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在这里留下了手书,可惜原碑已毁,只有碑帖留了下来

 历史解密坊 2020-08-18

江苏省丹阳市境内,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季子庙,它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名胜古迹,同时也遗留着一件重要的石碑,相传其上文字居然是孔子的亲笔手书。这块石碑上所写究竟是什么?它又是为何人所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时期,而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中,帝王们所崇拜的正是儒家思想,而“忠孝仁义礼智信”就是儒家思想的精髓,而儒家学说的开拓者,便是被后世尊崇的孔子,亦被称为是“孔圣人”。

不过您可能不知道,在春秋时期,除了孔圣人之外,还有一位季圣人,他的名字叫做季札,世人称其为季子。季札是周朝吴国人,他是吴国君主太王的小儿子,曾受封于延陵一带,因此也被称作是“延陵季子”。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德者、贤者和智者,季子曾做过孔子的老师,并与其齐名被尊为是“南季北孔”,属于中华文明史上礼仪和诚信的代表人物。

季札出身显赫却有着极高的修养与见识,在其成年之时,吴王曾派遣他出使鲁国。在鲁国王宫内,季札欣赏到了各国的音乐,与此同时,他以惊人的感受力和远见的卓识,深刻分析了礼乐之教的深远内涵,并大谈周王朝的衰微之原因,直听得在座之人均瞠目结舌,深深佩服其知识渊博。

在季札出使郑国之时,他曾与子产一见如故,并且靠着对时局的敏锐观察,语重心长的留给子产一些良言,劝慰其日后作为国君不可暴戾,而是要以礼治国,如此才能令国家兴盛。子产对此十分感动,即使季札远去多时,他也时刻不忘对方的嘱咐。

不过季札最著名的故事还不止于此,“季札挂剑”与“季子三让”的典故,曾被后世诸多文人推崇备至。相传季札拜访晋国之时曾路过徐国,出于礼节,季札便前往徐国王宫拜见徐侯。在交谈之中,季札发现徐侯的眼睛一刻没有离开过自己的佩剑,便明白其看中了自己的宝剑,毕竟在当时,吴国的制剑技艺甚为精湛,堪为各诸侯国之首。不过季札自知使命在身,便未能将宝剑赠予徐侯,随即便告辞上路。季札出使完毕后,便再次回到徐国,却得知了徐侯已经去世的噩耗,他便哭着来到徐侯墓旁,将自己的佩剑悬挂于墓碑之上,如此算是了却了徐侯生前的愿望。

回到吴国国内后,季子三让的大戏就上演了。吴王对儿子季札另眼相待,甚至想将王位传给他,但是季札一直推脱不受。吴王死后,王位被老大诸樊继承,诸樊也想将王位让给弟弟,然而季札却坚决不同意,甚至为此逃到山林中隐居。至其二哥与三哥先后继位时,也曾表达过让位于弟的想法,但是都被季札巧妙的推脱掉,因为在他的眼中,吴国最需要内部的团结,而不是兄弟间为王位伤了和气。

季札的一些政治主张,得到了吴国及中原地区诸侯国百姓与士大夫的支持,对春秋时期的政治走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仅如此,季札还在延陵地区教授农业生产技巧,无论是耕作技术还是养殖技术,都被他毫不吝惜地传授给百姓,获得了当地人民极高的嘉许。

季札去世之时,当地百姓夹道相送,国内哭声一片。为了纪念这位圣人,孔子为其专门雕刻了一块石碑,上书“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个字,文字字体均为古篆,后人也将其称为“十字碑”。

让人可惜的是,在春秋时期结束后,纷乱的战国时代来临,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不少有价值的历史文物也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其中就包括这块孔子亲笔所书的“十字碑”。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石碑已经损毁,可是依然有文学大家将碑文拓印了一份,以至于经典文物得以被流传于后世。至唐代之时(一说是明代),有工匠根据拓本之上的内容,对孔子手书石碑进行了拓本重刻,并将其安放于今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境内的季子庙中。

时至今日,游人若是前去季子庙游览,仍能观赏到这块饱经沧桑岁月的石碑,最重要的是,这块“十字碑”,恐怕也是现今最“接近”孔子本人手迹的文物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