然不可靠。郎瑛认为十字碑可能是殷仲容所书,借孔子以欺世。

  “十字碑”是否孔子所书,这个问题想要弄明白,非是易事。在历史上,“十字碑”命运多舛,屡次重刻。清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唐开元年间,“十字碑”因铭文残破,唐玄宗令“殷仲容摹拓其书”。钱泳认为,既是“摹拓其书”,肯定此前即有原刻。殷仲容这次重刻不久,唐大历十四年(780),润州刺史萧定再次重刻“十字碑”,大约也是因为碑文残破的原因。到了清代,季子庙中所存的“十字碑”,是宋崇宁二年(1103)常州太守朱彦所立。

  除了季子庙“十字碑”,丹阳驿前也曾有过一座“十字碑”。这又是什么缘故呢?丹阳驿乃是丹阳的水运码头。“十字碑”由于传为孔子所书,名气很响。为了便于过往的人们观瞻,当地官府便在丹阳驿前摹刻了这块“十字碑”。这样一来,过往的旅客就不必再登岸到季子庙去了。不过这块“十字碑”早已是不见了。松柏摧薪,桑田沧海。如今依然立于季子庙前的“十字碑”,似乎在无声地感叹着时光的流逝。

  对于季札让国,古人的看法其实也是不尽相同的。清高士奇在《左传纪事本末》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惜其知经而不知权,过让以生乱”,认为他不知权宜,最终导致了吴国的内乱。为什么高士奇会对季札产生这样的看法呢?这就要说到公元前515年吴国的一场内乱了。

  当时,季札的三哥馀昧已经去世,季札再次辞让王位,继位的是馀昧的儿子吴王僚。这么一来,引起了季札大哥诸樊的儿子公子光的不满。公子光的想法很正常,诸樊将王位先后传给两个弟弟,为的就是最终能传到季札那儿。既然季札不肯继位,就应该按照兄终弟及的次序,再次从长子诸樊的儿子重新传起。这么一来,公子光就有了篡位之心。后来,他派出刺客专诸,成功刺杀吴王僚,引发了这场吴国的内乱。

  公子光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王阖闾。阖闾篡位后,要让王位给季札,但季札坚决不受。他跑到吴王僚的墓前痛哭了一场,然后返回延陵封地。据《公羊传》记载,此后季札终身不入吴国。自己的谦让,引来的却是宫廷喋血,不知道此时的季札,内心会是怎样的感受?作为诸侯霸主的吴国,在阖闾死后传位夫差,即将越国所灭,怎不令人无限欷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