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异质思维”?是否与异化有关? “异化”(aIienation)一词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含义。异化是哲学和社会学的一种概念。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 异化是指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 语音学上是指连发几个相似或相同的音,其中一个变得和其他的音不相似或不相同。 语言翻译上是指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与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异化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但对于不熟悉原语及其文化的读者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异化和同化具有相对性,随着各国文化交流愈来愈紧密,原先对于目标语读者很陌生的词句也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即异化的程度会逐步降低。 哲学上是指主体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被提到哲学的高度。黑格尔用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并提出人的异化。 “异化”提到哲学的高度,从而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了它的含义。马丁·路德最先把希腊文圣经中表述异化思想的概念翻译成德文hat sich gesaussert(自身丧失)。从费希特到黑格尔,他们所使用的外化(entausserung)概念,是从马丁·路德的翻译演化来的。虽然费希特还没有使用异化概念,但他经常从哲学高度通过外化这个概念,揭示异化的重要含义。例如自我外化为非我,从而使原来与自我同一的东西变成异己的东西。诗人席勒通过批判劳动分工所带来的危害,相当深刻地揭示了异化的实质,他认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个别小部件上的人,本身也变成了部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