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融和唐宋以来各大诗词名家的写作风范,作者做出如下的归纳和整理,文中对于平仄声律的标示,没有采用原来的黑白圆圈式符号,而是采用汉字“平”、“仄”和“可平可仄”,“可平可仄”者外加“()”:“(平)”中之字虽然可平可仄,但以“平”为佳;“(仄)”中之字虽然可平可仄,但以“仄”为佳。所以,这种“可平可仄”的记谱方式,可以显示出用字要求的倾向性。“▲”前为平声韵脚所在字位;“▼”前为仄声韵脚所在字位。
[原创] (重发) 怎样写好诗词(一)诗部
——为潜学者支快招
自唐、宋以来兴起的旧体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粹,是“国粹”京剧艺术的先基和源泉,也是其它戏曲艺术的基础,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然而,十分可惜的是这一极其晶莹高雅的文种,目前几乎到了被遗忘的地步。因此,对于诗词艺术的挽救、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便成为我们国家青年一代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为了便于热心潜学的人群学习和掌握,现将常用旧体诗词的格律整理简介如下。
一、旧体诗的写法
这里所说的旧体诗,实际上是古代诗作中的“近体诗”,古诗中的“古体诗”是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近体诗”基本可分为四句和八句两种形式:四句成篇者叫做“绝句”,八句成篇者叫做“律诗”。在律诗中,奇数句称“出句”,偶数句称“对句”。每一出句和对句构成一个联句。每一诗句之内,必须做到两字一词,词与词之间的平仄声律交替运用;在每个联句之内,即一与二、三与四、五与六、七与八句之内,上、下两个单句之间的平仄声律必须相对(相反),因此在奇句(即上句、出句)与偶句(即下句、对句)之间,便出现了“奇偶相对”的规律;在两个联句之间,即二与三、四与五、六与七句之间,上联的偶句(对句)与下联的奇句(出句),两句之间的平仄声律必须相粘(相同),因此又出现了“偶奇相粘”的规律。这样,在旧体诗写作过程中,只要牢记“奇偶相对、偶奇相粘”的法则,句型的变化规律就算基本掌握了。
要写旧体诗词,必须搞清每一个用字的平仄声属。平仄声属,就是你所使用的每个字,是属于平声、还是仄声。所谓“平声”,就是指古代五声中的“阴平”和“阳平”,相当于现代四声中的“一声”和“二声”:例如“阴、因、亲、申、真”等字均属于阴平;“阳、扬、强、常、房”等字均属于阳平。“阴平”、“阳平”中的“阴”和“阳”与八卦中的“阴阳”含义是不一样的,在这里是取“阴”与“阳”的声次,表示“阴平”的平声正如“阴”字之声,“阳平”的平声正如“阳”字之声,不是指“内”与“外”、“下”与“上”的关系,因此有人把“阴平”说成“上平”、把“阳平”说成“下平”是不贴切的。“仄声”是指古代五声中的“上(shǎng音同赏)声”、“去声”和“入声”。“上声、去声”相当于现代的三声、四声:例如“赏、好、小、跑、保”等字均属上声;“去、报、电、让、放”等字均属去声;“入声”在现代普通话的字典中已经没有,但掌握“入声”字却非常重要,因为旧体诗词写作中必须懂得、并会使用“入声”字。属于“入声”的字,被分别归入其它各声,例如“发、杀、拨、桌、歇、喝、接、织、吃、湿、失、哭、突、出、曲、戌、鞠”等字,被归入一声;“夹、挟、茁、国、则、责、结、值、石、急、竹、菊”等字,被归入二声;“甲、椁、褶、只、属、曲”等少数字,被归入三声;“洽、辣、墨、漠、勒、立、密、矗、肃、律”等字,被归入四声。综上所述,更加准确地说这五声应该是“阴平声”、“阳平声”、“上仄声”、“去仄声”和“入仄声”。
