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志 修身 博学 报国》——修身篇之二

 奔★跑 2011-04-30

圣人不求誉,不辟诽,正身直行,众邪自息。

——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译注】圣人不求美名,不逃避诽谤,立身正派行为端正,各种邪恶自然平息。

誉:美名。诽:诽谤。

【评述】这段话表明身正不怕影斜,人品高尚就具有人格力量,身正,可以服众,可以辟邪。

 

天将与之,必先苦之;天将毁之,必先累之。

——刘向《说苑·说丛》

【译注】老天要给谁好处,一定先让他受苦;老天要毁掉谁,一定会先让他积功积业(让他不可一世)。

与:给予。累:积累,堆迭。

【评述】刘向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这段话告诉人们:人生在世,吃点苦头并不可怕,或许这是老天在成全他;相反,功成名就,不可一世,才会遇到危机和灾祸。因此,做人一定要戒骄戒躁,不怕吃苦。

 

怒则思理,危不忘义。

——刘向《说苑·立节》

【译注】愤怒的时候要保持理智,危难关头不要忘掉道义。

【评述】在愤怒的时候,容易丧失理智。在危难关头,容易意志动摇。因此,人必须保持应有的操守,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原则。

 

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

——扬雄《法言·君子》

【译注】一个人必须先自爱,然后别人才爱他;必须先能自敬自重,然后别人才会敬重他。

诸:同“之”。

【评述】扬雄是西汉后期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他所著的《法言》是模仿《论语》体例写成的哲学著作,共13卷。这段话告诉人们,自律、自省、自励、自重,是修身不可忽略的原则。

 

君子之所贵者,迁善惧其不及,改恶恐其有余。

——徐干《中论·虚道》

【译注】君子所注重的,是学习善行唯恐赶不上,改正恶习只怕有所余留。

【评述】徐干这段话提醒人们,要善恶分明,趋善除恶。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译注】君子的品行,是用平静的心态来修养自身,用俭朴来培养道德情操。没有对名利的淡泊就不能表明志向,没有宁静的心态就不能到达最高的境界。

淡泊:不追求名利。致远:到达高远境界。

【评述】诸葛亮主张自修就是要不断地去掉杂念,“淡泊明志”、“宁静志远”,不啻是至理名言。

 

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陈寿《三国志·魏书·王昶传》

【译注】御寒什么都比不上毛皮衣,止息诽谤什么都比不上自我修养。

重裘:厚毛皮衣。止谤:阻止诽谤。

【评述】王昶是魏国大臣,为人谦和诚实,这是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中说的话。这两句话与《淮南子》中的“正身直行,众邪自息”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皆知涤其器,而莫知洗其心。

——傅玄《傅子》

【译注】人们都知道洗涤自己的器具,但不知道洗涤自己的心灵。

【评述】傅玄博学能文,曾参加撰写《魏书》;又著《傅子》数十万言,已佚,今只存辑本。主张自然界由“气”组成。他这段话用比喻说理方法启发人们,人的心灵也会蒙上灰尘,所以修身,必须不懈地吐故纳新。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

——王通《中说·周公》

【译注】有自知之明的人是精英,能战胜自己的人是英雄。

【评述】据说,李密问王通,什么人可称得上英雄,王通便回答了这句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能够否足和超越自己,就能够成为英雄。

 

见利争让,见义争为,有不善争改。

——王通《中说·魏相》

【译注】见到利益争着谦让,见到正义的事情抢着去做,有不好的地方争着改正。

【评述】王通的学生问他,君子也会去争吗?王通就这么回答。我们提倡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见先进就学,见后进就帮。可见,社会主义新风尚与优秀文化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

——王通《中说·关朗》

【译注】最大的痛苦是听不到别人对自己过错的批评,最大的耻辱就是自己不知羞耻。

【评述】品德的提纯,靠不断清除心灵的杂质。外因是别人的批评,内因是自己的知耻,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莱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魏徵《群书治要·韩子大体》

【译注】光荣或耻辱的责任,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别人。

【评述】魏徵以直言敢谏著称。按照他的说法,一个人的荣辱得失,都取决于自身的人格素质,所以修身是根本。

 

尽己而不以尤人,求身而不以责下。

——吴兢《贞观政要·公平》

【译注】尽自己的责任但不以此来埋怨别人,严格要求自己但不以此来责备下属。

【评述】吴兢是唐代史学家。他写的《贞观政要》是记录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史书,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待人宽,责己严,既是美德,也是成功的要素。

 

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译注】如果要安定天下,必须端正自身,从来没有身正而影斜、上治而下乱的事情。

【评述】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塌下来。民间俗语,哲理高深。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吴兢《贞观政要·任贤》

【译注】用铜来作镜子,可以整理衣服和帽子;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衰的规律;用人物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的原因。

【评述】魏徵是唐太宗李世民最信任的大臣。魏徵因重病而死,唐太宗十分痛惜。在魏徵死后的一次朝会上,唐太宗对侍臣说了这段话。接着又说,现在魏徵逝世了,就丧失了一面镜子(“以人为镜”)。唐太宗不愧为一位善于纳谏的帝王。这段话告诉人们:用历史和人物来作为镜子,从中可以吸取国家兴衰的经验教训,明白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是修身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修之至极,何谤不息。

——张九龄《上姚令公书》

【译注】修养到了极致,什么诽谤不能止息呢?

