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生与死——访问埃及感悟》
高建雨 最近一段时间来,西亚、北非地区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埃及、也门、约旦、巴林、利比亚等国局势动荡,纷纷出现政府与反对党、民众对立甚至冲突、严重冲突的局面。这可能是这些国家长期积累的各种问题的集中爆发,也可能是有背后的“推手”的缜密运作。总的看,有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特点。 这种状况,不同于以前阿以、两伊、叙以、黎以等政治、军事纷争的情形,肯定有更深层次的政治、社会因素。值得研究,也值得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从《学习活页文选》2011年7期上读到选自《红旗文稿》2011年第四期、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同志的文章《生与死——访问埃及感悟》。感触很多。 王军同志对世界历史有深刻的见解,几年前,《新华文摘》刊登他阐述几大文明古国兴衰的文章,读后就感觉很有见解。这次这篇《生与死——访问埃及感悟》,同样深入揭示了埃及动荡的深层次政治尤其是社会根源。 以下结合王军同志的观点对各有关方面加以剖析。 埃及的经济,在基数比较小的情况下,依然增长缓慢,增长幅度落后于中东地区、非洲地区以及全球经济的平均水平,而且潜力空间不大。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这从反面验证了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没有发展,就业就不充分(文中援引了2003年埃及官方公布的失业率数字9.9%,西方报道真实情况应是该数字的一倍以上),民众的收入就难以普遍增长,生活水平就难以可靠保障,人心就不稳、不顺。所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是一个国家稳定繁荣和谐的基础。这个主题,时刻都要突出、都要坚持。 推进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不够,造成外贸发展不振,也是埃及形势恶化的原因。当今时代,出口、消费、投资这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越来越重要。出口表达的是综合国力、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科技创新实力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埃及目前初级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低技术水平产品在出口产品中占的比重太大,而且国内日用消费品中,从外国进口的有大量充斥(主要来自中国),埃及的粮食也需要大量进口。这样,埃及民族经济几乎没有什么优势和竞争力了。外贸赤字居高不下,使得长远发展也堪忧。埃及这方面的教训,对于我国、对于我们任何一个省份、地区、县域,也都值得引以为戒。 由此引发的内外债务堆积、失业问题严峻,也就成为了埃及发展的痼疾和拖累。这也启示我们,要立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既不排外,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又要量力而行,考虑长远。不能满足于寅吃卯粮或一口吃个胖子。 从政治因素来看,王军同志分析说,埃及政府部门冗员多,效率低,一些官员以权谋私。这确实是很重要的因素。冗员多,财政压力就大,还可能成为一部分官员无事生非、以权谋私的源头。效率低,可能因为机构重叠、各部门职能不分明,这和埃及作为文明古国、国民所应具有的人文素养,是有差距的。从中也启示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干部作风建设。从河北省“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中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环节,合并召开专业会议等等来看,都很必要。都很对路。稳妥推进机构改革,也需要进一步考虑。机构改革的推进,与创业环境、政策的改善,相辅相成。当人们感觉创业环境优化且能够持续时,贪恋官位的情节,就会有效降低,推进机构改革,难度就小很多。 埃及政府部门对微观经济活动管理僵化、遏制企业自主发展动力,造成经济活力不足,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僵化的行政和经济管理体制、模式,肯定应该改革。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为生产力服务的。生产力要求发展进步、要求具有宽松的环境。否则,就会被遏制,遏制的后果逐一传导,就会使现存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遭到反对。这样的后果,就是社会动荡。所以,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些内在规律,必须遵循。我们各地谋划经济建设、行政管理,也需要遵循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并最终服务于生产力,这一内在规律。 从社会建设来说,“开罗城郊即是沙漠”、“开罗城内缺少像样的新建筑”、“开罗街道车行拥挤管理较乱根本无所谓交通秩序”、“文化生活相当落后”,王军同志文中这些描述,都启示我们,要高度重视社会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住房、治安、交通、医疗、教育、生态环境改善等等民生基本需求。这方面越来越需要高度关注。因为如果这些方面不改善,发展建设的成果体现在哪里呢?人们的主体精神支柱不确立起来的话,就会向多元的思想触角寻求精神寄托,这些思想触角中,肯定会有很多是极端的、对社会秩序、公众权益有害的。 所以,读这篇文章,在佩服王军同志渊博的知识和深刻的见解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结合国内、省内、市、县等各方面的现实情况,多做些辩证思考,防微杜渐,汲取教训,更好地谋划工作、造福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