从上面的字类看,这些“入声”字的发音部位大多靠前,属于唇齿音,发音短促“入地”;其次,它们的韵母大多属于 a、o、 e 和 i、u、ü ;其它尚未发现更多规律性。然而,掌握“入声”字的运用对于旧体诗词的写作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特别是词的写作,有不少的“词牌子”(曲牌子)常常惯用“入声”韵。因此,准备学写旧体诗词的人必须掌握这一声韵的运用。否则,会把归入一、二声的“入声”字错误地当作“平声”使用,结果出现“无平句”或“孤平句”。为了学习“入声”字,建议潜学者不妨学一学古秦赵地区的方言和吴越地区的方言,熟悉并注意他们的发音方式和特点,特别是那些发音短促、部位靠前的字。
所谓“无平句”就是一句之中除了末字必为平声之字以外,全句再无平声字;所谓“孤平句”就是除了末字为平声之外,全句只有一字为平声。“无平句”和“孤平句”都是撰写旧体诗词时的一大忌讳,尤其是对七言诗律,不仅不能有无平句、也不能有孤平句。不论是五言、还是七言,如果出现无平句和孤平句,应在本句或下句予以补救。补救的办法就是在应“仄”之处改用“平”声之字。
诗的韵脚均在偶句尾字;首句尾字入韵亦可,不入亦可,无必入要求。诗韵必是平声,简称“诗韵必平”。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各种旧体诗词的书写格律,并主要从声、韵格式上举例说明之。
1·五言绝句
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在五言诗中,平仄声的运用素有“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的说法。但从下面四种格式看,处于第三位置的字灵活性并不大,如有转换,则在本句或下句应有所补救。为了避免无平句和孤平句的出现,公整的五言诗只有在“()”内的平仄才可灵活转换,即既可用平、亦可用仄。
顺便提及,绝句常常是律诗的一半,即相当于律诗的上阕或下阕;但也有不少绝句不是这样的。下面列出四种典型的五言绝句的格律,其中仄尾起句者为“正格”,平尾起句者为“偏格”。有的作者说“仄起句为正格,平起句为偏格”,这种说法不完全,很容易使人理解为“仄头起句”和“平头起句”,那样的话五言和七言的正、偏格就会正好相反,所以应该说全。无论对于五言还是对于七言,全应说成“首句以仄起仄收者为正格一,首句以仄起平收者为偏格一,首句以平起仄收者为正格二,首句以平起平收者为偏格二”。▲为平声韵脚,处于韵脚的字必须合辙押韵。从入韵的角度讲,对于首句的尾字没有严格要求,入韵更好,不入韵也可以。五言诗的粘、对规律与七言诗相同,都是“奇偶句相对、偶奇句相粘”。
五绝的格律四式如下。
(1)正格一: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 仄 平平▲
例如,(唐)王维《五绝·相思》:
红 豆生南国,春来 发 几 枝?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愿 君多采撷, 此 物 最相思。
(平)平平仄仄, 平 仄 仄平平▲
(2)正格二:
(平)平平仄仄,平仄 仄 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石子翁《五绝·金秋胜春》:
秋 风千里露, 凉 沥 沁人心;
(平)平平仄仄, (平) 仄 仄平平▲
格 外黄花傲,无春 胜 有春!