【评述】张九龄是唐代开元时宰相、诗人。他认为事实胜于雄辩自身修养到家,就会百毒难侵。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韩愈《原毁》

【译注】懒惰的人不能把自身修养好,而忌妒心重的人则害怕别人修养好。

【评述】韩愈是唐代文学家、教育家。他的这句话反证了修身的重要意义,修身就能进步,怕人修身就是怕人进步,是忌妒者的通病。

 

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

——韩愈《五箴序》

【译注】人最怕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已经知道过错又不能改正,这叫做没有勇气。

【评述】王通在《中说》中说过“自胜者雄”。怎样才能自胜呢?关键在于知错能改;反之,知错而不能改,就是彻头彻尾的懦夫了。

 

慎其独者,守其中也。

——李翱《复性书》

【译注】慎独就是,坚守心志。

中:同衷,心志。

【评述】李翱是唐代哲学家、文学家。他所著的《复性书》,糅合儒、佛两家思想,提出以“正思”的方法,消灭邪恶之“情”,以达到“复性”而成为“圣人”。他提倡“慎独”,修身靠自觉,自觉无需监督。这与《礼祀·中庸》“君子慎其独也”是一脉相承的。

 

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

——白居易《初病风》

【译注】朽木难免产生蛀虫,空洞容易来风。

蠹(dù):蛀虫。

【评述】这两句诗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不加强自身修养,就容易犯错误。

 

不勉己而欲勉人,难矣哉!

——柳宗元《与韩愈论史官书》

【译注】自己不勤勉而要求别人勤勉,这是难以办到的事情啊!

【评述】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他这段话说明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是修身的重要原则之一。

 

立身一败,万言皆裂。

——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

【译注】立身一旦失败,一切事情都会搞坏。

【评述】人以立身为本,立身以立德为先,立身不正,一事无成。

 

以清俭自律,以恩信待人,以夷坦去群疑,以礼让汰惨急。

——刘禹锡《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纪》

【译注】以清廉俭朴自律,以仁爱诚信待人,以坦荡胸怀消除众多的怀疑,以礼让的风度排除各种危机。

夷坦:坦荡。汰:淘汰,排除。惨急:惨酷峻急,指用法严酷峻急。

【评述】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哲学家。他的这段话说明廉俭、诚信、坦荡、礼让是为人处世的良方,也是修身的妙法。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欧阳修《左氏辨》

【译注】君子修身,对内要端正自己的心性,对外要端正自己的仪容。

【评述】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修身就是提高自身的文明程度,既注重内在美,也注重外在美。

 

不修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能修其身,虽小人而为君子。

——欧阳修《答李诩书》

【译注】不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即使原来是君子,也会变成了小人;能够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即使原来是小人,也会变成了君子。

【评述】事物都是辩证地存在的,矛盾在不断转化,君子和小人之间也会转化,修身和不修身便是二者转化的条件。

 

修身絜行,言必由绳墨。

——王安石《命解》

【译注】修养自身,品为廉洁,说话合乎准则规范。

絜(jié):同洁。绳墨:墨斗拉出来的准绳,代指标准。

【评述】这句话说明修身要有要求,有标准,举止言行都必须符合准则和规范。

 

以言责人甚易,以义持己实难。

——苏辙《刘挚右丞》

【译注】用语言要求别人很容易,用规则来约束自己实在很困难。

责:要求。义:道德规范。持:约束。

【评述】苏辙是北宋文学家。这是他为朝廷起草的任命刘挚为右丞相的赖令中的两句话。这两句话指出了在口头上要求别人容易,按照规范律己不易。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

——苏辙《盛南仲知衡州》

【译注】没有不能端正自身而能够端正别人的人。

【评述】这是苏辙为朝廷起草任命盛南仲为衡州知州的敕令中的一句话。这句话说明了正人先正己的道理。

 

