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一对应 转换自如──《24时记时法》教学谈

 『上善若水』 2011-05-02
   对应,是一种常见的数学思想,它散见于小学各阶段的学习内容之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对应思想方法的渗透。学生有了一定的对应意识,便能在纷繁复杂的问题中找到一条明晰的主线,化繁为简,应对自如。

三年级《24时记时法》的教学,许多教师的体会是“难”!因为难,有的教师往往将一课时的内容分成几课时来教,但是效果还是不理想。难在哪儿呢?主要表现为:面对一天中的时刻,使用两种记时法时,学生常常不知道什么时候要加上(或去掉)12,什么时候却又要加上(或去掉)时间词语。怎样改变这一教学内容“难”教的现状,让“事倍功半”变成“事半功倍”呢?实践中,我们认为,不妨借助对应思想,让生活中的具体时间与普通记时法一一对应;让24时记时法与生活中的具体时间(即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一一对应,在对应中实现两种记时法的灵活转换。

一、夯实起点——普通记时法与生活时刻一一对应

在日常的口语交际环境中,我们更多地使用12时记时法,但是,这种记时法又并非普通记时法,如晚上7时我们常常说成“7时”。这种根深蒂固的口语习惯,干扰着学生对于普通记时法甚至24时记时法的掌握。正因为受到这样的干扰,在要求用24时记时法的时候,学生往往把自己习惯的说法写下来,例如,让学生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一日三餐的时间,有的学生就把晚饭时间写成610。也就是说,普通记时法只是教材的逻辑起点,并非学生的现实起点。为此,笔者认为,在教学时有必要夯实普通记时法,即将普通记时法与生活中的具体时间一一对应,使得普通记时法真正成为学生的现实起点。

要夯实普通记时法,用好教材主题图是关键,可以分以下环节展开:(1)随着钟面上的变化,慢慢将时间条上的色块不断推移,让学生说说某个时刻你在做什么,从而将抽象的时刻与具体生活经验相联系,让学生在动态的变化中深刻认识一天中24个小时的变化规律。(2)引导学生观察这种记时法的特点,在讨论中明确:这种记时法是用012来表示一天的时刻,前面还有一些表示不同时间段的词语。再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哪些词语表示时钟转第一圈,哪些词语表示时钟转第二圈?”从修饰词语的角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种记时法的认识,能根据词语准确判断时钟转第几圈。为后面教学两种记时法的互化作好方法上的铺垫。在此基础上,揭示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叫做“普通记时法”,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

许多教师经常忽略认识普通记时法这一教学环节,把教学重点放在认识24时记时法上。殊不知,学生对普通记时法体验不深,认识24时记时法当然会出问题。后面的教学也证明,突出认识普通记时法这一教学重点,在进行普通记时法转化成24时记时法时,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掌握这一转化方法。

二、沟通联系——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一一对应

24时记时法,实质是将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用另一种方法表示而已。因而,这里对应思想的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当两种记时法遥相呼应,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某种联系时,方能实现自如的转换。

1.于比较中沟通。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学了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后,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的概念,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概念与一些相关的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比”其相同,“较”其相异,从而达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巧妙沟通。

教学两种记时法的概念之后,我们让学生结合时间条探索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时间条比较形象直观,上面是普通记时法,下面是24时记时法。学生很容易在对比中发现它们的相同点:时钟转第一圈时,两种记时法表示时间的数相同;不同点是:普通记时法要注明上午、中午等时间词语,24时记时法中没有词语,就是用024来表示一天中的24个时刻,而且在下午的时刻中,两种记时结果总是相差12。从而在直观的比较中理解了24时记时法的实质。

在直观比较沟通的基础上,有必要进行抽象转化沟通。即教师先在彩条图上任意指一个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让学生快速说出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相应时刻。随着学生熟练程度的加深,教师需要适时将彩条图淡出,提出更高的要求──不看彩条图,想象彩条图上的时刻,直接用24时记时法表示所对应的时刻,即将24时记时法转化成普通记时法。此时的想象恰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寻找两种记时法的一一对应点。最后抽象出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互相转换的方法,概括成诗:“二十四时全用数,普通记时加说明。凌、早、上午数相同,下午、晚上差十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区别与联系,会熟练地进行转化。

2.于回顾中提升。

教育家波利亚曾说:“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路子,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借助板书回顾,学生可以将诸多知识点有机串联起来,进一步理清知识间脉络,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样的板书设计不仅体现了一天24小时的经过,更主要的是,将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建立了有序的对应,有效地引导学生构建知识脉络。

3.于应用中感悟。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完成课本上的习题容易出错,可是到了生活中却能应用自如,这就是生活经验的作用。因此,要注意联系生活场景,理解和巩固两种记时法,比如,一日三餐的时间、银行的营业时间、公共汽车站牌标注的服务时间、交通标志上的起止时间、火车票上的开车时间、红领巾广播站节目预报的时间等等。结合生活素材,让学生进行两种记时法的转化,使得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活动时间与24时记时法一一对应,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两种记时法广泛应用的同时,更感悟到其间蕴含的对应思想──生活中的每一时刻都能在24时记时法中找到相应的不同表示方法,但万变不离其宗,不同的仅是表示方法而已,一天依然是不变的24小时。

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着陆的根。当对应思想这一根基得以夯实,24时记时法的教学也便能从容生长,根深叶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