(仄)仄平平仄,平平 (仄)仄平▲
(3)偏格一: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 平平▲
(仄)仄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唐)王涯《五绝·闺人赠远五首之一》:
花明 綺 陌春, 柳 拂御沟新。
平平 (仄) 仄平, 平 仄仄平平▲
为 报 辽阳客,流光 不 待人。
(仄) 仄 平平仄,平平 (仄) 仄平▲
(4)偏格二:
平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 仄 平平▲
例如,(唐)元稹《五绝·行宫》:
寥 落古行宫,宫花 寂 寞红。
平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白 头宫女在, 闲 坐 说玄宗。
(平) 平平仄仄, 平 仄 仄平平▲
2·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又称七绝。在七言诗中,平仄制约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其实此说也不是绝对的,准确地说只有在()内实行平仄转换,才能避免无平句和孤平句,即第一、三字的变化是绝对的,第五个字的变化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条件就是:在变换第五字时,不能出现末三字为“仄仄仄” 或“平平平”的情况;其次,不能够出现“无平句”,还要尽量避免“孤平句”。所谓“无平句”就是除句尾一字为平声外,整句之中再无平声字;“孤平句”就是除末一字外,整句之中只有一个“平声”字。因此从声律上严格地说,七言诗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五言诗是“一不论、二分明”。
在七言诗中,句型的规律也是“奇偶相对、偶奇相粘”的关系。与五言诗一样,也是“仄尾”起句者为正格,“平尾”起句者为偏格。同样,所有的偶数句尾字都是“韵脚”。首句入韵更好,不入也不为忌讳。
下面列出四种典型、工整的七绝格律。
(1)正格一: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王维《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 在 异 乡为异客, 每 逢 佳 节倍思亲。
(仄) 仄 (平) 平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仄平平▲
遥 知 兄 弟登高处, 遍 插茱萸 少 一人。
(平) 平 (仄) 仄平平仄, (仄) 仄平平 (仄) 仄平▲
(2)正格二: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仄平平▲
例如,石子翁《七绝·雨袭窗外菊》:
婆 娑 菊 影窗棱绣, 飒 爽琳琅 喜 点头。
(平) 平 (仄)仄平平仄, (仄) 仄平平 (仄)仄平▲
转 瞬 乌 云淹晏月, 花 垂 叶 冷雨飞流。
(仄) 仄 (平) 平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仄平平▲
(3)偏格一: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唐)张旭《七绝·桃花溪》:
隐 隐飞桥 隔 野烟, 石 矶 西 畔问渔船。
(仄) 仄平平 (仄) 仄平, 平 平 (仄) 仄仄平平▲
桃 花 尽 日随流水, 洞 在清溪 何 处边。
(平) 平 (仄) 仄平平仄, (仄) 仄平平 (仄)仄平▲
(4)偏格二:
(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如,(唐)王昌龄《七绝·闺怨》:
闺 中 少 妇不知愁, 春 月凝装 上 翠楼。
平 平 (仄) 仄仄平平, (仄) 仄平平 (仄) 仄平▲
忽 见 陌 头杨柳色, 悔 教 夫 婿觅封侯。
(仄) 仄 (平) 平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仄平平▲
3·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常被简称为五律。五律的平仄转换、论与不论的规定,以及句型的粘、对格式,均与五言绝句相同。第一句与第二句叫做“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句、八句叫“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要求真正构成“对联”,即相对应的词类在含义、声律上必须对仗,而对首、尾两联则一般不作要求。每个偶数句的末字为韵脚,一韵到底。
下面列出四种典型、工整的五律格式:
(1)正格一: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首联)