忠信笃敬,先存在己者,然后望其在人者。如在己者未尽而以责人,人亦以此贵我矣。

——袁采《袁氏世范》

【译注】尽心、守信、忠诚、恭敬,首先自己做到,然后才能希望别人做到。如果自己还没有做到反而要求别人(做到),别人也会用这些条件来要求我(做到)了。

笃(dǔ):老实。

【评述】袁采是南宋理学家、文学家。他的著述中以治家格言之作《袁氏世范》最受世人推崇,在西方汉学界也引起重视。“在己者未尽而以责人”,是典型的“待己者轻与约”,诸君切莫为之。

 

自反则裕,责人则蔽。君子不临事而恕己,然后有自反之功。自反者,修身之本也。

——胡宏《知言·天命》

【译注】自我反省就会宽宏,光要求别人就会被蒙蔽。君子不会遇到事情而宽恕自己,然后有自我反省的功效。自我反省,是修身的根本。

【评述】胡宏是南北宋之际的理学家。从他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悟出,自我批评比批评更为重要,是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

 

防小人之道,正己为先。

——朱熹、吕祖谦编《近思录·政事类》

【译注】防备小人最好的办法,必须把端正自身放在最前面。

【评述】小人最卑劣手段之一是造谣中伤,只要身正,就取得众人信任,小人就没有市场,谣言也不攻自破。因此,这是防备小人最有效的办法。

 

一事苟,则无不苟矣。

——杨时《程氏粹言·论学篇》引程颐语

【译注】只要有一件事情随随便便,就没有什么事情不会随随便便的了。

【评述】杨时是北宋理学家,成语“程门立雪”出自杨时恭候于老师程颐门外,待师午睡醒来,“门外雪深一尺矣”,成为历史上最为驰名的尊师佳话。《程氏粹言》是他编写的程颐、程颢的言论集。这两句话提醒人们: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认真就是做每一件事都必须一丝不苟。

 

养气要使完,处身要使端。

——陆游《自勉》

【译注】培养气质要使它完美,处世立身要使它端正。

【评述】陆游的人格,是由于刻苦修身而成的。这首自勉诗就是明证。

 

内免妄思,外无妄动。

——朱熹《朱子语类辑略》

【译注】在内心不要胡思乱想,在行动上不要轻举妄动。

【评述】修身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像王安石所说的:“修身絜行,言必由绳墨。”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朱熹《四书集注·论语·学而》

【译注】每天都反省自己,有错误就改正,没有错误就对自己加予勉励。

【评述】人贵有自知之明,怎么样才能自知?这就要“吾日三省吾身”了。

 

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

——朱熹《四书集注·大学》

【译注】人要清洗他自己的思想以去掉错误的东西,就像淋洗他自己的身体以清除污秽一样。

洗濯(zhuó):冲洗。去垢(gòu):去掉污秽。

【评述】这是朱熹对“汤之盘铭”的注释。所谓“盘铭”,就是在洗澡盘里刻上铭文“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字样,用以警示自己。铭文的大意是,修身之德也要像洗澡一样,每天都要清洗思想上的污垢之物,这样每天都会有所进步。思想上的这样吐故纳新是要时时刻刻坚持不懈的。

 

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贵人之善;无恶于己,然后可以正人之恶。

——朱熹《四书集注·大学》

【译注】有优点在自己身上,然后可以要求别人有优点;没有错误在自己身上,然后才可以纠正别人的错误。

【评述】腰杆硬才能站得直,以身作则,批评别人才有说服力。

 

威严不先行于己,则人怨而不服。

——朱熹、吕祖谦编《近思录·家道类》

【译注】威严如果不首先在自己身上实行,就会引起别人抱怨而不服。

【评述】吕祖谦是南宋理学家,与朱熹、张拭齐名,号“东南三贤”。朱熹和吕祖谦合撰的《近思录》,共14卷。摘录北宋周敦颐、程颢、程颐和张载的言论,共622条。这两句话指出:现身说法,别人才会心悦诚服,服众才是真正的威严。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李邦献《省心杂言》

【译注】看轻钱财足以凝聚人心,严于律己足以使人信服,襟怀宽大足以得到人心,以身作则足以领导众人。

【评述】南宋末年诗人李邦献的《省心杂言》是关于修身的著作。这四句话看似简单,实在不容易做到,必须长期修身才能实现,这就叫做人格的力量。

 

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高明《琵琶记》

【译注】不是一番透骨的寒冷,怎会有梅花扑鼻的芳香!

