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什么意思呢?人总是有趋善、趋乐的趋势,人总是向着一种喜欢的、有兴趣的、他觉得真好的方向走,趋利避害嘛,这是人的正常心理。我们要培养好习惯,一定要让孩子体验到坏习惯的丑陋、不能容忍。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倡导的“勤学、切磋、眼学”,就是说的学习要勤于观察,亲身体验。
我们来看看体验式学习和传授式学习。从国际教育比较可以发现,西方的教育以美国为代表,它是体验式学习。东方的教育以中国为代表,中国的教育是传授式学习。(刘京海语)
体验式学习的是什么呢?是尝试、探索,它容易形成能力,但不容易形成知识。中国的这种传授式学习是灌输、记忆,是容易形成知识,不容易形成能力。所以,中国的孩子会考试,但能力不太强,美国的孩子能力比较强,但不大会考试。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应当是东西方相互学习扬长补短。体验,中国学生需要体验。正如荀子所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我再举一个例子:中日儿童餐桌教育之比较。
你看日本的孩子,在餐桌上让我们感动。日本的孩子有一个习惯,吃饭前,哇啦哇啦说几句话,意思就是说,感谢赐给我美好的食物,我要吃饭啦。日本儿童的集体活动前一定要说话的。
中国孩子吃饭前啥也不说,在餐桌上挑食、剩饭。日本孩子说了之后就吃,不能剩饭,而且吃饭前人人要劳动,连两三岁的孩子也要拿个筷子,拿个碗什么的。集体就餐时,吃完饭,日本孩子会站起来,向厨师鞠躬:辛苦啦!
我们中国的孩子就没有这些习惯,中国的孩子饿了,到饭堂吃饭,拿着勺子敲碗,“嘣嘣嘣”:“还不开饭?饿死了!”很少听说中国孩子给厨师鞠躬的。
我们早就有《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可是我们的孩子在餐桌上有没有想这些呢?我们有没有把习惯的养成和孩子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呢?
当然,教育在于引导。在习惯的培养当中,要有些快乐的事情,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教育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实践出真知。洛克就强调儿童学习中的两个习惯:热爱求知和实地观察、亲身体验。
怎么做呢?有很多种方式,要创造很多让孩子体验的活动方式。
比方说,我觉得我的女儿就是在体验中快乐地长大的。在北京,她上的是学习日语的月坛中学。从初二开始,学校开展民宿活动,就是日本学生到北京来,住到中国学生的家里,相互交流。中国孩子也到日本去,住在日本学生家里。
我女儿前前后后一共领了三批日本学生住在我们家里,她负责接待。后来她就报名到日本去民宿,我们也支持。
日本的学生到我家来住,叫我“奥桃桑”,就是爸爸;我女儿到日本去,也管人家的父母叫爸爸妈妈。我女儿去的那个家,上有爸爸妈妈,下有一个姐姐,两个弟弟,加上我的女儿,四个都是中学生。女儿在人家家里一住就是一个月。这样的活动她去了两次,每次都是坐船去,来回就要四天。
你想想,这孩子住在日本人家里,周围一个中国人都没有,她不学会独立行吗?她不学会礼貌行吗?她不张口说日语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