(平)平平仄仄, 平 仄 仄 平平▲(颔联——要求对仗)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颈联——要求对仗)
(平)平平仄仄, 平 仄 仄 平平▲(尾联)
例如,(唐)王湾《五律·次北固山下》:
客 路青山下, 行 舟 绿 水前。
(仄) 仄平平仄, 平 平 (仄) 仄平▲
潮 平两岸阔, 风 正 一 帆悬。
(平) 平平仄仄, 平 仄 仄 平平▲
海 日生残夜, 江 春 入 旧年。
(仄) 仄平平仄, 平 平 (仄) 仄平▲
乡 书何处达, 归 雁 洛 阳边。
(平) 平平仄仄, 平 仄 仄 平平▲
(2)正格二:
(平)平平仄仄, 平 仄 仄 平平▲(首联)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颔联——要求对仗)
(平)平平仄仄, 平 仄 仄 平平▲(颈联——要求对仗)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尾联)
例如,王维《五律·山居秋暝》:
空 山新雨后, 天 气 晚 来秋。
(平) 平平仄仄, 平 仄 仄 平平▲
明 月松间照, 清 泉 石 上 流。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 平▲
竹 喧归浣女, 莲 动 下 渔舟。
(平) 平平仄仄, 平 仄 仄 平平▲
随 意春芳歇, 王 孙 自 可留。
(仄) 仄平平仄, 平 平 (仄)仄平▲
(3)偏格一:
平 仄仄平平, 平 平(仄)仄平▲(首联)
(平)平平仄仄, 平 仄 仄 平平▲(颔联——要求对仗)
(仄)仄平平仄, 平 平 仄 仄平▲(颈联——要求对仗)
(平)平平仄仄, 平 仄 仄 平平▲(尾联)
例如,杜甫《五绝·月夜忆舍弟》:
戍 鼓断人行, 秋 边 一 雁声。
平 仄仄平平, 平 平 (仄) 仄平▲
露 从今夜白, 月 是 故 乡明。
(平) 平平仄仄, 平 仄 仄 平平▲
有 弟皆分散, 无 家 问 死生。
(仄) 仄平平仄, 平 平 仄 仄平▲
寄 书长不达, 况 乃 未 休兵。
(平) 平平仄仄, 平 仄 仄 平平▲
(4)偏格二:
平 平(仄)仄平, 平 仄 仄 平平▲(首联)
(仄)仄平 平仄, 平 平(仄)仄平▲(颔联——要求对仗)
(平)平平 仄仄, 平 仄 仄 平平▲(颈联——要求对仗)
(仄)仄平 平仄, 平 平 仄 仄平▲(尾联)
例如,(唐)李商隐《五律·风雨》:
凄凉 宝 剑篇, 羁 泊 欲 穷年。
平平 (仄) 仄平, 平 仄 仄 平平▲
黄 叶仍 风雨, 青 楼 自 管弦。
(仄) 仄平 平仄, 平 平 (仄) 仄平▲
新 知遭 薄俗, 旧 好 隔 良缘。
(平) 平平 仄仄, 平 仄 仄 平平▲
心 断新 丰酒, 消 愁 又 几千。
(仄) 仄平 平仄, 平 平 仄 仄平▲
4·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亦被简称为七律。七律的格式基本同五律,可理解为在每句之前加上两个字,平声之前加仄声,仄声之前加平声;但仍然是仄尾起句为正格,平尾起句为偏格。与五律相同,七律中的颔联和颈联,也要求相对应的词类对仗;而首联和尾联无此要求。
其它平、仄、粘、对的要求亦同五律。每个偶数句的尾字均为韵脚,一韵到底。
现将四种典型工整的七律格式列出。
(1)正格一:
(仄)仄(平)平 平 仄仄, (平) 平(仄)仄仄平平▲首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颔联
(仄)仄(平)平 平 仄仄, (平) 平(仄) 仄仄平平▲ 颈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尾联
例如,杜甫《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 外 忽 传 收 蓟北, 初 闻 涕 泪满衣裳。
(仄) 仄 (平) 平 平 仄仄, 平 平 (仄) 仄仄平平▲
却 看 妻 子 愁 何在, 漫 卷诗书 喜 欲狂。
(平)平 (仄) 仄 (平) 平仄, (仄) 仄平平 (仄) 仄平▲
白 日 放 歌 须 纵酒, 青 春 作 伴好还乡。
(仄) 仄(平) 平 平 仄仄, (平) 平 (仄) 仄仄平平▲
即 从 巴 峡 穿 巫峡, 便 下襄阳 向 洛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仄, (仄) 仄平平 (仄)仄平▲
这里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
其一、诗中的“忽”字是入声,“白”字和两个“峡”字按古韵也都是以入声字使用的,故为仄声;