争:怎么。

【评述】高明是元代戏曲家,他的《琵琶记》被称为“南戏中兴之祖”。他这段唱词的意思是,经风雨,见世面,苦尽才能甘来。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

——洪应明《菜根谭·概论》

【译注】对荣誉和利益不要抢在别人前面,树德立业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宠:荣誉。毋(wú):不要。

【评述】《菜根谭》是明代教育家洪应明编写的道德修养读物。这句话指出,世人多被名利所累,要有所作为,必须淡泊名利。只有这样,才能树德立业。

 

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

——洪应明《菜根谭·修省》

【译注】忙碌时做事情,要常常在空闲中先检点,过失自然就会减少。行动时多考虑,预先在宁静里周密操持,不好的心思自然就会消失。

【评述】这段话说明了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

 

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焰冰竞。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洪应明《莱根谭·修省》

【译注】拨开世俗的平庸习气,心头就不会有火烧冰冻一般的痛苦。消除胸中各种卑劣的意念,眼前就会出现明月春风。

冰竞:冰冻。竞,强劲。在此是猛烈的意思。鄙吝:卑鄙吝啬。

【评述】思想越混乱,生活越糟糕。心灵越美好,前途越光明。究竟是心由境造,还是境由心造?实在值得深思。

 

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

——吕坤《呻吟语·存心》

【译注】一种邪念收敛了,各种好念头就会随之同来;一种坏念头放纵了,各种邪念就会乘虚入侵。

【评述】吕坤是明朝学者。他的学问兼通各家,具有“不儒不道不禅,亦儒亦道亦禅”的特点。吕坤这两句话,说明了在修身立德过程中,要时时事事杜绝邪念,严格要求,不能有丝毫疏忽。

 

毋为财货迷,毋为妻子蛊。

——吴麟征《家诫要言》

【译注】不要被钱财物质所诱惑,也不要被妻子儿女所迷惑。

蛊(gǔ):迷惑。

【评述】吴麟征是明末官员,李自成攻陷北京时自杀。他的家训特别重视对廉洁的要求。这两句话指出,不要被财物所诱惑,不要被亲人所左右,要修身养性,洁身自爱。

 

欲人不恶,必先自美,欲人不疑,必先自信。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译注】要使别人不讨厌自己,必须首先自己具有美德;要使别人对自己不产生怀疑,必须首先建立起自信心。

恶:厌恶。

【评述】《东周列国志》是一部历史小说。唐朝吴兢在《贞观政要》中说“尽己而不以尤人,求身而不以责下”,与这段话相互印证,相互补充。自我完善,人格威信自然就会提高。

 

言吾善者,不足为喜;道吾恶者,不足为怒。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四卷·拗相公饮恨半山堂》

【译注】说我好话的人,不足以为之高兴;说我不是的人,不足以为之愤怒。

【评述】这段话说出来谁都认为有道理,做起来却不容易。问题出在好话,忠告刺耳。时时应记住:“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律己宜带秋风,处事宜带春风。

——张潮《幽梦影》

【译注】责己要带着秋风的肃杀之气,处事要像春天般的温暖。

【评述】张潮是清代文学家。他这两句话强调了严于责已、温和处事的重要。

 

傲骨不可无,傲心不可有。无傲骨则近于鄙夷,有傲心不得为君子。

——张潮《幽梦影》

【译注】人不可以没有傲骨,但不可以有傲心。没有傲骨就近于平庸浅陋,有傲心就不能成为君子。

【评述】这段话既强调了人格节操的重要,又强调了谦虚谨慎对人的成长的重要。

 

君子之处世也,甘恶衣粗食,甘艰苦劳动,斯可以无失矣。

——颜元《颜李遗书·颜习斋先生年谱》

【译注】君子处世,乐于粗衣淡饭,乐于艰苦劳动,这样就可以没有过错了。

【评述】颜元是清朝思想家、教育家。他这段话,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相得益彰。无数生动的事例,验证了此话的正确性。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想。

——朱柏庐《治家格言》

【译注】轻听偏信他人说的话,怎么知道这不是人家在诬陷别人呢?应当耐心思考;因事跟别人争吵,怎么知道这不是自己的不对呢?需要平心静气地默默思考。

安:哪里。谮(zèn)诉:说坏话诬陷人。焉:怎么。

【评述】朱柏庐是清代的教育家,他的《治家格言》几乎家喻户晓,影响深远。这段话指出了偏听偏信的危害和三思分析、平心暗想对处理事情的重要。

 

谤之无实者,付之勿辩可矣;谤之有因者,非自修弗能止。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止谤》

【译注】批评没有事实根据的,置之不加辩解就可以了;批评事出有因的,就非自我修养不能够止息。

谤:公开指出别人的缺点。

【评述】钱大昕是清代官员、学者。这段话指出,对待别人批评的正确态度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申居郧《西岩赘语》

【译注】人生最愚蠢的是讨厌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错,人生最坏的是只善于谈论别人的过错。

【评述】申居郧是清代文人。他的语录体著作《西岩赘语》专论修身处事,影响深广。这两句话启发人们:听不得批评意见,缺点便会蔓延滋长,最终毁了自己,所以愚蠢;只会说别人不是,关系恶化,害已害人,所以属于恶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