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事理·心理·情理 .

 甘孜雄鹰 2011-04-28

事理·心理·情理

我看教材 2008-11-27 16:58:17 阅读80 评论5   字号: 订阅

 

《三国演义》中有“三绝”,“智绝”、“义绝”和“奸绝”,诸葛亮就是“智绝”的化身。他料事如神,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凡事均在其意料之中,因此被称为“智绝”。“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著名的战例,集中体现了诸葛亮的非凡的智慧。我们细细分析,会发现,“空城计”中诸葛亮智慧之妙,妙在三“理”——

源于事理:大军压境,给诸葛亮当头一棒,诸位将领一筹莫展。而他刚刚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又遭魏将司马懿乘势进攻。“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忽然”“十余次”“飞马”三词连用,渲染了变化之仓促,形式之危急!而此时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 。城中无大将镇守,只有区区二千五百人,和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相比,势力悬殊。街亭刚刚失守,众官皆惊魂未定。魏军士气正旺,乘胜进击。故事在一开始就极力渲染了这样一种气氛。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诸葛亮不慌不忙,理性的分析了战事的前前后后,果断的决策出了相应的对策,稳定了军心,鼓舞了蜀兵的士气。不得已而为之的决策显示了诸葛亮作为一个军事家临危不惧的英明,因为他在瞬间就理清了所有的矛盾,分析了最主要的敌我关系中敌方主帅的个性弱点,采取了不是上策的“上策”。

于是诸葛亮当机传令:其一,将旌旗尽藏。旌旗是士兵作战和将帅指挥的必备之物;其二,“诸军各守城辅,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大语者,斩之”;其三,“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他要以无人之境应对万人之兵。

胜于心理:这场空城之战,无疑是一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绝妙的心理之战。“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司马懿在历史上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身经百战,和诸葛孔明一样是个谋略过人的军事家,但是诸葛亮深知司马懿性格中的致命弱点——多疑,他说: “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因而大胆的采用在战略战术上很少应用的“空城计”,和司马懿展开了一场亘古少有的没有战争硝烟的心理之战。

两军对垒,魏军皆不敢进,急报司马懿。司马懿开始时笑而不信,直至亲自观察后终于决定望原路而退。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提醒父亲,诸葛亮莫非没有军队,因此而做戏?熟读兵法身经百战的司马懿说,诸葛亮生平谨慎,从不冒险,今天居然大开城门,肯定城中有埋伏。多疑的司马懿、用兵谨慎的司马懿在镇定自若弹琴的诸葛亮面前,虽帅十五万大兵,终不敢向前一步,而在后退的途中,又遭到了蜀兵的埋伏打击(这是后话)。

迫于情理:课文中诸葛亮有一个典型的神态“笑”,他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殊不知这一笑,包含有诸葛亮有多少情感在里面,采用这样的战场战术,实在是他不太情愿,而是迫于情理的结果。他的笑,是一种苦恼人的笑,是一种自嘲的笑,他被马谡的豪言壮语所迷惑,忘了刘备白帝城临终所言“此人不可大用”,而委以守候街亭的重任,结果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果然失去了街亭这个军事重镇,使蜀汉失去了一次大好的军事进攻的机会,诸葛亮是悔在心头,痛在心头。以至班师回朝以后,挥泪斩马谡,又自降三级。他的笑,更是一种一种自信的笑,自豪的笑,大敌当前,自豪自己的智慧胆略战胜了司马懿的精兵强将,他还料到了敌军逃跑的路线,并已安排将士准备伏击。他的笑,是一种开心的笑,是给众官兵鼓舞士气的笑,众官由“皆尽失色”“无不骇然”到“皆惊服”,无不被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所折服。迫于情理无意为之的策略让诸葛亮的智慧星光再一次“笑傲江湖”。在诸葛亮的智慧词典中,无论什么样的大事,每每都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部三国,就是诸葛亮“笑谈”的历史,所以我们说,即使是他在“空城计”中迫于情理的笑,也让我们感到了他的智慧的灵光。

阅读古典名著,很多情况下不能仅局限于课文节选的某个章节,要了解事情发展的前前后后,要分析人物形象表现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把握文章的主旨,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阅读《空城计》,就是这样。

注:该文已发表于《学习报 语文专版》名师读课文栏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