其二、第三句中的“看”字,古人多以平声使用,在此诗中“看”字也是用作平声的。古人把“看”字用作平声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随意举出几例加以说明:李白的《五绝·独坐敬亭山》中:“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其中居于第三句的“看”字就是按平声使用的;又如苏轼《七绝·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首句中的“看”字,也是做平声使用的;还有白居易《七绝·惜牡丹花》:“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诗中结尾的“看”字是全诗的收局字,它更是真正的压轴平声;此外还有王维《五律·终南山》、杜牧《七绝·秋夕》、王昌龄《七绝·采莲曲》、韩愈《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李清照《念奴娇·萧条庭院》、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诗词中的“看”字,均作平声使用。总之,诗词名家多把“看”字作为平声使用,这样的范例还可以举出很多,此处不再一一罗列。
(2)正格二: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首联
(仄)仄(平)平 平 仄仄, (平) 平(仄)仄仄平平▲颔联
(平)平(仄)仄 平 平仄, (仄) 仄平平(仄)仄平▲颈联
(仄)仄(平)平 平 仄仄, (平) 平(仄)仄仄平平▲尾联
例如,(宋)元稹《七律·遣悲怀 三首之一》:
谢 公 最 小 偏 怜女, 自 嫁黔娄 百 事乖,
(平) 平 (仄) 仄 (平) 平仄, (仄) 仄平平 (仄) 仄平▲
顾 我 无 衣 搜 荩篋, 泥 他 沽 酒拔金钗。
(仄) 仄 (平) 平 平 仄仄, 平 平 (仄) 仄仄平平▲
野 蔬 充 膳 甘 长藿, 落 叶添薪 仰 古槐,
(平) 平 (仄) 仄 平 平仄, (仄) 仄平平 (仄)仄平▲
今 日 俸 钱 过 十万, 与 君 营 奠复营斋。
(仄) 仄 (平) 平 平 仄仄, 平 平 (仄) 仄仄平平▲
(3)偏格一: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平) 平(仄)仄仄平平▲首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颔联
(仄)仄(平)平 平 仄仄, (平) 平(仄)仄仄平平▲颔联
(平)平 (仄) 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尾联
例如,刘禹锡《七律·西塞山怀古》:
王 浚 楼 船 下 益州, 金 陵 王 气黯然收。
(仄) 仄 平 平 (仄)仄平, 平 平 (仄) 仄仄平平▲
千 寻 铁 锁 沉 江底, 一 片降幡 出 石头。
(平) 平 (仄) 仄 (平) 平仄, (仄) 仄平平 (仄) 仄平▲
人 世 几 回 伤 往事, 山 形 依 旧枕寒流。
(仄) 仄 (平) 平 平 仄仄, 平 平 (仄) 仄仄平平▲
从 今 四 海 为 家日, 故 垒萧萧 芦 荻秋。
(平) 平 (仄) 仄 (平) 平仄,(仄) 仄平平 (仄)仄平▲
(4)偏格二:
(平)平(仄)仄 仄 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首联
(仄)仄(平)平 平 仄仄,(平) 平(仄)仄仄 平平▲颔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颈联
(仄) 仄(平)平 平 仄仄,(平) 平(仄)仄仄 平平▲尾联
例如,石子翁《七律·悲喜反正歌》:
新 芽 出 处 旧 枝枯, 老 父寒耕 子 嗜书。
(平) 平 (仄) 仄 仄 平平, (仄) 仄平平 (仄) 仄平▲
拾 履 张 良 堪 赞颂, 称 佛 太 后受 驳诛。
(仄) 仄 (平) 平 平 仄仄, (平)平 (仄) 仄仄 平平▲
霸 王 雄 略 别 姬虞, 司 马扛枷 写 史图。
(平) 平 (仄) 仄 (平) 平仄, (仄) 仄平平 (仄) 仄平▲
苦 海 边 头 登 伟岸, 妙 峰 绝 顶跳 悬孤。
(仄) 仄 (平) 平 平 仄仄, (平)平 (仄) 仄仄 平平▲
必须说明,上面所列举的“格律通式”,只是为初学的写作者提供一个可参考的模式,决非一点也不能越界。有时为了一个好的取义,不少作者甚至是大文豪也常常是杀“声”成“仁”、而不是舍“义”求“声”的;还有个别诗句、个别字,出现平仄不合、甚至“孤平”问题时,作者会在该首诗中其他诗句加以补救,这个问题不在我们细究之列,此处不拟详述。
此外,我们还要顺便说一下排律(长律)。过去的排律多见于五言,七言排律尚属罕见。排律的写法基本与五律相同,只是它的联组更多。五律只有四联八句,而排律则至少要达到十二句(为四句的倍数)。古时最长的排律竟达到一百六十联、三百二十句。重要的是,不管多少联、多少句,必须要求除首、尾两联以外,其它各联定要保持所用词类、含义、平仄对仗,即均成对联。这样说来,排律(长律)实际上是律诗的扩大和延伸。正由于排律冗长而又难写,所以自古至今写这种律诗的人一直很少,以至于使这种诗种几近绝灭。